《徽墨的起源与发展历史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徽墨的起源与发展历史综述
(一)唐朝——徽墨诞生
唐朝末年,为了躲避北方的战乱,大批的士族文人迁移到南方安徽地区,带来了北方先进的制墨技艺,并利用当地优异的自然资源,发展成新的制墨技术,自此徽墨诞生。

墨家迁歙徽最为著名的当为河北易水奚超一族,以上上之品的黄山古松取烟,辅之优质的药材,并采用对胶之法,造出“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的墨品,奚超和其子廷硅因受南唐后主李煜赏识并赐国姓李氏,故史称“李墨”。

由于广泛使用,在李氏父子的推动下,宣歙之地的制墨水平整体提高。

由于李墨与徽墨渊源颇多,李墨被认为是徽墨的鼻祖,李超也被普遍认为是徽墨的奠基人,自宋代以来,徽墨逐渐从制墨体系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制墨最辉煌的代表。

(二)宋元——徽墨制作不断改进
当时徽墨造型技术处于一个稳定而缓慢的发展过程,造型和装饰还比较单调,主要表现为长、圆、梭等几何形状;这些特点也被出土的元墨所印证。

内蒙古包头市达茂旗出土的元王道宾“一捻金”墨迹和山西大同出土的元代“中书省”墨迹都表明,元代墨迹虽然存在造型粗糙、风格粗糙、装饰单调等问题,但墨面光滑,墨边规范,说明至少在宋元之交开始使用热剂印章,压花和图案识别的做法已改为模压,宽大而标准化的墨边表明,墨纹可能已经从宋初简单的上下结合发展到四版甚至多重布局,宋元墨模技术的进步,对后来的制墨起到了开拓和启发作用。

(三)明清——徽墨制作达到鼎盛
明代特别是嘉靖以后,徽州社会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墨业发展呈现出新的格局。

一是具备了现代商业化生产经营模式的雏形,出现了雇佣工匠专门从事生产销售的墨肆,商业化经营理念得到广泛运用。

比如,邀请著名艺术家手稿、雕刻模型,邀请名人题写、歌颂。

第二,商业化促进了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创新工具的需求,导致了技术的创造性变革。

在宋元的基础上,墨模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确立了四版、六版的形制。

每种类型与边框的结合更为精准,装饰与图案更为精致。

三是从业人员大幅增加。

据明代《墨志》记载,宋代有墨家60余人,明代安徽有墨家120余人。

第四,艺术形式的发展趋势。

明代水墨有很多种形式,大多是圆的、方的,还有一些造型别致的小墨,设计巧妙,制作精美,很少有规则的矩形墨水。

清代,尤其是康、雍、乾时期,徽州的制墨技术不断发展,徽州墨制作精美,装饰厚重,色彩丰富多彩,整体典雅华丽。

与明代相比,其造型较明代有所改进,以长方形和变形长方形为主,有管状、剑形等。

它注重装饰、风格和装帧。

大量的水墨,尤其是集墨于一身,集诗、书、画、印于一体,形成一幅精美的文人画,极具观赏性。

主要制片人是曹素功、汪近圣、汪节庵、胡开文,他们也被称为“四大清墨大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