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高考重庆文综15题)“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 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这句话主要反映 了战国时期的„„„„( ) A.墨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
【答案】A 【点拨】“举而上之,富而贵之”,是推选他并重用他,使他 变 得富贵。可以看出是“选贤能,尚贤”的思想,这主 要 体现了墨家思想。
(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1.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打击割据势力; 2.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
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 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 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 顾颉刚
结合汉以前儒家思想的发展,我 们不难看出——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 经济的反映。同时我们也不难得出这 样一个结论:当某种思想文化适应社 会环境的发展和统治者的统治要求时, 汉武帝 便容易被统治者所接受,也就往往能 够成为当时时代的文化主流。
(2007年高考宁夏文综30题)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 B.正统的孔孟学说 D.儒家学说与权术
【答案】C 董仲舒的思想,是以儒家学说为基础,引入阴阳 五行理论,杂以法家、道家某些思想成分,发展为客观唯心 主义思想体系的新儒学。例如,董仲舒从天人关系出发,又 根据“阳尊阴卑”的思想,建立一套“三纲”“五常”的伦 理学,更直截了当地提出了“大一统”的政治思想,从而为 汉武帝所接受,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1)主观上,随着社会的稳定,经济发展,黄老
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的需要。(匈奴南下侵
汉;诸侯“自为法令,拟于天子”-----七国之乱)
(2)客观上,儒家学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儒
学的自我调节符合中央集权的要求——吸收大一统的思
想,发展出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理论体系。 (3)汉的强大使其统治者不满足于“无为”,推 崇 “有为”而治。
2.政治:政治稳定,但臣下与君主、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尖锐
罢黜百家
3.思想: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顺应统治者的需求 内容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三纲五常 影响 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打击割据势力
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课程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思考:西汉初为什么采用黄老之学? 西汉初的经济状况
从汉高祖到武帝即位约 70年的时间 汉初,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谨。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 1 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2 吸取秦朝灭亡教训 ——《汉书.食货志》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原因 1.经济:经济发展,国家富强
2.政治:政治稳定,但臣下与君主、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尖锐
3.思想: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顺应统治者的需求
董仲舒生平
董仲舒(前179—前104年)广川( 今河北景县)人,西汉哲学家和政治家 。曾任博士、江都相及胶西王相。汉武 帝朝举贤良文学之士,进“天人三策” ,建议“诸不在六艺(礼、乐、射、御 、书、数)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 道,勿使并进。”为武帝所采纳,形成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治格局,为 此后两千余年间封建统治者所沿袭。
董仲舒
(二)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
1)提出“春秋大一统”的 主张,认为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国家的需 要;要维护政治的统一,必须实行思想上的统一。罢黜百家,独尊儒 2)提出 “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所以 术。 人民和诸侯都要 服从天子的统治;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 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 3)还提出了 “天道”就是“三纲五常”(三纲:君臣、父子、夫妻 五
(2010年高考北京文综13题)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 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 人物分别是( C.商鞅、孟子 )
A.荀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
D.韩非子、董仲舒
【答案】D 【点拨】先秦法家理论家是韩非子,而汉朝时使儒家成为统治 思想的新儒学代表是董仲舒,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汉初黄老之学无为而治起到什么作用?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 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 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 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 群,乘牸牝者而不得会聚。守闾阎者食梁肉,为吏者 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后汉书.食货志》
使西汉经济迅速恢复 ,国力增强。汉初的
“无为”为汉武帝时期的“有为”打下了 坚实基础。
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
时经济得到恢复发展,但也存在着王国对
中央的威胁问题。社会环境变了,统治者 的指导思想是否也要随着变?怎么变?假
如你是当时的皇帝,怎么办?
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既然黄老政治的实施对西汉初社会的稳定、 经济的发展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为什么汉武 帝时,黄老之学会被新儒学所取代呢?
背景
1 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2 吸取秦朝灭亡教训
内容
内容:治身(养生)、治国。 基础:早期道家理论,结合阴阳、儒、墨、法等
黄老之学
影响
核心:无为而无不为
待时而动
积极无为
使西汉经济迅速恢复 ,国力增强。 汉初的“无为”为汉武帝时期的“有为”打下了坚实基础。 背景 1. 经济:经济发展,国家富强
(2007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12题)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 厚矣”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这一主张属于 ( )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答案】A 【点拨】道家主张“无为”“,虚无”、墨家主张“兼爱”“非 攻”、法家的重视“法”而“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强调的是人对于道德的传承,强调的是治民以德,这符 合儒家的思想。
董仲舒之新儒
《春秋繁露》
天人感应
《公羊春秋》为基础 融合阴阳、黄老、法家
与统治者关系
维护统治
独尊儒术的实施与影响:
1、起用大量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由于儒家学说成为政 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士人纷纷研习儒家经典,儒学 得以大兴。 2、规定儒家经典为学校的教科书。汉武帝规定《诗》《 书》《礼》《易》《春秋》为“五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设立专事研究和传 播五经的教官,称为“博士”。自此,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 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常:
仁义礼智信)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 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 即“三纲五常”。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
天 头 地 足 日月 眼睛 雷霆 声音 江河 血脉 金石 骨节 草木 毛发 阴晴风雨 喜怒哀乐
先秦之儒和董仲舒之新儒的区别
著 作 理论基础 思想来源
先秦之儒 《论语》 仁、礼 儒 学 批判时政
汉武帝的作为
广设学校 推行儒学
汉武帝改变了西汉初 期和匈奴和亲的政策, 靠“文景之治”积累的 财富和兵力,对匈奴发 动了大规模的反击。
抗击匈奴的主要将领
汉代军队里普遍装备了“环首铁刀”
汉武大帝时期的军队
公元前二世纪中叶, 中国衰弱的情势改善后, 就转而反击,夺取了匈奴 汗国最大的可供耕种的土 地河西走廊,控制西域, 跟更多的外国接触。于是 西汉王朝和中国成为同义 语,中国人被称为汉人、 汉民族,中国字被称为汉 字,中国语被称为汉语。
黄老 之学
“黄”:黄帝的学说
内容:治身(养生)、治国。
“老”:老子的学 说
基础:早期道家理论,结合阴阳、儒、墨、法等各家学说。
核心:“无为而无不为” :“待时而动、因时制宜、积极无为”
萧规曹随
解释:萧何创立了规章制度,死后,曹参做了宰相,仍 照着实行。比喻按照前任的成规办事。
曹参任丞相三年,极力主张清静无为不扰民,遵照萧何制定好的法 规治理国家,使西汉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日渐提高。 他死后,百姓们编了一首歌谣 称颂他说:“萧何定法律,明 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 不偏离。施政贵清静,百姓心 欢喜。”史称“萧规曹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