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学期第十次双周考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2021学年上期高二第十次周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阐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一小题3分〕
我国历史上终究有没有法治思想,有没有法治传统?对此,学术界有不同看法。
一些人认为,法治是舶来的概念,我国历史上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法治。
虽然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法家思想家,他们的学说理论对社会开展、国家统一产生过宏大推动作用,但不少人还是认为,法家的法是刑法,法家只有刑法之治。
这样的看法有其道理,不过也有过于简单之嫌。
法家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著称,提出了一整套推行“法治〞的理论与方法,为建立统一的HY集权国家提供了理论根据。
法家的“法治〞思想产生于我国古代发生社会巨变的历史时期,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适应了当时社会开展的需要。
概括而言,法家的“法治〞思想试图改变之前以血缘和宗法关系为根基的社会构造,并着手在自然人和自然人之间、自然人和国家之间尽可能建立起某种权利义务关系,并以此为联结、以地缘范围为根据建立起国家。
国家不再是诸侯贵族的血缘结合,法律使得国家的统一有了新的整合根底。
法家的法是国家制定的成文法。
这有别于以往古老社会的习惯或者者不公开、不外传、只在统治者内部代代相承的治国典那么。
这种法律是用老百姓容易明白的文字写成的,写成以后是公布的,以普遍规那么的形式明确告诉大家哪些行为是违法犯罪,这些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法律结果。
这些法律公布以后,一方面使民众对自己的行为有所预期,可以约束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也约束官吏,使其不能轻易违犯法律而任意损害老百姓,否那么统治者就会丧失威信。
在法家看来,法律假如没有信誉就无法得到执行。
“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才能更好发挥法作为有效治理工具的作用。
可以看出,法家的“法治〞思想是一种治国理论,强调国家治乱兴衰的关键不在于君主是否仁德,而在于法律制度。
可以说,将法律视为一种调整社会关系的重要工具,将“法治〞视为一种治国的根本方法,是法家“法治〞理论的本质内涵。
在我国传统社会中,指导庞大国家官僚机器运转的不仅有儒家的“德政〞,也有法家的“法治〞。
在法家“法治〞思想指导下,古代中国自始至终坚持了成文法法律体系。
这种法律体系历经秦律、汉律、唐律及至明清律例,成为中华法系的基石,帮助国家维护久安。
在古代那样一个消费程度和技术条件下,中国可以有效治理非常广袤的地域,成为人口众多的超大型国家,国家的权利和法律的威力可以触及社会基层,法家思想和成文法系统功不可没。
比拟法家产生同时期的其别人类文明,他们的国家形态许多还是城邦、城邦联盟、贵族结合等,不能不说法家的“法治〞思想在那个年代展现出独有的智慧。
不过,法家的“法治〞思想,在我们今天来看,仍然属于古典的法治,所以不能直接移植过来为我们所用。
HY法治建立是一个前所未有的系统工程,没有现成的经历可以照搬,是要汲取一切有益的法治文明成果,包括科学借鉴我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有益成分,从而更好推动HY法治国家建立。
1.以下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A.法家思想家和他们的学说理论社会产生过宏大的推动作用,这是学术界的一共识。
B.法家思想中的法律在形式上既约束百姓也约束官吏,但对两者约束的目的有所不同。
C.中国古代法制改变了以血缘和宗法关系为根基的社会构造,使国家可以有效治理非常广袤的地域。
D.法家的“法治〞思想使古代中国自始至终坚持了成文法法律体系,超越了儒家的“德政〞思想。
2.以下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一项是哪一项(3分〕
A.文章在主体上采用了逐畏递进论证手法,阐述了法家的法治思想在网家治乱兴衰中起到的宏大推动作用。
B.文章认为我们对法家及其思想的理解不能过于简单,并从产生背景,珣论内涵和思想智慧等方面进展了论证。
C.文章指出了法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和作用,并在此根底上明确了其对HY法治建立的借鉴价值。
D.文章以疑问引出话题,在肯定—驻狩法合理性的同时客观委婉地说明自己的观存,利于下文有针对性地论证.
3.根据原文内容,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哪一项(3分)
A.学术界有些人认为,法治是舶来的概念,我国历史上没有法治,只有法家的刑法之治。
“法治〞思想是一种治国理论,而它所强调的法律是重新调整社会关系的重要工具。
C.为了迎合统一的HY集权国家的需要,法家提出了一整套推行“法治〞的理论与方法。
D.“德和“法治〞相结合,构成了传统中华法系的基石,展现出中华民族独有的智慧。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此题一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热闹
李利君
张太并不太在意对门住的是什么人。
她想,总也不会是什么本领大的人。
因为,这栋楼东侧是100平方米大小,而自己住的这西侧那么是130平方米的。
她的家经常要在夜间接待一些来访者。
张太并不是很烦,因为来访者都是毕恭毕敬的,并且都会带一些价值不菲的礼物。
没方法,张先生是这个城的“上层建筑〞,住在这套房子里已经算是很廉洁的了。
因为门经常开关,她有时会看到对门其实也经常有人来,似乎并不比来她家的人少。
不同的是,她家的来访者总是悄无声息地来,又悄无声息地走,可是对门的人却是春风满面地来,又春风满面地走。
这让张太有一点点的意外。
中秋前几天,张太家似乎更繁忙了。
人们几乎是排着队进来的,坐上一分钟就分开。
张太也已经忙得不可开交了。
对门的HY量却还和旧日一样。
张太劳累的心不知为什么有一点小小的自得。
然而,这自得没有两天,就被无情地撕破了。
对门一下子宾客如云,并且,还不时有笑浪传过来。
张太心里就有点烦。
她其实也希望来自己家的人能带来一些欢笑,而不是什么鱼翅、红包之类的东西。
可是,这些人却像前世就修行好了的奴才一样,皮笑肉不笑,搓着手,不知所措的样子。
张太脸上早没了什么好颜色,她木然地送上一杯茶水后,就顾自去看电视。
张先生经常不在家的。
张太知道来访者没话找话其实只有一个目的——让她转告张先生来者是谁。
张太的耳朵里却不时传来对门的欢笑声。
她的心早就飞过去了。
送客的时候,张太破天荒第一次把客人送出了门,看那个人诚惶诚恐地下了楼,她有点忍不住地站在门口,想听听对门到底是些什么人这么快乐。
声音非常年轻,但不能肯定那是些什么人。
这时,楼道里有脚步声,她赶紧进了门。
门铃响了。
张太一动不动,看看偌大的客厅,她的心里突然一阵凄凉。
在她听来,门铃声不过是势利的探询而已。
她的眼圈有点潮湿。
张先生一步一步奋斗到今天这个位置。
前些年,张太跟着他没少受罪,那时他们可是同甘苦一共患难的。
可是,自从张先生突然不用那么辛苦了,她就一下子闲了起来。
开场的舒适早已荡然无存,张太觉得自己心里缺少了很多东西。
门铃响过几声之后平静了下来。
张太静静地靠在沙发上,对门的声音又传过来。
她听着那些声音,记起自己也曾经有过这种快乐的光阴。
那时他们年轻,无忧无虑,心里充满了
对世界的种种美妙的梦想,那时她的内心满是把握这个世界的豪情壮志,当然,在很多人看来,今天,她已经成功了。
但凡理解这个城历史的人都知道,张先生的今天,有一半是她的功绩——其实一直以来,张太对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成就也非常满意。
可是今天,她突然感到自己失去了一些东西。
她拉开门,看看外面没人,忍不住把耳朵竖起来,仔细地听对门传出来的欢笑声。
楼道里有初秋的风穿堂而过,吹在人的身上已经有几分凉意。
张太双手用力抱住双肩,缩起身子。
外面是无边的灯火。
张太想,张先生可能在干什么呢?她想不出。
又一阵秋风吹来,我们的主人公张太回转身加了件衣服,又站回到了门口。
客厅里和这空旷的走廊一样的凄清。
她突然只想站在这里。
尽管走廊里的灯是新换的,可是,仍然显得有几分暗淡,尤其是不时有笑声从对门飘出来的衬托,张太的身影就显得颇有几分萧瑟。
正当张太像一个贪心的人沉醉在金子的光中的时候,对门的门开了。
张太没有准备,她感到一股热乎乎的气流扑面而来,仿佛是春天吹向小草的风一样。
她赶紧退回身,脚步在地上滑了一下。
她赶紧站稳。
就在门将要关上的一瞬间,她听到许多人的声音响起:老师,再见!
4.以下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哪一项(3分)〔〕
A.小说开头通过张太家的来访者和对门人家来访者的鲜明比照,折射出两个家庭迥异的生活状态,设置了悬念,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张先生虽然在文中是个隐形人物,只是提到他是里的“上层建筑〞,但是这些并没有阻碍读者对他作为一个腐败官员形象的理解。
C.小说的视角聚焦在一个小小的门洞,巧用心理、肖像和动作等描写手法,虽然只有一个人物张太出现,却隐隐展现出了一幅社会画卷。
D.作为小说的另一个隐形人物,张太对门的那户人家充满的神秘感,文未那句,“老师,
再见〞才提醒他的身份,短短的一句话意蕴无穷。
5.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张太这一人物形象的心理变化轨迹。
〔6分〕
“热闹〞为标题,有哪些作用?〔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此题一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5月16日在举行的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上,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就人工智能人才短缺问题发表了看法。
他说道:“先说一个坏消息,中国在人工智能人才上极度缺乏,几乎没有人才。
再说一个好消息是,全世界都缺乏。
〞
马云进一步说道,就人工智能而言,我们没有将来的专家,所有的专家都是昨天的专家。
他认为,在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必需要HY。
不能让孩子和机器比谁背书背得快,记得快。
教育必需要让孩子有创造力,有担当,这是机器做不到的事。
“我们国家从教育入手,才有可能赢得将来。
〞
〔摘编自?马云:中国没有人工智能人才,所有的专家都是昨天的专家?,2021年5月16日澎湃新闻〕
材料二:
今天,由商务印书馆、华东师范大学HY社、商汤科技、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慕课研究中心一共同主办的“人工智能教育研讨会暨?人工智能根底?〔高中版〕教材发布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
副长翁铁慧、华东师范大长钱旭红院士等出席发布会,一共同见证了这一中国AI〔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里程碑事件。
现场,由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商汤科技、知名高中优秀老师一共同编著的全球第一本人工智能教材“?人工智能根底?〔高中版〕〞正式发布,华东师大二附中、交通大学附中、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西中学等全国40所成为首批“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基地校〞。
国内中等教育体系首次引入AI教材,人工智能教育在中国正式迈入根底教育阶段。
由此人工智能这一当今最前沿的高新技术将走出“象牙塔〞,成为每一个在校高中生都可以掌握的根本技能。
〔摘编自唐小丽?普及AI教育首部〈人工智能根底〉〔高中版〕教材发布?,2021年4月28日人民网〕
材料三:
如今所有人工智能仍属于在“图灵测试〞概念下界定的“智能〞,无论是将要盛行的根据神经网络算法的翻译程序,抑或者是基于量子计算理论的各种模型,在将来很长时间是内都将是附属于人类的工具。
作家韩少功提出了“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的有趣假设,从文学的角度解释了自己对于人机对立关系的看法。
他认为价值观才是人类最终的特点和优势,人工智能的开展,应该促使人们对自身存在的本质进展更加深化的探究,并坚决人类本身的存在价值。
尽管如此,行将迈入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仍需慎重界定人机之间的关系格局。
国务院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开展规划?中提出,“建立人工智能法律法规、伦理标准和政策体系,形成人工智能平安评估和管控才能〞。
将来,应通过对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的深化讨论,为智能社会划出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边界,让人工智能更好地效劳人类社会。
这也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一共识。
今年初,麻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和哈佛大学伯克曼•克莱因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推出了AI伦理研究方案,微软、谷歌等巨头也因人工智能的开展风险而成立了AI伦理HY会。
越来越多的机器人专家呼吁,在机器人和自动化系统上安装“道德黑匣子〞以记录机器的决定与行为。
人们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的开展应该以人类社会的稳定与福祉为前提。
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开展迅猛,在将来构建人机关系格局上,也应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
面对高阶人工智能,既要通过法律和政策予以标准,也要用文明和伦理赋予其更多开放的弹性。
在这方面,中国文明传统会比侧重逻辑与实证的西方文明传统更有用武之地,更有助于开拓兼顾科技与人文的“中国智造〞。
〔摘编自?人工智能,以法律和伦理为界?,2021年8月23日?人民日报?〕
7.以下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哪一项〔3分〕( )
A.所有人工智能目前仍没有超出人类已界定的“智能〞概念的程度,它们在如今甚至将来一段时间是都属于人类工具。
B.韩少功认为人机关系中人对人工智能的优势在于人类有价值观,这个观点与材料一中马云说人“有担当〞的看法有相似性。
C.智能社会将面临诸多的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为了让人工智能更好地效劳人类社会,需要划出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边界。
D.专家建议人工智能安装记录机器决定与行为的“道德黑匣子〞,说明人类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必将有如人一样的道德意识和行为。
8.以下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哪一项〔3分〕( )
A.首部?人工智能根底?〔高中版〕教材发布,是我国AI教育领域的里程碑事件,目的在于普及AI教育,把AI纳入我国的新高考。
B.作家韩少功认为人类不能因人工智能的开展而疑心自身,应深化地探究人类自身存在的本质,坚信只有人类的存在才有意义和价值。
C.马云认为人工智能人才短缺是世界性问题,我国应通过HY教育来解决。
目前我国已在根底教育阶段开场尝试培养人工智能人才。
D.我国对人工智能平安评估和管控的规划,HY大学的AI伦理研究方案,微软等巨头
AI伦理HY会的设立,都说明人工智能风险完全可控。
9.根据上述材料,请概括目前开展人工智能遇到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
〔6分〕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此题一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罗亨信,字用实,人。
永乐二年进士
..,始召入为御史。
监通州仓储, 巡按畿内。
..。
仁宗嗣位
英宗即位之三月,擢右佥都御史,练兵、。
正统二年
....,蒋贵讨阿台、朵儿只伯,亨信参其HY 务。
至鱼儿海,贵等以刍饷不继,留十日引还。
亨信让之曰:“公等受国厚恩,敢临敌退缩耶?死法孰与死敌?〞贵不从。
亨信上章言贵逗遛状。
帝以其章示监视尚书王骥等。
明年进兵,大破之。
亨信以参赞功,进秩一等。
父丧归葬。
还朝,改命巡抚宣府、。
参将石亨请简民三之一为HY,亨信奏止之。
十年进右副都御史,巡抚如故。
时遣官度二镇HY田,一HY八十亩外,悉征税五升。
亨信言:“文皇帝时,诏边HY尽力垦田,毋征税,陛下复申命之,今奈何忽为此举?塞上诸HY,防边劳苦,无他生业,惟事田作。
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况边地硗瘠,霜早收薄,假设更征税,那么民不复耕,必致窜逸。
计臣但务积粟,不知人心不固,虽有粟,将谁与守?〞帝纳其言而止。
初,亨信尝奏言:“也先专候衅端,以图入寇。
宜预于直北要害,增置城卫为备。
不然,恐贻大患。
〞兵部议,寝不行。
及土木之变,人情汹惧。
有议弃宣府城者,官吏HY民纷然争出。
亨信仗剑坐城下,令曰:“出城者斩!〞又誓诸将为朝廷死守,人心始定。
也先挟上皇至城南,传命启门。
亨信登城语曰:“奉命守城,不敢擅启。
〞也先逡巡引去。
赤城、雕鹗、怀来、永宁、保安诸守将弃城遁,并按其罪。
当是时,车驾
..既北,寇骑日薄城下,关门左右皆战场。
亨信与总兵杨洪以孤城当其冲,外御强寇,内屏京师。
洪既入卫,又与朱谦一共守,劳绩甚著。
景帝即位,进左副都御史。
明年,年七十有四矣,乞致仕。
许之。
归八年,卒于家。
10.对文中加框局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哪一项〔3分〕( )
11.以下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讲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哪一项〔3分〕( )
A.嗣位、即位:特指皇帝登上皇位,表示此意思的词还有登基、践阼等等。
“正统二年〞中的“正统〞是年号。
古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两字相配,60年周而复始),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生肖纪年法等。
C.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
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D.车驾、陛下指皇帝,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那么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
12.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哪一项〔3分〕( )
A.朝廷派蒋贵出兵征讨,罗亨信参与其中,蒋贵等人借故在鱼儿海逗留十天后返回,罗亨信很是不满,上奏章说明情况。
后来继续进兵,终于大破敌HY,罗亨信也因此晋级一等。
B.皇上派遣官员测量HY田,规定一HY八十亩以外都要征税五升,罗亨信援引先例,反对采取这一举措,并提出假如辛苦劳作、收入微薄而不堪赋税,人民就会放弃耕种选择逃逸。
C.敌人兵临城下,形势非常危急,亨信与总兵杨洪因为孤城处在交通要道,外御强敌,内保京
城,浴血奋战,尽职尽责。
景帝即位时,他虽已七十三岁,还是被晋升为左副都御史。
D.为防范也先入侵,罗亨信提议在正北要塞增置城卫,兵部虽然不很赞同,但还是承受了他的意见。
为保卫宣府城,他持剑坐在城下,即使太上皇受到挟持,他都未曾翻开城门。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亨信让之曰:“公等受国厚恩,敢临敌退缩耶?死法孰与死敌?〞〔5分〕
〔2〕计臣但务积粟,不知人心不固,虽有粟,将谁与守?〔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此题一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桃花罗隐①
暖触衣襟漠漠香,间梅遮柳不胜芳。
数枝艳拂文君酒②,半里红欹宋玉墙③
尽日无人疑怅望,有时经雨乍凄凉。
旧山山下还如此,回首东风一断肠。
[注]①罗隐:唐末五代时代诗人,应进士第,总一共考了十屡次,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
②文君酒:“一曲凤求凰,千载文君酒〞,西汉才女卓文君曾在临邛当垆卖酒。
③宋玉墙:宋玉在其?登徒子好色赋?有“臣东家之子登墙窥臣三年〞之句。
14.以下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哪一项〔3分〕〔〕
A.“漠漠香〞中“漠漠〞一词引人联想,写出了春天桃花灼灼其华、袅袅其香的特点。
B.“间梅遮柳不胜芳〞一句,通过桃花和梅柳的比照,映衬出桃花可以和梅柳的芳姿相媲美。
C.颔联两句用比喻的手法,用意在于写桃花给人的惊艳效果,其红艳的外表堪比美女卓文君
和东家之子。
D.颈联两句写出了桃花尽日无人欣赏,经过春雨之后芳华飘零即逝的冷落凄凉。
15.全诗借桃花的形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试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6分〕
〔三〕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以下句子中的空缺局部。
〔6分〕
〔1〕?曹刿论战?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曹刿在齐师败绩后观望敌情的举动。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与关心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行路难?诗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正面写“行路难〞来比喻人生道路的困难和仕途的险阻。
三、语言表达与运用〔20分〕
17.依次填入以下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①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孩子成长的终身老师。
如何维持老师身份的新颖感,大家________,互不相让,这使得年轻的父母们无所适从。
②对于什么是企业人才,与会者________,但有一点得到公认:引领将来企业开展的人才必须具备指导才能、会谈才能和全球思维三大条件。
③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为什么是最美的?500多年来,人们一直对此________,即使是同一个观者,在不同的时间是去看,感受似乎都有所不同。
A.莫衷一是各抒己见各执一词 B.各执一词各抒己见莫衷一是
C.莫衷一是各执一词各抒己见 D.各抒己见莫衷一是各执一词
18.以下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国际金融论坛研究院执行院长、大学教授肖耿6日在出席国际金融论坛年会时认为,中国不应花过多努力考虑经济增长率。
B.只要还有一个人乃至一家一户没有解决根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假设素;只要群众对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就要奋斗。
C.快节奏的社会,一些人轻视书写错误,倘有人认真追究错误那么往往被视为“不识趣〞,这实际上代表了一些人遇事不认真且反对“较真〞。
D.到非洲打拼了近40年,胡介国不仅拼得了数亿身家,还成为中国和尼日利亚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在尼日利亚成为名人。
19.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哪一项〔〕〔3分〕
“早春江上雨初晴,杨柳丝丝夹岸莺。
画舫烟波双桨急,小桥风浪一帆轻。
〞人工智能机器人“九歌〞牛刀小试,创作了这首清新别致、朗朗上口的小诗。
“九歌〞创作之所以能信手拈来,是因为“熟读唐诗三百首〞,它储存了从初唐到晚清的30万首诗篇,然后通过深度学习模型,,,按照主题需要解码输出一首完好的诗。
“潜规那么〞被掌握,探究出一套作诗的规律
B.探究出一套作诗的规律,古诗中的“潜规那么〞被掌握
C.探究出一套作诗的规律,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那么〞
“潜规那么〞,探究出一套作诗的规律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
使整段文字语意完好连接,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