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8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研究
陈要立
( 郑州轻工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
【摘 要】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步入快车道,势头趋于良好,但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处于“初创期”,面临着理论体系不完善、缺乏评价标准、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队伍瓶颈等问题,这就要求高校要结合自身定位和学科专业特色,以服务社会大局为出发点,进行课程体系调整、运行模式研究以及师资队伍培养和引进,社会也要积极配合,塑造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基因
我国大力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从2014年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我国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基于此进行人力资本的提升,并推动整个社会以创业带动就业,扩宽就业渠道。

在“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背景下,高校作为专业性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担当着改革的重任,要打破以往教育模式和运行规律,基于创新创业型人才特征进行教育理念和体系的调整。

一、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现状
(一)创新创业气势如火如荼,但整体处于“初创期”。

与发达国家相比而言,我国在创新创业教育上刚刚起步,虽然近三年“双创”是社会焦点,并从顶层设计上进行了初步的架构,但在具体落实实践上仍处于探索期,具体运作模式和操作办法仍处于摸索环节。

值得自豪的是,由于对创新创业的关注和支持力度,在一些地方实践中已经初现成效,并进行论证和推广,并形成了大量的学术文献数据,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例,以“创新创业”为关键词进行标题检索,2016年总发文量为8418篇,2017年总为8853篇,远比2013年的2395篇高出四倍之多。

这些研究和部分地方的实践为后期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相信未来一段我,我国在创新创业理论和实践上将有质的飞跃,虽然现在仍处于创新创业的“初创期”。

(二)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初现,但不完善、不协调。

近年来,在高校教育界,好像不谈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就是有不合时宜、过时的感觉,“双创”已是高等教育届的热门词汇和话语。

各个高校以及教育培训机构都围绕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就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探讨,并初步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从基础设备硬件设施、资金政策支撑要素、利益相关者的制度设计、理论实践课程体系安排以及应用、官产学研合作等进行了初步的构建,但在实践上缺乏大量的实际操作指引和验证,这些体系相对单一不完善,缺乏一定的关联,不能形成一套完善的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这样就很难真正应用到现实或者就是应用起来也是遇到很多麻烦和问题,也很难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创业特征的人才。

(三)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不合理。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更多的要依托课程体系来完成,所以设计一套科学完善合理的课程体系是重中之重。

随着“双创”的深入人心,各个高校都着手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论证和调整,试图通过构建一套以创新创业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甚至许多高校专门创立创业学院来迎合这种时代感,并以此申请各级创业中心。

从现实运作来看,绝大部分学校只是把所谓几门创新创业课程加到现有培养方案或者把一些原先课程换一下课程名称,甚至很多高校误以扩大实践环节就是加大创新创业教育,也真正有个别高校真的从整体课程体系进行了结构性变革,但受现有实践的影响和课程设缺乏科学合理性,虽然较以前取得了一定效果,但要大幅度真正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水平甚至直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有些天方夜谭,不切实际,尤其在课程实施操作中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真是理想很饱满,但遗憾的是现实很骨感。

现在来看,值得倡导和学习的标杆高校凤毛麟角。

(四)师资队伍有改观,但瓶颈依然明显。

名师出高徒,这是都知道的道理。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里的一个关键性指标。

教师的水平虽然不能全部决定学生的教育效果,但教师整体的学历、国际化眼光、见识、行业背景等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启发和培养都有直接的关系。

现实来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一方面受环境和课程体系影响,老师的引导和知识传播将起着另一个关键性影响。

再好的苗子再好的课程,没有一批优秀的教师来引导完成,都将束缚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

从我国来看,除了知名和地理位置不错的高校以外,大部分高校受知名度、地理位置以及待遇等限制,还受我国就业政策的限制,具有行业背景、双师型、国际性教师较为欠缺,好的“双创”人才培养理念也很难落地,就不能化为现实,让学生受益。

同时,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多元化的课程体系,就要多元化的教师来完成。

创业课程尤其是优质课堂难以开设,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比较薄弱,也很难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五)高校大学生缺创新创业观念和思维缺乏和单一。

需要承认的是,近年来,我国各个层面都积极鼓励和倡导大学生创新创业,从而通过舆论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教育部、行业协会等部门又从各个层面开展了一系列大学生创新创业挑战杯和竞赛、设立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并通过全国巡讲让大学生认识到创新创业的成功魅力,并通过多项举措给予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资金、政策以及荣誉支持,也的确让大学对创新创业抱着试试的态度,甚至也在校内或社会进行了创新创业的举动。

但这些举措和政策,一般以短期收益为目标,项目和比赛活动结束之后,缺乏跟踪和进行深度开发和合作,学生获得了奖励,老师取得了荣誉,这就算结束了,学生和老师继续回到自己以前的轨道,甚至转向其他项目和竞赛活动中去。

由此可见,以科技竞赛带动的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虽然有助于调动老师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但缺乏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短期行为严重,严重忽视了大学生创新观念、逻辑思维、逆向思维等能力的培养,严重影响其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对策
(一)积极引入发达国家和地区先进做法,加大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执行力度。

我国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上虽有成效,但起步较晚,这就要一方面积极引进学习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优秀做法和运作模式,快速借鉴先进方法跨越式发展。

另外也是最为关键的是加大试点地区和高校的数量,将试点高校具有多样性、代表性,通过试点的应用和操作,进行总结评价,上升到理论框架高度,供更多的高校学校和应用。

还有就是坚决避免创新创业教育的口号化、形式化东西多,将创新创业教育实质性东西为主,在硬件配置、资金保障、师资培养、平台制度建设及政策支持等方面落实到位,避免把这项工作当成政治任务,理解为就是完成上级要求做样子,摆些花架子,简单应付就了事,这是一项持久反复论证的工作。

(二)构建科学完善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大学生创新创业水平提升更多的是通过课程来完成的,这就要全面以创新创业为目标,根据供给侧结构改革为出发点,精准构建大学生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一方面,要注意处理好创新创业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关系。

要做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避免出现设计和执行中的两张皮即学生专业课没有学好,不能够完全掌握专业能力,也不能真正具备创新创业能力。

具体设计中可以采用嵌入式、融合性和分批培养模式。

所谓嵌入式模式就是在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渗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基本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对其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所谓融合性就是打破传统课程体系,从课程设计本身
基金项目: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外协同创新联盟研究”(152400410182),郑州轻工业学院第十一批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

49
将创新创业加入进去,建立新的课程和课程体系,就是从课程体系上直接感受到体现创新创业的内容,但这需要教材和师资队伍的大量调整。

所谓分批培养模式就是根据学生的意愿和素质,分培养通道进行专业学术型人才培养、一般就业型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各个人才培养通道的基本授课内容差不多,但在后期重点培养上有所差异。

(三)要进行创新创业型人才标准设计和评价机制设计。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一直绕不开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如何评价创新创业型人才,也就是我们最终培养的结果是什么样的,用什么指标标准加以衡量,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是什么。

这个问题没有答案,各个高校将无从下手,就是去做也是忧虑重重,不能做到胸有成竹。

所以,各个高校在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之初就应该设计好人才标和评价机制,即使开始还不完善还不严谨科学。

需要注意的是我国不同高校的专业背景、发展年代等差距明显,没有必要一刀切,需要根据各个高校特色尤其是专业特色制定创新创业型人才标准,并基于这套标准进行人才培养的评价。

做到有考核有评价才有改进才有人员和部门负责的基本管理思想。

(四)多方位打造多元化的雄厚师资队伍力量。

雄厚的师资力量是解决双创教育问题的关键。

首先,各专业教师要做到积极开展双创教育方面的理论、案例研究和行业创新实践,不断提升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

其次,引入拥有创业背景和实践经历的创业导师为学生进行创业指导。

创业英才班、特训营在此方面独树一帜,不时聘请社会知名的风险投资家、高级管理人才、杰出校友等来校担任创业导师,指导学生的实践工作,已成功孵化多项优秀的创业项目。

最后,在上述基础工作之上,各大学要定期组织教师开展实操培训与交流活动,检查教师所开设课程与学生实际需求的融合情况,提高教学质量。

(五)社会和高校联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因。

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不是单单靠高校自身能完成的,创新创业型人才除了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之外,更多的是创新创业精神和意识的形成和塑造,这些更多的需要从小的培养和从整个社会环境的熏陶。

所以,社会首先应从国民的基本素养教育中进行调整,加大创新创业的国民教育意识,其次从整个社会环境着手,让人愿意去主动创新吸引人去创业,这就需要一个保护创新创业的社会环境和让大家看到创新创业带来的实惠,让大家具有创新创业的基因存在,一旦遇到或者搜寻到创新创业机会窗口就立马积极主动毫无后顾之忧的启动创新创业行动。

三、结语
创新是个亘古不变的课题,创新创业实践的应用在我国方兴未艾。

为了从人才供给侧解决就业问题,我国积极鼓励“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

高校如何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我国的高校在新时期应该担当的历史使命和重任。

由于我国创新创业整体处于“初创期”,应用实践中以摸索和试验为主,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很多好的做法值得借鉴,但从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来看,存在着课程体系不完善、师资队伍力量薄弱以及大学生本身创新创业思维单一等问题,这就要求各个高校根据自己的现有学科优势和定位,进行高校大学生教育的全方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整个社会也要从环境酿造和国民素质塑造角度,加大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和保护,让大学生愿意创新创业主动创新创业。

参考文献:
[1]王慧敏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与改革[J].教育现代化,2017,(4):20-22.[2]牛冰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4):172-174.
[3]王焰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反思与模式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15,(4):4-7.[4]郭涛.“第二课堂”: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哲学社科版),2005,(5):37-38.
[5]谢和平.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引导 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17,(3):1-5.
作者简介:陈要立(1977—),男,河南鄢陵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人力资本与技术创新。

(上接第47页)理论知识的合理解释。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十分丰富,其中很多方面都跟我国的社会现实具有密切的联系,而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进行结合我国实践的正确理解与将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科学应用,决定了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与水平。

[5]可以说只有具备高度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辅导员,在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才能正确地向学生解析与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

因此,做好辅导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培育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十分重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只有具备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丰富储备与良好的应用能力,才能将其灵活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中,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思想政治水平。

2、推进高等院校的年轻辅导员导师制,让辅导员在工作上更加具有积极性与主动性。

我国的很多高等院校中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主要为年轻教师,导师制在我国很多高校当中已经推行了很长一段实践,主要选拔的都是一些师德高尚、教学工作经验丰富、资格较老、教育工作参加年限较长的中老年教师,对新上岗以及转岗进入到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岗位的很多年轻教师,其中虽然不乏优秀的教育人才,具有一些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教育工作技能与专业素质上都十分出色的年轻教师。

但对于刚刚步入辅导员工作环境中的年轻教师来说缺乏应对实务教学的经验,往往在一开始会表现出难以适应、无从下手的问题。

因此,在一般的辅导员的入职培训工作基础上,应当参考教育工作专业人员培训方面的程序设置理论思想,让具有长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学经验丰富的中老年教师担任导师,为新进的年轻辅导员给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的指导与帮助,从而更好地熟悉与掌握岗位技能,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更快进入角色,从而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水平提供保障。

高校在辅导员入职上实行导师制,应当注意做好负责对年轻教师进行入职指导的导师选择,让导师在指导年轻辅导员工作上明确在哪些方面为年轻辅导员提供指导,指导需要注意什么问题,指导工作的对象是谁,需要达到怎样的效果等问题。

3、开展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团队化工作,让高校的辅导员通过集体来提升教育水平。

现阶段,很多高等院校的辅导员在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上,针对其工作的教学管理很多不在院系正规的管理模式管理制度规划下,这就使得高校针对辅导员工作的管理模式上过于注重行政管理的严谨性,而在学科、科研方面联系不够紧密,此类模式地存在并不利于高等院校辅导员的教育水平的提高。

而通过让辅导员进入研究所(研究中心),相互之间进行良好地横向交流,使得其工作能力与教育水平得到提高。

高校辅导员在其团队化工作开展上应采取一定的框架模式,需要一个团队核心、一个团队目标、四个支撑部分。

团队核心为辅导员团队的主导力量,负责规划辅导员教育工作的专业化培训与横向交流重大课题。

确定团队的职业化发展方向。

在目标确立后,通过组织团队中所有成员一起精诚团结,共同努力去进行目标的建设与实现,另外应引入导师对团队工作给予一定的理论指导,为辅导员培训提供指导与保障措施。

大学的辅导员团队化培养,能够以创新的团队模式使得辅导员的工作水平与教育研究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同时可以推动辅导员之间的横向交流与联系,为高等院校中营造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术研究环境,系统推进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与研究水平,提高高等院校的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水平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黄少波.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培养探讨[J].学术论坛.
[2]吴云志,曲建武.高校辅导员素质与能力建设对策研究[J].高校理论战线.[3]李良俊,张娟.我国高校创新团队的发展沿革及其激励特点[J].人力资源管理.[4]刘蒙蒙,张璐.对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几点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
[5]王秀彦,沈自友,张玥,等.高校辅导员学术团队的组建模式及运行影响因素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
作者简介:同斯琼,陕西富平人,硕士研究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