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读课标语文核心素养中的“思维发展”,应该如何解读?今天先谈一个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读课标语文核心素养中的“思维发展”,应该如何解读?今
天先谈一个方面
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核心素养”的概念,其中第三维度是“思维能力”。
课标对这一维度的阐述如下:
核心素养之“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
思维具有一定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
有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勇于探索创新,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由此可以看出,课标分别从“思维方法”“思维形式”“思维能力”“思维品质”等四个维度进行了描述。
今天重点细读“思维方法”。
1
首先是“联想想象”
“联想”,是指由于某人或某种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由某一概念而引起其他相关的概念。
由此及彼,是联想的重要特征。
学生个体对于在时空中同时出现的具有相同或者相反性的事物,一旦作用于意识之中,只要出现某一事物,自然就能关联到另一个事物。
这应该就是联想。
再看“想象”。
想象是生命个体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
有中生新,是想象的重要特征。
但“生新”的过程,绝非随心所欲的。
原本之“有”,与所生之“新”,必然存在着逻辑关联上的融通性,否则想象将难以维系。
正因为如此,想象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古语所云之“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应该就是想象理应追求的理想之境。
对比“联想”,则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想是指在
一个事物的基础上想到另外一个真实存在,具有相同特点的事物。
而想象是指在一个事物的基础上想到另外一个可能存在的,构想出来的事物。
“联想”所涉及的“彼”与“此”,都是客观存在的;而“想象”中的“新”源自于“有”的重新创造,并不一定是生活中的真实反应。
2
其次是“分析比较”
“分析”,顾名思义,“分”而“析”之。
是将探究和探究的对象,从整体有机地划分成为不同的板块和部分。
此为“分”;再加以解剖式考察和深入性探究的过程。
此为“析”。
对于阅读而言,“分析”的价值在于,转变学生被动接受信息的尴尬地位,从理解吸收的维度,转向对文本信息的转化利用。
原本是以学习的姿态,理解信息;而“分析”思维下,则是思考着如何“用信息”,凸显出信息的转化价值。
“比较”则无需多言,即对比几种同类事物的高下、优劣与异同。
比较的双方,应该具有相同的气质类型和和逻辑相关度。
八竿子打不着,比较也就没有了意义。
当下语文教学,倡导大单元整合,强调主题化、项目化、体系化学习,所需要的类群资源非常丰富,都为比较思维的实施和历练,提供了支撑。
由此来看,比较,应该探寻差异,也可以提炼类同。
3
最后看“归纳判断”
“归纳”本质,隶属于思维推理策略。
是从一系列相关的事实出发,提炼或者概括出一般化原理的思维过程。
人物的言行,可以在体悟之后进行概括;文体的特点,可以在阅读之后进行汇总;作者的风格,可以在统整之后进行梳理;学习的策略,可以在实践之后进行提炼……这些都应该是“归纳”思维的具体表现。
由此不难看出,“归纳”
关注的是,从部分到整体,从特殊到一般,从独特到普遍的提升和辐射过程。
“判断”,是对思维对象是否存在、是否具有某种属性,以及事物之间是否具有某种关系的肯定或否定。
关键在于,最后的“肯定”或“否定”。
明确“是”或者“不是”,这才是判断。
判断的范畴有哪些?是否存在,即有没有的问题,是为一;是否有“某种特性”,即是不是的问题,是为二;是否有“联系”,即对不对的问题,是为三。
语文学习,要求学生形成“判断”,需要建立在理解信息、分析信息的基础,才能形成自己的观点。
论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