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水县中心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往事 25 第一支笔教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支笔
教学目标:
1.解决课文生字词
2。
理解课文内容
3.理解“成熟在贫困之中的有益的东西,将会存留在下一代心里”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成熟在贫困之中的有益的东西,将会存留在下一代心里"
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导入:
1。
同学们,我们从三年级就开始写钢笔字了,你们还记得你们的第一去钢笔是怎么来的吗?(学生发言).今天我们来学习梁晓声的《第一支笔》,看看他的第一支笔的来历.
2.板书课文题目《第一支笔》
二、新授:
1。
出示课件,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从图中你们看到了什么?发挥你的联想,说说这幅画会和作者的第一支笔有什么联系。
2。
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本,快速读课文,解决课文生僻字词,看看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老师出示课件,让学生共同认读课文生字词后,找学生回答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4。
师小结:是啊,这篇课文叙述的故事距今已有半个多世纪了,它讲述了一个贫困家庭中求学上进的孩子和辛勤劳作的母亲围绕一支钢笔展开的故事,精细的描写让人如临其境,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画出感受深的地方,写出自己的体会。
5。
学习课文(1—3)自然段,找出描写这去钢笔的特点的语句.
6。
作者以这样一个破得不能再破的钢笔入手,接着又写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
7.钢笔的来历是个完整的故事情节,请同学们试着画一画情节曲线。
8。
根据情节曲线图想想,是什么原因让这个孩子想得到一支廉价的钢笔如此之难呢? 9。
理解“成熟在贫困之中的有益的东西,将会存留在下一代的心里”.小组讨论
10。
老师引导学生理解.
三、师生总结:
四、作业:
五、板书设计:
少年中国说(节选)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盖袭
..译欧西人之言也()
(2)故.惟知照例()
(3)事事皆.其所已经者( )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欲言国之老少,请先言人之老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年人常多忧虑,少年人常好行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阳
B.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C。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D。
惟多忧/也故灰心
四、用课文原句填空。
(1)《少年中国说》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以龙喻少年中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有关“干将莫邪"典故的文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依照着做(2)所以(3)全,都
二、(1)在我的心目中有一个少年中国存在.
(2)要想谈论国家的老少,请先让我谈谈人的老少。
(3)老年人常常多忧多虑,年轻人常常喜欢游戏娱乐。
三、D
四、(1)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
(2)潜龙腾渊,鳞爪飞扬
(3)干将发硎,有作其芒
挑柴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课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悟,推敲字词,读中品味、思考文中蕴涵的真谛。
(3)引导学生学习承担责任,学会用信念鼓励自己。
2。
过程与方法:以“自读、感悟、质疑、探究"的学习方式架设文本与学生间的交流平台,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人生的担子不管有多重,咬紧牙,挺住"中蕴涵的深意。
面对人生的担子,要像作者那样敢于勇敢积极地面对!
教学重难点
(1)品读文章,引发学生更深的思考:人的一生就像“我”第一次砍柴的经历。
(2)引导学生学习承担责任,学会用信念来鼓励自己.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课。
我们一定也有难忘的一次经历,给你留下最深的感受?接下来咱们一起体验作者第一次独特的挑柴经历,影响了作者的一生的《挑柴》;学了这篇散文你会有很深的感受,我想也能影响我们的心灵,鉴定我们的信心。
二、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脉络。
1。
学生自由读文,读准字音、生词
2。
体会课文内容细读课文,看看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3.这篇文章怎样围绕挑柴写了什么?(指名说)(去砍柴、砍柴、挑柴)
4。
边读边思考:“我”第一次上山砍柴的经历是怎样的,有哪些体会?你是从那些地方体会到的?画一画重点语句,读一读.
5.学生质疑:你们发现哪儿有不明白的问题?
6。
熟读课文:带着自己的体会结合字、词、句读一读,小组谈一谈体会。
7。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划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细细体会把感受批注在旁边。
8。
小组交流感受
9.质疑:作者是不是很轻松的砍完柴,把柴挑回家呢?
汇总疑难问题:作者一开始脚就痛了,又转过了两个弯儿脚就更痛了,作者是怎样砍柴,捆柴,挑柴呢?
三、深入理解课文。
1。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质疑提出的问题
2.小组讨论质疑问题
3。
你对作者怀有一种怎样的情感?(很敬佩、很棒)
4.就让我们带着对作者的敬佩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吧!
四、回顾全文,读自己感受最深的词语、句子.
五、布置作业。
1。
把挑柴这个故事给家人说一说。
2.当你遇到这样的事应该怎么办?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说一说情况怎样。
二、分段知名有感情地读课文(老师读7、8、9、10段)想想课文的叙述顺序。
1。
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2.提问:文中哪一部分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3.谁来读读、说一说感受?(指名读3、4位学生)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
三、出示中心问题。
思考:砍柴过程中作者是怎样咬紧牙挺住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
“人生的担子不管有多重,咬紧牙,挺住”根据作者第一次挑柴的经历,联系具体语句谈谈自己的感触。
要求:
1。
小组进行讨论从文中抓重点词句分析理解?
2.带着自己的独特体会着读一读、说一说。
3.抓重点语句说说,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你有什么感受?
四、全班交流学习情况。
1。
作者砍柴过程中怎样呢?你体会到什么?
(1)从哪儿看出来,作者砍柴的艰难,找出来指名读一读
(2)作者是怎样的?又遇到什么困难?
(3)“咬牙”是用浑身的力气,咬一咬牙感受一下。
(4)你用浑身的力气读一读第七段。
(5)作者砍柴为什么这么吃力?
过渡:砍柴就这样艰难了,他还能把柴挑下山吗?
2。
挑柴过程当中作者是怎样较紧牙挺住的?你有什么感受?
(1)自读课文,把你找到地语句读一读(指名说,教师给予肯定),
(我挑着沉甸甸的是柴,……咬的肩头火辣辣的。
)
(我咬紧牙,走一会儿,停一会儿,……一担柴,在山缠上是多少,挑到家里还是多少。
)
同样一个“咬”字你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带着你的感受在读一读这两句话。
(2)谁还想说一说、读一读,注意重点词的语气?
(3)谁能想象着、模仿作者挑柴艰难困苦的样子读一读。
(4)从作者挑柴的艰难你感受到了什么?你读到了什么?
(5)哪一句话激励着他?(“你挑不动就扔一些吧!”)
(6)他真能这样做吗?意味着什么?(放弃、不去尽力追求最大的成功)
(7)作者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体会到什么精神?
(也许一咬牙就能挺过去了)(最终看见了温馨的灯火)(有一种永不放弃的精神)(8)那你就带着这种精神读一读吧!
(9)找出描写作者心理活动的句子,读一读。
(10)从挑柴中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11)在作者最困难时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讨论:作者用事实证明了自己是一名男子汉,他付出的艰难值得吗?
小结: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困难,要承担很多比一担柴重的多的重担,只要坚强,坚持到底,总会有成功的体验和人生的快乐。
面对人生的担子,要像作者那样敢于积极地面对。
一个人一旦有了在困难面前用不低头的品格,他将勇往直前。
3。
理解最后一段“人生的担子不管有多重,咬紧牙,挺住!”蕴含得哲理
(1)默读第9、10、11段并想象画面
(2)抓重点词句你想读哪儿你就读哪儿?说说你的感受?(指名说)
(3)提问: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哪儿段更能表现出作者咬紧牙,挺住?(11段)
(4)学到这,假如你遇到这样的艰难应该怎么办?
小结:“作者”随峨山的一群小樵夫的一次山上砍柴。
等挑着柴担下山时,累的难忍受时。
伙伴劝我“挑不动就扔一些!”,我咬牙挺住,把一担柴,一点不少的挑回了家。
五、情感升华联系实际。
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怎样做?会不会也像作者那样咬紧牙挺住。
(请设想一下说一说,把感悟写到小本本上)
是啊!“人生的担子不管有多重,咬紧牙,挺住!”,面对人生的担子,很多,我们要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像作者那样勇敢积极地面对。
六、总结全文.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讲述了“我"随小伙伴第一次上山砍柴,并咬着牙把柴挑回家的经过。
我们要从这篇散文中汲取积极进取的力量,用行动证明自己人生的价值。
相信自己,只要坚持永不放弃,每个人都可以做得更好!
七、作业
1。
根据这句“人生的担子不管有多重,咬紧牙,挺住!”开一次家庭讨论会。
2.学完这篇散文后你有什么感悟?以及家庭讨论的结果(写到小本本上)。
怒吼吧,黄河
【教材分析】
《怒吼吧,黄河》是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主题是“民族之魂”,训练重点是“注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表达方法”。
《怒吼吧,黄河》这篇课文讲述了诗人光未然和作曲家冼星海创作大型名作《黄河大合唱》的经过及其首次演出的成功,表现了他们旺盛的革命激情和热爱伟大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革命情怀。
文章情绪激昂,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和震撼力,很容易唤起学生的心灵共鸣,激发学生的民族感情.
【学情分析】
六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对课文有一定的自己阅读、理解的能力,对于文章的结构、其中的一些描写,学生能够比较容易地掌握。
通过查找资料,学生们对《黄河大合唱》这类歌曲已经有了一些的了解。
但是由于学生对这类歌曲情感接触较少,了解甚少,因此通过课文的学习去感受作者对爱国情感的表达。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1.“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整个过程中,教者坚持“以读为本”,于读中悟情,读中入情,整体领会文意,培养语感,激发并强化学生朴素的爱国情感。
2.本课内容距学生生活较远,根据这一学情及对教材的分析,结合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一、播放音乐,激趣导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教学目标】
1.认识“吕、涛、骇、禹、挚、窑”6个生字,会写“阶、陕、壶、吕、涛、骇、啸、禹、铿、锵、窑、浊”12个生字,掌握“阶段、陕西、惊涛骇浪、虎啸龙吟、大禹、铿锵有力、窑洞、浊浪",理解“如雷贯耳、心潮澎湃、刮目相看”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经过,感悟光未然、冼星海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充满革命激情的革命精神。
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感悟光未然、冼星海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充满革命激情的革命精神。
【教学难点】
了解创作《黄河大合唱》的重大意义。
【教学准备】
查阅《黄河大合唱》的资料及光未然、冼星海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