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中医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中医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
目的探究中医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
方法对我院2014年1月~10月收治的5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入院后均给予中医自拟温阳通络饮治疗作为治疗组,另选取同期在某西医院进行治疗的5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
结果对照组中显效38例,有效8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79.3%;治疗组中显效50例,有效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毒副反应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给予中医治疗能够取得明显的疗效,且无毒副反应,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温阳通络饮;疗效
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在临床上较为多见,且发病率越来越高,临床以膻中部位以及左胸部时发疼痛为主。
该病在早期应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以往常规的治疗即给予患者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等对症治疗,而疗效往往不佳,不良反应较多,增加患者的痛苦[1]。
而中医认为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属于“胸痹心痛”范畴,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到“若夫胸痹,则因胸中阳虚不运,久而成痹。
”“病久入血络则胸痹引痛”,这一观点表明了阳虚血瘀是导致胸痹的主要原因。
《内经》中提出:“血得寒则涩而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这一说法提出了“通温兼施”的治疗原则。
为了探究中医药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我院采用自拟温阳通络饮进行治疗,与西医常规治疗进行对比,具有明显的优势,现总结如下,以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月~10月收治的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5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5例,女23例,年龄51岁。
另选取同期某西医医院收治的5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33例,女25例,年龄49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程度及伴发病症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标准
(1)心绞痛的发作频率为每周2次以上,治疗或不予以治疗后仍有病情发作;(2)发生心电缺血样改变;(3)进行心电图检查显示正常,但症状发作明显。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入院后给予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抗心肌缺血、稳定斑块等西医常规治疗。
治疗组:患者入住我院后按照轻、中、重度给予自拟温阳通络饮药物治疗,其组方为:瓜蒌30 g,薤白15 g,枳实15 g,丹参20 g,地龙20 g,葛根15 g,川芎15 g,土鳖虫15 g,桂枝15g。
临床加减治疗:心绞痛者加元胡15 g;汗多加白芍15 g,生牡蛎50 g;口干者加麦冬20 g;肝郁气滞者加青皮15 g,香橼15 g,香附20 g;痰浊痹阻者加远志15 g,石菖蒲15 g,半夏15 g;心动悸者加郁金15 g,苦参20 g,紫石英20 g,云母石50 g,1剂/d,水煎取汁300 mL,分早、晚空腹温服,1个疗程为15天。
所有患者均坚持连续服用药物1~3个疗程,同时在治疗的过程中不予以扩冠药物及抗凝药物[2],对于原有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继续服用降压药及降糖药。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将患者的疗效分为三个等级: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或是基本上消失,进行心电图检查显示正常或是基本上正常为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部分改善,心绞痛的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发作程度明显减轻,心电图缺血样改变明显减轻为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无任何改变甚至是加重,心电图检查显示无变化为无效。
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2.2 两组患者的疗效比较
治疗组患者中显效50例,有效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4.8%,对照组中显效38例,有效8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7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毒副反应比较
所有患者均治疗1~3个疗程,在治疗期间对照组中发生不良反应10例,停药治疗后症状逐渐消失,治疗组中无1例发生任何毒副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随着我国老龄化速度加快,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越来越多,其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严重影响着我国居民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
常规的西医治疗往往收不到良好的疗效,且不良反应多,患者满意度不高。
因此,寻求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十分重要。
随着中医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该病的治疗已得到了充分的证实。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到“若夫胸痹,则因胸中阳虚不运,久而成痹。
”“病久入血络则胸痹引痛”,这一观点表明了阳虚血瘀是导致胸痹的主要原因。
《内经》中提出:“血得寒则涩而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这一说法提出了“通温兼施”的
治疗原则。
为了探究中医药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我院采用自拟的温阳通络饮治疗,收到了满意的疗效[3]。
方中选具有温阳化气通心脉的桂枝,配伍能除痰理气,升清降浊的瓜蒌、薤白、枳实,使心阳得振、浊阴得降;选用能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的丹参,同时配伍善于行气开郁、活血止痛的川芎,再伍性善走窜、作用较强、善逐瘀血的土鳖虫,三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之功,又有补心血、养营阴之妙[4];方选活血通络止痉的地龙,再配伍能扩张冠状动脉,可能起到直接松弛血管平滑肌作用的葛根,使心脉得通,痉挛得解。
纵观全方能使心阳得振,寒浊得散,瘀血得祛,痉挛得解,心脉得通,周身气血运行顺畅,症状缓解。
而在应用的过程中针对患者的不同临床症状进行加减治疗,能够收到明显的疗效[5]。
综上所述,针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给予中医治疗能够收到明显的疗效,且无毒副反应,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司清霞.舒血宁注射液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不稳定型心绞痛168例疗效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12,(08):
123-125.
[2] 刘宇伟.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劳累性心绞痛80例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1,(06):28-29.
[3] 陈绮华.低分子肝素钙联合麝香保心丸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06):78-79.
[4] 郭晓红.针药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及其动态心电图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4,(08):101-102.
[5] 神安煌,潘正星,欧阳远鹏.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04):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