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串红绿盲蝽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择抗性品种
安装诱虫灯
利用昆虫的趋光性,安装杀虫灯诱杀成虫。
人工捕捉
人工捕捉卵块和若虫,集中销毁。
物理防治
利用天敌如瓢虫、草蛉等捕食性昆虫和寄生蜂等寄生性昆虫来控制虫害。
天敌控制
使用生物农药如Bt乳剂、苦参碱等来防治一串红绿盲蝽。
生物农药
生物防治
合理使用农药
选用低毒、高效、低残留的化学农药,如吡虫啉、氟虫腈等,严格按使用浓度和安全间隔期使用。
卵期
幼虫期
蛹期
成虫期
幼虫期分为5个龄期,每个龄期约为10-12天。幼虫在植物组织内取食,造成危害。
蛹期约为10-15天,蛹外包被在寄主植物组织内,蛹在羽化前破茧而出。
成虫期约为5-7天,成虫羽化后即开始活动并交配产卵。
一串红绿盲蝽的每雌产卵量可达到300-500粒,在适宜的条件下,产卵量可能会增加。
课题的提
提供有效的防治一串红绿盲蝽的方法
减少一串红绿盲蝽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
研究目的和意义
调查一串红绿盲蝽的生物学特性和发生规律
研究一串红绿盲蝽的生态学特征和环境因素对其发生的影响
提出有效的防治一串红绿盲蝽的方法,并进行田间防治试验验证
研究内容和方法
02
一串红绿盲蝽的生物学特征
生命周期
一串红绿盲蝽的卵期一般约为6-8天,根据环境条件和卵的成熟程度,卵期可能会有所变化。
混合使用农药
可以同时使用几种作用机制不同的农药,以提高防治效果和延缓害虫产生抗药性。
化学防治
06
防治效果及评估
防治效果的评价指标
施药后,存活率越高,防治效果越好。
存活率
施药后,虫口减退率越高,防治效果越好。
虫口减退率
施药时间越短,防治效果越好。
防治时间
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越小,防治效果越好。
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
xx年xx月xx日
一串红绿盲蝽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目录
contents
引言一串红绿盲蝽的生物学特征一串红绿盲蝽的发生规律一串红绿盲蝽的危害及症状识别防治一串红绿盲蝽的方法防治效果及评估研究结论和展望
01
引言
针对农业生产中一串红绿盲蝽危害日益严重的问题
研究一串红绿盲蝽的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
发生时期
一串红绿盲蝽的发生高峰期主要集中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以及5月中旬至6月上旬。
发生季节和发生时期
一串红绿盲蝽广泛分布于我国南北各地,特别是长江流域以及黄河流域。
发生地域
一串红绿盲蝽喜光、喜湿,多发生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中,如水稻、麦类、玉米等作物田中。响
一串红绿盲蝽喜温暖的环境,当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时,其繁殖速度会受到抑制。
不同施药方案比较
不同防治方法比较
不同地区防治效果比较
防治效果的比较和分析
生态平衡
防治过程中可能对非靶标生物产生影响,需要考虑保护天敌等有益生物以及减少对生态平衡的破坏。
抗药性
长期使用同一种农药可能导致害虫产生抗药性,需要考虑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农药或采用其他防治方法来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经济效益
原因分析
由于一串红绿盲蝽的成虫和若虫均可刺吸取食,且其繁殖能力强,种群数量庞大,一旦发生就很难控制,因此防治难度较大。
症状识别及原因分析
05
防治一串红绿盲蝽的方法
避免重茬连作,轮作换茬,减少虫源。
农业防治
合理轮作
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和病残体,减少越冬虫源。
精耕细作
选用抗虫性强的品种,提高作物对虫害的抵抗力。
发展方向和建议
建议加强对一串红绿盲蝽的监测和预测技术研究,提高预测准确性和时效性。
加强对一串红绿盲蝽的天敌种类和数量研究,发掘出有效的天敌资源,促进天敌对一串红绿盲蝽的自然控制作用。
针对不同农作物和经济作物,制定合理的防治措施,科学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减少对环境和其他生物的负面影响。
THANKS
感谢观看
每雌产卵量
一串红绿盲蝽在春季和夏季繁殖,高峰期通常在5-7月份,随着气温的降低,繁殖活动逐渐减少。
繁殖季节
繁殖能力
迁徙距离
一串红绿盲蝽可以迁徙较远的距离,通常为数百公里,甚至可达到1000公里以上。
迁徙时间
迁徙时间通常在春季和夏季,与繁殖季节相吻合。
迁徙行为
03
一串红绿盲蝽的发生规律
主要季节
一串红绿盲蝽主要在春季和夏季发生,特别是3月至6月,这段时间是它们繁殖的高峰期。
湿度影响
一串红绿盲蝽喜湿润的环境,当环境湿度过低时,其繁殖速度也会受到抑制。同时,暴雨对一串红绿盲蝽的繁殖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气候变化对发生的影响
04
一串红绿盲蝽的危害及症状识别
直接危害
以成虫和若虫刺吸植物的幼嫩组织和汁液,造成叶片萎缩、黄化、枯萎,果实畸形、开裂,导致作物减产或品质下降。
间接传播
研究不足与展望
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串红绿盲蝽的分布、危害和形态特征方面,对其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目前缺乏一串红绿盲蝽的监测和预测技术,无法及时有效地预测其发生情况和指导防治工作。
建议加强一串红绿盲蝽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的研究,研发出有效的监测和预测技术,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防治成本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需要考虑,以确定最佳的防治方案。
防治效果的可持续性评估
07
研究结论和展望
研究结论
气候条件和寄主植物的生长发育状况对一串红绿盲蝽的繁殖和分布有重要影响。
防治一串红绿盲蝽应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包括农业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手段的综合应用。
一串红绿盲蝽在中国的分布和寄主植物范围较广,可危害多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
成虫可以传播病毒病,如番茄病毒病、烟草普通花叶病毒病等,扩大危害范围。
对农林作物的危害
一串红绿盲蝽的刺吸为害会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导致植物生长迟缓、发育不良。
植物生长迟缓
受害植物的抗逆性下降,易受其他病虫害的侵袭,增加防治难度。
植物抗逆性下降
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症状识别
被一串红绿盲蝽为害的植株,初期表现为叶片皱缩、黄化,后期逐渐出现枯萎、卷曲,严重时导致整株死亡。果实受害则出现开裂、畸形,甚至产生病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