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习作单元字词整合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上习作单元字词整合教学反思
咏梅老师说,教研员就是沉迷于老师成长的一种人。
我不是教研员,但是现在的工作岗位让我也逐渐沉迷于老师的成长。
看到大家成长,那种感觉比自己进步还要美妙。
这学期我们有一个宏伟的计划,由年级组选出一个大家觉得最难教学的单元,一起研究,用单元整体教学的方式推进。
假期里,我们一起
研读了教材,开了好几次备课会,几易其稿,在开学的第三天,三年级
组进行了第一次试教。
这节课的亮点是,“怎么更好地为孩子服务”这个观点渗透到了设计者和执教者的心里,对教材的整体解读,对学情的把握,教学的设计
都有可圈可点的地方。
课后我们又一次进行了研讨,我对国娟说,所有的教学都需要及时反思,梳理对自己的帮助最大。
几个小时后,她把这篇文字发给了我。
哎,我要说什么好呢?
就是大学城树人小学的老师们啊,让人佩服!
哈哈哈,这一次实名表扬国娟。
(读一读她的文字,怎么进行教学设计会有启发哦!)
佘国娟——第一次试讲反思
这堂课在第一次试讲之前,一共改了五稿。
从毫无头绪到思路慢慢清晰,这个过程让我觉得很快乐。
虽然我今天没能够有机会站上台沉浸式体验,但是作为观课人员,我还是能从中发现设计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冯老师的点评,对于这堂课,我也有了新的思考。
1、目标的明确性
过去的这十几天,我们很大一部分精力都放在“怎么教”上面,但是对于究竟该“教什么”,想得还不够清楚。
在整体感知习作单元这一个板块,我们带着学生发现了本单元独有的“习作例文”“初试身手”,可这两个板块放在这个单元有什么作用,我们没有引导学生去感知。
在生字书写板块,我们做了一个前测,从前测结果中挑选了11个对学生而言容易写错的汉字。
这十一个汉字的书写,几乎都是采用学生观察易错点,老师范写提示,学生跟着书空的方式进行教学。
我们以为,只要能在一堂课结束时,让孩子会写这几个字,目标就算落地了。
但是我们却忽略了一个问题:一堂课结束后,小朋友也许记住了这一个字怎么写,却不明白遇到这一类字该怎么识记。
以后遇到结构复杂或是笔画易错的汉字,他们依然不明白该用什么方法帮助自己写正确。
因为今天这一堂课,没有写字方法的习得。
2、教学的整体性
每一次课堂设计,我都努力提醒自己,要用主问题贯穿课堂,避免教学过程细碎化。
所以,本节课我们以“观察”为主线,串起识字、朗读和写字教学。
在每一个环节,我们都会思考前几个单元中教材已有的内容,结合当下的学情,努力让这节课更有整体性。
但是,通过冯老师今天的点评,我才发现我们的整体性思考还不够。
我们带着学生发现了习作单元与普通单元的不同,了解了本单元要围绕观察展开学习,却没有让他们整体感知这个单元包括哪些板块,每一个板块的内容是为什么而服务,学习完这个单元,他们可以掌握哪些能力。
因此,这节课上下来,对于这个习作单元到底可以学些什么,小朋友还是很迷糊。
3、活动的丰富性
在这堂课中,我们一共设计了三次朗读,第一段文本是抽生读——评价——全班齐读,第二段文本是抽生读——小组合作读——齐读,第三段文本是抽生读——师生合作读。
原本以为三次朗读都采用了不同的方式,课堂应该会有很好的反响。
但我们发现孩子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并不高。
因为每一次都是先抽一个孩子起来读,其他很多孩子此时都处在被动倾听的状态,课堂慢慢就散了下来。
因此,我们将朗读设计进行了调整,第二处文本描写的是翠鸟捕鱼的场景,在这段话中有很多动词,这对于孩子而言是形象可感的,所以我们打算直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一个人读,另一个人做动作。
这样不仅可以让全部学生都活动起来,激发
他们的朗读兴趣,还能够帮助他们边读边想象画面。
这样的设计,才能让三次朗读活动有起伏。
4、教学的梯度性
在集中书写词语这一环节,我们考虑到了根据学情分层布置作业。
让学生自由选择抄写句子,或是选几个词语写几句话。
这样设计,既是为了巩固汉字的字形,也是为了让他们学会在语境中运用词语。
不过,今天呈现出来的练笔效果并不好。
因为小朋友才刚刚上三年级,在小学低段只学过写简单的句子,现在让他们直接选择词语写几句话,有一定难度。
所以我们进行了调整。
第一,将这些词语分类。
把“沙啦沙啦”、“搭船”、“翠鸟”等几个词语放在一起,因为这几个词都是在《搭船的鸟》一课中出现的,而“有趣”、“玩耍”、“喊叫”等几个词语又放在一起,因为他们都是在《金色的草地》一课中出现的。
这样分类呈现,能够引起小朋友的有意注意,他们很容易想到课文内容,借助对课文内容的感知,降低表达难度。
同时,分类呈现词语还能帮助他们链接生活,看到“有趣”、“玩耍”这些词语放在一起,他们也自然而然能够联想到生活中会玩哪些有趣的游戏。
第二,说一说自己想到的画面。
先说后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降低表达难度,也能够让他们在倾听别人的过程中点亮自己思考的火花。
有了“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最后再进行“写一写”,相信孩子们便不会感到困难了。
当然,除了教学设计,我们的课件制作也需要再强化细节。
比如,在一堆词语中,哪些生字需要会写,应该放进田字格中,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再比如,几个挑战任务同时出来,小朋友很容易混乱,我们应该思考哪些是全班都需要完成的,哪些是分层挑战的,给学生以清晰的指令,才能让他们明白每一步需要干什么。
一节课很短,但是它包含了我们很多节课的教学方式,长期以来的教学思想。
如何从整体出发,着眼于细节,设计丰富多变的课堂活动,层层推进的实践路径,我们还有很长的要走。
多学!多思!多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