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上写下千古文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卷上写下千古文章
“考霸”钱起:考场写出千古名篇
在众星璀璨的大唐,钱起显得并不起眼,甚至现在很多人都没听过他。
然而,他却是他那个年代的巨星,位列“大历十大才子”之首。
在当时,皇家贵族、社会名流出个远门,都希望能够得到钱起的一首诗,作为送行的礼物,那就是极高的荣幸。
钱起所处的年代是什么年代呢?钱起的年代,前继李杜、王孟、高岑,后接元白、韩柳,是唐诗前后两座高峰的过渡期。
大历年间,即唐代宗时期,公元766年-779年。
钱起出身普通,成名之路也非一帆风顺。
在成功之前,他曾经历了多次科考落榜。
直到唐玄宗天宝十年(751年),二十九岁的他,才成功登榜,一举拿下当年的全国总冠军。
而他这一次考试的答卷,也成为他一生引以为傲的作品,更成为大唐三百多年历史中最出色的考场诗作。
这首诗不仅使钱起成功翻身,还成为了流传千古的名作,被后世众多大咖点赞、模仿。
这次让他改写命运的考试,试题是“湘灵鼓瑟”,语出《楚辞》。
钱起拿到试卷后,沙沙沙很快就写完,并上交了答卷。
拿到他答卷的主考官一开始不以为然,认为仓促交卷往往是应付了事。
然而,当主考官看完答卷上的诗文时,不禁拍案叫绝,认为是神来之作。
钱起同学的答卷诗文是:
省试湘灵鼓瑟
【唐】钱起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湘灵鼓瑟”,最早出自屈原的《楚辞·远游》中的“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讲的是一个凄美的神话故事。
据说在上古之时,舜帝有两个妃子,叫做娥皇、女英,夫妻非常恩爱。
后来舜帝视察南方,在苍梧山离世,二女非常悲痛,在湘水之畔哭泣而死。
后来,她们便化为湘水女神,常常在洞庭湖面鼓瑟,表达哀思。
钱起同学在诗的前两句,就单刀直入点明主题。
“善鼓云和瑟”,“善鼓”,非常善于鼓奏,“云和瑟”是瑟的名称。
“常闻帝子灵”,“帝子”指湘水之神,化用《九歌·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的语意,意思是:常常听说湘水的神灵。
前两句的意思:常听说湘水的神灵,非常善于鼓奏云和之瑟。
中间八句,从“冯夷空自舞”到“悲风过洞庭”,讲的都是湘水女神鼓奏技艺之高超,瑟声之空灵美妙,曲调之深沉哀怨。
最终,钱同学在结尾处笔锋一转,放出了他的大招——“曲
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
乐曲在高潮中戛然而止,湘水女神已经离去,唯有江上几座苍翠耸立的青山,和余音绕耳的恍惚迷醉。
读罢此诗,主考官大为赞叹,甚至认为最后两句必有神助。
而据《旧唐书·钱起传》所载,最后两句得之颇为蹊跷。
据说,钱起赶考的途中,住在京口旅店,一夜月下散步,听到户外有行吟的声音道:“曲终不见人,江上数峰青。
”再三往来,钱起急忙跟着声音去找,却什么也没看见,曾以为有怪异。
后来在尚书省考试,试题为“湘灵鼓瑟”,自然而然用这十个字作为最后两句。
他自己也认为是有神助。
钱起的这次考试使其名声大噪,成为了京城里炙手可热的文化名流,初授职秘书省校书郎。
后来,钱起奉使命入蜀,授以考功郎中。
在大历年间,钱起回京城任太清宫使,最后位至翰林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