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山东省青州第二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山东省青州第二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巴西著名作家若热·亚马多,是一位现实主义作家。
当他谈到他的代表作《可可》的写作时,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力图在这部书中,用最低限度的文学性和最高限度的真实性,来讲述巴伊亚州南部可可庄园工人们的生活。
”
他为了强调现实主义精神,故意有点极端地作了如上表述。
其实,他是一个同样注重文学性的作家。
我们从他的作品名称都可以看出“文学性”。
现实主义精神,是人类文学史的魂。
在我们的不经意中所提及的那些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基本上都是现实主义精神的产物。
辽阔、广漠、深邃、透彻的俄罗斯文学更是如此。
我们津津乐道地谈论的那些大师托尔斯泰、普希金、果戈里、契诃夫以及后来的高尔基等人,都是以现实主义精神贯穿他们一生的创作的。
但到了上个世纪中期,这一精神渐渐地不再像从前那样被强调了。
代之而起的,是“虚构”“想象”“幻想”这些词——这些词成为作家(包括儿童文学作家)们说来说去的高频词。
现实主义淡化,已是不争的事实。
前些年,我说得最多的也是这些词。
这没有错。
中国当代文学(包括儿童文学)缺乏想象力,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但过去这么多年之后,我看到了问题的另一面,当我们将全部注意力放在“虚构”“想象”之上时,我们的目光渐渐从历史、从现实之上挪移开了,而殊不知被我们忽视了的、漠视了的那一切,是文学创作的根本性写作资源。
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那些故事,其实是任何虚构、想象都无法相比的——它们的神奇、出人意料以及其背后的复杂而丰富的含义,是远远超出“虚构”“想象”所能给予我们的。
我们的想象力,谁也不可能超过造化,超过现实——超过冥冥之中的造物主的。
这既是人类的、宇宙的作者,又是导演——唯一的导演。
连我们的想象力,都是它给予的。
由于对现实主义精神的淡忘,我们不仅对“现成的”“绝妙的”故事视而不见,而且还逐渐忘却了“功夫”二字,忘记了对“功夫”的操守。
现实主义是讲功夫的:观察天下万物,破其机密的功夫。
就像绘画一样,它强调从素描开始——完全逼真的素描。
基本功的概念,深入灵魂。
最近,看《达·芬奇讲绘画》,第九讲《树木与草地》,说到树叶,他有一段并非是来自植物学知识,而是来自他观察的描述:“植物叶子生长的规律有两方面:一是为了便于整个叶面能接受到从空气中降落下来的露珠,叶子的正面总向天空生长着;一是植物的叶子是层层错开的,尽量避免相互的遮挡,就像墙上的常春藤那样盘着。
这是因为叶子相错分布,一方面可以使露水从第一片
叶子上面滑落的时候落到第四片叶子上(有些树木则要落到第六片叶子上);另一方面空气和阳光也可以穿透顶层的树叶落到下面的叶子,使它们同样能够吸收养分,健康成长。
”那些大师就是这样开始他们的绘画的。
他们一直在练基本功,真切感受存在的基本功。
谈到梵·高,我们只是想到他那些想象力狂放的现代主义绘画,却忘了,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在专心致志地素描土豆。
看看我们现在的儿童文学图书的封面和插图吧。
大多只有创意,而没有功夫。
我以为,有价值的创意,是建立在功夫之上的。
中国儿童文学——或者说,中国的儿童文学是不是需要重新面对“现实主义”呢?
(曹文轩《我们为什么需要现实主义》,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今中外不胜枚举的经典文学作品,大都是现实主义的精神代表,人类文学史的魂是现实主义。
B.现实主义淡化,“虚构”“想象”“幻想”成为了进入上个世纪中期后当代作家们创作的主流。
C.作者列举俄罗斯文学文学史上的璀璨群星,是为了阐述现实主义精神是成就他们伟大创作的基础。
D.对现实主义精神的淡忘,是因为我们对“现成的” “绝妙的”故事视而不见,“功夫”忘却,操守不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引用巴西作家若热·亚马多创作《可可》的话,是为了引出文学创作(包括儿童文学)要注重现实主义精神的论题。
B.文章列举《达·芬奇讲绘画》和梵·高的想象力的事例,是用来阐明大师们的成就是建立在扎实的“功夫”之上的。
C.文章的论证思路是由局部到整体,先分析阐述了文学史上文学创作的特点,进而指出当下中国儿童文学创作的弊端。
D.文章末尾,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存在不足,需要重新审视“现实主义”,从中汲取营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当代文学创作淡化现实主义,已经脱离了文学创作的根基,过分强调虚化,必须从根本上作出调整。
B.因为创意没有建立在现实的根基之上,致使中国儿童文学图书的封面和插图只有创意,而没有功夫。
C.作者批评忽略了根本性写作资源的当代中国文学创作,主张创作既要注重“想象力”,也不能脱离现实主义。
D.作者认为造化既是人类的、宇宙的作者,又是导演——唯一的导演,“虚构”“想象力”是对此的一种超越。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瓦浪如海
①老北京四合院的房顶铺的都是鱼鳞瓦。
灰色,一片灰色的瓦,紧挨着一片灰色的瓦,连接着一片浩瀚的灰色,铺铺展展,犹如云雾天里翻涌的海浪一样,一波又一波,直涌到天边。
②这种由鱼鳞瓦组成的灰色,和故宫里那一片碧瓦琉璃,做着色彩鲜明的对比。
虽不如碧瓦琉璃那般炫目,那般高高在上,但满城沉沉的灰色、低矮着、沉默着,无语沧桑,力量沉稳。
它似秤砣一般压住了北京城,铁锚一样将整座城市稳定在蓝天白云之下。
在北京胡同长大的建筑师张永和先生,对这样的鱼鳞瓦太熟悉不过,他说:“我成长于一个拥有低矮地平线的城市中。
从空中俯瞰,你只能看到单层砖屋顶上灰色的瓦浪向天际展开,打破这波浪的是院中洋溢着绿色的树木以及城中辉煌的金色。
”而只有向天际展开的灰色瓦浪,才会让那些绿色的树木和城中辉煌的金色拥有力量;只有在这样一片灰色的瓦浪中,那些绿色的树木和城中辉煌的金色才会显示出自己的力量。
③上个世纪50年代,北京的天际线很低,不用站在景山上面,就是站在我家的房顶上,从脚下到天边,一览无余,基本上是被这些起伏的鱼鳞瓦顶所勾勒。
那时候成片成片的四合院占据了北京城的空间。
这一片如海的瓦浪,它所显示出的色彩和力量,是世界上任何一座城市都没有的。
④那时候,四合院平房没有如今楼房的阳台或露台,鱼鳞状的灰瓦顶,就是各家的阳台和露台,晒的萝卜干、茄子干或白薯干,都会扔在那上面;五月端午节,艾蒿和蒲剑插在门上之后,也要扔到房顶,图个吉利;谁家刚生小孩子,老人讲究要用葱打小孩子的屁股,取“葱”的谐音,说是打打聪明,打完之后,还要把葱扔到房顶,这到底是什么讲究,我就弄不明白了。
⑤那时候对于我们许多孩子而言,鱼鳞瓦的灰色房顶,就是我们的乐园。
老北京有句俗话,叫做“三天不打,上房揭瓦”,说的就是我们这样的小孩子,淘得要命,动不动就跑到房顶上揭瓦玩儿,那是司空见惯的儿童游戏。
鱼鳞瓦,真的很结实,任我们成天踩在上面那么疯跑,就是一点儿也不坏。
单个儿看,每片瓦都不厚,一踩会裂,甚至碎,但一片片的瓦铺在一起,铺成一面坡的房顶,就那么结实。
它们是一片瓦压在一片瓦的上面,中间并没有什么泥粘连,像一只小手和另一只小手握在一起,可以有那么大的力量,也真是怪事,常让那时的我好奇而百思不解。
⑥十几年前,听说老院要拆,我特意回去看看,路过长巷上头条,看见那里已经拆光大半条胡同了。
一辆外地来的汽车车厢里,装满从房顶上卸下来的鱼鳞瓦。
那些鱼鳞瓦,一层层,整整齐齐地【甲】(放/码)在车上,和铺铺展展在屋顶上的景象完全不一样了,尽管也呈鱼鳞状、却像是案板上待宰的一条条鱼、没有了生气,更没有瓦浪如海,翻涌向天际展开的气势了。
⑦我望着这满满一车的鱼鳞瓦,它们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雨雪风霜,还是那样的结实,那样的好看。
又有谁知道,那些鱼鳞瓦上,曾经上演过童年那么多的游戏,带给我们那么多的欢乐呢?还曾经上演过比我们的游戏和欢乐更多更沧桑的故事呢?
⑧要说带给我们最大快乐的,一是秋天摘枣,一是国庆节看礼花。
那时,院子里是三棵清朝就有的枣树,我们可以轻松地从房顶攀上枣树的树梢,摘到顶端最红的枣儿吃,也可以站在树梢儿上,拼命地摇树枝,让那枣纷纷如红雨落下,噼噼啪啪砸在房顶的瓦上,【乙】(溅落/滴落)在院子里。
比我们小的小不点儿,爬不上树,就在地上头碰头地捡枣,大呼小叫,可真的成了我们孩子的节日。
⑨打完了枣,下一个节目就是迎接国庆。
国庆节的傍晚,扒拉完两口饭,我们会溜出家门,早早地爬上房顶,占领有利地形,等待礼花腾空。
由于那时没有那么多的高楼,一眼就能看到晚霞中的西山脚下。
前门楼子和天安门广场都是看得真真的,仿佛就在眼前,连放礼花的大炮都看得很清楚。
我们坐在鱼鳞瓦上,心里充满期待,也有些焦急。
随着礼花腾空会有好多白色的小降落伞。
降落伞飘来的那一刻,我们会立刻大叫着,一下子都跳了起来,伸出早已经准备好的妈妈晾衣服的竹竿,争先恐后去够那些小小的降落伞。
有一次,就让我够着了一个,还挺大的个儿,成为我拿到学校显摆的战利品。
⑩一直到十几年前,重返我们的老院,又看到童年时爬过的房顶、踩过的鱼鳞瓦,才忽然发现和它们这么久没有相见了,也才发现瓦间长着一簇簇的狗尾巴草,稀疏零落、枯黄枯黄的,像是年纪衰老的鱼鳞瓦长出苍老的胡须,心里不禁一动,有些感喟。
其实,这种狗尾巴草一直都是这样长在瓦缝之间,一年又一年,它们的生命力和鱼鳞瓦一样的顽强而持久。
⑪去年的秋天,我路过草厂胡同一带,那里的几条胡同已经被打理一新,地面重新铺设奇砖,四合院重新改造。
有老房子的房顶被改造成露台。
顺着山墙新搭建的梯子,爬到房顶,楼房遮挡得远处看不到了,但附近胡同四合院房顶的鱼鳞瓦,还能看得很清楚,尽管已经没有了张永和先生说的“灰色的瓦浪向天际展开”的景象,却还是让我感到亲切,仿佛又见到童年时候的伙伴。
真的,这和看惯各式各样的楼顶,哪怕是青岛那样漂亮的红色楼顶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因为这种灰色的鱼鳞瓦,才能带给我老北京实实在在的感觉,是一种家的感觉。
⑫我还看见眼前不远处屋顶上鱼鳞瓦之间长出的狗尾巴草,迎着瑟瑟秋风,【丙】(摇动/摇曳)着枯黄的颜色,和鱼鳞瓦的灰色,吟唱着二重唱。
(取材于肖复兴的同名散文)
4. 依次填入文中甲、乙、丙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放滴落摇动
B. 码溅落摇曳
C. 放溅落摇动
D. 码滴落摇曳
5. 下列选项中与“和鱼鳞瓦的灰色,吟唱着二重唱”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
A. 但满城沉沉的灰色,低矮着,沉默着,无语沧桑,力量沉稳。
B. 中间并没有什么泥粘连,像一只小手和另一只小手握在一起。
C. 尽管也呈鱼鳞状,却像是案板上待宰的一条条鱼,没有了生气。
D. 稀疏零落,枯黄枯黄的,像是年纪衰老的鱼鳞瓦长出苍老的胡须。
6.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往日,老北京四合院屋顶的灰色鱼鳞瓦连片成海,气势磅礴。
B. 鱼鳞瓦下四合院里普通人的生活简单质朴,快乐自足。
C. 鱼鳞瓦见证了作者看礼花、够小降落伞的孩童时光。
D. 去年秋天,作者看到草厂胡同四合院房顶的灰色瓦浪倍感亲切。
7. 文中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请选出其中的两处,结合对全文的理解加以赏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类在劳动过程中,一方面通过行为方式的变换与思维方式的变换来形成信息,通过价值判断与价值评价来选择信息,并通过经验和能力等方式来贮存和传播信息。
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发展和完善各种形式的扩展耗散结构诸如生活资料、生产资料、社会关系、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来形成信息,通过价值判断与价值评价来选择信息,并通过科学与技术等方式来贮存和传播信息。
第三方面,劳动促进了手与脚的分工,使人学会了制造和使用工具;劳动促进了语言的产生,加速了信息的生产和传播;劳动促进了大脑和机体的进化,加速了信息的积累与处理。
人类劳动分为体力劳动、脑力劳动与生理力劳动三种基本形式。
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和生理力劳动都可以凝聚一定的信息,因而都可以产生价值增值,其中生理力劳动凝聚的信息通常是以生理信息的形式凝聚于人的机体之中,主要表现为机体健康性、身体灵活性、感官灵敏性、环境适应性、思维创造性等方面的加强,有时也表现为缺陷器官的修复与强化、体液与组织的弥补和替代等。
人类最早的信息也是全部来源于生物进化,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
由于生物进化过程非常缓慢,它所产生的信息可以忽略不计,因此人类劳动可以看作是信息的唯一来源。
于是,“信息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就基本上等价于“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了。
总之,劳动之所以被确认为价值的唯一源泉,并不是因为抽象意义上的定义,而是因为劳动在信息(包括人类机体的生物信息)的形成、传播、处理和运行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可以说劳动创造了所有价值,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
(摘自百度百科《人类与劳动》—)材料二:
我们经常看到这种现象:新工人在机床上操作时,开始总是感到笨手笨脚的,心理很紧张,动作迟缓,废品率高,不安全性大,每天下班回家感觉很疲劳,身体许多部位感到疼痛。
随着工作时间的增长,以上现象逐渐减轻并消除。
这种现象是由劳动熟练度的提高而产生的。
以体力劳动为例,熟练劳动行为有两方
面的特征:(1)与熟练劳动行为无关的多余动作逐渐减少,精神紧张性逐渐消失。
例如,儿童初学写字时,常常是手指紧握笔杆,面部肌肉紧张,并且嘴唇噘起,眼睛歪斜,表现出一些多余动作和精神的紧张。
(2)熟练劳动行为中各个具体动作之间在时间和空间排列上越来越紧凑,在功能特性上越来越协调一致,并具有越来越高的精确性和灵巧性。
如优秀运动员的精彩表演、雕刻家的精美作品往往使人赞叹不已,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熟能生巧”。
第一个特征标志着劳动者在完成相同的工作量时所耗费的劳动量逐渐下降;第二个特征标志着劳动者所耗费的劳动量不变时所完成的工作量逐渐增加。
总之,劳动熟练度的提高可归纳为一个基本特征:工作量不变,劳动量下降。
由心理学可知,大脑皮层的机能系统性最主要的表现是动力定型,简称为动型,它是大脑对一定的刺激物系统所产生的反应系统。
动型:就是以几个不同的条件刺激物(声音、光线等)按一定时间间隔和顺序组成为一个定型系统,对动物进行反复训练,动物就会逐渐形成一个跟各个刺激物的强弱、性质以及相互关系相对应的稳定的反应系统。
在这个反应系统中,机体对前一个条件刺激物的反应变成了后一个反应的条件刺激物,各个刺激物只具有始动作用,而各个反应的性质由整个定型系统来决定。
在动型的情况下,高级神经活动可免除一些不必要的或不重要的活动,用以保持神经系统的活动不受次要因素的干扰,以减少能量的耗费。
动型在人的身上表现为巩固的、习惯了的行为动作、思维方式、情感取向等。
体力劳动熟练度的生理机制是:人通过对某些具体动作按照固定的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进行多次反复练习,使其产生某种程度上的动型,从而逐步实现这一行动的自动化,从而逐渐减少机体内部的物质与能量的耗费(即劳动量的耗费)。
例如,工人在操作机器方面、运动员在体育项目方面的熟练都是长期勤学苦练的结果。
脑力劳动熟练度的生理机制与体力劳动熟练度的生理机制大致相同,所不同的是引发动型的一系列刺激信号均为第二信号系统,即语言与文字信号,具体表现为大脑神经系统中暂时神经联系产生某种程度上的动型,从而逐步实现脑力思维“动作”的自动化。
生理力劳动的熟练度的生理机制与体力劳动的熟练度的生理机制也大致相同,所不同的是引发动型的一系列刺激信号为机体内部组织所发出的生物化学信号,而产生的反应是机体内部组织的生物化学变化。
由于动力定型的存在,每一个人对于任何劳动量或工作量所付出的劳动潜能都是一个随时间而不断变化的量。
不过,对于确定的生产领域来说,同时存在着两种变化倾向:熟练化倾向和非熟练化倾向。
熟练化倾向是指同一个人完成同一工作量所付出的劳动量,随着劳动时间的增长而呈下降的趋势。
非熟练化倾向是指在确定的生产领域,由于劳动力的新老交替,劳动者平均完成相同的工作量所付出的劳动量,随着劳动时间的增长而呈上升的趋势。
当生产领域的熟练化进程与非熟练化进程大体均衡时,对于确定的工作任务,整个生产领域每个劳动者所付出的社会平均劳动量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
(摘自百度百科《劳动熟练度》)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在劳动过程中首先通过建立、发展和完善各种形式的扩展耗散结构来形成信息,然后通过价值判断与评价来选择信息,最后通过科学与技术等来贮存和传播信息。
B.劳动加速了信息的生产和传播,作为劳动的三种基本形式——脑力劳动、体力劳动、生理力劳动,因为产生价值增值,所以凝聚一定的信息是加速信息传播的前提。
C.动力定型是大脑皮层的机能系统性的最主要表现,在动型的情况下,高级神经活动可免除一些不必要的或不重要的活动,用以保持神经系统的活动不受次要因素的干扰。
D.由于劳动力的新老交替,在确定的生产领域,劳动者平均完成相同的工作量所付出的劳动量,随着劳动时间的增长而呈上升的趋势,呈现出劳动的熟练化倾向。
9.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劳动促进了手与脚的分工、语言的产生、大脑和机体的进化,使人类会制造和使用工具,加速信息的生产和传播以及信息的积累与处理。
B.“劳动创造了所有价值以及人类本身”的说法是正确的,因为劳动在信息的形成、传播、处理和运行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C.劳动熟练度的特征就是工作量不变,劳动量下降,劳动在时间和空间排列上越来越紧凑,并具有越来越高的精确性和灵巧性。
D.脑力劳动熟练度和体力劳动熟练度虽然生理机制大致相同,但是引发其动型的一系列刺激信号均为语言与文字信号,从而逐步实现脑力思维“动作”的自动化。
10.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能体现“劳动创造了所有价值”的一项是()
A.山顶洞人捕捞水生动物。
B.初学书法手笔生硬精神紧张。
C.体操运动员反复练习一个动作。
D.阅读《红楼梦》引发思考。
11.综合文本信息,给“劳动熟练度”下一个定义。
12.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叶味道,初讳贺孙,以字行,更字知道,温州人。
少刻志好古学,师事朱熹。
试礼部第一。
时伪学禁行,味道对学制策,率本程颐无所避。
知举胡纮见而黜之,曰:“此必伪徒也。
”既下第,复从熹于武夷山中。
学禁开,登嘉定十三年进士第,调鄂州教授。
理宗访问熹之徒及所著书,部使者遂以味道行谊闻,差主管三省架阁文字。
迁宗学谕①,轮对,言:“人主之务学,天下之福也。
必坚志气以守所学,谨几微以验所学,正纲常以励所学,用忠言以充所学。
”至若
口奏,则又述帝王传心之要,与四代作歌作铭之旨,其终有曰:“言宣则力减,文胜则意虚。
”从臣有荐味道可为讲官,乃授太学博士,兼崇政殿说书。
故事,说书之职止于《通鉴》,而不及经。
味道请先说《论语》,诏从之。
帝忽问鬼神之理,疑伯有之事②涉于诞。
味道对曰:“阴阳二气之散聚虽天地不能易有死而犹不散者其常也有不得其死而郁结不散者其变也。
故圣人设为宗庙,以别亲疏远迩,正所以教民亲爱,参赞化育。
今伯有得罪而死,其气不散,为妖为厉,使国人上下为之不宁,于是为之立子泄③以奉其后,则庶乎鬼有所知,而神莫不宁矣。
”盖讽皇子竑事也。
三京用师,廷臣边阃④交进机会之说。
味道进议状,以为:“开边浸阔,应援倍难,科配日繁,馈饷日迫,民一不堪命,庞勋、黄巢之祸立见,是先摇其本,无益于外也。
”经筵⑤奏事,无日不申言之,而洛师寻以败闻。
于是人谓味道见微虑远。
味道所奏陈,无一言不开导引翼,求切于君身;旁引折旋,推致于治道。
迁秘书著作佐郎而卒。
讣闻,帝震悼,出内帑银帛赙其丧,升一官以任其后,故事所未有也。
(节选自《宋史·叶味道传》)【注】①宗学谕:宗室子弟学校的教官。
②伯有之事:是指公元前544年发生在郑国的一场内乱。
③子泄:人名。
④边阃,指边关。
⑤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宋代始称经筵。
13.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阴阳/二气之散聚/虽天地不能易/有死而犹不散者/其常也/有不得其死/而郁结不散者/其变也
B. 阴阳/仁气之散聚/虽天地不能易/有死/而犹不散者/其常也/有不得其死而郁结不散者/其变也
C. 阴阳二气之散聚/虽天地不能易/有死而犹不散者/其常也/有不得其死而郁结不散者/其变也
D. 阴阳二气之散聚/虽天地不能/易有死而犹不散者/其常也/有不得其死而郁结/不散者/其变也
14.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又称作“表字”。
古时孩子成年时取字。
孔丘字仲尼,秋瑾字卿。
B. 礼部,负责官吏的考核任免、国家礼仪制度的制定执行、科举考试的组织。
C. 进士,元明清时,通过会试的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
D. 太学,始创于汉朝,中国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叶味道学识卓越,笃志古学。
他参加礼部考试,夺得第一。
受到禁行伪学的影响而落第,仍然师从朱熹,后又考取进士。
B. 叶味道博学多才,德识兼进。
他人对时,不光劝谏皇帝要搞好国家管理,还告诉皇帝传世心学的要领和虞夏殷周四代作歌作铭的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