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外宣文本中文化负载词英译的r 文化适应性原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外宣文本中文化负载词英译的r 文化适应性原则
易新奇
【摘要】旅游外宣翻译是吸引外国游客、促进我国旅游业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传播中国文化、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化知名度的重要途径,其难点在于旅游文本中大量中国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本文从文化翻译理论的视角,探讨旅游外宣翻译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提出了中国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应当遵循的文化适应性三原则,即语义文化适应性原则、语用文化适应性原则和审美文化适应性原则.
【期刊名称】《牡丹江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7(026)004
【总页数】3页(P114-116)
【关键词】文化翻译;旅游外宣翻译;文化负载词;文化适应性
【作者】易新奇
【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湖南长沙 410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旅游外宣文本是外国游客了解中国旅游资源和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优质的旅游外宣翻译可以展现中国独有的人文地理风情,吸引国外游客,促进我国旅游业国际化发展,还可以传播中国文化,让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

然而,旅游外宣翻译的难点在于旅游文本中大量的中国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它同时也是旅游外宣翻译成败的关键性因素。

文化负载词是指那些标志着某个特定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负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信息(廖七一,2000:232)[1]。

如英语中的Greek gift(害
人的礼物),Achilles heel(致命要害),汉语中的“太极”“阴阳”“八卦”。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因此一种语言中的文化负载词通常很难在另一语言中找到对应词,在翻译的过程中很容易造成文化信息缺失。

由此可见,提升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品质是提升旅游外宣翻译的关键。

旅游外宣文本中大量的文化负载词展现着中国特有的人文、历史、地理风貌,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提供旅游资源信息介绍的同时还承担着传播中国文化的重任。

参照奈达对文化的分类: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语言文化,可将旅游外宣文本中的文化负载词分成五类(伍凤,2015:103)[2],即生态文
化负载词(如橘子洲, 白沙井)、物质文化负载词(如吊脚楼、臭豆腐)、社会文化负载词(如龙抬头、花鼓戏)、宗教文化负载词(如福佑真人、观音)、语言文化负载词(如曲苑风荷、断桥残雪)。

文化翻译是在文化研究的大环境下来考察翻译,即对不同的文化以及语言的表层与深层结构的共性和个性进行研究,探讨文化与翻译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

文化翻译要求译语从文化义的角度再现源语所要传达的文化意义、形式和风格。

在国内,刘宓庆(2006)[3]较为系统地对文化翻译进行了研究和阐释,提出了文化翻译表现论的三原则,即文化适应性原则、科学原则和审美原则。

文化适应性原则是刘宓庆文化翻译观的最重要原则之一。

所谓的“文化适应”既不是让源语文化去适应译语文化,也不是让译语文化去适应源语文化,而是以综合平衡观为原则,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达到译语文化和源语文化的“恰恰调和”,融译语文化和源语文化为一体之后创造出来的一种新文化,是多元文化的产物,完全抛弃了“非此即彼”的一元论文化翻译观(章艳,2008:39)[4]。

由此可见,刘宓庆的文化翻译理论顺
应了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的发展。

在翻译实践中,文化信息的表现方法通常必须进行语义考量(看哪一个对应式更切
合原意)、语用考量(交流中合不合用)、审美考量(着眼于审美效果)、和政治考量(也属于语用考量);最好的文化信息翻译是综合考量的结果(王建国,2010:74)[5]。

因此,结合刘宓庆的文化适应性原则和文化信息表现方法的各种考量,
我们认为在文化负载词的英译过程中,需全面考量文化信息的源语对译语的语义文化适应性、语用文化适应性、审美文化适应性,才能获得最佳的文化翻译。

旅游外宣翻译的根本目标是让国外读者获取旅游资源信息,起到旅游宣传广告的作用,吸引国外游客,其英译应尽量降低译语读者获取信息的难度,综合考量文化负载词中文化信息的汉语对英语的语义文化适应性、语用文化适应性和审美文化适应性,获取最佳文化翻译。

3.1 语义文化适应性原则
翻译的本质是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首先是语义,其次是文体(郭建中,2000:65)[6]。

要准确无误地再现文化负载词的语义信息,译者必须首先准确地理解原文,了解其文化内涵,并选择最佳的语义文化对等词,避免歧义和错误,这就要求译者具有扎实的汉语和英语知识,深厚的中西方文化底蕴。

语义的文化诠释关键在于对词语文化内涵的微观剖析,也取决于译者对文化内涵的四个方面的多维观照:文化历史观照(通过史实来求证其历史文化内涵)、文本内(上下文)证与文本外证(文本上下文整体语境作为参照)、互文观照、人文互证。

如:“文夕大火”译为“Wenxi Fire(the Changsha fire of 1938)”,采用拼音音译加注英文翻译的形式,既可以让国外读者了解到原词原汁原味的中文发音,增加新鲜感和趣味性,又译出了文化负载词的文化历史关照下的指示含义;再如“红色旅游”,译者采用直译加注的翻译方法,将其译为“Red Tourism,focusing on learning about China’s revolutionary history and spirit,
depends on special tourist resources from commemorative revolutionary
sit es and memorials founded by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fter 1921”(吴文艳,2014:169)[7],让英语读者能充分地领略原词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和
语义信息。

中文旅游外宣文本中的文化负载词指代的是中国特有的文化事物,在翻译的过程中,应该先从多个维度剖析文化负载词语义上的文化内涵,然后在遵循英语语言规则和考虑英语读者文化接受能力的前提下,保留中国文化的语义信息,实现译语的语义文化适应。

这样一方面有利于英语读者了解中国的文化,另一方面也实现了中国文化的传播和中西文化交流,最终真正地实现对外宣传的目的。

3.2 语用文化适应性原则
语用适应主要考虑的是译语在交流中的适应性问题,包括对文本功能的适应、语言结构的适应、文化心理的适应、物质世界的适应、社交世界的适应。

3.2.1 对文本功能的适应
文化负载词的英译要适应翻译的目的,这就与其所在文本的功能和译者的主观意图紧密相关。

文化翻译总是离不开对词语意义的文化诠释和对文本的文化解读,而文本的文化解读不仅要准确的语义诠释,也要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选择对策(章艳,2008:39)[4]。

因此,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要适应不同的文本类型的功能要求,而旅游外宣文本的功能是让外国游客识别中国的旅游资源并传递文化信息,激发游客游览的兴致。

如采用专名译音的方式将“爱晚亭”译为“Ai Wan Pavilion”,译
文简洁,易于识别,是个不错的翻译。

但因没有将其文化内涵译出,难以实现激发游客兴趣的功能,译者可以简单阐释专名的文化内涵,作为音译的补充,译为“Ai Wan Pavilion(Autumn-admiring Pavilion)”。

四字格的文化负载词靠单纯的音译虽然可以实现文本的识别功能,但是造成指向不明,也无法实现诱导游客的功能,有必要将其语义简要地意译出来,如“七星拱月”
译为“seven stars twinkle around the bright moon”,读者才能知道其内涵和所指,完成文本功能适应。

3.2.2 对语言结构的适应
语言结构包含语音、音节、词(素) 、句子等多个层面的要素。

语言结构的不同是影响译者进行语言选择的重要因素。

对于文化负载词的英译,译者需要考虑的语言结构主要是语音、音节与词汇。

要注意中英文两种语言音韵结构和词素结构上的不同,既要顺应译语读者的语音习惯,让译文尽量易读悦耳,还要适当保留原文的音韵特点。

如“湘江”的译文“Xiang River”比“Xiangjiang River”更适应英语读者
的发音习惯。

但专名有两个音节的“屈子祠”就直接译为“Qu Yuan Memorial”。

3.2.3 对文化心理的适应
翻译与文化心理的关系是文化翻译的重点之一,文化心理适应一方面是指要探究适应文化负载词命名的深层心理原因,另一方面要适应读者的认知心理。

如“文庙”,如果译为“Wen Temple”或者“Cultural Temple”都无法表达其文化内涵,将其译为“the Temple to Confucius”,读者才能理解其深层的文化心理原因,激发他们游览景点的愿望。

3.2.4 对物质世界的适应
原文和译文的物质世界是不同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适应两个不同的物质世界,从原文物质世界中文化负载词的指称对象的实际情况出发以译文读者适应的方式表达出来,才能准确而贴切地反映原文文化信息。

如果将“天心阁”直译为“Heaven Heart Tower”,原文和译文的读者都会不知所云,因为它在文化层面上跟“天的心”实在没有什么关系,音译为“Tianxin Tower”就好。

3.2.5 对社交世界的适应
社交世界指的是社交制度、规范、礼仪、场景、宗教传统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认可的社交习俗和心理都会不同,不同的语言呈现出的社会文化传统、习俗等都有
很大差异。

中文文化负载词呈现的是中国社会的文化习俗和传统,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要注意遵循两种社会文化习俗,避免社会文化差异性带来的文化信息传递上的偏差。

例如,如果将“盘龙洞”译成“Circled Dragon Cave”,就会造成社交语
用的不适应,因为“dragon”在西方文化里含有贬义,有邪恶的意思,不如将其
音译为“Panlong Cave”。

3.3 审美文化适应性原则
不同文化背景人们的审美价值观和审美心理也是有很大差异的,这就造成了在翻译的过程中语言的美学转换与文化美学再现的困难。

因此,译者需要先研究原语语言文化审美特征和信息,并选择最美的语言文化对等词,使译文最有效地传递语言所承载的语言美学、语用美学、文化美学等信息,完成审美文化传递和适应。

译者需要在提高翻译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同时,提高个人的文化艺术素养和审美情操。

如岳麓书院讲堂的对联“岳麓学府传千载,书院育才有良规”,字里行间都是对书院优良传统的赞誉之情,将其译为:“Boasting a-thousand-year great reputation; Inheriting good traditions of education.”译文与原文结构类似,
词义对等,还有押韵,再现了源语对联的形美、意美和文化美,同时呈现了音韵美,使英语读者能够完美地领略原文的语言和文化之美,审美适应性良好。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文化负载词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信息,是我们民族文化和语言的独有特色,其翻译的优劣决定了旅游外宣翻译的成败。

在刘宓庆的文化翻译理论指导下,中国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应当遵循文化适应性三原则,即语义文化适应性原则、语用文化适应性原则和审美文化适应性原则。

在文化翻译中,没有定法,片面地强调异化或者归化的译法都是不科学的, 应该既尊重文化的民族性, 又反映
文化的兼容性,文化负载词英译的过程是英文和中文、中西文化的交融碰撞而产生新文化的过程,是多元文化交流然后升华的过程。

【相关文献】
[1]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2]伍凤.旅游资料中文化负载词的分类及英译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2).
[3]刘宓庆.2006.文化翻译论纲(修订本) [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4]章艳.探索文化翻译的奥秘——评刘宓庆著《文化翻译论纲》[J].中国翻译,2008,(01) .
[5]王建国.刘宓庆文化翻译理论简评[J].外语研究,2010,(02).
[6]郭建中,编,著.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7]吴文艳.外宣翻译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原则与方法[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