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市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
学期第一次月考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50分)
1. 假如地球上没有大气,我们将看不到()
A. 太阳黑子
B. 恒星的光芒
C. 流星现象
D. 彗星的长尾『答案』C
『解析』太阳黑子是发生在太阳光球层中的一种太阳活动现象,与地球大气层无关。
恒星能自己发光,所以我们能看见恒星的光芒,如果没有大气的话,我们也能看见恒星。
流星现象是流星体受地球吸引,撞入大气层中与大气层摩擦,燃烧发光而形成,假如地球上没有大气,我们将看不到流星现象,C正确。
彗尾是彗星在靠近太阳时,冰物质升华并受太阳风推斥而形成的。
2. 我国将发射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寻找火星生命的迹象是其任务之一。
据下表回答下题。
科学家认为火星是除地球以外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天体之一,火星与地球的相比()
A. 有相近距日距离和自转周期
B. 有适合生物呼吸的相同大气成分
C. 有相近体积和质量
D. 有岩石、土壤和大量液态水
『答案』A
『解析』
『分析』该题考查地球的特殊性。
『详解』读统计表可知,火星与地球有相近的距日距离和自转周期,A对。
地球与火星的质量体积相差很大,且目前大气成分与原始大气成分不同,BC错。
土壤和岩石不是具备生命的必备条件,D错。
故选A。
2019年1月1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嫦娥五号于2019年年底前后发射,实现区域软着陆及采样返回,探月工程将实现“绕、落、回”三步走目标。
“嫦娥五号”是我国首颗地月采样往返探测器,拟于从海南文昌航天中心发射升空,自动完成月面样品采集,并带上约2kg的月壤返回地球。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3. 下列关于天体的描述,正确的是()
A. 文昌发射中心的“嫦娥五号”是天体
B. 奔月过程中的“嫦娥五号”属于天体
C. 进行月面采样的“嫦娥五号”是天体
D. 由探测器带回地球的月壤样品是天体
4. “嫦娥五号”探月往返的宇宙空间,不属于()
A. 地月系
B. 太阳系
C. 银河系
D. 河外星系
5. 具有适宜的温度是地球存在生命的重要条件,形成地球表面适宜温度的主要原因有()
①地球大气中具有紫外线和臭氧层②地球具有适中的质量和体积
③地球昼夜更替的周期较适中④地球与太阳的距离较适中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3. B 4. D 5. B
『解析』
『3题详解』
文昌发射中心的“嫦娥五号”以及由探测器带回地球的月壤样品均属于地球的一部分,不能单独称为天体,AD错;进行月面采样的“嫦娥五号”属于月球的一部分,不能单独称为天体,C错;奔月过程中的“嫦娥五号”脱离地球大气层,有自己的运行轨道,属于天体,B正确,故选B。
『4题详解』
“嫦娥五号”往返的天体系统属于地月系,地月系属于太阳系、银河系,但不属于河外星系,故选D。
『5题详解』
紫外线属于太阳辐射的一部分,地球大气中具有臭氧层,能对紫外线加以吸收,从而减少紫外线对生物的影响,与地球表面具有适宜的温度关系不大,①错;地球具有适中的质量
和体积使得地球具有适当的引力和大气层,不是地球表面具有适宜的温度的主要原因(当然,大气层会影响地球表面的昼夜温差,该题中可不必考虑这一影响),②错;地球昼夜更替的周期较适中使得地球表面温度不至于过高,也不至于过低;同时,地球与太阳的距离较适中使得地球能够获得适宜的太阳辐射,从而使得地球表面具有适宜的温度,③④正确,故选B。
据腾讯新闻2017年1月26日消息,最新研究表明,类似地球最简单、最远古的微生物,可幸存于火星极端稀薄的大气层中。
当前火星表面干燥寒冷,但是大量证据显示,数十亿年前,河流、湖泊和海洋曾覆盖在火星表面,由于地球液态水存在的区域就有生命,科学家猜测当火星处于潮湿气候状态时,生命体就可以进化形成。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6. 火星很难有生命的孕育主要是因为()
A. 常年低大气压环境
B. 缺乏足够的液态水
C. 日温度的两极化现象
D. 距日距离过近
7. 火星生命体可以形成的条件必须要有()
①微生物的存在
②水资源充足
③光照、温度适宜
④适宜的大气环境
A. ①②③④
B. 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答案』6. B 7. C
『解析』
『6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火星缺乏足够的液态水,故而很难有生命孕育,B正确;根据材料“类似地球最简单、最古老的微生物,可幸存于火星极端稀薄的大气层中”可知,常年低大气压环境不是火星很难存在生命的主要原因,A错;两极化的日温度与材料信息关系不大(材料信息主要想体现火星缺乏液态水),C错;相比于地球而言,火星距日距离较远,D错。
故选B。
『7题详解』
结合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可知,火星生命体可以形成的条件必须要有充足的水资源、适宜的光照和温度以及适宜的大气环境,②③④正确;火星生命体的形成不一定必须要有微
生物的存在,①错。
故选C。
2019年12月16日,我国在四川省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五十二、五十三颗北斗导航卫星。
这标志着北斗三号系统核心星座在太空部署完成。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8. 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发射后,将()
A. 绕日旋转
B. 不属于天体
C. 进入河外星系
D. 成为地球卫星
9. 与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相比,西昌发射中心具备的优势有()
A. 晴天多,发射时间窗口多
B. 纬度低,发射获得初速度大
C. 日照强,充分利用太阳能
D. 海拔高,发射节能效果佳
『答案』8. D 9. B
『解析』
『8题详解』
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发射后,将为地球上人们提供定位导航服务,当然该卫星应绕地球旋转,不会绕日旋转,A错误;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发射后,环绕地球旋转,成为人造天体,也属于天体,B错误;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发射后,环绕地球旋转,不会进入河外星系,C错误;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发射后,环绕地球旋转,成为地球卫星,D正确。
故选D。
『9题详解』
甘肃酒泉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川西昌位于我国南方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与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相比,西昌发射中心降水多,晴天少,发射时间窗口可能少,A不符合题意;与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相比,西昌发射中心纬度低,发射获得初速度大,节省燃料,这是其主要优势,B符合题意;与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相比,西昌发射中心降水多,晴天少,日照弱,且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卫星时不使用太阳能,C 不符合题意;甘肃酒泉位于内蒙古高原,四川西昌位于川西高原,两地海拔均较高,差异不大,因此海拔高不是西昌发射中心具有的优势,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0. 2018年9月18日,台风“山竹”席卷了深圳市,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其能量主要源于()
A. 地热能
B. 潮汐能
C. 太阳能
D. 核能
『答案』C
『解析』
『详解』台风是空气流动引起的。
引起空气流动的是空气冷热不均造成气压不相等,在同一水平面上空气从高压区域流向低压区域,流动的过程中由于地转偏向力影响产生旋转。
地面冷热不均的根本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造成的,故答案选C。
地热能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过程中产生的热能,潮汐能、核能不是台风的主要来源,故ABD错。
2018年2月5日至2月11日,国家天文台在日面上观测到一个活动区发生过一次C 级耀斑。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耀斑爆发可能中断有线电视信号传输
B. 耀斑是色球层中激烈的能量爆发
C. 耀斑发生的周期大约十几秒
D. 使地球形成特大暴雨
12. 当太阳风到达地球时,以下地区较易观看到绚丽极光的是()
A. 加尔各答
B. 巴西利亚
C. 阿拉斯加
D. 乌鲁木齐
13. 据你的经验判断,下列可以不加强对太阳活动的研究和预报的部门是()
A. 通信部门
B. 航天部门
C. 冶金工业
D. 气象部门
『答案』11. B 12. C 13. C
『解析』
『11题详解』
耀斑发出的射电会中断无线电视信号传输;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
A项错误。
耀斑是太阳色球层中激烈的能量爆发;B项正确。
耀斑的寿命多在几分钟到几十分钟,多少活动周期为11年,故C项错误。
太阳活动加强会对气候造成影响,但不一定会使地球形成特大暴雨,D项错误。
故选B正确。
『12题详解』
当太阳风到达地球时,两极或高纬地区较易观看到绚丽极光,据此北极圈附近地区阿拉斯加纬度高,可以看到极光,C项正确。
但加尔各答、巴西利亚、乌鲁木齐地区纬度低,不会有极光现象。
ABD项错误。
『13题详解』
耀斑发出的射电会中断无线电视信号传输;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
通信部门、航天部门、气象部门都需要无线电通讯进行信息传递,对其通讯联系影响较大,故ABD项错误。
冶金工业对无线电联系的需求较小,对其影响小,故C项正确。
在有些城市的十字路口,我们能见到以太阳能为能源的交通信号灯,如下图所示。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有人注意到,同一交通信号灯在前后两天同一时段的亮度略有差异,主要影响因素最有可能是()
A. 海拔高低
B. 风力大小
C. 天气阴晴
D. 交通流量
15. 从太阳辐射角度考虑,下列城市中最适合设置这种交通信号灯的是()
A. 四川成都
B. 西藏拉萨
C. 吉林长春
D. 浙江杭州
『答案』14. C 15. B
『解析』本题考查太阳辐射。
『14题详解』
太阳能受太阳辐射的影响,而太阳辐射的强弱受天气状况的影响,阴雨天时太阳辐射弱,太阳能信号灯可能会不太亮,C正确。
『15题详解』
西藏拉萨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晴天多,太阳辐射最强,最适合设置太阳能信号灯,B正确。
太阳辐射强度是指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的多少。
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主要有太阳高度、天气状况、大气污染程度和海拔高度等。
下图为我国北京、上海、成都和昆明四地太阳辐射强度年变化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 图中表示成都太阳辐射强度年变化的曲线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7. 图中四地的太阳辐射强度年变化差异最大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8. ③地7、8月太阳辐射强度最大的主要原因是()
A. 大气污染小,能见度高
B. 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大
C. 受高压控制,晴天多
D. 海拔高,大气削弱作用弱
『答案』16. D 17. A 18. C
『解析』
『16题详解』
材料信息表明,图中四条曲线代表我国北京、上海、成都和昆明四地太阳辐射强度年变化。
昆明地处云贵高原,海拔高且纬度低,与其它四地相比,冬季正午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强,昆明位于南方地区,雨季较长,6~10月降水多,太阳辐射较弱,与曲线①变化特征相似,A不符合题意;北京冬春季降水少,晴天多,太阳辐射较强,7~8月为雨季,降水多,太阳辐射弱,与曲线②变化特征相似,B不符合题意;上海位于南方沿海地区,冬春季节降水量不大,但阴雨天较多,太阳辐射较弱,7~8月受副热带高压脊控制,降水少,晴天多,且正午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强,与曲线③变化特征相似,C不符合题意;成都地处四川盆地,阴雨天气多,且多雾天,太阳辐射强度最小,与曲线④变化特征相似,D符合题意。
故选D。
『17题详解』
图中四地的太阳辐射强度年变化差异可以直接从四地太阳辐射强度年变化示意图中归纳得出,读图可知,图中①地、②地、③、④地的太阳辐射强度年变化幅度(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分别约为90W/m2、80W/m2、70W/m2、60W/m2,由此判断,图中四地的太阳辐射强度年变化差异最大的是①,A符合题意,排除B、C、D。
故选A。
根据第1题的判断可知,城市③对应的是上海,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7~8月我国锋面雨带向北推移,副热带高压脊向北移至长江中下游地区,上海受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因此当地太阳辐射强度最大,C符合题意;7~8月上海受副热带高气压脊控制,天气稳定,盛行下沉气流,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因此此时大气污染不一定小,能见度不一定高,排除A;与6月相比,7~8月上海的正午太阳高度较低,但太阳辐射强度较大,说明上海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大不是7~8月太阳辐射强度最大的主要原因,排除B;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势低平,且海拔高低没有季节变化,排除D。
故选C。
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9. 关于图中各圈层的正确叙述是()
A. 地球外部圈层由ABCD四部分组成
B. 地球内部圈层由EFG三部分组成
C. 外部圈层温度总体上高于内部圈层
D. 各圈层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自然环境
20. 地球各圈层中()
A. 水圈由地球上各种水体构成,连续但不规则
B. 大气圈是由不同类型气体组成的,干燥洁净
C. 生物圈是各种类型的生物的总称,生机勃勃
D. 岩石圈由莫霍面以上的岩石组成,厚度不均
21. 一般认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是()
A. 图中C层
B. 图中G层
C. 软流层
D. 下地幔
『答案』19. D 20. A 21. C
『解析』
据图可知,A为大气圈、B为生物圈、C为水圈,构成了地球的外部圈层,A错误。
地球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地核,由DEFG组成,B错误。
地球内部高温高压,外部圈层的温度总体上低于内部圈层,C错误。
生物圈、水圈、大气圈和岩石圈等这些圈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D正确。
故选D。
『20题详解』
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A正确。
大气圈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尘埃组成,B错误。
生物圈是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C错误。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而不是整个上地幔,D错误。
故选A。
『21题详解』
读图可知,A为大气圈,B为生物圈,C为水圈,D为地壳,F和E共同构成地幔,G为地核。
上地幔有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2017年8月8日,在我国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约20千米。
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22. 此次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地震的震源位于()
A. 地壳
B. 地幔
C. 内核
D. 外核
23. 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包括地壳和地幔②主要是由各种岩石组成的
③位于软流层以上④厚度不一,大陆部分薄,大洋部分厚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22. A 23. B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地球圈层。
『22题详解』
根据地震波波速的变化把地球内部可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
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为33千米。
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千米;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
据材料可知,此次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可判断震源位于地壳。
故选A。
『23题详解』
①岩石圈是指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而不是整个地幔,故不符合题意;②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与地壳主要由岩石组成,构成了岩石圈,故正确;③岩石圈包括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故正确;④地壳分为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大陆部分较厚,大洋部分较薄,而岩石圈除地壳外还包括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所以岩石圈厚度不一,大陆部分厚,大洋部分薄,但不会缺失,故不符合题意.故选B
若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中喜羊,一天来到美丽的大蜀山,它突发奇想,从大蜀山“遁地”前往地球另外一侧去看看,如果它始终保持直线前进并穿越地心。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 在喜羊羊穿越地心前,依次穿越的是()
A. 地壳-莫霍界面-地慢-古登堡界面-地核
B. 地壳-古登堡界面-地慢-莫霍界面-地核
C. 地幔-莫霍界面-地核-古登堡界面-地壳
D. 地壳-地幔-地核-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
25. 如果喜羊羊希望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24. A 25. A
『解析』
『24题详解』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由地表到内部为地壳、莫霍界面、地幔、古登堡界面、地核。
故喜羊羊穿越地心前,依次穿越的是地壳—莫霍界面—地幔—古登堡界面—地核,A正确。
故选A。
『25题详解』
橫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石油一般是粘稠的液体,若遇到石油,横波会消失,纵波通过时波速也突然下降。
①图表示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由岩石构造进入石油矿藏时,横波立即
消失,纵波波速突然下降的状况,A正确;②图横波波速超过纵波,与实际不符,B错误;
③图二者无变化,与油气矿藏的分布条件不符,C错误;④图横波波速无变化,纵波减速,与实际不符,D错误。
故选A。
二、综合题(共两题,50分)
26. 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太阳系示意图”
材料二火星是八大行星之一,距离太阳约2.28亿千米。
地表沙丘、砾石遍布。
火星的大气密度只有地球的大约1%,自转周期为24时37分,表面平均温度零下55℃。
2015年9月28日,美国宇航局NASA宣布:火星表面存在流动的液态水,这一发现无论对寻找外星生命,还是人类移民火星,都具有不同凡响的意义。
材料三地球是距离太阳第三近的大行星,日地平均距离约1.5亿千米。
地球上71%为海洋,29%为陆地。
地球被一层很厚的大气层包围着,大气的主要成份为氮、氧。
地球的自转周期为23时56分4秒,表面的平均温度大约15摄氏度且昼夜温差较小。
地球是目前宇宙中已知存在生命的唯一天体。
(1)图示天体系统的中心天体是,此天体成为该天体系统中心的原因是。
(2)图中代表火星的字母是,字母M表示。
(3)据材料二分析火星表面平均温度比地球低的主要原因。
(4)地球上有适于生物生存的温度,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主要原因有哪些?
『答案』⑴太阳,质量巨大。
⑵ D ,小行星带。
⑶①距离太阳远;②大气稀薄(或大气保温作用非常弱)。
⑷①日地距离适中;②自转周期不长;③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答"大气层较厚"给分);④地球上海洋上面积广大。
『解析』
『分析』该题考查宇宙中的地球。
『详解』(1)仔细读图可知,图示天体系统居于中心位置的天体,即中心天体是太阳,在太阳系中太阳的质量占总质量的99.86%,即质量巨大,成为该天体系统的中心。
(2)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按距太阳由远及近排列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所以图中代表火星的字母是D, 字母M 表示的是介于火星与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
(3)由材料二结合图形可知,火星距离太阳约2.28 亿千米,相对与地球距离太阳远,获得的太阳辐射能较少,白天温度低;由于火星的大气密度只有地球的大约1%,因而大气稀薄,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非常弱,夜间温度低,所以火星表面平均温度比地球低。
(4)仔细审题,注意题目要求是地球上有适于生物生存“温度”的原因,结合太阳系示意图可知日地距离适中,获得的太阳辐射能较为适宜;地球的自转周期为23 时56 分4 秒,自转周期不长,昼夜温度变化不是太大;地球被一层很厚的大气层包围,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夜间大气对地面起保温作用,地球上海洋上面积广大,比热容量大,温度变化较小。
27. 读“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下左图)及“火山喷发图”(下右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A表示________波,B表示________波。
(2)图中C—H分别表示地球内部构造,D表示________界面,该面以上C代表
________,该面以下E代表________。
(3)图中F处,A波完全________,B波速度________并继续往深处传播,F面表示
________界面,G+H为________。
(4)地震发生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震通过地震波向外释放出能量
B.地球的内能主要来自太阳辐射
C.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地面的是地震波中的横波
D.发生在海洋中的强烈地震不会对人类产生危害
(5)地震发生时,在农田里耕作的农民的感受是()
A.左右摇晃 B.上下颠簸
C.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D.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6)火山喷发的物质来源于()
A.地壳上部
B.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
C.下地幔
D.地核
『答案』(1)横纵(2)莫霍地壳地幔(3)消失突然减慢古登堡地核(4)A (5)D (6)B
『解析』
『分析』主要考查了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分析解答。
『详解』(1)读图,图中波速相对较大的是纵波,相对较小的是横波。
(2)D为地壳与地幔的分界线,为莫霍界面,该面以上为地壳,以下为地幔。
(3)在2900千米处,横波消失,纵波下降,该界面为古登堡界面,为地核与地幔的分界线,该面以下为地核。
(4)地震通过地震波向外释放出能量,A对。
地球的内能主要来源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B错。
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地面的是地震波中的纵波,C错。
发生在海洋中的强烈地震,可能引发海啸,对人类产生危害,D错。
故选A。
(5)波速相对较大的是纵波,相对较小的是横波,地震发生时,纵波先到达地面,横波后到达地面,在农田里耕作的农民的感受是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故选D。
(6)在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由塑性物质组成的软流层,是岩浆的重要发源地,火山喷发的物质来源于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
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