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阅读答案(精选17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楼梦》阅读答案(精选17篇)
《红楼梦》阅读答案(精选17篇)
现如今,我们经常跟阅读答案打交道,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的得与失,分析原因及时总结。
一份好的阅读答案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楼梦》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红楼梦》阅读答案篇1
《红楼梦》第十四回写道:“说罢,又吩咐按数发与茶叶、油烛、鸡毛掸子、笤帚等物,一面又搬取家伙;桌围、椅搭、坐褥、毡席、痰盒、脚踏之类。
一面交发,一面提笔登记,某人管某处,某人领某物,开得十分清楚。
众人领了去,也都有了投奔,不似先时只拣便宜的做,剩下的苦差没个招揽。
各房中也不能趁乱失迷东西,便是人来客往,也都安静了,不比先前一个正摆茶,又去端饭,正陪举哀,又顾接客,如这些无头绪,荒乱,推托,偷闲,窃取等弊。
”
文中写的是谁?体现她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案】
王熙风。
精明能干、做事果决、专横、威重令行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名著阅读。
本题以简答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解答时,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结合平时积累进行思考、解答。
解答此种题型,需要学生平时多读经典作品,多记忆,多感悟。
结合“一面交发,一面提笔登记”“众人领了去,也都有了投奔,不似先时只拣便宜的做,剩下的苦差没个招揽”“各房中也不能趁乱失迷东西,便是人来客往,也都安静了”等分析可知,这是王熙凤整顿宁国府的措施之一。
结合“说罢,又吩咐按数发与茶叶、油烛、鸡毛掸子、笤帚等物,一面又搬取家伙;桌围、椅搭、坐褥、毡席、痰盒、脚踏之类”等分析可知,她做事果断、专横;结合“一面交发,一面提笔登记,某人管某处,某人领某物,开得十分清楚”分析,她精明能干;结合“不似先时只拣便宜的做,剩下的苦差没个招揽。
各房中
也不能趁乱失迷东西,便是人来客往,也都安静了,不比先前一个正摆茶,又去端饭,正陪举哀,又顾接客,如这些无头绪,荒乱,推托,偷闲,窃取等弊”分析可知,她威重令行。
《红楼梦》阅读答案篇2
《红楼梦》是由一个神话故事开端的。
说的是大荒山无稽崖下,有一块女娲补天时未被采用的石头,幻化为神瑛侍者,每天用甘露浇灌三生石畔上的一颗绛珠仙草,后来仙草修成女身,愿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的情。
因此一事,便引出一部悲金悼玉的《红楼梦》来。
故事虽然说来荒唐无稽,但是任何神话都有其尘根俗缘。
曹雪芹编造的这个神话故事,毫无疑问也是有其现实的基础的。
那么,《红楼梦》中的这块顽石,到底生于何方何地呢?作者说是本于“大荒山,无稽崖”,用脂砚斋的话来说,就是“荒唐也,无稽也”,亦即是无可稽考之处。
在我看来,这是作者和批者有意让人处于扑朔迷离之中,它应当是真有其处的。
依据相关材料揆情度理,我认为,它应当是我国东北部的长白山。
在远古时代,人们便称此为“大荒山”。
我国第一部地理学著作《山海经》中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不咸,在肃慎之国。
”肃慎,位于我国东北的东北部;不咸,蒙语即神仙的意思;不咸山,即仙山。
长白山天池之畔有一天豁峰,山峰形状奇特。
山石巨大,其中最大的一块,便名曰“补天石”。
“绛珠仙草”又是什么呢?我认为,它即是长白山上的名贵特产人参。
人参常被称它为“神草”或“仙草”,长着对生的绿叶,绿叶中间挺立着一株长长的花柱,柱上的结着一串串红宝石似的珠果,颜色绛红绚丽,形状如同南国红豆,晶莹剔透。
这样看来,这个“绛珠仙草”不是人参又是什么呢?
“神瑛侍者”呢?他似是“神鹰”的谐音。
很早以前,满人中间流传一个神话:有三个仙女在长白山天池里洗澡,有一只神鸟(也有称说神鹰的)噙来一颗绛红的仙果放到最小的仙女佛库伦的衣服上,仙女吞下红果后生个男孩,便是清世祖先布库里雍顺。
因此,神鸟(或神鹰)与绛红朱果的兰因絮果,恩恩怨怨,早就缔结在三生石畔了,曹雪芹只不过是将其巧妙地改造了一番,且完全不露一点痕迹。
为什么曹雪芹要用这么一个神话故事,来牵引出这部百年望族的兴衰史呢?曹雪芹先人早在明万历年间迁居沈阳附近,加入旗军正白旗。
他们为清室开创基业,屡立卓越功勋。
因此曹雪芹用这么一个神话故事开篇,这与他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思恋有着直接的关系。
曹雪芹生于末世,当年随同清室一同入关的八旗子弟,个个都是声名显赫,唯独他结庐在荒凉的西郊荒野村,穷困潦倒,怎能不产生“娲皇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单单剩下一块未用”的慨叹呢?
曹雪芹在一首《画中诗》中说:“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
溯源应太古,堕世又何年?有志归完璞,无才去补天。
不求邀众赏,潇洒做顽仙。
”这里明明点出这块顽石的来历,它的根源本来尊贵,详溯其源当是出自太古的大荒山(即长白山)山巅,遥想当年是何等的荣耀,只是今日才蒙蔽尘埃,埋没于蓬蒿之中。
现虽欲返璞归真,但又不能去攀结那些豪门权贵,只能是“自怨自愧,日夜悲哀”而已!并与万般无奈之中,才求诸于笔墨文字,冀图得到诸如空空道人之类的人去传述其一番历历可数的心迹罢了。
1、下列说法不符合本文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女娲补天时未被采用的石头出自大荒山无稽崖下,大荒山应当是长白山,本文作者这样认为。
B.《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的“绛珠仙草”,本文作者认为即是长白山上的名贵特产,被人们称为神草或仙草的人参。
C.《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的“神瑛侍者”,本文作者认为“神瑛”似是“神鹰”的谐音。
神瑛侍者即清室祖先布库里雍顺。
D.曹雪芹先人早在明万历年间迁居沈阳附近,加入旗军正白旗。
《红楼梦》的开篇神话故事表现了曹雪芹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思念。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本文作者认为大荒山即是长白石,是因为在远古时代,人们称此长白山为“大荒山”,长白山天池之畔有块巨大山石名为“补天石”。
B.本文作者认为“绛珠仙草”即人参,因为人参长着对生的绿叶,中间花柱头上结着一串串宝石似的珠果,与《红楼梦》描写的“绛珠
仙草”很像。
C.满人神话中神岛(或神鹰)与绛红珠果的兰因絮果缔结在三生石畔的故事,被曹雪芹妙若无痕地运用到了《红楼梦》中。
D.随同清室一同入关的八旗子弟,个个都是声名显赫,而曹雪芹为清室开创基业,屡立卓越功勋却穷困潦倒,所以让他产生“单单剩下一块未用” 的慨叹。
3.根据文章内容,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雪芹编造的这个神话故事,是有其现实的基础的。
那么,《水浒传》开头的神话也应该是有其尘根俗缘的。
B.本文作者认为《山海经》中的不咸山即长白山,说明《山海经》中的地名有的是少数民族语言的音译。
C.虽然作者在《画中诗》与《红楼梦》中都写到了“石头”,但诗中的石头与《红楼梦》中的补天石没有内在的联系。
D.作者对《红楼梦》的开篇神话中的主要事物一一作了考证,说明作者对满族历史及满族风情非常熟悉。
参考答案
1.A.【点拨】(“出自大荒山无稽崖下”不是作者观点,是曹的观点,说天豁峰 )
2. D【点拨】(“曹雪芹为清室开创基业,屡立卓越功勋”不符合原文意思,是其先人)
3.C【点拨】(“画中的石头与《红楼梦》中的补天石没有内在的联系”推断不正确,诗中点出这块顽石的来历详溯其源当是出自太古的大荒山山巅,有联系)
《红楼梦》阅读答案篇3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顶上戴着赤金盘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官绦,双横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花大
红洋缎窄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裙。
一双单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单唇未启笑先闻。
黛玉连忙起身接见。
贾母笑道:“你不认得她,她是我们这儿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南省俗谓作‘凤腊子’就是了。
”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她道:“这是琏嫂子。
”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
黛玉忙赔笑见礼,以“嫂”呼之。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乃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边用帕拭泪。
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
你妹妹远路走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
”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见了一个妹妹,一心都在她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了老祖宗。
该打,该打!”又连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也可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吃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
”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东西行李都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紧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
说话时,以摆上了茶果上来。
熙凤亲为捧茶捧果。
又见二舅母问她:“月钱放过了不曾?”熙凤道:“月钱以放完了。
刚才带着人道后楼上好缎子,找了这半日,也并没有见昨日太太说的那样的,想是太太记错了?”王夫人道:“有没有,什么要紧。
”因又说道:“改随手拿出两个来给你这妹妹裁衣裳的,等晚上想着叫人再去拿罢,可别忘了。
”熙凤道:“这倒是我闲聊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
”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
小题1:王熙凤的出场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
小题2:“一双三角丹凤眼,两弯柳叶吊梢眉”“ 粉面含春威不露,单唇未启笑先闻”的肖像描写,从直觉上给人什么样的印象?(3分)
小题3:王熙凤回答王夫人的问话,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出场的特点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表现出王熙凤在贾府地位之特殊,性格之泼辣。
小题2:不仅表现了王熙凤的外在特征——年轻、貌美,而且表现了她的内在性格——刁钻,狡诈。
小题3:不仅表现了王熙凤善于机变逢迎的性格,也表现了精明能干的特点。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小说人物分析能力。
凤姐作为《红楼梦》中贾家大管家,这一重要角色,曹雪芹为其出场,做了精心安排。
看她出场时,还没有看到容貌,先听到呵呵笑声。
正所谓“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这样写来突出她的与众不同,突出她性格的泼辣,她以一个小辈身份,敢在贾母等长辈面前这样放肆,并且不会受到责备,这就说明她有资本,她深得贾母等人喜爱的特殊身份。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小说人物描写中肖相描写的分析能力。
我们看写凤姐“丹凤眼”“柳叶眉”这是在写她的年轻、美丽、好看。
而作者去故意加上“三角”“吊梢”以做修饰。
这就有了些深意。
相书上说面带“三角”之眼,“吊梢”之眉者,主人奸邪,狡诈。
这里明显点明凤姐性格中的刁钻、奸邪、狡诈特点。
所以脂砚斋曾作这样的点评:“第一笔,凤姐的三魂六魄已被著者拘定了,后文焉得不活跳纸上?”
小题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小说人物分析的语言分析能力。
回答王夫人的问话中,凤姐答言之快,不做任何思忖。
这里明明是在突出她做事精明能干,什么都能做得干净利索,符合大管家的身份形象。
另外王夫人只问月钱过了没有。
去引出她答自己去寻绸缎来的话,这里我们看出凤姐好像猜出姑母不高兴了的意思,故意以此来回答。
这就看出凤姐的机变逢迎之性格。
另外看寻得结果是没有寻到,很明显照应前
面的寻绸缎是骗人之语。
也从中可以略微看出凤姐对一个要寄人篱下的表妹的态度。
显现她势利的一面。
《红楼梦》阅读答案篇4
①《红楼梦》是一座富丽堂皇、精工细巧的艺术大厦,我们看到了缔构者的匠心。
《红楼梦》是一条天造地设的江流,我们看到了它的波澜。
《红楼梦》以日常的生活作为艺术的表现对象,现实主义地描写了生活的全部复杂内容。
它没有金鼓大作的场面、兵血交飞的情景,它和传奇式的作品分道扬镳,以独特的形式安排情节,而又注重于在日常生活的描写中,体现生活的波涛发展。
②江河东流,时见湍急夺路,时见缓缓流淌,时见静练平展,时见波涛起伏,这是自然的运动规律。
社会生活的运动规律也是如此。
曹雪芹正是掌握和运用了这一规律,来设计情节的波澜。
③日常的生活描写,使《红楼梦》能广泛深入地反映社会的面貌,这是它的长处。
但是,也有它的短处,如果不精心安排,没有情节的波澜、漩涡,就势必会平淡寡味,无法吸引人。
曹雪芹善于在平淡生活中掀波澜,使《红楼梦》的情节获得了独特性。
④《红楼梦》中的情节高潮是经过作者充分组织和准备,形成起来的。
这种铺垫,既具有必然性,又很富有层次感。
我们不妨以“不肖种种大承笞挞”(第三十三回)为例,作些分析说明。
⑤高潮的形成有必然性。
对于荣国府的封建家长来说,贾宝玉是不可或失的命根子,是延荣续贵的唯一希望:为挽狂澜于既倒,支撑残厦于将倾,贾府的统治者在贾宝玉刚生下后就为他铺设了一条仕途经济的青云大道。
早在第九回,贾政就给私塾馆的教师爷话:“只是先把《四书》一齐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
”但是,贾宝玉硬是唱反调。
无心于仕途之间,绝意于经济之途。
史湘云劝他:“该常会这些为官作宦的,谈谈讲讲些经济的学问。
”宝玉听了,如针刺耳,大为反感:“姑娘请别的姐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肮脏了你经济学问的人。
”矛盾双方的这些言和行都发生在三十三回前,作为伏笔深深地埋藏着。
一方强令其邀名取禄,一方偏不就范,双方冲突不已,矛盾的激化也就势在必然。
这就为三十三回的高潮提供了充分准备。
当经
过大大小小的火力侦察和互相摩擦后,对立的矛盾就必然会激化到诉诸武力。
这样的高潮的形成就思想意义上讲,有社会必然性;就故事发展的角度看,有情节必然性。
⑥高潮的组织有层次感。
云是雨的征兆,从乌云一片到黑云翻滚到电劈雷轰直到大雨滂沱,很有层次,文学作品也是同理。
金钏儿投井,雨春临门,是高潮的导因;忠顺王府索人是高潮的诱因;贾环的飞短流长,造谣中伤是高潮的直接发因。
由远及近,脉络清晰,一步紧接一步,层深迭进,一环衔接一环,丝丝入扣,把情节逐步推向高潮,进入非如此即不可的境地。
再从贾政对贾宝玉的神色变化看也很有层次。
初见时——“原本无气”,平波展镜;但看到贾宝玉垂头耷耳,神色遑遽,“应对不如往日”,语失伦次——“倒生了三分气”,微澜起波;偏巧这时忠顺王府和贾府的关系并不那么妙,不速之客来天外,跑到门上找戏子,而且那王府堂官很不客气,使得贾政——“又惊又气”“目瞪口歪”,浪头逐涌起来了;这时又碰上贾环的告状,构陷之词,中伤之言,犹如冰上添霜,火上加油,在贾宝玉的“大逆不道”上又增上“大逆不道”,贾政的神色变成——“面如金纸”“眼都红了”。
此时此刻,此情此境,怒火冲开脑门简直要掀掉房顶,于是一声断喝,一阵板子如雨点似地落了,矛盾激化了,高潮形成了。
这样的高潮起伏隐显,脉络分明,渐次而又迭进地推发上去。
倘若没有这些层次,贾政一开始见到贾宝玉,沉下脸来,捋起袖子就打,就于事不存,无理缺据了。
⑦ 。
当贾宝玉被喝禁在边厅上时,他料到挨打是事在必然,连忙托人给贾母、王夫人报信。
倘若贾母闻声赶到,电闪雷鸣也就顷刻风息浪平,高潮也就形成不了。
高明的曹雪芹为了让叛逆与卫道的矛盾激化成必然,就利用偶然性的事件来触发。
一是整天转前绕后,陪伴左右,又机灵又贴身的小厮焙茗,偏偏这时不见影踪,倘若他在这里的话,早就一溜烟到里面报告去了。
二是正当贾宝玉如坐针毡,无人可找之际,恰巧遇到个老妈子,这该有人报信了,可是,这老妈子偏偏是个聋子,把“要紧”听成“跳井”,将“小厮”说成“小事”,把贾宝玉急得如热锅蚂蚁。
这都是偶然性的事件,但是这种偶然性又
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马克思在《致路·库格曼》中说:“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
这些偶然性本身自然纳入总的发展过程中,并且为其他偶然性所补偿。
但是,发展的加速和延缓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这些‘偶然性’的。
”《红楼梦》在这方面也留给我们深刻的启示。
7.“分道扬镳”在文中具体指__________________。
8.第②③段从不同角度阐释了《红楼梦》情节设计的特征,请就此进行分析说明。
9.联系上下文,在第⑦段画线处填入恰当的句子。
10.下面对本文的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A.开篇以比喻叹《红楼梦》结构精巧,情节自然生动,以先声夺人之势奠定全文基调。
B.文章分析《红楼梦》第三十三回,意在说明曹雪芹长于在平淡生活中掀波澜的写法。
C.第⑥段开头以自然现象类比,说明文学作品的高潮由隐到显,渐次迭进,势在必然。
D.文末引用马克思的话,证明《红楼梦》的成功在于:情节安排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
11.概括第⑥段画线部分评析的思路。
答案:
7.指《红楼梦》采用独特的于日常生活中掀波澜的艺术形式,与传奇式的作品表现方式完全不同。
8.第二段写曹雪芹于平淡生活中写波澜的写作特色的设计依据;第三段写曹雪芹于平淡生活中写波澜的写作特色的成功和对作品的作用。
9.高潮的发生有偶然性
10.B(A项,“以先声夺人之势奠定全文基调”错误,第一段用比喻写“《红楼梦》是一座富丽堂皇、精工细巧的艺术大厦,我们看到了缔构者的匠心。
《红楼梦》是一条天造地设的江流,我们看到了它的波澜”,是为了引出本文的中心观点,总揽全篇;
C.“势在必然”错误,第⑥段突出的是“高潮的组织有层次感”;而“必然”是第⑤段突出的“高潮的形成有必然性”;
D.“证明《红楼梦》的成功在于:情节安排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错误,依据第⑦段“但是,发展的加速和延缓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这些‘偶然性’的” 和“《红楼梦》在这方面也留给我们深刻的启示”可知,文末引用马克思的话证明《红楼梦》的成功在于高潮安排有“偶然性”。
)
11.层进式的分层概括引述;叙议结合;论据典型,有力地论证本段论点“高潮的组织有层次感”。
《红楼梦》阅读答案篇5
从《红楼梦》中,很容易看出它如何接受、综合、发展了古代小说的传统。
《红楼梦》以“才子佳人”做书中主角,受《西厢记》的影响很深。
如二十三回黛玉葬花一段,宝玉说“看了(《西厢记》)连饭都不想吃了”。
以后《西厢记》几乎成为宝玉、黛玉两人对话时的“口头语”了。
本书引用《西厢记》共六七次之多,而且用得都很灵活,如四十九回引“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一段,宝、黛借《西厢记》来说自己,非常自然。
《红楼梦》开首说补天顽石高十二丈,方二十四丈,共有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原合十二月,二十四气,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跟《西游记》第一回说花果山仙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二丈四尺开阔,说法略异,观念全同。
而且,这块顽石,既可缩成扇坠一般,又可变为鲜明莹洁的美玉,我觉得这就是金箍棒塞在孙猴子的耳朵里呵。
《金瓶梅》跟《红楼梦》的关连尤其密切,它给本书以直接的影响,近人已有专书论述,这儿不作详引。
如《红楼梦》的主要观念“色”、“空”,明显从《金瓶梅》来。
又秦可卿棺殓一节,几全袭用《金瓶梅》记李瓶儿之死的文字,脂砚斋本评此“深得《金瓶》壶奥”。
从上边简单引用的各例,说明《红楼梦》实集古来小说之大成。
不仅此也,它还继承了更远的
文学传统,并不限于小说,如《左传》、《史记》,如乐府诗词,而继承《庄子》与《离骚》尤为特出。
脂砚斋本第一回评,明确说“《庄子》、《离骚》之亚”;第六十三回借妙玉的口气说“文是《庄子》的好”;第二十一回,宝玉摹拟《庄子·箧篇》——这些都不必细说。
我以为庄周还影响《红楼》全书。
它的汪洋恣肆的笔墨,奇幻变换的章法,得力于《庄子》很深。
至于《红楼梦》与《离骚》的关系,借其中的《芙蓉诔》来说明。
这篇诔文,引用《离骚》、《楚辞》最多。
其中更饶趣味的一条是:宝玉在这篇诔文里,把他的意中人睛雯比作“鲧”——宝玉说晴雯“直烈遭危,巾帼惨于羽野。
”作者原注说:“鲧刚直自命,舜殛于羽山。
《离骚》曰,鲧直以亡身兮,终然夭乎羽之野。
”这是特识、特笔。
拿自古相传“四凶”之一的“鲧”,来比晴雯这样的美人儿,够古怪的;所以后来有人把这句改为“巾帼惨于雁塞”,以为用昭君出塞的故事就妥当得多了,而不知恰好失掉了作者的意思。
赏识这“直”的“鲧”本是屈原的创见;《红楼梦》作者翻“直”为“刚直”,仿佛更进了一步。
这是思想上的“千载同心”,非但文字沿袭而已。
如上所举,《红楼梦》古代渊源之深厚且广泛,已可略见一斑。
自然,它不是东拼西凑,抄袭前人之文,乃融合众家之长,自成一家之言。
所以必须把《红楼梦》的传统性跟它的独创性合并地看,才能见出真面目。
若片面地、枝节地只从字句上的痕迹来做比较,依然得不到要领的。
1.对“《红楼梦》的古代渊源深厚且广泛”的依据,表述不够准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受《西厢记》的影响很深。
宝玉、黛玉对话时常引用《西厢记》内容。
其中第四十九回引“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一段,就是宝、黛借《西厢记》来说自己。
B.《红楼梦》也深受《金瓶梅》影响。
写秦可卿棺殓一节,《红楼梦》几乎完全袭用了《金瓶梅》中写李瓶儿之死的文字;《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