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八大古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州八大古寺
徐州佛事,汉地之始。

汉家僧寺,起于徐淮。

浮屠仁祠,佛风初扇。

九镜塔寺,早见汉典。

楚国彭城,释家圣地。

伊蒲之供,桑门云集。

以下特列举八座徐州古寺,其久远历史均在佛教史上享有一定地位,八大古寺拥有着十余宗中国之最(第一)。

浮屠祠
浮屠祠,又名浮屠仁祠,指祭祀佛陀之祠,即我国早期之佛寺,为东汉楚王刘英修造,是中国最早的佛寺(笔者注:《后汉书》作浮屠之仁祠,《后汉纪》作浮屠祠)[1]。

楚王刘英是中国最早的佛教信徒[2],他在徐州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佛教团体[3],并组织伊蒲塞(优婆塞,指在家的男居士)、桑门(沙门,指出家的僧人)进行了中国第一次佛教活动[4]。

浮屠仁祠很可能在《水经注·获水》中阿育王寺的位置[5],而徐州则可能是“佛教传入中国的第一地”[6]。

永宁寺
永宁寺,位于汉皇故里丰县,传说为汉明帝所建,被当地人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寺[7]。

据丰县地区传说,洛阳白马寺,与丰县永宁寺同时建立,俱为汉明帝刘庄所为。

洛阳白马寺,正式名称应该是永宁寺,白马乃俗称也[8]。

宗善寺
宗善寺,俗称羊山寺,前身是汉末下邳相笮融所建之浮屠寺(笔者注:《后汉书》作浮屠寺,《三国志》作浮图祠)[9]。

笮融事佛为中国造像立寺首次见于史载[10],也是中国“浴佛会”的滥觞和佛教史上最早的课读记载[11]。

浮屠寺中供有外表涂金之铜造佛像为我国最古之金铜像[12],浮屠寺里的九镜塔是中国建塔历史上有文字记载和形象描述的“天下第一塔”[13]。

北魏时期浮屠寺还曾因九镜塔而更名为“九镜禅寺”,明朝宪宗皇帝朱见深赐名为“宗善禅寺”。

下邳(治睢宁古邳)为“佛教流布于民间”之地[14]。

竹林寺
竹林寺,初名青园寺,净检法师应邀驻锡青园寺,晋穆帝“敕改”为竹林寺。

据南朝梁宝唱所撰《比丘尼传》记,中国第一个依戒律削发受戒的比丘尼是洛阳竹林寺的净检。

净检俗姓仲,名令仪,彭城(今徐州)人[15]。

洛阳竹林寺是中国第一座供女性出家人修行的寺院,徐州竹林寺则是中国第一比丘尼道场[16]。

龙华寺
龙华寺,为法显所建,是中国第一座具有印度建筑风格的寺院,法显在彭城羁旅“一冬一夏”,按龙华图修建了龙华寺。

郦道元《水经注·泗水》云:“(泗水)又东南过彭城县东北,泗水西有龙华寺,是沙门释法显远出西域,浮海东还,持龙华图,首创此制。

法流中夏,自法显始也。

其所持天竺二石,仍在南陆东基堪中,其石尚光洁可爱”。

由丁福保先生编纂的《佛学大辞典》称徐州龙华寺“实中国第一佛寺矣”[17]。

台头寺
台头寺,是刘裕修的,东晋末年彭城人刘裕多次兴师北伐,以家乡彭城为军事基地和指挥中心。

相传刘裕曾在戏马台上东部建台头寺,因他被东晋朝廷封为宋王所以又称宋王寺。

而今,台头寺旧址已改为戏马台的雄风殿,殿中陈列着西楚霸王项羽的事迹[18]。

刘裕代晋立宋成为南朝第一位皇帝,而台头寺应当说是“南朝四百八十寺”的源头。

白塔寺
白塔寺,北方成实学派的重镇,(北魏)孝文帝曾驾幸于此。

鸠摩罗什的弟子僧嵩住持徐州彭城白塔寺,大力倡导《成实》,形成江北的彭城系统,但其法系影响则遍及南北各地,门徒有僧渊、昙度、道登、慧纪、慧球等[19]。

由僧嵩建立的彭城系成实师受到北魏朝廷的十分尊崇,与僧导的南方寿春系并称“成实学派的南北两大系统”。

兴化寺
兴化寺,原名石佛寺,缘北魏大石佛而建。

《新编佛家辞典》说,云龙山兴化寺“初建于北魏,唐时增修,占地数十亩,殿宇百余间”[20]。

兴化寺内供奉的大石佛,被国家主席毛泽东称之为“国之瑰宝”,文物局局长郑振铎来兴化寺参观,认为大石佛“全国鲜见”。

[1]陈亚萍《中国最早的佛寺是东汉楚国的“浮屠仁祠”》:徐州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它诞生了中国最早的佛教信徒──楚王刘英;徐州境内,东汉楚国的“浮屠仁祠”,则是中国最早的佛寺,它比传统认为的我国最早的佛寺──洛阳白马寺早建二年(笔者注:浮屠祠在永平八年已见于汉史,而白马寺据传始建于永平十一年)。

[2]《后汉书》卷八十八西域传第七十八:楚王英始信其术,中国因此颇有奉其道者。

后桓帝好神,数祀浮图﹑老子,百姓稍有奉者,后遂转盛……汉自楚英始盛斋戒之祀,桓帝又修华盖之饰;《后汉书》卷三十苏竟杨厚郎顗襄楷列传第二十:(桓帝)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

[3]果光《论徐州在中国佛教文化传播中的历史地位》:中国第一个佛教团体诞生在徐州。

东汉明帝永平五年(公元62年),楚王刘英在彭城(徐州)与信徒聚会谈佛,成立了中国第一个佛教团体。

(见:《中国佛教年表》)
[4]《后汉书》卷四十二光武十王列传第三十二:(楚王)英少时好游侠,交通宾客,晚节更喜黄老,学为浮屠斋戒祭祀。

八年,诏令天下死罪入缣赎。

英遣郎中令奉黄缣白纨三十匹诣国相曰:「托在蕃辅,过恶累积,欢喜大恩,奉送缣帛,以赎愆罪。

」国相以闻,诏报曰:「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何嫌何疑,当有悔吝?其还赎,以助伊蒲塞桑门之盛馔。

」因以班示诸国中傅。

英后遂大交通方士,作金龟玉鹤,刻文字以为符瑞。

[5]《水经注》卷二十三阴沟水、汳水、获水:(获水)又东至彭城县北,东入于泗。

猚水自净净沟东,迳阿育王寺北,或言楚王英所造,非所详也。

盖遵育王之遗法,因以名焉。

与安陂水合,水上承安陂馀波,北迳阿育王寺侧,水上有梁,谓之玄注桥。

[6]浮惠《徐州可能是佛教传入中国的第一地》:佛教由海路首先传入徐州,再由徐州逐渐向西、向南传播……我们认为,就是这一带,即以徐州为中心的黄淮中下游一带,是佛教传入中国的第一地。

[7]孙国柱《丰县永宁寺建立年代略考》:丰县永宁寺,传说为汉明帝所建,被当地人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寺。

本文根据县志、正史、佛教文献等信息,利用现代学术成果,联系具体的历史情境,分别从永宁神社、汉明帝与丰县、以及汉明帝对佛教的态度三个方面进行情理上的考证。

我们可以得知,永宁寺建寺年代约在汉魏时期,无论传说是否属实,丰县永宁寺都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8]孙国柱《丰县历史上的宗教略述》:永宁寺,是丰县最为古老的寺庙……据丰县地区传说,洛阳白马寺,与丰县永宁寺同时建立,俱为汉明帝刘庄所为。

洛阳白马寺,正式名称应为永宁寺,白马乃俗称也……汉明帝感梦求法说,学界对其真伪众说纷纭,不能定论。

然楚王刘英的奉佛行为得到普遍确信,且其时间早于汉明帝刘庄(笔者注:丰县永宁寺与洛阳白马寺均不见于汉代史书,白马寺之名见于东魏魏收的《魏书·释老志》,兴平清梵寺、文水东岩寺、南宫普彤寺、大孚灵鹫寺等等均源于“感梦求法”、“白马驮经”的传说此处不做讨论)。

[9]颜尚文《后汉三国西晋时代佛教寺院之分布》:下邳,户笮融的浮屠祠,『后汉书』卷七三「陶谦传」谓:「初,同郡人(丹阳郡)笮融,聚众数百,往依于谦,谦使督广陵、下邳、彭城运粮,遂断三郡委输,大起浮屠寺。

」『三国志』卷四六「孙策传」注引「江表传」谓:「时彭城相薛礼,千邸相笮融依繇为盟主。

」陶谦于灵帝中平五年(一八八)为徐州刺史,而笮融死于献帝兴平二年(一九五)。

笮融之起佛寺,当在此数年间,其地点可能在下邳郡,故城在今江苏邳县东三里……可知笮融的浮屠祠,已有佛像、佛塔,且周围绕以堂阁,可容三千余人的佛寺,可说是史料上所能见到的最古老的佛寺原始形式了。

[10]汪海波《襄樊惊现我国早期佛寺“浮屠祠”模型》:百年后,有丹阳人笮融事佛,从彭城到广陵间出现大量群众随之信仰佛教。

丹阳是楚王英流放、自杀之地,笮融是丹阳人,他的信佛显然与楚王英有着传承关系。

而笮融的佛教活动主要在下邳为中心的江淮地区。

《三国志·刘繇传》记:“笮融者,丹阳人。

初聚众数百,往依徐州牧陶谦。

谦使督广陵、丹阳运漕。

遂放纵擅杀,坐断三郡委输以自入。

乃大起浮图祠,以铜为人,黄金涂身,衣以锦采。

垂铜盘九重,下为重楼,阁道可容三千余人。

悉读佛经,令界内及旁郡人有好佛者听受道,复免其他役以招致之。

由此,远近前后至者五千余人户。

每浴佛,多设酒饭,布席于路,经数十里。

民人来观及就食且万人,费以巨亿计。

”此为中国造像立寺首次见于史载。

[11]王敏《笮融奉佛对佛教发展的贡献》:据《后汉书·陶谦传》和《三国志·吴志·刘繇传》记载:笮融,字伟明,汉末丹阳人。

富于赀,以好施名乡里。

黄巾乱起,融聚众数千,率之依同郡徐州牧陶谦,谦重其名,使督广陵、下邳、彭城三郡的运漕。

融在职期间,“大起浮屠寺,上累金盘,下为重楼,又堂阁周回,可容三千人。

作黄金涂像,衣以锦彩。

……每浴佛辄多设饮饭,布席于路,其有就席及观者且万余人。

”这是史籍中关于中国佛教建寺造像、举行浴佛法会及课诵念经的最早记录。

[12]《佛学大词典》:我国最古之浮屠祠,据传为东汉末年笮融于徐州地方所建,其中供有外表涂金之铜造佛像,为我国最古之金铜像。

另楚王英及东汉桓帝(146~167 在位)之浮屠祠所供则为佛之画像(笔者注:下邳笮融浮屠寺是最早见于正史(《三国志》)记载的佛寺,而彭城刘英浮屠祠是正史(《后汉书》)中第一座佛寺)。

[13]未署名《宗善禅寺与睢宁佛教》:下邳国(即今睢宁县古邳镇)笮融,利用其督管广陵、下邳、彭城三地钱粮运输之权,在今古邳镇城南,建造寺院,时间是东汉初平四年(公元193年)……在黄忏华所著的《中国佛教史》上,也有等同于上述记载的史实:“献帝时,下邳相笮融,建佛祠,课人诵经,浴佛设斋时,会者五千余人。

此佛教流布于民间也”。

从史书的记载及黄忏华的评价来看,备受佛教推崇的浮屠,其首建之地在睢宁;中国佛教“流布于民间”的起始之地,也非睢宁莫属。

可见,睢宁的佛教应在中国佛教界占据其特殊的历史地位。

[14]魏鹏《沧海桑田九镜湖》:据《后汉书》和《邳州志》记载:公元193年,下邳城西羊山建有浮屠寺……浮屠寺里建有佛塔,塔上有九个金盘(九面铜镜):八面朝八方,中间一面朝天,故名九镜塔。

九镜塔为砖石建造,八角九级,各层均有飞檐,塔身内外有浮雕佛像480尊,饰以黄金锦衣。

塔有148级台阶,盘旋而上至顶。

据上海同济大学提供的考证资料:九镜塔是中国建塔历史上有文字记载和形象描述的“天下第一塔”,建筑方式为四方塔。

[15]徐建国、黄景坤《徐州竹林寺与中国第一尼僧》:据南朝梁宝唱所撰《比丘尼传》记,中国第一个依戒律削发受戒的比丘尼是洛阳竹林寺的净检。

净检俗姓仲,名令仪,彭城(今徐州)人。

其父叫仲诞,曾任甘肃威武太守。

净检少时勤奋好学,稍长尤擅琴、书法和绘画,是位多才多艺的女子。

西晋建兴年间(313~317),净检从西域沙门智山和尚下发,受十戒,成为中国第一位僧尼……净检法师成名于洛阳竹林寺后,被邀主徐州青园寺,皇帝“下敕”改青园为竹林。

[16]明道法师《徐州竹林寺是中国第一比丘尼道场》:中国佛教第一位比丘尼净检法师是徐州人,她成名于河南洛阳竹林寺,后被邀请住持徐州竹林寺,并受皇帝敇封,所以竹林寺便成为中国第一比丘尼道场而闻名天下。

[17]惠光启、韩伟《印度早期的佛寺建筑与徐州龙华寺》:法显在彭城羁旅“一冬一夏”……在彭城按龙华图修建了龙华寺。

北魏时期地理学家郦道元在他的《水经注·泗水篇》中云:“又东南过彭城县东北,泗水西有龙华寺,是沙门释法显远出西域,浮海东还,持《龙华图》,首创此制,法流中夏,自法显始也。

其所持天竺二石,仍在南陆东基堪中,其石尚光洁可爱。

”……龙华寺是其东归中土后亲自指挥并按印度寺院建筑风格在中国建造的第一座寺院。

近代佛学大师丁福宝也力主此说,所以在其主编的《佛教大辞典》龙华寺条称:“徐州龙华寺实乃中国第一寺也”。

是说这才是中国的第一佛寺的意思(笔者注:“丁福宝”应为“丁福保”之误写,《佛学大辞典》云:龙华寺,实中国第一佛寺矣)。

[18]朱浩熙《彭城台头寺丈八金佛考》:彭城宋王寺,实际是昔日彭城小南山(又称戏马台、户部山)上之台头寺。

东晋末年,彭城人刘裕多次兴师,发动北伐战争,以彭城为指挥中心,收复了大片失地。

相传刘裕曾在戏马台上东部建筑寺庙,因他被东晋朝廷封为宋王,人称宋王寺。

由于此寺位于山顶高台东首,人们又称台头寺……而今,台头寺旧址犹存,可是不见了丈八金佛。

旧寺已改为大殿,殿中陈列着西楚霸王项羽的事迹,旧时的灵异也不再显现。

[19]星云法师《佛教宗派·成实宗的历史传承》:僧嵩是罗什的弟子,在彭城弘扬《成实论》,形成北方系统。

门人有僧渊、昙度、道登、慧球等,昙度在北魏都城大同开敷讲席,徒众有千余人,并撰《成实论大义疏》八卷。

慧嵩在徐州讲《成实》。

北齐的道纪对于《成实》也颇有心得……(僧嵩)于罗什示寂后,住徐州彭城白塔寺,大力倡导《成实》,形成江北的彭城系统,但其法系影响则遍及南北各地。

有著名弟子僧渊、法迁等多人。

(僧渊)住白塔寺,随僧嵩受《成实》、
《毘昙》。

学论三年,慧解之誉,驰于遐迩……弟子有昙度、慧记、道登、慧球等。

(昙度)先于徐州从僧渊受《成实》,独步当时……与同门的慧记与道登均受北魏朝廷重视,尤其道登,常在孝文帝左右,时受文帝咨询。

[20]丁爱华《徐州史话·兴化禅寺何时建》:兴化禅寺建于何时,大家公认的是建在北魏。

由赵朴初题写书名、中国世界语出版社出版的《新编佛教辞典》有关条目说,云龙山兴化寺“初建于北魏,唐时增修,占地数十亩,殿宇百余间。

现存明代重修大佛殿内有高约十多米的石佛坐像,两侧岩壁上有北魏至唐宋所造的众多佛像和题字,寺西大士岩有石观音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