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丁斯关心理论对小学德育的启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诺丁斯关心理论对小学德育的启示
作者:邢思珍
来源:《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09年第06期
内尔·诺丁斯(Nd·Noddings)是当代美国著名的教育家。

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具有国际意义的关心教育理论(caring theory),从关心人的基本需要出发,主张以关心为核心来组织教育。

小学教育是良好品德养成的关键期,对小学生的道德发展起着奠基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内尔·诺丁斯的关心理论,揭示其对小学德育的启示,以期提高小学德育教学的实然效果。

一、诺丁斯关心理论的基本点
1学会关心是教育的首要目的
关心和被关心是人类的基本需要。

学校的首要任务是关心孩子,教育所有学生不仅要学会竞争,更要学会关心。

教育所有学生尊重一切诚实劳动,为劳动而准备,为尽公民义务而准备。

教育的目的应该是鼓励有能力、关心他人、懂得爱人也值得别人爱的人的健康成长。

2关心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关系
关心是一种美德,但更重要的在于它的关系性。

被关心者有某种需要,关心者能够认出并做出反应,且被被关心者认可和接纳,反过来又被关心者认知。

关心关系是一种平等互惠的关系。

关心是处于关系中的一种生命状态,而不是一种具体的行为方式。

3关心伦理角度的道德教育
诺丁斯在道德教育中特别重视情感性,强调情境性和关系性。

道德教育具有两层含义:其一,教育行为本身应该是道德的;其二,培养有道德的人。

从关心伦理角度出发,道德教育主要包括榜样、对话、实践和证实四个部分。

榜样(modeling)在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

教师向学生展示自己在与被关心者的关系中怎样关心,与学生建立一种关心关系,表明关心是如何进行的。

因为关心能力的培养依赖于有足够的被关心的体验,体验过被关心的学生,才知道关心的涵义。

对话(dialogue)是关心的重要途径。

对话是双方共同追求理解、同情和欣赏的过程。

对话中,关心者和被关心者可以不受时间、内容的限制,也不必考虑身份地位、学识水平等,完全处于一种自然的状态下自由表达。

对话使双方得以相互了解,这是关心的基础。

关心他人既需要知识和技巧,也需要一定的个性态度等非智力因素。

诺丁斯认为,如果希望人们过一种符合道德的生活,就应该为其提供机会,使其练习关心的技巧,发展必需的个性态度。

因此,所有的学生都需要实践(practice)关心,发展关心的能力。

关心的能力不会自然发生,需要
在实践中发展。

证实(confirmation)就是把最好的、可能的、与实际相符的动机归因于关心者,向被关心者展示一个更好的自我意象。

对动机的确认不是一个抽象的过程,而是根据对其了解、认真听其讲话等来判断其动机。

证实过程是建立在深刻关心之上的一种爱的行为。

4师生应建立一种关心关系
关心始于关心者,结束于被关心者,存在于两者之间的关系中。

关心关系的形成,需要双方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做出努力。

被关心者从关心者的关心中获得启迪,逐渐成为以后的关心者。

教师与学生应建立一种关心关系。

教师成为关心者,有责任帮助学生发展关心能力,培养关心意识;学生以积极的反应来促成师生间关心关系的形成,并在这一过程中学会关心。

教育中这种关心关系的建立是基于牢固的信任关系,而信任关系需要时间,要求连续性。

因此,学校应营造并维系富于连续性和关心的文化。

5课程要围绕关心来组织
诺丁斯认为,教育应始于孩子们的实际生活,并与他们真正关心的东西紧密相连。

在学校里,孩子受别人关心,同时被鼓励自己去关心别人。

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孩子对事件责任感,而这种活动比基于考查评估而产生的对某件事要负责的态度更为宽广、深刻和复杂。

因此,需要教师更多的承诺,要经常与孩子进行坦诚对话。

让孩子们懂得,生命既是消费性的也是准备性的——要珍惜每一天,要时刻为未来做准备。

为此,要从关心的角度来组织教育,学校课程应围绕关心主题来进行。

6关心型教师的培养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以关心者的身份出现,并肩负关心学生及使学生学会关心的重任。

师生之间的关心关系是通过信任和相互尊重而建立的。

教师应向学生展示有教养的人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因此,教师教育应该帮助每一位教师以理性和智慧的方法满足学生们的需要,教师在自己选择的领域和其他领域之间建立联系,深刻理解自己的专业在更广泛的人类生活中的位置和作用。

在教师教育中,应该提出并回答这些问题:我所教的课程如何才能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要?我的教学怎样才能适应学生并且促进他们的智慧和社会关系?如何才能与更多的学生建立一种充满关心的师生关系?我怎样帮助他们更好地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动植物,关心自然环境,关心人类创造的物质世界,关心奇妙的知识和学问呢?在不断思考这些问题的同时,以发现培养教师的真谛所在。

二、关心理论对小学德育的启示
1提高小学德育的实然地位
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五育”之首。

但在实际教学中,高应然地位的德育其实然地位并不高。

很多时候品德教育只是一种形式。

因为品德的高低不代表光明的前途。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良好品格和习惯养成的开端。

要切实提高道德教育的实际地位,不是口头上的,而应是实实在在的。

如果我们把德育提高到整个教育的首要地位,使德育真正成为教育的灵魂,我们在教书时就会不由自主地把德育贯彻在教育实践的各个方面。

不仅对德育课程有新的认识,同时,还会把德育渗透到其他各育之中,确实体现教育的育人功能,彰显教学的知识性和教育性的统一,从小培养德才兼备、具有良好品德习惯之人。

2营造关心型的校园文化氛围
环境的营造对小学生品德的形成起着“此地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生活在分享之中,他就学会了慷慨;生活在诚实之中,他就学会了什么是公正;……生活在真诚之中,他就学会头脑平静地生活。

”小学生还没有完全形成对问题的分析判断能力,但是,他们具有很强的观察和模仿能力,如果有关心型的环境,就会自然而然地去关心他人。

当他们把它作为一种行为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会领悟其中的道理,不能仅从口头上要求小学生如何关心,而应该用实际行动告诉儿童应该怎样关心。

3引入情感化的德育教学
小学德育内容根植于生动的主体性和丰富的文化内容构成的生活世界,而经过提炼和语言精致化的教材内容,需要充满情感化生活的解读,转化成与孩子生活世界的意义牵涉,并引导其理解、丰富、践行这种牵涉,使儿童获得德性的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感知觉、概念、判断、推理和实践能力等理性因素。

更要关注情感、意志、直觉、灵感、需要、信念等非理性因素;不仅要注重既定美德和道德规范的传授,更要注意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连,“以情感人”、“以情育人”,达成主体和内容的有机融合。

诺丁斯说:“道德情感高于道德认知,认知是为情感服务的,两者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

”只有在情感活动中,学生的道德知识才能深深地根植在他的精神世界里,成为自己的观点,并在其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表现出来,从而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4树立关心关系的师生观
关心关系的师生观是指把关心作为一种关系来教育学生,培养小学生的关心态度和关心能力。

师生是关心关系时,教师能察觉和辨认学生的需要,进而做出相应的关心反应,而学生也会做出认可和接纳教师的行为,且这种行为会有效并维持下去。

在当前的小学生中,相当多的学生只关心自己,关心自己的内心感受与自己的未来发展,感受不到来自父母唠叨、教师批评背后的关心,缺少关心周围人和事的态度与能力,缺少感受他人关心的能力,缺乏对他人的信任与尊重。

尽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至少说明一个问题,在给学生无微不至的关心中,没有使学生养成关心的态度和能力。

在他们的潜意识中,教师和父母所为是理所应当的。

当教师和学
生是关心关系时,小学生会学会关爱生命,关爱自然,关心他人,并在关心的过程中形成关心的态度和能力,从而养成关心的良好品德。

5注重课程教学的德育渗透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最常用、最基本的途径是教学。

道德教育是教育的灵魂,在把德育作为一门课程的同时,还要把德育渗透到其他各科课程的设计中,渗透到其他各科的教学中。

任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根据各科自身的教学特点,结合小学生的心理需要,自觉地、有意识地在课堂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理解“成功的人生有各种各样的表现……要向学生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学校教育不是通往上流社会的阶梯,而是通向智慧的道路。

成功不能用金钱和权力来衡量,成功更意味着建立爱的关系,增长个人才干,享受自己从事的职业的乐趣,以及与其他生命和地球维系一种有意义的连接。

”因为“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没有什么比一种稳定的充满爱的关系更重要的了。

”爱使我们心灵充实,精神愉悦。

健康的人生不能缺少关爱,但这种爱并非与生俱来,需要学习。

6提升教师的关爱素养
小学德育中,教师就是学生的榜样。

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关心,首先要以自身为榜样,通过关心学生且使学生意识到,并有所反应,使学生自己展示一个良好的自我意象。

为此,教师要不断学习有关知识,提高关爱能力,使小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品质、一个良好的习惯、一颗关爱的心灵、一种热爱生活的态度。

如果一位教师仅会连续性地付出爱心,而不能使被关心者学会关心,养成爱他人的态度或能力,那么这位教师不能算作一个优秀的教师,尤其对小学教师来说。

小学是品德修养形成的黄金时期,如果没有把关爱的种子种人小学生的心灵,那么其未来的发展是不健全的,不和谐的。

这不仅需要教师的爱心,更需要教师高超的关爱技巧和策略。

教师的关心不仅表现在课堂上,还渗透到课外的所有活动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