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孔子的天命鬼神观念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得出的总结论是:从《论语》中的记载来看,孔子不但尊天信命, 而且也虔诚地信仰鬼神。
关键词:
《论语》;孔子;天;天命;鬼神
Abstract
This text tries to make comparison of the usages for reference from the commentaries,written by the Confucian scholars in the past dynasties,on the book of the Analects,at analysis and sunlmary in the commentaries,re—examination the ideas of Heaven,the Mandate of Heaven,gods and ghosts of Confucius on the book of the Analects.
Key words:the Analects,Confucius,Heaven,the Mandate of Heaven,gods and ghosts
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除 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 成果。其他同志对本研究的启发和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声明并表 示了谢意。
本论文未必能解决这样的问题但愿对解决这个问题能够作出自己的一点贡二问题的解决方法我发现该领域的现代研究多数是根据某个儒者对论语的注疏或直接依据个人对论语原文的理解来分析孔子的天命鬼神观念并没有对历代儒者关于论语的注疏作一个全面而具体的分析与总结也正由于此对论语中的同一句话会有完全不同的理解以至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家,天,天命、鬼神,都属于中国古代哲学和 宗教问题中那些最重要的范畴之列。因此,孔子关于天的观念,对待天命鬼神的 态度,是中国古代哲学和宗教思想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关 系到中国哲学以及中国古代文化的性质问题。所以这些问题必须有一个根本的解 决。
故本论文就想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即:在《论语》中,孔子对于天、天命和 鬼神究竟是什么态度。其中包括:孔子所说的天,是一个至上神,或者仅仅是一 个自然物。孔子是相信鬼神的存在,还是不相信鬼神的存在,或者是对鬼神采取 模棱两可的态度。
《论语》中孔子的天命鬼神观念
引
言
问题的提出
在中国哲学史的学术研究中,关于《论语》的研究著作已是汗牛充栋,而关 于《论语》中孔子天命鬼神观念的研究,也早已不是一个冷僻的领域。可以说, 许多学者都为此做出过很有价值的贡献,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我学习的,本论文也 是在前辈研究的基础上有所获而成。然而,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对于《论语》 中的同一句话,不同的研究者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进而得出不同的结论。比如: “敬鬼神而远之。”不少研究者认为这是孔子不信鬼神的依据,或者认为孔子对 鬼神是持怀疑态度,还有些研究者则认为孔子相信鬼神。
因此,本文的解决方法是: 一,全面清理《论语》中有关天、天命和鬼神问题的言论,互相参证,分析 孔子的观念和态度; 二,在充分借鉴历代儒者对《论语》的注疏的基础上,重新考察《论语》中 孔子的天命鬼神观念。其中也包括引证历史上有代表性的儒者对于《论语》文字 的理解和说明。 为什么要借鉴历代儒者对《论语》的注疏呢?他们对《论语》中孔子天命鬼 神观念的理解就一定正确吗?首先需要肯定的是,《论语》本身当然是作为研究 孔子天命鬼神观念的原始资料,但我们若是想要更准确地理解和研究《论语》, 除了用《论语》本身的材料互相参证以外,历代儒者对《论语》的注疏无疑是我 们能找到的对《论语》的理解最可靠和最准确的依据。因为,如果仅以《论语》 中的一句原文或一位儒者对此的注疏来进行分析,则容易造成“仁者见仁,智者 见智”的结果。所以,广泛地参照历代儒者对《论语》的注疏则能达到尽量避免 产生“相去甚远”的结论,使我们对《论语》的理解更接近原义,从而对孔子的 思想把握得更准确。虽然每个儒者对《论语》的注疏由于其所处时代不同,会各 有侧重,但在一些基本问题上的理解应该是一致的。我们由此能从历代儒者的注 疏中看出他们一脉相承之处,而他们这些一致的见解对我们理解《论语》则是一 种可靠的借鉴,能帮助现在的我们更准确地理解《论语》,从而准确地理解孔子 本人的思想。
The thesis is main divided into thine parts:In the first part,the author investigates the idea of Heaven on the book of the Analects and reach the conclusion that Heaven within Confucius’speech is the Supreme Lord,who has a will and the power ofrewords and punishments;In the second part,the author investigates the idea
“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是当时的世俗之言,据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奥” 和“灶”都是当时的神,奥为“无事,恒尊者所居之处也”,灶则“虽卑外而实 要,为众人所急也”。朱熹的《论语集注》也说:
故时俗之语,因以奥有常尊,而非祭之主;灶虽卑贱,而当时用事,喻 自结于君,不如阿附权臣也.贾,卫之权臣,故以此讽孔子. 卫大夫王孙贾就用这世俗之语来做比喻,将“奥”比做卫国君主,而将“灶” 比喻自己,位虽卑但作用非常重要,由于孔子恪守周朝的礼制,故王孙贾以此来 讥讽孔子。但孔子却用“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反驳了这一说法。因为“天”乃 是至上神,其地位远远高于奥、灶。 如果单是这一句话,很可能被当作仅仅是一个比喻。但是后儒的注释和说明, 特别是那些具有代表意义的儒者和著作中的注释和说明,将会有助于我们的理 解。 董仲舒《春秋繁露·郊语》篇载:
先,而《四书集注》是经朱熹不断修改的,故两书若有文意相抵处,当从集 注。 3,宋朱熹的《论孟精义》。该书是朱熹辑程颢、程颐、张载、范祖禹、吕希哲、 吕大临、谢良佐等十二家解释《论语》、《孟子》之语,不但反映了宋代儒者 的见解,也反映了朱熹的意见。朱熹对此书自视甚重,谓“读《论语》须将 《精义》看。”(《朱子语类》卷十九) 4,明胡广的《论语大全》。为《四书大全》之一,是胡广等奉成祖命编定,为明 代官书。此书仍然沿袭了程朱的理学,明朝取士非常看重四书,而四书义又 都以此书为标准,因而,此书成为明朝科举取士的标准书。 5,清代《Et讲四书解义》。康熙十六年大学士库勒纳等奉勒编。这是由康熙皇帝 指示、甚至亲自参与编纂的经学著作,对当时儒学起着导向的作用。 以上人物和他们的著作,共同构成了古代注释《论语》的主流见解,是我们今天 理解《论语》的主要参考。
4
正论
一孔子言论中的“天一,乃是一位至上神
要说明孔子的天命观念,首先要弄清孔子心目中的“天”是什么性质,即孔 子心目中的“天”,仅仅是一个自然物,还是能赏罚,具有意志的至上神。
《论语·八佾》篇载,卫国大夫王孙贾与孔子有如下一段对话: 王孙贾问日:“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 子日:“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指导过一个或数个时代的思想方向,或是一个时代解说《论语》的代表作。所以, 本论文的写作就以这五本书为最主要的参考资料。
其次,还有一些《论语》的注本也具有一定的影响,或对本论文的论述具有 一定的帮助,现列于下: 1,唐韩愈的《论语笔解》。 2,宋朱熹的《四书或问》。对《四书集注》是一个补充,但《四书或问》成书在
believe in and the earnestly implementing;The final investigation of the ideas on the
Analects is about gods and ghosts.Confucius objected to flatter gods and ghosts and to go beyond proper bounds of fate.The attitude of Confucius to gods and ghom Was similar and devoutly believing in them.
2,南朝梁代皇侃的《论语集解义疏》(《皇疏》),又称《论语义疏》。这是皇侃为 《论语集解》所作的疏。在北宋邢1爵等作《论语疏》以前,《论语集解义疏》 一直是疏解《论语》的最权威的读本。大约在南宋时,《论语集解义疏》佚失, 清朝初年,又从Et本找回,收录于《四库全书》。
3,北宋邢呙的《论语疏》。是邢呙等人为《论语集解》作的疏,现在和“集解” 合称《论语注疏》,被收入于《十三经注疏》中。该书是邢呙于宋真宗咸平二 年奉诏改定皇侃《论语集解义疏》而成,并颁列学官。该书问世后,皇侃的 《论语集解义疏》不再被人重视。
本论文未必能解决这样的问题,但愿对解决这个问题能够作出自己的一点贡 献。
二问题的解决方法
我发现,该领域的现代研究,多数是根据某个儒者对《论语》的注疏,或直 接依据个人对《论语》原文的理解,来分析孔子的天命鬼神观念,并没有对历代 儒者关于《论语》的注疏作一个全面而具体的分析与总结,也正由于此,对《论 语》中的同一句话,会有完全不同的理解以至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
上海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论语》中孔子的天命鬼神观念 姓名:朱俊艺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宗教学 指导教师:李申
20070301
摘
要
本文试通过借鉴历代儒者对《论语》的注疏,在分析和总结历代 儒者注疏的前提下,重新考察《论语》中孔子的天命鬼神观念。
论文主要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考察《论语》中天的观念,得出 孔子言论中的天,就是一个能赏罚、具有意志的至上神;第二部分考 察《论语》中天命观念,天命就是天的命令,孔子对于天命是虔诚地 信仰并认真地履行;最后考察《论语》中的鬼神观念,孔子反对对鬼 神的谄媚与对祭礼的僭越,对鬼神的态度同样是虔诚地信仰。
作者签名:磐後白 日期:加。7.s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上海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 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 规定。
作者签名:躺爱勃导师签名:g哼日期:加。7 r
11地text draws to the conclusion:From the rccordation of the Analects, Confucius did not only believe in Heaven and the Mandate of Heaven,and but also devoutly believed in gods and ghosts.
ofthe Mandate ofHeaven on the book ofthe Analects.The Mandate ofHeaven iS the
order of Heaven.Confucius’concept for the Mandate of Heaven is to devoutly
4,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为《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之一。据 朱熹说,这是他一生用心最多的一部书,曾反复修改。南宋末年,朱熹的《四 书集注》受到国家特殊重视。而从元代后期开始,朱熹的《四书集注》就正 式定为国家考试的标准读本。其影响一直到清朝。
5,清刘宝楠的《论语正义》。刘宝楠治《论语》,以为宋邢呙疏解《论语》,颇多 芜陋,于是以何晏的《论语集解》为主,详采汉儒、宋人及当时诸家之长, 并吸收清代学者对《论语》的考释成果,撰《论语正义》,后由其子恭冕续成。 该书在清代《论语》注本中是最好的一种。 这五本书,是历代《论语》注疏中最重要的五本,影响最大。这些著作,或
2Hale Waihona Puke 三主要资料选取说明l,魏何晏的《论语集解》。此书除了何晏参与集解外,还有光禄大夫孙邕、郑冲, 散骑常侍曹羲,侍中苟颧等当时著名的儒者。《论语集解》所收集的,主要是 汉代著名儒者对《论语》的注解。共收录了包(苞)咸、孔安国、马融、郑 玄、周氏、陈群、王肃、周生烈等八人之说,并加己意而成。由于之前的《论 语》注本大都亡佚,所以该书可谓是集先儒对《论语》注疏之大成,可以看 作是两汉到曹魏时期儒者们代表性的意见。该书后被收入《十三经注疏》,在 朱熹《论语集注》出现以前,一直是注释《论语》的标准权威读本。
关键词:
《论语》;孔子;天;天命;鬼神
Abstract
This text tries to make comparison of the usages for reference from the commentaries,written by the Confucian scholars in the past dynasties,on the book of the Analects,at analysis and sunlmary in the commentaries,re—examination the ideas of Heaven,the Mandate of Heaven,gods and ghosts of Confucius on the book of the Analects.
Key words:the Analects,Confucius,Heaven,the Mandate of Heaven,gods and ghosts
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除 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 成果。其他同志对本研究的启发和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声明并表 示了谢意。
本论文未必能解决这样的问题但愿对解决这个问题能够作出自己的一点贡二问题的解决方法我发现该领域的现代研究多数是根据某个儒者对论语的注疏或直接依据个人对论语原文的理解来分析孔子的天命鬼神观念并没有对历代儒者关于论语的注疏作一个全面而具体的分析与总结也正由于此对论语中的同一句话会有完全不同的理解以至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家,天,天命、鬼神,都属于中国古代哲学和 宗教问题中那些最重要的范畴之列。因此,孔子关于天的观念,对待天命鬼神的 态度,是中国古代哲学和宗教思想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关 系到中国哲学以及中国古代文化的性质问题。所以这些问题必须有一个根本的解 决。
故本论文就想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即:在《论语》中,孔子对于天、天命和 鬼神究竟是什么态度。其中包括:孔子所说的天,是一个至上神,或者仅仅是一 个自然物。孔子是相信鬼神的存在,还是不相信鬼神的存在,或者是对鬼神采取 模棱两可的态度。
《论语》中孔子的天命鬼神观念
引
言
问题的提出
在中国哲学史的学术研究中,关于《论语》的研究著作已是汗牛充栋,而关 于《论语》中孔子天命鬼神观念的研究,也早已不是一个冷僻的领域。可以说, 许多学者都为此做出过很有价值的贡献,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我学习的,本论文也 是在前辈研究的基础上有所获而成。然而,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对于《论语》 中的同一句话,不同的研究者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进而得出不同的结论。比如: “敬鬼神而远之。”不少研究者认为这是孔子不信鬼神的依据,或者认为孔子对 鬼神是持怀疑态度,还有些研究者则认为孔子相信鬼神。
因此,本文的解决方法是: 一,全面清理《论语》中有关天、天命和鬼神问题的言论,互相参证,分析 孔子的观念和态度; 二,在充分借鉴历代儒者对《论语》的注疏的基础上,重新考察《论语》中 孔子的天命鬼神观念。其中也包括引证历史上有代表性的儒者对于《论语》文字 的理解和说明。 为什么要借鉴历代儒者对《论语》的注疏呢?他们对《论语》中孔子天命鬼 神观念的理解就一定正确吗?首先需要肯定的是,《论语》本身当然是作为研究 孔子天命鬼神观念的原始资料,但我们若是想要更准确地理解和研究《论语》, 除了用《论语》本身的材料互相参证以外,历代儒者对《论语》的注疏无疑是我 们能找到的对《论语》的理解最可靠和最准确的依据。因为,如果仅以《论语》 中的一句原文或一位儒者对此的注疏来进行分析,则容易造成“仁者见仁,智者 见智”的结果。所以,广泛地参照历代儒者对《论语》的注疏则能达到尽量避免 产生“相去甚远”的结论,使我们对《论语》的理解更接近原义,从而对孔子的 思想把握得更准确。虽然每个儒者对《论语》的注疏由于其所处时代不同,会各 有侧重,但在一些基本问题上的理解应该是一致的。我们由此能从历代儒者的注 疏中看出他们一脉相承之处,而他们这些一致的见解对我们理解《论语》则是一 种可靠的借鉴,能帮助现在的我们更准确地理解《论语》,从而准确地理解孔子 本人的思想。
The thesis is main divided into thine parts:In the first part,the author investigates the idea of Heaven on the book of the Analects and reach the conclusion that Heaven within Confucius’speech is the Supreme Lord,who has a will and the power ofrewords and punishments;In the second part,the author investigates the idea
“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是当时的世俗之言,据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奥” 和“灶”都是当时的神,奥为“无事,恒尊者所居之处也”,灶则“虽卑外而实 要,为众人所急也”。朱熹的《论语集注》也说:
故时俗之语,因以奥有常尊,而非祭之主;灶虽卑贱,而当时用事,喻 自结于君,不如阿附权臣也.贾,卫之权臣,故以此讽孔子. 卫大夫王孙贾就用这世俗之语来做比喻,将“奥”比做卫国君主,而将“灶” 比喻自己,位虽卑但作用非常重要,由于孔子恪守周朝的礼制,故王孙贾以此来 讥讽孔子。但孔子却用“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反驳了这一说法。因为“天”乃 是至上神,其地位远远高于奥、灶。 如果单是这一句话,很可能被当作仅仅是一个比喻。但是后儒的注释和说明, 特别是那些具有代表意义的儒者和著作中的注释和说明,将会有助于我们的理 解。 董仲舒《春秋繁露·郊语》篇载:
先,而《四书集注》是经朱熹不断修改的,故两书若有文意相抵处,当从集 注。 3,宋朱熹的《论孟精义》。该书是朱熹辑程颢、程颐、张载、范祖禹、吕希哲、 吕大临、谢良佐等十二家解释《论语》、《孟子》之语,不但反映了宋代儒者 的见解,也反映了朱熹的意见。朱熹对此书自视甚重,谓“读《论语》须将 《精义》看。”(《朱子语类》卷十九) 4,明胡广的《论语大全》。为《四书大全》之一,是胡广等奉成祖命编定,为明 代官书。此书仍然沿袭了程朱的理学,明朝取士非常看重四书,而四书义又 都以此书为标准,因而,此书成为明朝科举取士的标准书。 5,清代《Et讲四书解义》。康熙十六年大学士库勒纳等奉勒编。这是由康熙皇帝 指示、甚至亲自参与编纂的经学著作,对当时儒学起着导向的作用。 以上人物和他们的著作,共同构成了古代注释《论语》的主流见解,是我们今天 理解《论语》的主要参考。
4
正论
一孔子言论中的“天一,乃是一位至上神
要说明孔子的天命观念,首先要弄清孔子心目中的“天”是什么性质,即孔 子心目中的“天”,仅仅是一个自然物,还是能赏罚,具有意志的至上神。
《论语·八佾》篇载,卫国大夫王孙贾与孔子有如下一段对话: 王孙贾问日:“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 子日:“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指导过一个或数个时代的思想方向,或是一个时代解说《论语》的代表作。所以, 本论文的写作就以这五本书为最主要的参考资料。
其次,还有一些《论语》的注本也具有一定的影响,或对本论文的论述具有 一定的帮助,现列于下: 1,唐韩愈的《论语笔解》。 2,宋朱熹的《四书或问》。对《四书集注》是一个补充,但《四书或问》成书在
believe in and the earnestly implementing;The final investigation of the ideas on the
Analects is about gods and ghosts.Confucius objected to flatter gods and ghosts and to go beyond proper bounds of fate.The attitude of Confucius to gods and ghom Was similar and devoutly believing in them.
2,南朝梁代皇侃的《论语集解义疏》(《皇疏》),又称《论语义疏》。这是皇侃为 《论语集解》所作的疏。在北宋邢1爵等作《论语疏》以前,《论语集解义疏》 一直是疏解《论语》的最权威的读本。大约在南宋时,《论语集解义疏》佚失, 清朝初年,又从Et本找回,收录于《四库全书》。
3,北宋邢呙的《论语疏》。是邢呙等人为《论语集解》作的疏,现在和“集解” 合称《论语注疏》,被收入于《十三经注疏》中。该书是邢呙于宋真宗咸平二 年奉诏改定皇侃《论语集解义疏》而成,并颁列学官。该书问世后,皇侃的 《论语集解义疏》不再被人重视。
本论文未必能解决这样的问题,但愿对解决这个问题能够作出自己的一点贡 献。
二问题的解决方法
我发现,该领域的现代研究,多数是根据某个儒者对《论语》的注疏,或直 接依据个人对《论语》原文的理解,来分析孔子的天命鬼神观念,并没有对历代 儒者关于《论语》的注疏作一个全面而具体的分析与总结,也正由于此,对《论 语》中的同一句话,会有完全不同的理解以至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
上海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论语》中孔子的天命鬼神观念 姓名:朱俊艺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宗教学 指导教师:李申
20070301
摘
要
本文试通过借鉴历代儒者对《论语》的注疏,在分析和总结历代 儒者注疏的前提下,重新考察《论语》中孔子的天命鬼神观念。
论文主要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考察《论语》中天的观念,得出 孔子言论中的天,就是一个能赏罚、具有意志的至上神;第二部分考 察《论语》中天命观念,天命就是天的命令,孔子对于天命是虔诚地 信仰并认真地履行;最后考察《论语》中的鬼神观念,孔子反对对鬼 神的谄媚与对祭礼的僭越,对鬼神的态度同样是虔诚地信仰。
作者签名:磐後白 日期:加。7.s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上海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 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 规定。
作者签名:躺爱勃导师签名:g哼日期:加。7 r
11地text draws to the conclusion:From the rccordation of the Analects, Confucius did not only believe in Heaven and the Mandate of Heaven,and but also devoutly believed in gods and ghosts.
ofthe Mandate ofHeaven on the book ofthe Analects.The Mandate ofHeaven iS the
order of Heaven.Confucius’concept for the Mandate of Heaven is to devoutly
4,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为《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之一。据 朱熹说,这是他一生用心最多的一部书,曾反复修改。南宋末年,朱熹的《四 书集注》受到国家特殊重视。而从元代后期开始,朱熹的《四书集注》就正 式定为国家考试的标准读本。其影响一直到清朝。
5,清刘宝楠的《论语正义》。刘宝楠治《论语》,以为宋邢呙疏解《论语》,颇多 芜陋,于是以何晏的《论语集解》为主,详采汉儒、宋人及当时诸家之长, 并吸收清代学者对《论语》的考释成果,撰《论语正义》,后由其子恭冕续成。 该书在清代《论语》注本中是最好的一种。 这五本书,是历代《论语》注疏中最重要的五本,影响最大。这些著作,或
2Hale Waihona Puke 三主要资料选取说明l,魏何晏的《论语集解》。此书除了何晏参与集解外,还有光禄大夫孙邕、郑冲, 散骑常侍曹羲,侍中苟颧等当时著名的儒者。《论语集解》所收集的,主要是 汉代著名儒者对《论语》的注解。共收录了包(苞)咸、孔安国、马融、郑 玄、周氏、陈群、王肃、周生烈等八人之说,并加己意而成。由于之前的《论 语》注本大都亡佚,所以该书可谓是集先儒对《论语》注疏之大成,可以看 作是两汉到曹魏时期儒者们代表性的意见。该书后被收入《十三经注疏》,在 朱熹《论语集注》出现以前,一直是注释《论语》的标准权威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