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学案: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知识点一铁路与公路
1.传统交通工具
(1)南方多水路,船是主要运输工具。

(2)北方多旱路,人们以乘坐马车为主。

2.近现代交通工具
(1)铁路
(2)公路
①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

外国近代筑路技术传入中国。

②民国时期,公路交通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③新中国成立以后,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包括青藏高原在内的山区也通了汽车。

【预习评价】
1.(判断)铁路是伴随着西方列强侵略而传到中国的,因而近代中国的铁路都是外国人修建的。

(×)
2.(判断)近代中国的铁路发展缓慢,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
3.(思考)近代以来中国的火车机车有哪些改进?
提示经历了从蒸汽机车——内燃机车——高速列车——磁悬浮列车的发展历程。

知识点二水运与航空
1.水运
(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纷纷在中国设立轮船公司,控制中国水上运输。

(2)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

(3)各大口岸相继涌现出一批轮船公司,推动了中国水上交通业的近代化进程。

(4)新中国成立后,由国家统一管理的轮船运输业,获得较快发展。

(5)20世纪90年代以后,轮船运输业开始萎缩。

2.航空
(1)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2)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3)新中国成立初期,民航发展有限。

(4)改革开放以后,逐步放宽并最终取消限制,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预习评价】
1.(判断)轮船招商局是中国最早的轮船公司,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的诞生。

(×) 2.(判断)1920年,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 3.(思考)交通工具的不断变迁对民众的社会生活有什么影响?
提示通过不断的更迭发展,人与人之间在时间、空间上的距离不断拉近,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推动着社会的向前发展。

知识点三通讯工具的变迁
1.新中国成立前
(1)发展概况
①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

②改革开放后,电讯产业快速发展。

到2003年末,中国拥有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互联网也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2)影响: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预习评价】
1.(判断)清朝末年,无线电报的应用得以普及。

(×)
2.(判断)通讯工具的变迁和电讯事业的发展,深刻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
3.(思考)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

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

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及影响。

提示 原因:近代电讯业的出现。

影响: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历史纵横】 (教材第68页)本段文字生动的阐述了鸦片战争前后中国交通工具
落后的状况。

即使朝中大员也难免旅途劳累,更不用说穷苦百姓了。

【名师点拨】19世纪70年代,外国人最先在中国修建铁路。

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中国人自己修建铁路成为中国人救亡图存的强烈愿望,其中唐胥铁路就是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

【图示巧记】影响近代交通发展的因素
【名师点拨】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是由于中国的社会性质,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造成的。

【误区警示】近代与现代中国铁路建设的一个最大不同点就是铁路主权问题。

近代中国的铁路主权被列强把持,以便于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现代中国的铁路主权掌握在人民政府手中,便于发展国民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名师点拨】西方先进的交通方式的传入,使中国加强了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便利了西方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渗透,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历史纵横】(教材第70页)本段文字阐述了20世纪以来中国城市交通发展的历程。

中国城市交通的发展,深刻地反映了中国时代的变迁,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交通事业的进步,在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造成了诸如道路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

【图画语言】近代通讯的引入
【名师点拨】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在中国设立轮船公司,控制中国的水上运输。

1872年洋务派创办近代中国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强在中国水上运输的垄断局面,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的诞生。

【图示巧记】近代通讯事业发展的特点
【误区警示】中国近代通讯事业的发展,既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又便利了列强进一步侵略中国。

【图示巧记】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思维导图】近现代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主题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史料探究]
1.近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特点
史料
注:图例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比重远远大于中国人自己修筑的铁路,同时,很多铁路都是贷款修筑的,这体现了近代铁路落后并且受制于外国的特点。

思考依据史料分析此时期中国的铁路运输业发展的特点。

提示中国近代铁路运输业落后,在很大程度上受外国控制。

2.近代交通运输业落后的原因
史料中国政府之力尚不能完全控制境内的一切交通事业,中国自办的交通机关尚不能充分发挥其效能,因循浮惰营私①的情形尚不能真正铲除;中国尚无能力在交通事业的建设上,作全部分的甚至一极小部分之材料上及机械上的自给,一根电线或一条枕木有时也要向洋人购得②。

领域太狭,普及的范围太小③。

这方面的人才还不太够用④,专门研究的独立机构也甚为稀少。

——白寿彝《中国交通史》(1937年)
注:①“营私”、②“向洋人购买”、③“范围太小”、④“人才不够用”反映了近代铁路运输业落后的原因。

思考依据史料分析中国近代交通业发展落后的原因。

提示政府的腐败无能;经济实力的落后,技术落后,人才缺乏;领域狭窄,无法起到辐射带动作用等。

3.近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影响
史料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

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①,意味着建立
“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

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②。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注:①“经济”“信息”“知识”和②“现代化”分别体现了近代铁路修建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思考依据史料归纳铁路发展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提示促进经济发展、信息流通、知识传播;有助于打破传统习性,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

[史论形成] 近代中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的特点、原因及影响
1.特点
(1)中国近代交通工具都是从外国传入的,交通运输业在很大程度上受外国控制。

(2)铁路、水运、航空都获得一定的发展,但地域发展不平衡。

(3)起步晚,发展慢,远远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

2.原因
(1)缓慢的原因
①从根本上说是由近代中国社会环境决定的,国家不能独立,被列强控制。

②中国修筑铁路缺乏资金、技术,重工业不发达。

③传统守旧的观念和思想的阻碍。

④长期的社会动乱,民不聊生,铁路建设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2)发展的原因
①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

②中国政府的政策转变及引导。

③列强为了扩大在华利益,始终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控制和操纵中国的交通。

3.影响
(1)积极影响:推动了各地的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也促进了思想观念的转变,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加快了人们生活的节奏,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2)消极影响:交通工具的增多,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城市交通阻塞、空气污染等负面影响;由于近代中国的铁路大都由外国控制,方便了外国的经济、政治侵略。

主题通讯事业的发展
[史料探究]
1.近代通讯事业兴起的原因
史料由清政府投资①,于1907年2月建立的上海电话局,是上海第一个由中国政府经办的电话局。

上海电话局是以始于1902年的商办电话为基础组建的,它的开设,打破了自1882年2月上海出现外商电话公司以后,上海电话通信事业基本由外商垄断的局面②。

——摘自上海档案信息网
注:①反映了政府政策的推动。

②“外商垄断”反映了近代中国通讯手段的发展是西方工业文明冲击的结果。

思考依据史料分析近代中国通讯手段变化的原因。

提示西方的工业文明的冲击;政府的推动。

2.近代通讯事业发展的影响
史料1919年5月4日的北京学生运动能立即席卷全国……与电报快捷传递消息①和社会动员的功能②密不可分。

电报,其重要性在于,在交通系统远不足以把全国连为一体时……电报系统至少可把全国连为一个时间共同体③,这是后来全国同步的社会和思想运动的技术基础④……
——程巍《清末电报网与国家统一》
注:①“快捷”体现了速度快。

②“社会动员”体现了改变人们思想观念的功能。

③“全国”体现了范围广。

④“技术基础”体现了推动社会发展的功能。

思考依据史料分析归纳近代通讯技术的特点及影响。

提示特点:速度快,效率高,距离远,范围广。

影响:促进信息的交流与传递,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有利于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3.现代通讯事业的发展
史料“红包不要停”系列成为2016年春节期间最热门的话题,除夕至元宵,
微信红包再刷新纪录。

注:依据图示数据看出,2016年微信“红包”发送量逐步增加,这反映了微信使用的普及化。

思考史料中的数据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与古代通讯方式相比,微信具有哪些特点?
提示说明:微信成为百姓的日常通讯工具。

特点:信息传递更加快捷、简便;速度更快,效率更高;距离更远,范围更广,影响更广。

[史论形成] 中国近代通讯事业兴起的原因和积极影响
1.兴起原因
(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国外新技术的传入。

(2)国内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3)军事政治的需要。

(4)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2.积极影响
(1)加快了信息传递,有利于航运、防汛等。

(2)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加强了国防建设,改进了军情的及时性与军队的机动性。

(4)加强了与世界的联系,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5)深刻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拓展延伸] 近代通讯事业发展的特点
(1)开端艰难,起步晚,远远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

(2)发展缓慢,受到封建顽固势力阻挠和帝国主义势力的排挤。

(3)先个别试办,然后政府推广。

(4)分布不均衡,沿海、沿江尤其是通商口岸地区发达。

[名家论史] 近代无线电通讯的影响
观点:至于无线电则以发展国际直拨电话,挽回对外通信主权,为近年间最大之成功。

而国际无线电话,亦能适应潮流,次第开放。

或内无线电,则联络东南,通达西北,近尤注意边远,增设电台,其成就亦可观。

——俞飞鸿《十年来的中国电信事业》
中国文化建设协会1937年版
导读:至1937年,随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稳定,工农业生产发展迅速,对电信业的需求日益增长。

发展电信业能有效的挽回利权,能推动中国在政治、军事、商务等方面的发展,推动中国的近代化。

一、学思之窗(教材P69)
请谈谈,火车机车的不断改进,给国民经济发展、百姓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提示运输量大,有利于各地区的物资交流和劳动力流动,促进经济发展;交通便利快捷;机车内部环境舒适,给百姓出行带来方便。

二、本课测评(教材P71)
近代以来中国的交通和通讯工具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提示(1)交通工具的发展变化:中国传统交通工具是以人力为动力的舟楫、马车。

随着现代化的轮船、火车、汽车和电车的引进,中国的交通运输方式发生了质的变革。

(2)通讯工具的发展变化:①19世纪70年代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路架设成功,到甲午中日战争前夕,形成了四通八达的电讯网络。

②20世纪初,上海开始装置无线电台,并设无线电报局,此后各地陆续开设。

③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
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

④建国后逐渐形成以北京为中心的全国电讯网络。

到2003年末,中国拥有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

三、学习延伸(教材P71)
上述两种意见,你赞成哪一种?理由是什么?
提示同意第一种观点的理由是:“要想富,先修路”,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来看,通讯和交通发达是经济起飞的前提,高速公路在中短途运输中效率最高,虽然现在利用率不高,但从长远来看,它必定会拉动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

同意第二种观点的理由是:高速公路的成本大,在中国现今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多条公路的修建必然会使用大量资金,且一些公路利用率不高,经济效益差,造成很大的浪费。

1.(2017·厦门高一检测)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

其重大意义是()
A.首次打破了列强对中国运输业的垄断局面
B.标志着中国实际意义上的第一条铁路的诞生
C.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D.中国政府完全收回了铁路修筑权
解析A项是轮船招商局的意义,C项是在辛亥革命前夕,D项的说法不正确。

答案 B
2.(2017·大连高一检测)下列一组图片是小明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查找的。

请推断其研究的领域和方向应为()
A.近代中国交通运输工具的变迁
B.新中国通讯事业的发展
C.改革开放后交通运输的发展
D.新中国成立后交通运输的发展
解析三幅图片都是交通方面的,且都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成就,选D。

答案 D
3.(2017·衡阳高一检测)下图反映的是20世纪初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状况,该状况主要体现了()
A.清朝政府全盘引进西方技术
B.中国交通近代化与西方同步
C.国人无法接受西方先进技术
D.西方文明影响近代中国社会
解析由图片中的汽车等信息可知西方文明影响近代中国社会,故D项正确;A、B、C三项与史实不符。

答案 D
4.(2017·杭州高一检测)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江苏沿江居民到上海,最有可能乘坐的交通工具是()
A.福州船政局的军舰
B.轮船招商局的轮船
C.洋人发明的火车
D.中国人自行制造的飞机
解析沿江居民最有可能乘坐水上交通工具,水上交通工具只有A、B两项合适,同时,军舰并不是居民随随便便就有可能乘坐的,所以,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最有可能乘坐的交通工具是轮船招商局的轮船。

答案 B
5.(2017·雅安高一检测)1920年,英国飞行员驾驶一架由亨得利·佩治式轰炸机改
制的0-004型14座客机,历时50分钟,完成了中国民航史上的第一次飞行。

他当时是由()
A.上海飞往武汉B.上海飞往南京
C.天津飞往北京D.广州飞往上海
解析1920年,国民政府的中国航空公司开辟了北京至天津的航线,这是中国最早的民航线路。

答案 C
6.(2016·福建学业水平)19世纪70年代,中国第一条电报线架设于() A.天津B.广东C.上海D.台湾
解析19世纪70年代,丹麦的电报公司私自把电报线架设到上海,建起一个电报机房。

随后,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故选D项。

答案 D
7.(2017·襄阳高一检测)阅读下列材料:
1902年,上海首次出现了两辆从德国来的汽车,很多人前往观看,人群中传来这样的议论:
“想不到我泱泱大国,竟然要用这等洋玩意儿,真是有辱国格!”(保守大臣) “完了!这东西要多起来,我就没生意啰,到时候一家人的生计可就没着没落了!”(黄包车夫)
“真是了不起的奇迹啊!要是中国人自己能制造出来就好了。

”(开明人士)
请回答:
(1)据上述材料分析,汽车的传入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不利于近代中国汽车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解析第(1)问,从人群中三个派别的议论内容以及所学知识来分析。

第(2)问,结合第(1)问及时代背景总结回答。

答案(1)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思想,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对传统交通运输业
及其从业人员的生活造成了冲击;有利于改变中国交通落后的面貌,促进中国社会经济发展。

(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因素:守旧、传统思想观念的阻碍;缺乏技术和资金支持;国家没有获得独立,受到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压制;长期社会动乱等。

(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下图为上海造币厂2004年铸造的上海铁路博物馆纪念章,图案为130多年前淞沪铁路上运行的“先导号”机车。

选择此图案是为了纪念()
A.中国出现的第一条铁路
B.中国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条铁路
C.中国近代铁路网基本格局奠定
D.中国的第一台内燃机车
解析1876年,英商在未征得清政府同意的情况下,采取欺骗手段在上海擅自修建了淞沪铁路(从吴淞到上海),全长15公里,这是中国最早办理客货运输业务的第一条铁路。

后来清政府用28万两白银将其赎回,全部被清政府赎回拆除了。

答案 A
2.19世纪初期,当蒸汽机车轰鸣奔驰的时候……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

民主人士拍手称快:“我看到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返了。

”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先进科技()
A.极大地冲击了社会关系B.扩大了社会交往的范围
C.改变了落后的社会制度D.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
解析“平等化”“一去不复返了”反映了火车的出现冲击了原有封建的等级制度,使封建贵族特权出现动摇,社会关系发生了变化。

但中国的社会制度并未改变,故排除C,选A。

答案 A
3.近代中国交通运输方式发生质的变革是由于()
A.中国传统工具的进一步改进
B.清政府主动引进外来文明成果
C.西方近代化交通工具的引进
D.国民政府鼓励发明创造的结果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A项表述明显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B、D 两项没有依据,具有片面性,排除;C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和题意,故选C 项。

答案 C
4.近代中国的交通变化呈现出地域分布不均衡的特点,这一特点是由近代中国()
A.政治发展不平衡决定的B.经济发展不平衡决定的
C.列强侵略不平衡决定的D.自然条件不平衡决定的
解析铁路的发展,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反映。

长期以来,中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要高于内地,因此近代中国铁路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这种分布不平衡取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答案 B
5.李鸿章1872年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前10年盈利,成为长江上重要商局,招商局和英商太古、怡和三家呈鼎立之势”。

这说明该企业的创办() A.打破了外商对中国航运业的垄断
B.阻止了外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D.使李鸿章转变为民族资本家
解析洋务运动虽然采用机器大生产的方式,但是其管理方式是封建式的,创办者是地主阶级的代表,并未转化为民族资本家,故D项错误。

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起步,故C项错误。

洋务运动中民用企业的创办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但是并未能阻止其侵略,故B项错误。

答案 A
6.小说《京华烟云》的主人公姚木兰在民国六年(1917年)从北京出发到上海、杭州游历,当时她不可能选择的交通工具是()
A.火车B.轮船C.飞机D.汽车
解析中国民航业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所以民国六年(1917年),姚木兰不可能乘坐飞机到上海、杭州游历。

答案 C
7.“窃泰西各国,越重洋数万里来至中土……不啻出入户庭;至于遣将调兵,处分军事,虽悬隔山海,而如指掌,则尤以……之枢也。

”对于当时列强侵略最为便捷的是()
A.火车B.轮船C.电报D.汽车
解析题干强调了西方列强侵略中国时在军事指挥方面的便捷之处。

A、B、D 三项无法做到“悬隔山海,而如指掌”,而电报则能。

答案 C
8.李鸿章曾赞叹一种叫做“德律风”的西方发明:“无智愚长幼之别,无学习译录之难,人手而能用,着而能得声。

坐一室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亲声咳。

此亘古未有之便宜,故创行未三十年,遍于各国。

其始之达数十里,现已可通数千里。

”这项发明是()
A.火车B.电话C.电报D.电影
解析根据引文可知:该项发明操作简单、能够远距离传输声音,符合电话的特征,据此可排除其余各项。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根据《南京条约》,外轮得行驶中国领海,根据……外轮得行驶长江。

商旅乐其便捷,趋之若鹜,于是内江外海之利尽为之占。

光绪初,英人无视中国主权,擅筑上海铁路达吴淞;光绪末年,外人又攘夺中国铁路利权。

日本一弹丸之国,恃有铁路,遇事与我为难;中法战争,因运输不便,军事几败。

有识之士痛利权之外溢,恨国势之积弱,呼吁创办轮船公司,修筑铁路、马路,开办邮政电信。

——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
材料二19世纪以来,直到20世纪中期,我国传统的独轮车、骡车、轿子等交通工具,一直在广泛使用。

19世纪末引进西式马车,并于1895年开始铺设“马路”;19世纪末年引进人力车(1874年)、自行车(1886年);20世纪初引进各种汽车(1901年小轿车、1920年出租汽车、1922年公共汽车与长途汽车)和电车(1906年有轨电车、1914年无轨电车)……
(1)材料一中“外轮得行驶长江”是通过什么条约获取的权益?根据材料一概括外国轮船和铁路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当时城市交通的特点。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促使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城市交通工具变化的原因。

解析第(1)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外轮得行驶长江”是在《天津条约》中获取的;“影响”,外国的轮船和铁路进入内地,也使得帝国主义的势力深入到内地,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对中国近代化的交通的出现起了重要的作用。

第(2)问,通过材料二的数据可以回答“特点”;“原因”主要从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面临的民族危机等方面分析,此外,国际上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也要考虑。

答案(1)《天津条约》。

影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加速中国在对外战争中的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