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4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2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张岱年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2)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2)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3)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3)第五章中国的多民族文化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汇(5)第六章中国语言文字(5)第七章中国古代科学技术(6)第八章中国古代教育(7)第九章中国古代文学(7)第十章中国古代艺术(8)第十一章中国古代史学(8)第十二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8)第十三章中国古代宗教(10)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哲学(11)第十五章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11)第十六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12)第十七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13)第十八章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15)第十九章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新文化(15)绪论一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书本绪论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三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
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四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概述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概述第一篇: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概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四个分期:关于流程——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的四个分期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期(萌芽期)先秦时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期。
先秦时代又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原始文化2、夏商文化3、西周文化4、*春秋战国文化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成型期(奠基期)秦汉魏晋南北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成型期1、秦汉文化2、魏晋南北朝文化三、中国传统文化的鼎盛期(繁荣期)隋唐五代宋元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鼎盛期1、隋唐五代文化2、宋元文化四、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期(总结期)明清两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期1、明清文化转型背景2、明清文化衰败的原因(政治上、思想上、文化上、教育上、经济上)3、文化总结第二篇: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摘要:悠远浩博的中国文化,从孕育发生到恢宏壮大,有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
这一历程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日臻丰富的历程,也是“人不断解放自身“,走向文明演进高峰的历程。
而除此之外,各个历程的中国传统文化又有其各自的特征,各自有自己的精髓之处,也是这精髓之特征,书写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
关键词:传统文化发展历程基本特征儒家学说所谓传统文化,广义上看应包括中国有史以来的所有文化,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狭义上主要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的中国儒释道文化,特别是宋明以降的程朱理学。
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从汉武帝始分为前后两个不同的阶段,前期诸子并存、百家争鸣,后期一儒统天下,虽然也有释道参杂其中,个别时候甚至盖过儒术,但总体上是儒家独步天下,无有能与争雄。
纵观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大体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上古文化:在古文化产生的过程中,最早出现的是工具。
猿人最初使用的工具是天然和简单加工的石块,考古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为旧石器时代。
从元谋人直到距今约7000年前的四川资阳人均处于这一时代。
其中火的使用是旧石器时代先民的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化创造。
第4章 第1、2节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确立了宗法分封制 周朝为了有效地控制被征服的广大地区,分封 姬姓贵族子弟和功臣、还有殷商后代(兴灭国、 继绝世的文化传统)到各地去建立政权。西周 初年一共分封了71个诸侯,其中姬姓的达53 个之多。另外,规定周天子的王位和诸侯的封 爵由嫡长子继承。
(二)确立礼制
周公着手建立的周王朝的一整套的典章制度。这些 典章制度主要见于《周礼》一书(有后世理想成分 在其中),周礼最重要的是确立了君臣的礼仪原则。 一是“亲亲”,贯彻血缘宗族原则,强调父子、兄 弟关系来维系宗族; 二是“尊尊”,执行政治关系的等级原则,分清君 臣上下的等级。共宗旨就是要“别贵贱,序尊卑”。 体现君臣、父子、兄夏文化集团 包括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分布区。它发祥于黄土高原、后沿黄河东 进,散布于中国的中部及北部的部分地区。黄帝、炎帝就生活在这 个区域。黄帝和炎帝是传说中的中国原始社会晚期的两个部落首领。 他们的部落原先都居住在今天的陕西境内,后来沿着黄河两岸向东 发展到达今天的山西、河北、河南、山东一带。炎帝和黄帝被尊为 华夏族共同祖先。黄帝墓在今陕西黄陵县。
新石器时代
开始于公元前7000年。中国人广泛使用经过磨光或 钻孔加工的工具器型有石斧、石刀、石铲、石凿和 石梨等。粗糙的陶器也广泛出现。
河南新郑裴里岗出土 河南渑池仰韶村 浙江余姚河姆渡
三、原始观念文化 原始先民的观念文化主要可以从原始宗教崇拜 的对象和原始艺术上看出来。通过先民遗留下 来的崇拜物和艺术品上可以看出原始先民的观 念文化。 在原始先民宗教崇拜的 宗教崇拜的对象方面,大致分为自 宗教崇拜的 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大类:
山顶洞人
生活在距今约1.8万年, 在北京人活动过的地区, 他们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 相同。他们的骨骼化石是 在周口龙骨山顶部的洞穴 里发现的,因此考古学家 把他们叫做山顶洞人。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汉代女子曲裾 深衣
汉代男子曲裾深衣
四、魏晋南北朝:中国传统文化的变异与更新
(一)、玄学崛起
☆玄学一词来源于《道德经》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1、玄学推崇“贵无”。 ☆世界以无为本,以有为末,无是世界的本体,有是各种 客观具体的事物。 ☆玄学家以达到无限为最终目的,魏晋时期兴起了“重神 理而遗形骸”、“重自然而轻雕饰”的美学追求。
(三)、法家的产生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 告示下) ”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 绝矣。” ——司马谈的《论六家之要指》
东汉的史学家班固也提出:“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信 赏必罚,以辅礼制。”
☆法家学派的真正形成是从李悝完 成的 。
商鞅——法家先驱
汉· 班固《答宾戏》:“是以圣哲之治,栖栖遑遑, 孔席不暖,墨突不黔。” “孔席不暖,墨突不 黔。” 1、孔子的“仁爱”与墨子的“兼爱”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爱”,强调爱人,但这是一种 有次序的差等之爱。
☆墨家思想的核心是“兼爱”。墨子提倡“天下人兼相爱, 爱人若爱其身”。 ☆孔子推崇仁爱的首要心理动因是“报恩心”和“同情 心” 。 ☆墨子的兼爱强调功利动因,“兼相爱,交相利” 。 “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 的发展历程
一、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 中国人起源
制作工具
人类物质文化的开端 原始观念文化
自然崇拜
生殖——祖先崇拜
图腾崇拜
元谋人头骨
重庆巫山古人类化石 出土现场
“巫山人”左侧下颌骨
蓝田人
马坝人
大荔人
山顶洞人
柳江人头骨
仰韶文化大锯齿纹彩陶盆
中国文化概论 第4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ppt课件
2020/12/27
9
一是自然崇拜:亦称自然神崇拜
所谓自然神崇拜,就是把诸如日月星辰,风 云雪雨乃至名山大川等自然现象神化,进而把它 作为一种超自然力量加以崇拜、祈求它的保护和 赐福。甚至包括动植物等。
2020/12/27
10
二是生殖--祖先崇拜
先民对自身的繁衍非常关注,由此产生炽热的生殖崇拜。
生殖崇拜根源于祖先崇拜,祖先崇拜包括对女性和男性 的崇拜。
女性被先民认为是繁殖人种的决定因素,因此,人们 把女性作为创世神、始祖神加以顶礼膜拜。后来,随着男 性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便转向了男性崇拜。
水族 祖先 崇拜 铜鼓 图案
2020/12/27
6
二、原始物质文化
新石器时代,约开始于公元前7000年。中国人广泛使 用经过磨光或钻孔加工的工具器型有石斧、石刀、石铲、 石凿和石梨等。粗糙的陶器也广泛出现。
2020/12/27
7
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巡览
为距今4000—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父系氏族遗址。
“大汶口文化”内涵丰富,有墓葬、房址等遗存。出土文物有
东部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也可归入此文化区。 传说中伏羲、女娲都生活在这个区域。 传说伏羲、女娲是一对兄妹,他们相婚而产生了人类。 又传说女娲曾用黄土捏人,炼五色石补天,折鳌足用 以支撑四极,杀死猛兽,治理洪水,使人民得以安居。 又传说伏羲教民结网,从事渔畜牧。八卦也是由伏羲 创制的。
2020/12/27
11
三是图腾崇拜
图腾是印第安语“它的亲族”词的音译。 图腾是指原始人认为自己的氏族与某种动物、植物或 想象出来的生物之间有一种特殊的亲密关系,并以他作为 整个氏族崇拜的对象,与自然崇拜和生殖—祖先崇拜相比, 图腾崇拜是较为高级的宗教形式,这种原始宗教是原始时 代观念文化的主流。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火在人类历史中的重要作用:“就世界性的解 放作用而言,摩擦生火还是超过了蒸汽机,因 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 而最终把人同动物分开。” (恩格斯《马克思 恩格斯选集》卷3)。
火的使用从本质上讲属于工具的范畴,但就其 性质来说,制造工具的活动中已包含了有意识 性内容,因此,在从猿到人的转换过程总产生 出来的工具,不仅是人类物质文化的开端,也 直接标志着文化的起源。 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生产活动的主要门类是采 集和狩猎。
• 2、私有制与国家起源 • 私有制开始了社会不公的进程。 • 墓葬规格的鲜明对比,正反映出死者生前 经济状况、社会地位的显著差异。
大汶口富人墓
• 私有制产生后,社会权力引起氏族领袖之 间的战争——共工与颛顼之战。 • “绝地天通”的宗教改革: • “人之初,天下通,人上通,旦上天,夕 上天,天与人,旦有语,夕有语。” (《定庵续集》) • “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 以属民。”(《国语· 楚语》) 从广义上讲,“绝地天通”更是一场社会秩 序的革命性变革。
(3)图腾崇拜
仰韶文化· 鹳鱼石斧图彩
陶缸
• 河姆渡象牙雕刻鸟图腾
★ 龙图腾
古越人“常在水中, 故断其发。文其身, 以象龙子,故不见 伤害也。”
(《裴骃· 史记集 解》)
• 江苏吴县良渚文化· 勾连纹
内蒙古翁牛特旗
• 考古工作者分析,其龙首形象可能源 于其时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猪。
• 《说文解字》“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 能大能小,能长能短,春分而登天,秋分而 入渊。” • 闻一多《龙凤考》:中国人被称为“龙的传 人”来源于黄帝时代的图腾和传说。 • “龙有三停九似之说,自首至膊,膊至腰, 腰至尾,皆相停也。角似鹿、头似驼、眼似 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 似虎、耳似牛”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张岱年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2)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2)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3)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3)第五章中国的多民族文化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汇(5)第六章中国语言文字(5)第七章中国古代科学技术(6)第八章中国古代教育(7)第九章中国古代文学(7)第十章中国古代艺术(8)第十一章中国古代史学(8)第十二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8)第十三章中国古代宗教(10)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哲学(11)第十五章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11)第十六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12)第十七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13)第十八章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15)第十九章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新文化(15)绪论一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书本绪论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三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
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四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可以说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最早的祭祀活动开始,到后来的诗词、戏曲、绘画等艺术形式的逐渐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丰富多样的发展历程。
在中国古代,祭祀活动是重要的社会仪式,代表着人们对于神灵的崇拜和感恩之情。
这种祭祀活动也反映了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尊重和追求和谐的生活态度。
随着时间的推移,祭祀活动逐渐演变成了丰富多样的宗教信仰,如儒家、道家、佛教等,为中国传统文化奠定了基础。
古代中国的儒家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儒家强调人们应该尊重先祖、孝敬父母、尊师重道、恪守礼仪等,这些思想观念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强调个人修养和家庭伦理,注重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对后代的影响至今仍然存在。
在古代,诗词的创作和演唱是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诗词作为一种语言形式的艺术表达,在古代起到了连接人与自然,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的作用。
中国古代有许多伟大的诗人,如李白、杜甫、苏轼等,他们创作的诗词作品,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被广泛传诵和赞美。
另一个重要的传统文化形式是中国的戏曲。
戏曲是一种集戏剧、音乐、舞蹈、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表演形式。
在古代,戏曲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向大众传递知识和价值观念的重要渠道。
中国的戏曲有很多流派,如京剧、评剧、豫剧等,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传统。
绘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中国的绘画以水墨画为主要形式,通过笔墨的运用展现出意境和情感。
中国的绘画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岩画和陶器绘画,发展到后来的山水画、花鸟画等不同题材的作品,都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美的情感。
总体而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多个阶段,既有宗教信仰的深化和传承,也有诗词、戏曲、绘画等艺术形式的繁荣和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表现方式,为世界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2)
第十四页,课件共有102页
二、周人的文化维新
•
周王朝建立后,进行了一系列文化
维新。
• (一)宗法分封制度。
• 1.分封姬姓贵族子弟
• 2.分封伐纣灭商的功臣
• 3.分封殷商后代
第十五页,课件共有102页
•
(二)礼乐制度。
• 周礼的内容丰富多彩,在内容上最重要的是确立了君臣的礼仪原则。 一是“亲亲”,贯彻血缘宗族原则,强调父子、兄弟关系来维系宗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2)
第一页,课件共有102页
一、中国人的起源:
•
(一)170万年前的元谋猿人
•
(二)五十万年前的北京猿人
•
(三)1.8万年前的北京山顶洞人
第二页,课件共有102页
二、原始物质文化
•
(一)旧石器时代:是指从人类开
始使用简单加工过的石块开始。
• 1.工具(石器)是最早出现的物质文化。 2.火的使用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化 创造。
第十三页,课件共有102页
一、殷商神本文化的特色
• 商朝是我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凭借 商代的甲骨文,人们能够对商朝的历史进 行更多的了解。
• (一)商代人尊神重巫。 • (二)神秘性和笼统性是商代文化的思维
特征。 • (三)甲骨文的成熟是商代文明水平提高
的重要标志。 • (四)文字、典籍、青铜器是商代的主要
位。
•
第二,在历史观方面,他们将捍卫三代的典章文物当作自己
神圣的使命,同时也不排斥对不符合时代潮流的礼俗政令加以适当
的修改。
•
第三,在社会伦理方面,他们以“仁”释“礼”,试图把
社会外在的规范内化为个人内在的、自觉的道德伦理意识。
中国文化概论04
• 制礼作乐 制礼:确立把上下尊卑等级关系 固定下来的行为准则规范、 周制度、行为、观念文化总汇 经济、政治、社会、家庭生活 礼为内容(亲亲血缘原则,尊尊政治原则) 仪为形式 作乐:配合礼制施行的情感艺术系统 目的:纳上下于道德,而后天子、诸侯、卿大夫、 士、庶民以成一道德的团体
25
• 周易.宇宙代数学
30
2、百家争鸣
西周灭亡,促使人们对 天下兴亡的思考,人们不 再崇信天道,进而在如何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教 化民众等方面形成不同的学派。这些学派的创立者 和代表人物被合称为诸子百家。如阴阳、儒、墨、 名、法、道、纵横、杂、农、小说、兵、医家。最 有影响的主要是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各学派 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或著书立说,人们的思想空 前活跃,在中国文化史上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空前繁 荣局面。
15
甲骨文:“六书”汉字结构规律 象形、会意、指事 形声、假借、转注 文连成句成实际会话 金文:钟鼎文,铭于礼器与乐器 金文比甲骨文 数字大增,反 映社会生活实 践发展。 篇幅增大; 汉字形声化趋 势明显
16
⑶巫史文化 巫史——中华民族第一代文化人 随着生产力发展,阶级明朗化,统治秩序制 度化,社会分工日趋细密,专司人神交通的“巫” 逐渐职业化、世袭化,职责由占卜,扩大为参与 政治管理—“掌官书以赞治”和卜筮、祭祀、书 史、星历、教育、医药活动,垄断神坛,把持政 坛,执掌学坛。对我国灿烂文化起“开源”作用。 形成传统:“学术与政治纠缠”、“神学与科学交 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混杂,“文史哲汇通”
12
5、上古文化的分布
中华文化的多元发生 依据考古学旧石器时代文化遗 迹满天星斗,新石器时代文化 遗迹全国7000余处。八区创造 原始文化,水平不在黄河流域 之下。 华夏集团(黄帝、炎帝) 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分布区 东夷集团(蚩尤、皋陶) 大汶口文化、青莲岗文化 苗蛮集团(伏羲、女娲) 屈家岭文化、大溪文化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精品PPT课件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大麦 地岩画遗存有史前岩画1万 幅以上 ,最早的岩画在旧石 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之间。
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
• 上古文化分布
华夏:发祥于黄土高原,后沿黄河东进, 散布于中国的中部及北部的部分地区,即 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分布区。
黄帝
炎帝
经学研究中的两个派别。 “今文”指的是 汉代通行的隶书,“古文”指秦始皇统一 中国以前的古文字。传授经典的学者,所 持底本是用战国时古字写的即为“古文 家”,用隶书写的便是“今文家”。
• 古文经:尚书、礼记、论语、孝经 、左氏
春秋、毛诗、周官礼等。
• 古文经大师:卫宏、贾逵、服虔、许慎、
马融等;郑玄遍注群经,融合今古文经 。
三分法:“中国传统文化史的开山之作”的柳
诒徵的《中国文化史》将中国传统文化分为三 个时期:
自邃古以迄两汉,是为吾国民族本其造之力, 由部落而建设国家,构成独立文化之时期。
自东汉以迄明季,是为印度文化输入吾国,与 吾国固有文化由抵牾而融合之时期。
自明季迄民国,是为中印两种文化均已就衰, 而远西之学术思想、宗教政法依次输入,相激 相荡而卒相合之时期。
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 在社会生产力上,由青铜时代进入了封建社会。
• 在民族方面,以华夏为主体的中原民族与周边各族
不断融合,形成了华夏族。
• 在文化上进入了空前繁荣昌盛的时期。哲学思想尤
为活跃,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
▪ 社会变革 ▪ 士的崛起 ▪ 兼并战争 ▪ 文化重组 ▪ 私学兴起
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
• 中国人的起源:距今170万年的元谋猿人 • 原始物质文化:工具(石器)、火的使用、
中国文化概论: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 程
第一节 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
• “上古”是指发明并使用文字以前的历史 阶段。这一遥远的文化期正是中国文化发 端的初始阶段。 • 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距今170万年的元谋 猿人是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活动的历史确 证。世界上迄今为止只有中华大地在人类 起源的环节上没有缺失。 • 中国人人种类别:根据人种学分类,中国 人属蒙古人种。
(二)儒、道、法、墨、阴阳等各学派思想 特征: • 儒学以“仁”为学说核心,以中庸辩正为 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 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 • 道家学派尊崇“天道”,向往“自然”, 倡导“无为”,醉心于个人对社会的超脱。 • 法家学派在治国方略上主张严刑峻罚,文 化政策上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 师”,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三、古典文化的大总结
• (一)图书典籍方面:编纂了大型类书《永乐大 典》、《古今图书集成》、大型字典《康熙字 典》、大型丛书《四库全书》。 • (二)古典科技方面:问世了一批科学技术巨 著—李时珍《本草纲目》、潘季训《河防一览》、 徐光启《农政全书》、宋应星《天工开物》以及 《徐霞客游记》、《物理小识》等,成为封建社 会晚期科学成就的高峰。 • (三)学术文化方面:对中国古代文献的整理与 考据规模空前。
一、理学建构
• 理学的学派特征。理学的深远影响。 • 理学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最为精致、 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 至巨。强调以天理遏人欲。
二、精致细腻的士大夫文化
• 受理学的影响,两宋士大夫文化表现出精 致、细腻、内趋的性格。 • 雅化的宋词:词小而狭,巧而新,侧重音 律和语言的契合,造境摇曳空灵,取径幽 约怨悱,寄托要眇怅惆,极为细腻、精致。 • 精致的宋代绘画:两宋绘画富于潇洒高迈 之气与优雅细密、温柔恬静之美。 • 其他领域的雅文化:古文、诗歌、饮茶、 瓷器、服饰等无不雅致清秀。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4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1
文化重组 竟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形成统一的文化观 念。学术环境活泼浓厚,滋养了不同的文化学派。 私学兴起 宫廷文化官员周游列国,走向民间,推动了私人 学术集团的兴起。也进一步促进了当时诸子峰起, 学派林立的局面。
相传孔子杏坛设教,收弟子三千,授六艺之学。自古以为 美谈,为士林所称颂。进而杏坛作为孔子兴教的象征 。 战国时期,齐国在国都临淄稷门外设置学宫,招聘天下贤 者来此讲学。于是,“谈说之士期会于稷下故称为“稷下 学”。稷下学自田齐桓公兴,约有150余年的历史。它成 为当时各国的文化学术中心。
元谋人牙齿化石 元谋人复原图 蓝田人复原图
2、新石器时代(1万年前—4千年前)
特征:人类从使用石器转变为制造陶器和铜器,由渔猎发展 至农耕,由氏族分化出家庭,开始由氏族社会步入阶级社会。 前期(母系氏族社会):代表是广泛分布在黄河流域的“仰 韶文化”,以西安半坡遗址为著名。因出土陶器很多,多半 绘有彩色花纹,又称“彩陶文化”。
• 2、对礼的重新理解和定义 • 《左传· 隐公十一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 民人,利后嗣者也。主要是在政治功能上讲礼 • 与人的存在性特征相关切,以礼意来理解、限定 礼。礼,属于人的存在性和人的本质定义的一部 分,具有调和、稳定社会以及完成个人生命意义 的作用 • 第一、礼与治国为政:君臣、君民之交互关系, 和之用。 • 《学而》: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 斯为美;小大由之。 • 《宪问》: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殷王武丁占卜用的龟腹甲
二、周人的文化维新
• 周部落原来活动在渭河流域,周的始祖是 姬弃,后经周文王姬昌广求人才,四面征 战,统一了一些部落,周武王姬发继位后, 在河南孟津与800诸侯会盟,兴兵灭商。 • 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256年,周朝存世 约800年,共传30代37王。商周的分界是公 元前1046年。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2
§ 3.图腾崇拜:图腾是印第安语“它的 亲族“词的音译。图腾是指原始人认为 自己的氏族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想象出 来的生物之间有一种特殊的亲密关系, 并以他作为整个氏族崇拜的对象,与自 然崇拜和生殖—祖先崇拜相比,图腾崇 拜是较为高级的宗教形式,这种原始宗 教是原始时代观念文化的主流。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2
§他们的部落原先都居住在今天的陕 西境内,后来沿着黄河两岸向东发 展到达今天的山西、河北、河南、 山东一带。炎帝和黄帝被尊为华夏 族共同祖先。黄帝墓在今陕西黄陵 县。中国人和海外华侨、华人经常 到华夏文化区拜谒。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2
§2.东夷文化集团:大致在今山东、河南 东南和安徽中部一带,即大汶口、龙山文 化和青莲岗文化江北类型分布区。射日的 后羿就生活在这个生活区(后羿射日、嫦 娥奔月的故事,后人有“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日日心”的诗句)。蚩尤也生活 在东夷文化区域内(涿鹿大战,炎帝、黄 帝合战蚩尤)。
§ (二)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中的三皇五帝。 § 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三皇:伏羲、神农、黄
帝;五帝:少昊、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大致就生活在父系氏族时期。尧舜禅让是这 一时期制度文化的典范。
§ 禹的时代开始了“夏文化”的进程,其特征 是:
§ 1.工具形态由石器、陶器过渡到青铜器; § 2.农业生产己有相当发展; § 3.私有制确立; § 4.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个国家政权建立起来。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2
§ 父系氏族社会是以父亲的血缘关系为中心 结成的原始社会晚期的基本单位。随着男 子劳动地位的改变,使他们逐渐取代了妇 女在生产和生活中的支配地位。在父系氏 族社会里,人们按照父亲的血统确定亲属 关系。父系氏族社会大约产生于青铜时代 和铁器时代早期。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讲课稿)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讲课稿)第一篇: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讲课稿)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讲课稿)悠远浩博的中国文化,从孕育发生到雄强壮大,有一个漫长而曲折多致的发展历程。
这一历程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日臻丰富的历程,也是“人不断解放自身”,走向文明演进高峰的历程。
第一节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中国先哲与当代学者往往以“上古”来概括发明并使用文字以前的历史阶段,而这一遥远的文化期正是中国文化发端的初始阶段。
一、中国人起源1、时间:170万年1965年5月,考古学者从云南元谋上那蚌村发现了距今170万年的猿人化石,定名为元谋猿人,这是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活动的历史确证。
2、人种根据人种学分类,中国人属蒙古人种。
从元谋人、蓝田人到马坝人、大荔人,再到山顶洞人,颧骨高突、铲形门齿、印加骨、额中缝等一系列现代蒙古人种所具有的典型体征在明显的进化趋势中一脉相承。
二、原始物质文化1、火与工具的使用,是旧石器时代先民的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化创造。
火的使用在中国神话传说中,取火技术的发明权有时记在“燧人氏”名下,有时记在“伏羲”名下,有时又归功于“黄帝”。
北京猿人文化遗址内已发现灰烬,出土了大量因烧灼而变色破裂的石块、骨骼,甚至还有木炭。
这一切确凿证明,距今约5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已能熟练地使用火。
,制造石器使人与动物开始分手,那么,火的使用标志着人与动物的最后诀别。
在从猿到人的转化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工具,不仅是人类物质文化的开端,而且直接标志着文化的起源。
2、新石器时代距今7 000年开始,中华先民进入了新石器时代,磨制的较为精致的石器取代了打制的粗糙的石器。
农业、畜牧业取代采集狩猎,成为首要的生产部门。
以“泥条盘筑”为主要制作方法的陶器也广泛出现。
最著名的类型,有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1921年发现于河南)、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1959年发现于山东)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云冈莫高窟 洛阳龙门石窟 甘肃麦积山石窟
• 三、儒、玄、道、佛相与激荡 • 1、儒家学说是以伦理、政治为轴心的人文之学, 它那熟通六艺、重在教化和积极用世的优良传统, 以及追求立德、立功、立言的价值观念,始终蕴 藏着潜在的生命力,是维护和支撑封建统治秩序 的精神支柱。 • 鼓吹越名教而任自然 的嵇康、阮籍,他们心灵深 处并不反对儒家学说的伦理秩序。 • “魏晋时代,崇尚礼教的看来似乎很不错,而实 在是毁坏礼教,不信礼教的。表面上毁坏礼教者, 实则倒是承认礼教,太相信礼教。” 《魏晋风度 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 • 魏晋时期名列儒学家之林的士人大都兼通玄(道) 学。反之,玄学之士亦兼综儒学。
• 中国封建王朝的顶峰是宋朝而不是唐朝。 • 宋代的GDP占全球的50%。国家的综合实力无 论是质量还是数量宋朝都是当时世界的第一 大国。
一、两宋:文化强势时期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最繁荣、科技最发达、 文化最昌盛、艺术最高深、人民生活水平最 富裕的朝代。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纸币、 垂线纺织,瓷器工艺的重要改革;航海、造 船、医药、工艺、农技等都达到了古代前所 未有、后难比及的高度。
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于农耕文化的 冲突与融合
二、元杂剧及其文化意义 (一)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汉族士人文化被游牧民族践踏的支离破碎。 科举制度的中断使元代文人仕进堵塞。他们投身 于杂剧的创作,使元代杂剧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 元代四位戏剧家 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 秋》,白朴《梧桐雨》郑光祖《倩女离魂》。 (二)元杂剧的文化意义: 谴责黑暗。表达时代悲愤。讴歌非正统的美 好追求。
唐代儒学的困境: 唐代三纲不正,无父子、君臣、夫妇,故 其后世子弟,皆不可使。君不君,臣不臣, 出现女后专政、藩镇割据、权臣跋扈等问 题,儒学思想得不到贯彻。
(2)北宋大规模的儒学复兴运动: 基本主张: a、他们推崇《春秋》中的“尊王攘夷”之旨, 批评唐代政治,指出其根本弊病是不重儒家的纲 常伦理,致使女后专政、权臣跋扈,最终导致唐 末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b、要巩固中央集权,实现长治久安,必须以 唐为鉴,复兴儒学。 c、他们在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时代,特别强 调文化上的“华夷之辨”,将背离儒家传统的佛 教和道教统统视之为夷狄之教。
• 2、印度佛教逐渐成为中国佛教,走过了一段漫长 的历程。从东晋开始,主要表现为玄学与佛学的 合流。 • 玄学与佛学尽管有许多不同之处,但二者的哲学 思想核心却几乎是一致的。佛学的“空无”与玄 学的 “贵无” 均属于唯心主义哲学范畴,在原则 上可以牵引比附。 • (1)佛学——神,法力无边;玄——道,宇宙之 本源。 • (2)修心养性殊途同归。派玄学家主张清静无为; 佛教主张安般守意 ,安为清,般为静,守为无, 意名为,是清静无为 。 • (3)意境方面同样超然 。玄学家强调得意在忘 象,意在象外;佛学家强调一切为心和万物为识。
• 道教是发源于古代中国的传统宗教,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 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得成仙、救济 世人并以老子的《道德经》等为主要经典。
• 道家教义: 仙道贵生——道教鲜明特色 清静寡欲——道教行为标准 自然无为——道教生活态度 天道承负——道教善恶报应 性命双修——道教修炼要诀
• 道教的历史一般分为汉魏两晋的起源时期、 唐宋的兴盛、元明期间全真教的出现和清 以后衰落四个时期。
• 3、葛洪的外儒内道观与神仙思想 • 葛洪既主张复兴儒学以维护封建礼教,又 对道家学说表现出浓厚兴趣,并形成了颇 具特色的道本儒末之说。在东晋时期儒玄 佛道诸家学说相互冲突和交融过程中,他 主张调和孔子和老子的学说,以外儒内道 的思想格局去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改造 原始道教,建立金丹道教。
其他文化成就:
• 市井文化之勃兴:傀儡戏、参军戏、市人 小说、杂剧、讲史、说书、皮影、角抵、 花鼓等市民文化迅速崛起并跻身于文化系 统中,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存在。 • 《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都城 纪胜》、《梦梁录》及《西湖老人繁盛录》 等书,均载有北宋末年至南宋时代,汴京 与杭州的市井文化景象。
参 军 戏 俑
明清:沉暮与开新
三、古典文化的大终结
(一)图书典籍方面:编纂了大型类书《永乐大 典》、《古今图书集成》、大型字典《康熙字 典》、大型丛书《四库全书》。 (二)古典科技方面:问世了一批科学技术巨著-李 时珍《本草纲目》、潘季训《河防一览》、徐光 启《农政全书》、宋应星《天工开物》以及《徐 霞客游记》、方以智 《物理小识》等,成为封建 社会晚期科学成就的高峰。 (三)乾嘉学派对中国古代文献的整理与考据规模 空前。
朱 熹
程颢 陆九渊
程 颐
王阳明
背景: 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宋 明 理 学
理 学 的 发 展
创立:北宋二程
成熟:南宋朱熹
发展:陆王心学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二 程
朱 熹
陆九渊
王守仁
① “心外无 ①“天理”是宇 ① “心即理也” ①理之源在于 物”、“ 心 宙万物的本 天理,天理 ② “宇宙便 外无理” 原,先理后 就是三纲五 是吾心, 观 ②“知行合一” 物 常,它是人 吾心便是 ② “人伦者, ③“致良知” 性的最高境 宇宙” 天理也”, ③“发明本心” 界 点 “父子君臣 ② “存天理 ,天下之定 ,灭人欲” 理” 方 法 论
一、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冲突的双重效应 忧患意识渗透于宋文化的各个层面。 游牧民族从汉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
岳飞《满江红》“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 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 翁。”
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于农耕文化的 冲突与融合
辽朝,《史记》《汉书》被译成契丹文字,广泛 流传。孔子受到朝野上下的尊崇,唐宋诗词受到 辽人的喜爱。贾岛的诗成为儿童学习的启蒙读物。 西夏,党项族人把《孝经》、《论语》、《孟子》 等译成本族文字。任用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 用中国车马,行中国法令。 受中原之国影响最大的当属金国。女真族定居中 原后,与汉族人民长期杂居,学说汉话,与汉人 通婚,改姓汉姓。在全国学习汉文化经典,科举 考试仿汉唐之制,儒学被奉为正宗道统。
• 科技 • 医学
• 文学
• 书法 • 绘画
• 石窟艺术
兰亭序(局部)
魏晋南北朝建筑麦积山石窟
第六节 隋唐:隆盛时代(518——618——907)
一、文化背景:门阀世族势力急剧没落。科 举制度打破了文化垄断的旧秩序。 二、“有容乃大”的 文化气魄 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 蒙昧黑暗之中,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 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 ——《世界简史》威尔斯
• (2)佛教的传入 • 佛教的传入和发展大约在两汉之际。汉魏之际, 佛教虽已传入中原,可在史料中,关于佛像的记 载却极为鲜见。传入中国汉族地区的佛教,经过 长期的经典传译、讲习、融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结合。 •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有了极大的发展。南朝宋、 齐、梁、陈各代帝王大都崇信佛教。梁武帝笃信 佛教,自称“三宝奴”,四次舍身入寺,皆由国 家出钱赎回。梁朝有寺2846座,僧尼82700余人 。 北齐僧官管辖下的僧尼有400余万人,寺庙4万余 座。
隋唐文化发展的原因(政治、经济、政策、对外交往、
民族关系、基础、其他)
1.国家统一强盛,政治相对稳定的时间较长
2.经济全面繁荣,出现盛世景象
3.统治者推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三教并行。
4.对外交流频繁 5.民族交往加强,民族融合发展 6.继承发扬前朝文化传统
7.科举制的推行
隋唐时期文化的特点
1、博大精深,全面繁荣(有杰出成就的各领域) 2、兼收并蓄,充满活力(广泛吸收外来优秀文化)
3、领先世界,辉煌灿烂(领先世界的项目)
4、影响深远,光照四邻(促进亚洲和世界的文明进步)
隋唐文化的主要成就
(一)唐诗的繁荣 (二)多姿多彩的艺术
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又名《释迦降生图》,画中人物已经本土化。
三、风采辉煌的艺术成就:诗歌、书法 、绘画、散文 君子之于学,百工之于技,自三代历汉至唐而备矣。故 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 吴道子,极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苏轼
第五节 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 走向 • 玄学兴起
• 道教创制与佛教 传入 • 儒、玄、道、佛 相与激荡
• 一、玄学兴起
• 玄学是由老庄哲学发展而来,其宗旨是“贵无”, 其最高主题是对个体人生意义价值的思考。其特 点: • 第一、思考特点是超脱多样化的现实世界而直接 诉诸本体。其学术也具有谈玄析理色彩。 • 第二、玄学不是对“绝对理念”的纯思辨的抽象 把握,而是用情感去体现无限。 • 嵇康《赠秀才入军》“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俯仰 自得,游心太玄。” • 第三、对理想人格在理论上的构建。竹林七贤崇 尚山水自然,喜好琴诗书画,追求“萧条(闲逸 ) 高寄”的生活,“以放任为达”,“动违礼法”。
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于农耕文化的 冲突与融合
三、规模盛大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中外文化交流的社会背景:元帝国对欧亚的 征服、中亚交通的开辟为中外文化交流创造了条 件。 (二)中外文化交流的深远意义:异邦的先进技术, 如阿拉伯天文学、数学流入中国科技界。外来宗 教涌入中国(穆斯林、景教等);中国的火药、 印刷术、历法、数学、瓷器、茶、丝绸、绘画、 算盘等在欧亚大陆广泛传播,世界文化总体面貌 因此更为辉煌灿烂。
第九节 明清:沉暮与开新
一、空前严厉的文化专 制
(一)文字狱盛行,文化领 域气氛恐怖。 庄廷鑨《明史》一案,“所 诛不下千余人”。 (二)统治者崇正宗、灭异 端,中国文化遭到巨大浩 劫。 (三)闭关锁国。
二、早期启蒙思潮
明清:沉暮与开新
(一)明朝李贽和明末清初三大儒(顾炎武、王夫之、 黄宗羲 )的启蒙思想 李贽以孔孟传统儒学的“异端”而自居,对封建的 男尊女卑、假道学、社会腐败、贪官污吏,大加痛 斥批判,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主张 个性解放,思想自由;提倡人类平等 ;反对封建礼 教 ;反对理学空谈,提倡功利主义 。 (二)明清进步思想与欧洲启蒙思想之比较:前者是 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三)受启蒙思想家熏陶,许多流传后世的文学名著 都出于此时。《儒林外史》《红楼梦》深刻揭露了 封建制度的病端,将古典现实主义文学推向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