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4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
内心反省
内心反省
• (二)精致细腻的士大夫文化: 宋词 、绘画 、古文、诗歌、饮茶、瓷器、 服饰等无不雅致清秀。
宋 代 哥 窑 瓷 器
宋代五大名窑: 官窑、汝窑、 钧窑、哥窑、 定窑。
汝窑瓷器:亭亭 玉立,古朴典雅, 视如碧玉
定窑 白瓷婴儿枕以孩童的造形为枕,,祈求多子多孙。
• 2、印度佛教逐渐成为中国佛教,走过了一段漫长 的历程。从东晋开始,主要表现为玄学与佛学的 合流。 • 玄学与佛学尽管有许多不同之处,但二者的哲学 思想核心却几乎是一致的。佛学的“空无”与玄 学的 “贵无” 均属于唯心主义哲学范畴,在原则 上可以牵引比附。 • (1)佛学——神,法力无边;玄——道,宇宙之 本源。 • (2)修心养性殊途同归。派玄学家主张清静无为; 佛教主张安般守意 ,安为清,般为静,守为无, 意名为,是清静无为 。 • (3)意境方面同样超然 。玄学家强调得意在忘 象,意在象外;佛学家强调一切为心和万物为识。
一、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冲突的双重效应 忧患意识渗透于宋文化的各个层面。 游牧民族从汉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
 岳飞《满江红》“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 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 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 翁。”
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于农耕文化的 冲突与融合
 辽朝,《史记》《汉书》被译成契丹文字,广泛 流传。孔子受到朝野上下的尊崇,唐宋诗词受到 辽人的喜爱。贾岛的诗成为儿童学习的启蒙读物。  西夏,党项族人把《孝经》、《论语》、《孟子》 等译成本族文字。任用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 用中国车马,行中国法令。  受中原之国影响最大的当属金国。女真族定居中 原后,与汉族人民长期杂居,学说汉话,与汉人 通婚,改姓汉姓。在全国学习汉文化经典,科举 考试仿汉唐之制,儒学被奉为正宗道统。
• 3、葛洪的外儒内道观与神仙思想 • 葛洪既主张复兴儒学以维护封建礼教,又 对道家学说表现出浓厚兴趣,并形成了颇 具特色的道本儒末之说。在东晋时期儒玄 佛道诸家学说相互冲突和交融过程中,他 主张调和孔子和老子的学说,以外儒内道 的思想格局去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改造 原始道教,建立金丹道教。
其他文化成就:
二、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的勃兴
• (一)理学建构 1、背景:儒学的困境: (1)东汉末年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 (2)魏晋南北朝时期 :面临严重挑战 原因 : ①佛教传播 ②道教在民 间的兴起 ③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 (3)唐末五代时期 :受到质疑,统治地 位被削弱
2 儒学复兴运动—— 奠定了理学兴起的基础。 (1)唐代中期,韩愈提出复兴儒学主 张,李翱提出必须从“性命之源”的 高度理解孔子之道。
• 科技 • 医学
• 文学
• 书法 • 绘画
• 石窟艺术
兰亭序(局部)
魏晋南北朝建筑麦积山石窟
第六节 隋唐:隆盛时代(518——618——907)
一、文化背景:门阀世族势力急剧没落。科 举制度打破了文化垄断的旧秩序。 二、“有容乃大”的 文化气魄 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 蒙昧黑暗之中,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 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 ——《世界简史》威尔斯
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于农耕文化的 冲突与融合
二、元杂剧及其文化意义 (一)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汉族士人文化被游牧民族践踏的支离破碎。 科举制度的中断使元代文人仕进堵塞。他们投身 于杂剧的创作,使元代杂剧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 元代四位戏剧家 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 秋》,白朴《梧桐雨》郑光祖《倩女离魂》。 (二)元杂剧的文化意义: 谴责黑暗。表达时代悲愤。讴歌非正统的美 好追求。
隋唐文化发展的原因(政治、经济、政策、对外交往、
民族关系、基础、其他)
1.国家统一强盛,政治相对稳定的时间较长
2.经济全面繁荣,出现盛世景象
3.统治者推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三教并行。
4.对外交流频繁 5.民族交往加强,民族融合发展 6.继承发扬前朝文化传统
7.科举制的推行
隋唐时期文化的特点
1、博大精深,全面繁荣(有杰出成就的各领域) 2、兼收并蓄,充满活力(广泛吸收外来优秀文化)
朱 熹
程颢 陆九渊
程 颐
王阳明来自百度文库
背景: 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宋 明 理 学
理 学 的 发 展
创立:北宋二程
成熟:南宋朱熹
发展:陆王心学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二 程
朱 熹
陆九渊
王守仁
① “心外无 ①“天理”是宇 ① “心即理也” ①理之源在于 物”、“ 心 宙万物的本 天理,天理 ② “宇宙便 外无理” 原,先理后 就是三纲五 是吾心, 观 ②“知行合一” 物 常,它是人 吾心便是 ② “人伦者, ③“致良知” 性的最高境 宇宙” 天理也”, ③“发明本心” 界 点 “父子君臣 ② “存天理 ,天下之定 ,灭人欲” 理” 方 法 论
唐代书法家 时间 姓名 成就
由隋 欧阳询、虞世南、初唐三大家,主要受王羲 入唐 褚遂良 之影响 盛唐 颜真卿 创立了气势雄浑的“颜 体”,代表作有《颜氏家 庙碑》 创立了“柳体”,代表作 有《神策军碑》 草书大家。张旭被称为 “草圣”
中晚 唐
柳公权
张旭和怀素
第七节 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 井为文化勃兴
第五节 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 走向 • 玄学兴起
• 道教创制与佛教 传入 • 儒、玄、道、佛 相与激荡
• 一、玄学兴起
• 玄学是由老庄哲学发展而来,其宗旨是“贵无”, 其最高主题是对个体人生意义价值的思考。其特 点: • 第一、思考特点是超脱多样化的现实世界而直接 诉诸本体。其学术也具有谈玄析理色彩。 • 第二、玄学不是对“绝对理念”的纯思辨的抽象 把握,而是用情感去体现无限。 • 嵇康《赠秀才入军》“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俯仰 自得,游心太玄。” • 第三、对理想人格在理论上的构建。竹林七贤崇 尚山水自然,喜好琴诗书画,追求“萧条(闲逸 ) 高寄”的生活,“以放任为达”,“动违礼法”。
唐代儒学的困境: 唐代三纲不正,无父子、君臣、夫妇,故 其后世子弟,皆不可使。君不君,臣不臣, 出现女后专政、藩镇割据、权臣跋扈等问 题,儒学思想得不到贯彻。
(2)北宋大规模的儒学复兴运动: 基本主张: a、他们推崇《春秋》中的“尊王攘夷”之旨, 批评唐代政治,指出其根本弊病是不重儒家的纲 常伦理,致使女后专政、权臣跋扈,最终导致唐 末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b、要巩固中央集权,实现长治久安,必须以 唐为鉴,复兴儒学。 c、他们在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时代,特别强 调文化上的“华夷之辨”,将背离儒家传统的佛 教和道教统统视之为夷狄之教。
• 中国封建王朝的顶峰是宋朝而不是唐朝。 • 宋代的GDP占全球的50%。国家的综合实力无 论是质量还是数量宋朝都是当时世界的第一 大国。
一、两宋:文化强势时期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最繁荣、科技最发达、 文化最昌盛、艺术最高深、人民生活水平最 富裕的朝代。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纸币、 垂线纺织,瓷器工艺的重要改革;航海、造 船、医药、工艺、农技等都达到了古代前所 未有、后难比及的高度。
第九节 明清:沉暮与开新
一、空前严厉的文化专 制
(一)文字狱盛行,文化领 域气氛恐怖。 庄廷鑨《明史》一案,“所 诛不下千余人”。 (二)统治者崇正宗、灭异 端,中国文化遭到巨大浩 劫。 (三)闭关锁国。
二、早期启蒙思潮
明清:沉暮与开新
(一)明朝李贽和明末清初三大儒(顾炎武、王夫之、 黄宗羲 )的启蒙思想 李贽以孔孟传统儒学的“异端”而自居,对封建的 男尊女卑、假道学、社会腐败、贪官污吏,大加痛 斥批判,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主张 个性解放,思想自由;提倡人类平等 ;反对封建礼 教 ;反对理学空谈,提倡功利主义 。 (二)明清进步思想与欧洲启蒙思想之比较:前者是 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三)受启蒙思想家熏陶,许多流传后世的文学名著 都出于此时。《儒林外史》《红楼梦》深刻揭露了 封建制度的病端,将古典现实主义文学推向高峰。
• 市井文化之勃兴:傀儡戏、参军戏、市人 小说、杂剧、讲史、说书、皮影、角抵、 花鼓等市民文化迅速崛起并跻身于文化系 统中,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存在。 • 《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都城 纪胜》、《梦梁录》及《西湖老人繁盛录》 等书,均载有北宋末年至南宋时代,汴京 与杭州的市井文化景象。
参 军 戏 俑
明清:沉暮与开新
三、古典文化的大终结
(一)图书典籍方面:编纂了大型类书《永乐大 典》、《古今图书集成》、大型字典《康熙字 典》、大型丛书《四库全书》。 (二)古典科技方面:问世了一批科学技术巨著-李 时珍《本草纲目》、潘季训《河防一览》、徐光 启《农政全书》、宋应星《天工开物》以及《徐 霞客游记》、方以智 《物理小识》等,成为封建 社会晚期科学成就的高峰。 (三)乾嘉学派对中国古代文献的整理与考据规模 空前。
3、教育和科技成就 :
(一)宋代教育的特色:学校教育制度上等 级差别不断缩小,不问门第出身,择优录 取。重视发展地方学校,地方州县学发展 到高峰,“学校之设遍天下”。 (二)宋代科技成就:指南针、印刷术、火 药武器三大发明。沈括《梦溪笔谈》、法 医学《洗冤集录》
第八节 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与农耕 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3、领先世界,辉煌灿烂(领先世界的项目)
4、影响深远,光照四邻(促进亚洲和世界的文明进步)
隋唐文化的主要成就
(一)唐诗的繁荣 (二)多姿多彩的艺术
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又名《释迦降生图》,画中人物已经本土化。
三、风采辉煌的艺术成就:诗歌、书法 、绘画、散文 君子之于学,百工之于技,自三代历汉至唐而备矣。故 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 吴道子,极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苏轼
敦煌莫高窟
山西云冈莫高窟 洛阳龙门石窟 甘肃麦积山石窟
• 三、儒、玄、道、佛相与激荡 • 1、儒家学说是以伦理、政治为轴心的人文之学, 它那熟通六艺、重在教化和积极用世的优良传统, 以及追求立德、立功、立言的价值观念,始终蕴 藏着潜在的生命力,是维护和支撑封建统治秩序 的精神支柱。 • 鼓吹越名教而任自然 的嵇康、阮籍,他们心灵深 处并不反对儒家学说的伦理秩序。 • “魏晋时代,崇尚礼教的看来似乎很不错,而实 在是毁坏礼教,不信礼教的。表面上毁坏礼教者, 实则倒是承认礼教,太相信礼教。” 《魏晋风度 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 • 魏晋时期名列儒学家之林的士人大都兼通玄(道) 学。反之,玄学之士亦兼综儒学。
• (2)佛教的传入 • 佛教的传入和发展大约在两汉之际。汉魏之际, 佛教虽已传入中原,可在史料中,关于佛像的记 载却极为鲜见。传入中国汉族地区的佛教,经过 长期的经典传译、讲习、融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结合。 •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有了极大的发展。南朝宋、 齐、梁、陈各代帝王大都崇信佛教。梁武帝笃信 佛教,自称“三宝奴”,四次舍身入寺,皆由国 家出钱赎回。梁朝有寺2846座,僧尼82700余人 。 北齐僧官管辖下的僧尼有400余万人,寺庙4万余 座。
• 二、道教创制与佛教传入
• (1)道教的创制: •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并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而形 成的。
• 汉末期社会因为战乱与汉朝崩溃导致对宗教产生 急迫的需求,此时也于传入佛教。在这种社会背 景下,综合传统的鬼神崇拜、神仙思想、阴阳术 数终于与汉代所崇尚黄老的思潮逐渐融合;道教 教派也于此时形成。
• 道教是发源于古代中国的传统宗教,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 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得成仙、救济 世人并以老子的《道德经》等为主要经典。
• 道家教义: 仙道贵生——道教鲜明特色 清静寡欲——道教行为标准 自然无为——道教生活态度 天道承负——道教善恶报应 性命双修——道教修炼要诀
• 道教的历史一般分为汉魏两晋的起源时期、 唐宋的兴盛、元明期间全真教的出现和清 以后衰落四个时期。
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于农耕文化的 冲突与融合
三、规模盛大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中外文化交流的社会背景:元帝国对欧亚的 征服、中亚交通的开辟为中外文化交流创造了条 件。 (二)中外文化交流的深远意义:异邦的先进技术, 如阿拉伯天文学、数学流入中国科技界。外来宗 教涌入中国(穆斯林、景教等);中国的火药、 印刷术、历法、数学、瓷器、茶、丝绸、绘画、 算盘等在欧亚大陆广泛传播,世界文化总体面貌 因此更为辉煌灿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