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素材期末复习:文言文理解(经典版)带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语文下册素材期末复习:文言文理解(经典版)带答案解析
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
1.读《书戴嵩画牛》,完成练习。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1)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代的________,我们还读过他的诗《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一日曝.书画曝:________
②拊掌
..大笑拊掌:________
③今乃.掉尾而斗乃:________
④尾搐.入两股间搐:________
(3)这则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
文中的“________”这句话说明了这个道理。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选出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善:擅长
B.谓:认为
C.乃:于是
D.绝:告别
(2)选出对《伯牙绝弦》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了高山,想到了流水。
B.钟子期听到琴声,联想到的景象跟伯牙想的一致。
C.无论伯牙弹琴时想什么,钟子期都清楚他的心声。
D.钟子期死后,伯牙不再弹琴,是想要怀念钟子期。
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①契②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③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④?
【注】①遽(jù):急忙、立刻。
②契(qì):用刀子雕刻。
③契者:雕刻的地方,④惑:迷惑、糊涂。
④“不……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方式。
(1)试将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写出来。
(2)这是我们熟悉的一个寓言故事,可概括成一个成语:________。
(3)你还积累过许多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请写出两个:________、________。
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
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
匡说《诗》,解人颐。
”鼎,衡小名也。
时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
(1)文中一个家喻户晓的典故是: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邻舍有烛而不逮:不给他
B.衡乃与其佣作:雇佣劳作
C.而不求偿:报偿
D.时人畏服之如是:同乡
5.课内阅读。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乎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划线词的意思。
①伯牙鼓琴鼓:________。
②汤汤乎若流水汤汤:________。
③巍巍乎若太山巍巍:________。
④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少选:________。
(2)翻译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②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3)“伯牙鼓琴”"这个故事赞扬了什么?
6.课外阅读。
欧阳公①四岁而孤②,家贫无资③。
太夫人④以⑤荻⑥画地,教以书⑦字。
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⑧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注释】①欧阳公:指欧阳修。
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②孤:幼年丧父。
③资:财务,钱财。
④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
⑤以:用……办法。
⑥荻(dí):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
⑦书:写。
⑧闾(lǘ)里:街坊,乡里。
(1)结合语境和注释,理解下列下划线字的含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孤:幼年丧父。
资:财务,钱财。
B.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以:用……办法。
以:原因。
C.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惟:只是。
务:致力,从事。
D.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
及:等到。
而:但是。
(2)根据下面的句子,写出相关成语。
①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②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3)“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4)欧阳修“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根本原因是()
A.欧阳修自幼聪明过人。
B.太夫人教子有方。
C.邻里街坊都有藏书,慷慨借给他阅读。
D.他刻苦读书,心无旁骛。
7.课内阅读。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日:“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1)下列划线词语解释正确的是( )。
A.所宝以百数(宝贝)
B.拊掌大笑(拍手)
C.今乃掉尾而斗(翘起尾巴)
D.处士笑而然之(认为……是错的)
(2)翻译下面的句子。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有( )和( )。
A.艺术也是源于生活的,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
B.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所以可以不符合实际
C.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要因事求人,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长
D.知错就改是一种可贵的精神品质
8.阅读与欣赏。
园中有树,其①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②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③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④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⑤前利,而不顾其⑥后之有患也。
(1)下列依次对选文中的“其”字的理解,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①园;②蝉;③螳螂;④黄雀;⑤它们自己;⑥它们自己
B.①树;②蝉;③螳螂;④黄雀;⑤它们自己;⑥它们自己
C.①树;②螳螂;③黄雀;④弹丸;⑤它们自己;⑥它们自己
D.①园;②螳螂;③黄雀;④弹丸;⑤它们自己;⑥它们自己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线的句子。
(3)用八字成语给这篇选文拟个题目:________。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
9.快乐读书吧。
郑人买履
《淮南子》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
【注释】①履:鞋子。
②欲:将要,想要。
③度(duo):测量。
④操:携带。
⑤反:通假字,同“返”,
返回。
⑥市罢:集市散了。
⑦宁(ning):宁可。
(1)根据注释翻译下列句子。
①至之市而忘操之。
②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
(2)请你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这个故事。
(3)这个故事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10.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弈秋,通国之______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______,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____________?曰:非然也。
(1)按原文填空。
(2)解释文中加粗的字词。
通国:________ 使:________ 援:________ 然:________
(3)请你用自己的话分别说说两个学弈者的不同表现。
①其中一个人:________
②另一个人:________
③第二个人的表现可以用________这个成语来形容。
(4)两个人学习的结果怎样?在原文中找出来。
(5)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用一句话阐述。
11.文言文阅读。
王冕孝亲(节选)
安阳韩性①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②。
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
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
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③古冠服随车后。
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注释)①韩性:绍兴人,大学者。
②通儒:指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
③被:披。
(1)根据上下文,解释下面的字。
闻:________遂:________亦:________
(2)这篇文言文叙述了王冕的一件什么事呢?请简要概括。
________
(3)这篇文言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A.做人要勤奋刻苦
B.做人要诚实守信
C.做人要孝敬长辈
D.做人要顾全大局
12.古文赏析。
管宁与华歆,俱为汉末人。
初二人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
管挥锄,视而不见,与瓦石无异。
华捉而见喜,窃见管神色,乃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①过门者,宁读如故,华废书出观。
宁割席分坐②,曰:“尔非吾友也。
”
【注释】①轩冕:指车子。
②宁割席分坐:后人以“管宁割席”“割席分坐”喻朋友断交。
(1)解释下列句中下划线的词。
①窃见管神色________
②尔非吾友也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管挥锄,视而不见,与瓦石无异。
(3)管宁为什么要和华歆断交呢?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13.课内阅读。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根据课文内容,选出每句中“之”字的含义。
之:A.弈秋的教导 B.天鹅 C.他,这里指前一个人 D.的
①通国之善弈者也。
________ ②一人虽听之。
________
③思援弓缴而射之。
________ ④虽与之俱学。
________
(2)朗读“为是其智弗若与”应该读出________的语气。
朗读“曰:非然也”应该读出________的语气。
A.疑问
B.反问
C.否定
D.肯定
(3)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描写两个学生学习状态的句子。
(4)读完这个故事,你受到怎样的启示?
1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入木三分
晋王羲之,字逸少,旷①子也。
七岁善书。
十二见前代《笔说》②其父枕中窃而读之。
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
母曰:“尔看用笔法?”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
语羲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
”羲之拜请:“今日用之。
使待成人,恐蔽儿之幼令③也。
”父喜,遂与之。
不盈期(jī)月,书便大进。
卫夫人④见,语太常王策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
”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⑤,工人削之,入木三分。
【注】①旷:王旷,王羲之的父亲。
②《笔说》:论书法的书。
③幼令:幼年时美好的才华。
④卫夫人:东晋书法家。
王羲之少时,曾经跟她学习书法。
⑤祝版:祭神的木板。
(1)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
①七岁善书________
②恐不能秘之________
③语太常王策曰________
(2)结合语境,写出下列划线的“之”指代的对象。
①窃而读之________
②今日用之________
③工人削之________
(3)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共一处)
十二见前代《笔说》其父枕中窃而读之
(4)文中王羲之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5)“入木三分”已成为一个成语,请你说出它现在的含义。
15.课内阅读。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本文主要通过________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
(2)对画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是( )
A.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中午离人近;另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近,中午离人远。
B.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近,中午离人远;另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中午离人近。
(3)两个小孩分别是从________和________看问题的。
(4)“孰为汝多知乎?”你觉得这能怪孔子吗?这说明了什么?
(5)写出加下划线的字在句中的意思。
①虎熟视久之。
________
②虎亦寻卒去。
________
(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
②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
(7)文中的妇人和她的两个孩子为什么对老虎的突然到来有不同的反应?
(8)从文中找出一句与“浣衣于水”句式一致的语句:________。
(9)根据故事中的孩子的做法可以归纳出的词语是( )。
(多选)
A.望而生畏
B.虎视眈眈
C.无知者无畏
D.初生之犊不怕虎
16.文言文
《终不知车》方孝孺
越①无车,有游者得车于晋楚之郊,辐②腐而轮败.,辊折而辕毁,无所可用。
然以其乡之未尝有也,舟载以归而夸诸③人。
观者闻其夸而信之,以为车固若是,效而为之者相属④。
他日,晋楚之人见而笑其拙,越人以为绐⑤己,不顾。
及寇兵侵其境,越率敞车御之。
车坏,大败,终不知其车也。
【注释】①越:越国。
②“辐”(fú)”与下文的“辊(ní)”、“辕(yuán)”均是古代大车上的部件。
③诸:相当于“之于”。
④相属:一个接着一个。
⑤绐(dài):欺骗。
(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的意义。
①辐腐而轮败。
________ ②以为车固若是。
________
③效而为之者相属。
________ ④越人以为绐己,不顾。
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舟载以归而夸诸人。
________
②及寇兵侵其境。
________
(3)读了这则故事后,你从越人身上吸取了哪些教训?
________
17.文言文阅读
方鼓琴而_____________,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______________。
”∥少选之间而__________,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______________。
”
(1)按课文内容填空。
(2)语段用“∥”分成了两层,两层的关系是()。
A.并列
B.转折
C.因果
D.递进
(3)你想到了哪些关于知音的名言?请写出其中的一两句。
18.阅读《伯牙鼓琴》,回答问题。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
..乎若太山。
”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
..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
巍巍
..乎若太山:________
汤汤
..乎若流水:________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________。
(3)这个故事是个美好的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________”这个成语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19.阅读附加题。
张丞相好书而不工。
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
丞相自若②也。
一日得句③,索笔疾书,满纸
龙蛇飞动。
使侄录之。
当波险处④,侄罔然而止。
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
诟⑤其侄曰:“汝胡⑥不早问,致余忘之。
”
注释:①流辈:人们。
②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
③得句,得到佳句。
④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
⑤诟(ɡòu):责骂。
⑥胡:为什么。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________ ②使侄录.之________
③侄罔然
..而止________ ④执所书.问曰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此何字也?
②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
(3)这则故事中该责怪的人是谁?为什么?
20.文言文阅读
公仪休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
其弟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鱼,故不受也。
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
免于相,则虽皆鱼,此必不能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
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不受鱼,我能常自给鱼。
”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1)对下划线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将枉于法枉:白白地
B.则虽嗜鱼虽:虽然
C.我又不能自给鱼给:供给
D.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恃:依靠
(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
②夫唯嗜鱼,故不受也。
(3)公仪休“不受鱼”的目的只是“能常自给鱼”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21.文言文阅读。
邴原少孤①,数岁时,过书舍②而泣。
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夫书者,凡得③学者,有亲也。
一则愿④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⑤感伤,故泣耳。
”师恻然⑥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
”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于是遂就书。
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注】①少孤:年少失去父亲。
②书舍:书塾。
③得:能够。
④愿:羡慕。
⑤中心:内心。
⑥恻然:怜悯、同情的样子。
(1)解释下列句中下划线的词。
数岁时:________
过书舍:________
有亲也:________
故泣耳:________
(2)翻译句子。
①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②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3)从这则故事中,我们可以从邴原身上学到些什么呢?
22.课内阅读。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为下列加下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盘盂 ________(yú yù) 孰为汝多知乎________(shú shū)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及:________ ②沧沧凉凉:________
③探汤:________ ④决:________
⑤孰:________ ⑥汝:________
(3)“孰为汝多知乎?”你觉得这能怪孔子吗?这说明了什么?
23.阅读文言文,完成习题。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一心以为,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
为是其智弗若与?日:。
(1)把小古文补充完整。
(2)请你分别用一个成语形容学弈的两个人:________、________。
(3)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文中两个条件差不多的学生跟随一个老师学习,效果却不同?(4)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意图说明什么道理?
(5)为是其智弗若与?
①句中“为”的意思是________,“智”的意思是________。
②“为是其智弗若与?”的意思是________。
③这句话的断句为:________。
(用“/”标出)
24.课内阅读。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日:“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1)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正确的是()。
A.所宝.以百数(宝贝)
B.拊掌
..大笑(拍手)
C.今乃掉尾
..而斗(翘起尾巴)
D.处士笑而然.之(认为……是错的)
(2)翻译下面的句子。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有()和()。
A.艺术电是源于生活的,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
B.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所以可以不符合实际
C.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要凶事求人,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长
D.知错就改是一种可贵的精神品质
25.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歆曰:“夯所以疑,正为此耳。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1)下面句子中的“之”与“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中“之”的意思相同的是()。
A.歆辄难之
B.默而识之
C.不能称前时之闻
D.友人惭,下车引之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俱.乘船避难________ 幸.尚宽________
纳.其自托________ 遂.携拯如初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②本所以疑。
正为此耳。
(4)用原文回答问题。
①王朗让那人搭船的原凶是什么?
②华歆认为不应该抛弃那人的理由是什么?
(5)你从本文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26.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
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日:“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令乃掉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1)“好书画”中“好”的读音是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
杜处士最爱的是________,从文中的“________”的表现可以看出来。
(2)杜处士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用一个词评价,并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作为评价的依据,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杜处士:________ 依据:________
(3)结合下面短文,完成练习。
黄筌①画飞鸟,颈足皆展。
或曰:“飞鸟缩颈则展足,缩足则展颈,无两展者。
“验之信然②。
乃知观物不审③者,虽画师且不能,况其大者乎④?君子是以务⑤学而好问也。
[注释]①黄筌:西蜀著名画家。
②信然:确实如此。
③审:细密。
④况其大者乎:何况做大事的人呢?⑤务:致力。
①《书戴嵩画牛》和《书黄筌画雀》中的“书“的意思是________(相同不同)的。
②黄筌画雀出现错误是因为“________”(用原文回答)
③“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与“君子是以务学而好问也’’中的“问,,告诉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________。
27.课内阅读,回答问题。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A.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B.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C.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D.伯牙/破琴绝弦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②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3)伯牙绝弦的原因是什么?从文中找出原句写下来。
(4)请写出两个形容伯牙琴技高超的四字词语:________、________。
(5)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作“________”,用“________”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6)伯牙善鼓琴,锺子期善听,善听者可以说是善奏者的知音。
诗句:________
名言:________
28.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
少习骑,长而益精。
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
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
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
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1)下列各句中划分节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而/益精
B.其父名/在军书
C.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
D.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少________
②市________
③数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①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
②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
29.第二部分阅读
文言文阅读:
楚人学舟
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②旋疾徐,惟舟师之是听。
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遽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④犯在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①楚:古国名。
②折:调头。
旋:转弯。
③椎:用椎敲: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
④亟:突然。
犯:碰到。
⑤柁:同“舵”。
(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始折旋疾徐 ________ ②乃四顾胆落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遂以为尽操舟之术:________ ②椎鼓径进________
(3)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________
30.文言文阅读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日:“善哉乎鼓琴,_______”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日:“善哉乎鼓琴,_______。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在短文中的横线上按原文填空。
(2)中画线句子的意思是:________。
(3)下面的句子停顿正确的是()
A.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B.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
1.(1)宋;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题西林壁
(2)晒;拍手;却;抽缩
(3)我们做事要联系客观实际,不能迷信权威;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解析】【分析】(1)文学常识的信息点有:作者名(
解析:(1)宋;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题西林壁
(2)晒;拍手;却;抽缩
(3)我们做事要联系客观实际,不能迷信权威;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解析】【分析】(1)文学常识的信息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等,阅读作品时要注意记忆,根据考试的要求作出相应的解答。
(2)这是对文言实虚词考点的考查。
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对教材中重点词汇的理解、识记和积累,应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
(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
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故答案为:(1)1、宋2、苏轼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4、题西林壁(2)①晒②拍手③却④抽缩(3)1、我们做事要联系客观实际,不能迷信权威2、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点评】(1)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
(2)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熟读百遍,其义自现。
(3)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2.(1)D
(2)D
【解析】【分析】(1)这是对文言实虚词考点的考查。
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对教材中重点词汇的理解、识记和积累,应联系上下文
解析:(1)D
(2)D
【解析】【分析】(1)这是对文言实虚词考点的考查。
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对教材中重点词汇的理解、识记和积累,应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
A、B、C正确。
D:绝:停止弹琴。
(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A、B、C正确。
D:钟子期死后,伯牙不再弹琴,是因为再无知音。
故答案为:(1)D;(2)D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
在理解词语意思的时候,除了要根据具体的语境之外,还要注意一些词语的特殊用法。
(2)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3.(1)停下来后,从刻着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
(2)刻舟求剑
(3)亡羊补牢
;画蛇添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