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碳市场行业分析报告

合集下载

国内碳交易市场发展历程

国内碳交易市场发展历程

国内碳交易市场发展历程国内碳交易市场发展历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第一阶段:政策制定和试点阶段(2007年-2012年)国内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始于2007年,当时中国政府发布了《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并提出了建立碳交易市场的目标。

这标志着国内碳交易市场的政策制定阶段的开始。

随后,国家在四个试点城市(北京、上海、重庆和天津)建立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在这个阶段,政府主要通过政策引导、法律法规制定和试点示范来推进碳交易市场的发展。

同时,相关部门还组织了培训和研讨会,提高了碳交易市场的理论和实践水平。

第二阶段:全国范围实施和推广阶段(2013年-2016年)在2013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在全国推广实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在全国范围推广碳交易市场的目标和任务。

在这个阶段,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包括建立全国性碳交易市场的指导意见、企业碳报告和核查制度、数据公示管理办法等。

全国范围内的碳交易市场也在不断扩大,包括四个新的城市(广州、深圳、武汉和西安)和多个行业。

第三阶段:市场机制完善和监管加强阶段(2017年-至今)在2017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碳市场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碳交易市场机制和加强监管的任务。

政府加大了对碳交易市场的监管力度,修订了《环境信息公开办法》,加强了对企业碳排放数据和交易行为的监管。

与此同时,国家还在技术和制度方面进行了不断的创新和改进,包括推出了碳配额配售机制、建立了交易平台和市场监测体系、加强了核查和数据公示工作等。

总体来说,国内碳交易市场发展历程经历了政策制定和试点、全国范围实施和推广、市场机制完善和监管加强三个阶段。

这些阶段的政策措施和试点示范为市场的推广提供了实践基础和经验总结。

在未来,国内碳交易市场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加强监管力度,促进市场的发展和繁荣。

同时,还需要加强与国际碳市场的对接和合作,推动碳交易市场的国际化进程,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2017年最新煤炭行业风险分析调研报告

2017年最新煤炭行业风险分析调研报告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修改】目录第一章煤炭行业概况 ..................................................................................................................第一节定义及分类..............................................................................................................一、定义...........................................................................................................................二、分类...........................................................................................................................第二节报告研究范围.......................................................................................................... 第二章煤炭行业发展环境..........................................................................................................第一节国内宏观经济环境..................................................................................................第二节法律法规及政策环境 .............................................................................................一、煤炭行业的监管......................................................................................................二、煤炭工业协会..........................................................................................................三、煤炭行业的法律法规 .............................................................................................四、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解读 ....................................................................五、行业政策解析..........................................................................................................第三节设备及技术环境......................................................................................................一、国内技术水平..........................................................................................................二、我国煤炭科技发展方向 .........................................................................................第四节煤炭运输格局及能力分析.....................................................................................一、铁路运输 ..................................................................................................................二、港口运输 .................................................................................................................. 第三章煤炭行业国内市场供求分析与预测.............................................................................第一节原煤供给分析与预测 .............................................................................................一、供给规模 ..................................................................................................................二、供给结构 ..................................................................................................................三、库存结构 ..................................................................................................................第二节焦炭行业发展分析..................................................................................................一、焦炭产量前高后低,独立焦化企业增幅大........................................................二、行业《准入》工作继续推进,淘汰落后产能加快 ...........................................三、焦炉投资回落,化产加工及煤气高效利用装置投资加大...............................四、节能减排,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继续改善............................................................五、国际市场需求放缓,高关税高出口成本,焦炭出口下降...............................六、国内炼焦煤市场价格高位,进口炼焦煤小幅回落 ...........................................七、钢铁-焦炭产能过剩,上下游挤压,企业经济效益低水平.............................第三节我国煤化工产业发展分析.....................................................................................一、传统煤化工发展分析 .............................................................................................二、新型煤化工发展分析 .............................................................................................第四节煤炭需求分析与预测 .............................................................................................一、需求规模 ..................................................................................................................二、需求结构 ..................................................................................................................三、潜在需求预测..........................................................................................................第五节煤炭产品价格分析与预测.....................................................................................一、动力煤旺季供给紧张助推煤价上涨 ....................................................................二、炼焦煤资源稀缺价格上涨还有空间 ....................................................................三、无烟煤、喷吹煤价格稳中有涨.............................................................................四、煤炭行业展望.......................................................................................................... 第四章重点区域煤炭市场供求分析与预测.............................................................................第一节重点区域煤炭市场供给分析与预测 ....................................................................第二节重点区域煤炭消费情况分析与预测 ....................................................................一、山西...........................................................................................................................二、内蒙古 ......................................................................................................................三、陕西...........................................................................................................................第三节煤炭生产和消费的区域性矛盾分析 ....................................................................一、煤炭供求的区域不平衡特征.................................................................................二、煤炭供求区域矛盾的主要原因分析 .................................................................... 第五章煤炭行业进出口分析与预测 .........................................................................................第一节国际煤炭市场分析..................................................................................................一、国际煤炭市场价格走势分析.................................................................................二、2012年国际煤炭供需走势分析 ..........................................................................第二节煤炭进口分析与预测 .............................................................................................一、进口规模 ..................................................................................................................二、进口结构 ..................................................................................................................三、进口价格 ..................................................................................................................四、进口预测 ..................................................................................................................一、出口规模 ..................................................................................................................二、出口结构 ..................................................................................................................三、出口价格 ..................................................................................................................四、出口预测 .................................................................................................................. 第六章煤炭行业竞争状况分析..................................................................................................第一节煤炭行业竞争状况分析 .........................................................................................一、市场结构竞争格局..................................................................................................二、行业运营绩效分析..................................................................................................第二节煤炭行业主要企业竞争力分析.............................................................................一、神华集团 ..................................................................................................................二、中煤能源 ..................................................................................................................三、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四、大同煤矿集团..........................................................................................................五、山东能源集团..........................................................................................................六、山西焦煤集团..........................................................................................................七、河南煤化 ..................................................................................................................八、冀中能源集团..........................................................................................................九、潞安集团 ..................................................................................................................十、内蒙古伊泰.............................................................................................................. 第七章煤炭行业风险分析与投资策略.....................................................................................第一节煤炭行业投资分析..................................................................................................一、经济环境风险..........................................................................................................二、政策环境风险..........................................................................................................三、市场环境风险..........................................................................................................四、其它风险 .................................................................................................................. 第三节煤炭行业投资建议..................................................................................................一、行业发展的趋势要点 .............................................................................................二、行业总体授信原则..................................................................................................三、区域信贷政策建议..................................................................................................四、企业信贷政策建议..................................................................................................五、细分行业信贷政策建议 .........................................................................................表录表1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及代码............................................................................................................ 表2 2005-2011年煤炭行业产品销售收入占GDP比重.............................................................. 表3 煤炭供给在“十一五”规划和“十二五”规划对比.............................................................. 表4 “十二五”期间煤炭行业布局.................................................................................................... 表5 2011年我国煤炭行业主要政策政策一览 ................................................................................ 表6 2010年西部省份产量及外运量.................................................................................................. 表7 “十二五”期间各通道调运量、新增运力预测方案.............................................................. 表8 “十二五”期间各通道运能扩充规划....................................................................................... 表9 2001-2011年我国焦炭产量...................................................................................................... 表10 2011年分地区焦炭产量.............................................................................................................. 表11 2011年我国分地区火电发电量统计......................................................................................... 表12 2011年12月我国重点电厂耗煤情况表.................................................................................. 表13 2011年12月全国钢铁行业耗煤情况...................................................................................... 表14 2011年12月全国分省市水泥产量统计.................................................................................. 表15 2011年12月全国水泥行业耗煤情况...................................................................................... 表16 2011年12月份无烟块煤市场供需状况(单位:万吨)..................................................... 表17 2011年分区域原煤产量.............................................................................................................. 表18 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全国煤矿整合情况................................................................................... 表19 山西煤炭资源整合前后对比表.................................................................................................... 表20 2009-2015年铁路运煤能力增长表..........................................................................................表21 2011年三西地区煤炭运力依然紧张......................................................................................... 表22 2011年12月中国煤炭进口分国别统计.................................................................................. 表23 2011年1-12月份煤炭出口分国别(地区)统计................................................................. 表24 2007-2011年我国煤炭行业经营效益...................................................................................... 表25 2007-2011年11月我国煤炭行业EBITDA ........................................................................... 表26 2007-2011年11月我国煤炭行业盈利能力 .......................................................................... 表27 2007-2011年我国煤炭行业营运能力...................................................................................... 表28 2007-2011年11月我国煤炭行业偿债能力 .......................................................................... 表29 2007-2011年我国煤炭行业发展能力...................................................................................... 表30 2011年神华集团下属公司 ......................................................................................................... 表31 神华集团2011年1-12月生产经营数据................................................................................. 表32 神化集团竞争力分析.................................................................................................................... 表33 2011年中煤能源下属公司 ......................................................................................................... 表34 中煤能源未来新增产能................................................................................................................ 表35 中煤能源竞争力分析.................................................................................................................... 表36 陕西煤业化工集团竞争力分析.................................................................................................... 表37 大同煤业煤矿储量及产能............................................................................................................ 表38 大同煤矿竞争力分析.................................................................................................................... 表39 山东能源竞争力分析.................................................................................................................... 表40 山西焦煤竞争力分析.................................................................................................................... 表41 河南煤化竞争力分析.................................................................................................................... 表42 冀中能源竞争力分析....................................................................................................................表43 潞安集团竞争力分析.................................................................................................................... 表44 内蒙古伊泰竞争力分析................................................................................................................ 表45 2006-2012年煤炭出口配额及实际出口量.............................................................................图录图1 2006-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变化图.......................................................................................... 图2 “十二五”期间煤炭生产开发布局示意图............................................................................... 图3 2011年煤炭行业大事.................................................................................................................. 图4 2005年以来我国原煤产量走势图............................................................................................. 图5 2011年主要省份煤炭产量变动图............................................................................................. 图6 2004-2011年全社会存煤情况.................................................................................................. 图7 2011年全国动力煤平均价格走势............................................................................................. 图8 2011年焦煤价格走势图.............................................................................................................. 图9 2011年无烟煤价格走势图 ......................................................................................................... 图10 全国铁路规划图............................................................................................................................. 图11 2002-2011年国际煤炭价格走势图.......................................................................................... 图12 2006-2011年我国煤炭进口走势图.......................................................................................... 图13 2011年我国煤炭平均进口价格................................................................................................. 图14 2006-2011年煤炭出口趋势图.................................................................................................. 图15 2010年我国煤炭出口价格走势图............................................................................................. 图16 2007-2011年11月我国煤炭行业利润总额 .......................................................................... 图17 2007-2011年11月我国煤炭行业亏损额............................................................................... 图18 2007-2011年11月我国煤炭行业盈利能力 .......................................................................... 图19 2007-2011年我国煤炭行业营运能力...................................................................................... 图20 2007-2011年11月我国煤炭行业资产负债率......................................................................图21 2007-2011年11月我国煤炭行业利息保障倍数.................................................................. 图22 2007-2011年11月我国煤炭行业发展能力 .......................................................................... 图23 2011年煤炭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第一章煤炭行业概况第一节定义及分类一、定义煤(煤炭)是指植物遗体在覆盖地层下,压实、转化而成的固体有机可燃沉积岩。

徐亮-中国煤炭行业分析及未来展望-产业报告

徐亮-中国煤炭行业分析及未来展望-产业报告

徐亮:中国煤炭行业分析及未来展望-产业报告近日中国煤炭建设协会秘书长、研究员徐亮作了“中国煤炭行业分析及未来展望”的演讲,从行业层面、企业层面、相关产业等三个层面对煤炭产业面临的重点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并就上述问题进行总结与解答,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一是行业层面。

徐亮研究员从资源赋存、产能预测和人均能耗三个视角进行阐述。

一是资源赋存。

我国查明煤炭资源储量1.53万亿吨,煤炭占一次能源资源量的94%,而石油和天然气仅占3.8%,且增产难度大,对外依存度较高。

因此,能源赋存结构决定了清洁高效利用煤炭是必然的发展方向。

二是产能预测。

目前,我国煤炭总产能57亿吨,合规产能46亿吨,有效产能38.8亿吨,其中:(1)正常生产及改造的煤矿39亿吨,按照276日的政策可有效发挥产量32.8亿吨;(2)在建矿井产能15亿吨(8亿吨未经核准),通过完成核准和减量置换将发挥新增产能6亿吨(3亿吨未核准减量置换)。

(3)去产能煤矿3亿吨。

三是人均能耗。

根据主要国家的人均能耗趋势图,英、法、德、日、美等发达国家均出现了人均能耗峰值,其中美国为12.2吨标煤、英国为5.8吨标煤、德国为6.8吨标煤,均出现在上世纪70年代;法国和日本出现在本世纪初,分别为6.0和5.9吨标煤;中国和韩国人均能耗峰值均未出现,其中韩国已经超过8吨标煤,而我国目前仅为3.1吨标煤,规划到2030年达到3.9吨标煤。

所以从能源需求侧来看,人均能耗还有增长空间。

二是企业层面。

徐亮研究员认为,煤炭企业应该坚持协调发展,拓宽产业合作领域,从内部竞争向合作发展转变,催生新的增长点。

首先,通过减法实现脱困发展。

要依据国家相关政策,实施减量置换,淘汰落后产能,发挥先进产能。

同时,依据国办发〔2016〕45号和国发〔2016〕19号,探索混合所有制、PPP合作、债转股等方式,加快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和“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工作。

其次,推进煤电联营和煤电一体化。

碳中和相关行业分析

碳中和相关行业分析

碳中和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3月份表示,中国在碳中和的总投入将超过100万亿;当然我们这么做首先是为了拯救地球,其实,在工业革命的以前的80万年里,地球大气中过的二氧化碳含量一直保持在240ppm的均线上下波动,从工业革命后,浓度一下子上升到417ppm,而且再也没有回落,并且继续保持上升趋势,这就导致全球平均温度持续升高,这就进一步导致虫害增多,海面上升,沙漠扩大,气候极端等等问题;目前,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共识是气候问题真的已经到了很严重的地步,今年的夏天大家也感同身受;中国肯定为了承担大国责任,需要绿色转型;但深一层除了是一个环保问题,也是一个贸易问题,由于先发优势,欧美早在2010年以前就实现了碳达峰,而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知道今天也还未达峰,不过中国承诺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在未来绿色革命下,那些已经上岸的发达国家会开始在碳关税上不断加码,这就会让发展中国家的高碳排放的产品越来越缺乏竞争力,这等于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贸易竞争维度,所以中国不能被这样降维打击,而且碳交易还在进一步形成一个全新的碳金融市场,更进一步新可能还会在未来重构全球的货币体系;毫无疑问,碳中和对中国未来的战略地位意义及其深远,这将成为中国未来持续时间最长,确定性最高,体量最大的一条产业赛道,观点表示,会创造无数行业赛道,重新分配大量财富,改变我们的衣食住行方方面面;从框架上来分析,首先碳中和,一切是围绕减碳来展开,第一电,就是燃油产业电力化和电力化低碳化,这会印象到出行,居住,数字化三大领域,第二是材,就是材料低碳化这会影响到衣,住,用,行四大领域,第三就是农,就是农业低碳化,这里面最关键的就是饮食这个领域,毕竟民以食为天;从这几方面看未来生化环材就不是四大天坑专业,而是行业翘楚了。

在外围电材农,会通过衣食住行数用六大领域重构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二中最中央会形成庞大的碳金融市场,影响每一个企业和国家的运行;碳市场,未来碳交易和碳税,碳交易交易的就是碳积分,欧洲最早在2005年建立,中国也从2013年开始了交易试点,(楼下煤炭交易数据中心);目前中国碳交易价格稳定在15-40元每吨,交易也不太活跃,而在欧盟和美国加州大概在100元每吨,市场非常活跃,比如特斯拉其实靠碳交易实现了盈利,【2021年公布的财报才实现首次盈利,净利润为7.21亿,其中碳积分出售带来的利润为16亿美元,这意味着如果没有碳信用额度的绿色收入,特斯拉将净亏损近9亿元】这就意味中国未来碳交易市场由巨大空间;碳税比较好理解,就是你生产过程中碳排放多了,就要征收更多的税,这样你的产品价格就得涨,买的人就少,就得转型;未来在碳交易和碳税的影响下很多传统行业会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比如碳税就会深刻改变农业,这个领域可能是全球脱碳最困难的行业,因为他非常分散,还涉及到人类根深蒂固的饮食习惯,以牛肉为例,牛是典型的反刍动物,他们的消化过程会产生大量的甲烷,关牛这一种动物就占农业部门温室气体排放量的1/4以上,在高瓴资本去年发布的《迈向2060碳中和》报告中看出,平均每生产100g蛋白质,牛肉将带来近49.9kg温室气体排放,远超过排在第二的羊肉的15.3,大虾14.7,是猪肉的8被,这就意味着未来牛肉会被征收高额的碳税,也许到时候吃的起牛肉的人会得到一个响亮的名号牛人,高瓴资本支出未来催生出5大机会,植物蛋白,精准农业,基因编辑,水产养殖,垂直农业【燕麦奶,无人机卫星数据自动化减少农药化肥,丹麦欧洲厨房农业出口】电的革命,绝对是碳中和核心战场,中国碳排放里发电和供热行业占到了整体的41.6%,根据世界能源署(IEA)测算,2050年全球电力消费还会继续增加到现在的2.5倍,而现在煤炭发电又是占碳排放的绝对大头,使用新的发电方式代替煤炭来对东整个人类电气化的进程就成了重中之重,所以电气化是碳中和的核心,而低碳电力又是电气化的核心,再深入一层,低碳电力的核心应该是光伏发电和风能,因为目前这两种新能源形式最成熟的,世界能源署IEA预测到2040年全球总发电量中光伏和风能的占比可能从目前的7%上升到24%,这里面尤其是光伏发电的可行性最高,过去10年他的价格一直在降,到了2019年全球大规模光伏发电成本已经降至0.068美元/千瓦时(4毛5一度电),而且随着下一代光伏材料钙钛矿的应用,还会进一步大幅降低成本,这对中国是一个利好消息,因为中国的光伏的电池板产业对比美国具有压倒性优势,麦肯锡在2015年发布的《中国创新的全球效应》报告中有过详细的分析对比半导体,医药,航空,汽车,太阳能,电子等33行业的综合实力后发现中国在光伏材料领域的优势极其突出,既有成本优势,又有规模效应,随着光伏的产业发展,储能产业和分布式光伏两个行业也会随之发展;电气化的另一个发展就是交通,现在哪个科技公司不宣布自己和造车沾边都不好意思,目前电动汽车成本随着锂电的成本下降而下降,根据莱特定律,电动车产量每增加一倍,电池成本就会下降28%,随着时间的推移,电动车的均价也会低于内燃车的均价,而一旦跨过了两者价格交叉点,整个电动车的市场就会迎来井喷,根据ARK基金的预测未来5年全球电动车的销量将从2020年的220万辆左右增长到2025年的4000万辆,年复合增长率高达82%(有点虚);铁路,铁路运输效率更高,更低碳,还更容易电气化,所以美国新基建把铁路基建提到了30年以来前所未有的高度;他们意识到提高铁路运输的占比对减少碳排放至关重要。

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配额分配的不足及其完善建议

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配额分配的不足及其完善建议

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配额分配的不足及其完善建议1. 引言1.1 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建立背景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建立背景可以追溯到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低碳发展的整体战略需求。

2009年,我国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40%到45%,并在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峰值。

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国政府于2017年底开始试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通过市场机制促进企业减排、提高碳排放减排效率。

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建立不仅符合我国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承诺,也有助于推动我国经济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家,在碳排放交易市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能够激励企业主动减排、促进技术创新,为实现我国碳中和目标提供关键支持。

碳排放交易市场也为企业提供了经济刺激,通过买卖碳排放配额实现减排成本的灵活化配置,为企业提供了更多减排选择。

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建立旨在通过市场机制调节碳排放、推动企业减排,为实现低碳发展目标提供有力支持。

1.2 目前碳排放交易市场配额分配存在的问题不同行业间配额分配不公平。

在当前的碳排放交易市场中,不同行业受到不同的碳排放配额限制,导致了一些行业拥有更多的碳排放权,而另一些行业则受到限制。

这种不公平的配额分配不仅会影响市场的公平竞争,也影响了各行业的发展方向和节能减排的目标实现。

存在配额分配滥用和操纵。

一些企业可能通过虚假报告或其他手段获取更多的碳排放配额,从而导致市场上的碳排放交易价格波动和不稳定,进而影响整个市场的正常运行和发展。

缺乏有效监管机制。

当前碳排放交易市场的配额分配监管机制比较薄弱,监管不到位。

这容易造成一些企业违规操作和规避监管,进而影响市场的健康发展。

以上问题的存在,凸显了当前碳排放交易市场配额分配机制的不足和不完善。

为了推动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健康发展和实现减排目标,需要建立公平合理的配额分配机制,加强配额分配监管。

我国碳排放权交易价格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我国碳排放权交易价格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我国碳排放权交易价格影响因素回归分析我国碳排放权交易价格影响因素回归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国碳排放权交易价格的影响因素。

首先,对相关理论进行了综述,包括碳排放权交易的概念和发展情况。

然后,通过收集和整理大量的数据样本,建立了一个回归模型,并对各个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碳排放权交易价格受到经济因素、政策因素以及市场规则等多个方面的影响。

最后,本文总结了研究结果,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1. 引言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碳排放成为主要的环境挑战之一。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各国纷纷采取了碳市场机制,建立了碳交易体系。

碳排放权交易作为一种市场化的手段,被认为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有效方式。

2. 碳排放权交易的发展情况2.1 碳排放权交易的概念碳排放权交易是指政府将一定数量的碳排放指标划分为碳排放权,并通过拍卖、分配等方式将这些碳排放权分配给企业和单位,再由企业和单位在市场上进行交易的一种制度。

碳排放权的交易价格由市场供需关系决定,它反映了碳排放权的价值和企业对减排的成本。

2.2 我国碳排放权交易的发展我国自2009年开始试点碳排放权交易,并于2017年全面推行。

我国碳市场目前以国家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为核心,包括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河北、山东、广东等七个碳交易市场。

我国碳排放权交易的总量逐年增加,涉及的行业也在扩大。

3. 影响我国碳排放权交易价格的因素3.1 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影响碳排放权交易价格的重要因素之一。

首先,碳排放的成本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产生直接影响,企业在购买碳排放权时会考虑净成本的影响。

其次,经济增长水平和产业结构也会对碳排放权交易价格产生影响。

经济增长水平越高,企业的碳排放量可能会增加,从而影响碳排放权的需求和价格。

3.2 政策因素政策因素是影响碳排放权交易价格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政府的减排目标、碳排放权分配政策、税收政策等都会对碳排放权的供需和价格产生影响。

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配额分配的不足及其完善建议

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配额分配的不足及其完善建议

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配额分配的不足及其完善建议【摘要】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配额分配存在不公平和不合理的问题。

不公平主要体现在配额分配过程缺乏公开透明,导致一些企业获取较多配额,造成市场不公平竞争。

配额分配不合理则表现在配额的制定依据不够科学,并未考虑到企业的实际情况。

为了完善这些问题,建议建立公平透明的配额分配机制,让企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配额,并加强监管和处罚机制以确保市场秩序。

未来,我们可以期待这些完善建议的实施会带来更公正、高效的碳排放交易市场,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关键词】碳排放交易市场,配额分配,不公平,不合理,公平透明,灵活调整,监管,处罚机制,效果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之一,为应对气候变化和减少碳排放,中国自2017年开始实施碳排放交易市场。

碳排放交易市场是一种通过交易碳排放权来激励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市场机制。

配额分配是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核心环节,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减排成本和市场的公平性。

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配额分配存在着一些问题。

配额分配不公平。

一些大型企业可以通过政府关系等手段获取更多的配额,导致小型企业和新兴企业面临更大的减排压力。

配额分配不合理。

一些行业的碳排放强度较高,但配额分配却没有充分考虑各行业的实际情况,导致减排效果不尽如人意。

为了完善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配额分配机制,我将提出一些建议,包括建立公平透明的配额分配机制、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灵活调整配额,以及加强监管和处罚机制。

这些建议的实施将有助于提高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效率和公平性,促进企业积极减排,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向新的高度。

1.2 研究意义碳排放交易市场是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低碳转型的重要工具,而配额分配作为碳交易市场的核心机制,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减排成本和市场的运行效率。

当前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配额分配存在诸多问题,如不公平性和不合理性,这不仅影响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也影响了减排目标的实现效果。

中国碳市场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初探

中国碳市场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初探

中国碳市场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初探作者:王婷婷,朱建雯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中下旬刊》 2017年第3期王婷婷,朱建雯(新疆农业大学草业与环境科学学院,乌鲁木齐830052)揖摘要铱目前,中国建立自己的碳市场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对于碳市场的发展缺乏国际话语权;发展滞后;碳市场区域失衡;没有建立碳交易制度等问题,论文针对中国碳市场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进行分析和研究。

揖关键词铱中国碳市场;问题;挑战【中图分类号】F8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3-0158-02【作者简介】王婷婷(1986-),女,新疆乌鲁木齐人,从事坏境检测与评价研究。

1 引言碳交易市场在世界被兴起,随着全球碳交易市场的发展,有可能将超过石油市场,有望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

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不断发展的今天,我国在碳交易市场所占的份额并不是很高,随着中国“十二五”期间对温室气体排放的控制,我国势将建立自己的碳排交易系统。

然而,在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建立过程中,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和问题,必须引起重视。

2 中国碳市场面临的主要挑战目前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较为缓慢,其面临的挑战有: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国内现状与国际交易相结合的市场体制。

2.1 中国碳市场发展缺乏国际话语权目前来说,我国还没有建立碳交易市场体制,尤其是与国际交易市场能接轨的,对于成熟的碳市场体系更是缺乏其多层次、多元化。

这就使得中国在国际碳交易市场没有话语权;对于国内外市场的机制我国无法进行接轨,这样我国在资金自由流动以及信息预期过程中产生了阻碍,根本无法将国内市场与国际进行一体化。

再者,就目前我国基本参与的是少部分自愿减排交易以及CDM 一级市场挂牌交易,而且在交易标上还停留在传统范畴,在CER 竞价中不能真正的进行,交易很难在一级市场内实现。

卖方信息服务平台是我国目前在碳交易市场的角色,功能上只能从事简单的,对于国内碳市场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更无法去参与国际碳交易了。

国内碳交易市场发展历程

国内碳交易市场发展历程

国内碳交易市场发展历程一、国内碳交易市场的起源与发展背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低碳经济发展,逐步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简称碳市场)的建设。

国内碳市场起源于2011年,当时在上海和深圳两地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

此后,碳市场逐步扩大,陆续在天津、北京、广东、湖北、福建等地区开展试点。

各试点地区积极探索,为全国碳市场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二、国内碳交易市场的政策法规与制度建设在政策层面,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和政策,为碳市场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201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碳排放权交易的基本原则、管理体制、交易流程等。

201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环保部等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

在制度建设方面,我国碳市场逐步建立起碳排放报告与核查制度、碳排放权登记与交易制度、碳排放风险管理制度等。

这些制度的建立,有助于提高碳市场的透明度,保障碳排放权交易公平、公正、公开。

三、国内碳交易市场的实践探索与成效在实践探索方面,各试点地区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开展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

截至2023,我国碳市场共覆盖电力、钢铁、水泥、石化等20多个行业,累计成交量超过4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成为全球最大的碳市场。

在国内碳市场建设过程中,成效显著。

碳市场有助于企业降低碳排放成本,提高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的积极性。

同时,碳市场为政府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碳排放调控手段,有助于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目标。

四、国内碳交易市场的挑战与未来展望尽管国内碳市场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如碳排放数据质量、交易主体多元化、市场流动性等方面仍有待提高。

此外,全国碳市场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还需不断完善。

展望未来,我国政府将继续加大碳市场建设力度,推动碳市场高质量发展。

一是完善碳市场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为碳市场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制度保障;二是加强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提高碳市场透明度;三是扩大碳市场覆盖范围,吸引更多市场主体参与;四是加强国际合作,推动碳市场全球化进程。

中国碳市场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中国碳市场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中国碳市场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重,低碳经济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议题。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积极推动碳市场的建设,但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一些问题。

本文将分析中国碳市场的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促进碳市场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碳市场;现状;问题;对策引言:中国碳市场的发展,作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推动低碳经济转型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备受瞩目。

自2012年以来,中国在多个城市开展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逐步探索碳市场制度的运行和推广,并于2021年启动全国碳市场。

尽管中国在碳市场的运行中取得了初步的进展和经验,但全国碳市场的发展仍然面临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因此,探讨如何进一步完善碳市场的发展,促使其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推动我国实现可持续低碳发展的目标是必要的。

在本文中,我们将分析中国碳市场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可能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我国碳市场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中国碳市场的发展现状我国碳市场建设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05年至2011年,主要参与国际CDM项目;第二阶段从2012年至2020年,开展国内碳排放权交易试点;CCER是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标准(Chinese 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的缩写。

具体指的是我国境内特定项目的温室气体减排效果进行量化核证,并在国家注册登记系统中登记的温室气体减排量,可用于控排企业清缴履约时的抵消或其他用途。

其中2015年,CCER 进入实质交易阶段。

2017年,我国CCER备案被暂停;但存量CCER仍在各大试点交易。

第三阶段2021年7月16日开始启动全国碳交易市场。

2021年1月,生态环境部印发《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允许可再生能源、林业碳汇、甲烷利用等碳减排量用于抵销控排企业碳排放配额的清缴。

随着时间的推移,碳市场的交易规模逐年增长,为中国的低碳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历程

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历程

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历程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历程一、试验阶段2011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了七个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这些试点地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湖北省、广东省和深圳市。

试点交易产品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试点范围覆盖了电力、钢铁、水泥等多个行业。

这一阶段的目标是探索建立碳交易市场机制,积累经验,为全国碳交易市场的设计和建设提供参考。

二、启动阶段2017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宣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于2018年启动。

这个阶段主要是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基本框架,包括总量设定、配额分配、注册登记系统、碳排放数据报告与核查以及交易监管与市场管理等方面。

三、正式运行阶段2019年7月1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超过2000家。

这个阶段,全国碳市场正式开始运行,碳交易规模逐渐扩大,成为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之一。

四、总量设定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采用了总量控制和配额分配制度。

国家发展改革委根据全国碳排放总量和分行业配额分配方案,向重点排放单位分配配额。

五、配额分配配额分配是碳交易市场的重要环节。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采用了免费分配和有偿分配相结合的方式。

其中,免费分配方式包括基础分配和调整分配,有偿分配方式为拍卖分配。

六、注册登记系统注册登记系统是碳交易市场的基础设施之一。

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委托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负责建设,并与各交易所在同一平台上运行。

七、碳排放数据报告与核查碳排放数据报告与核查是碳交易市场的重要保障措施之一。

重点排放单位需按照规定要求报告其年度碳排放量并接受第三方核查机构的核查。

八、交易监管与市场管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实施严格的监管和市场管理。

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制定市场规则,监管市场运行,防止市场操纵和价格操纵行为。

同时,国家发展改革委还将加强对重点排放单位的监管,确保其遵守相关规定和要求。

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展现状与展望

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展现状与展望

引言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日益脆弱、生态承载力下降等问题不断凸显,气候变暖逐渐成为世界瞩目的热点,全球范围内的绿色低碳发展成为大势所趋。

自1997年京都议定书签定之后,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2010年坎昆大会,无一不在强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性。

为推动运用市场机制以较低成本实现低碳减排的目标,同时也是为了探索、检验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普遍适用性,2011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下文简称《通知》),正式批准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湖北、深圳七省市开展碳交易试点工作,探索建立碳交易机制。

①2013年起,碳交易试点工作相继启动,经过近4年的政策准备,先后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深圳、福建八省市启动碳排放权交易,并在2017年年底建立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以此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碳排放权交易是以温室气体排放份额或温室气体减排信用为标的物的市场交易,即将二氧化碳作为一种商品,由买方向卖方支付一定的金额,从而获得一定数量的二氧化碳排放权利。

梳理各地开展碳交易的相关政策可知,政府在政策实施和交易开展中一直发挥着主导作用。

自2011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下发《通知》,鼓励试点地区培育和建设交易平台,保障并推动运用市场机制以较低成本实现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

各试点地区根据自身实际快速作出回应。

例如,2013年11月22日,北京市发布《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关于印发北京市碳排放配额场外交易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提出“本市是全国首批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城市,按照《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京发改规[2013]5号)工作的安排,为规范有序推进试点建设,我们制定了《北京市碳排放配额场外交易实施细则(试行)》,现予以印发,请参照执行”。

②梳理各地政府开展碳交易相关文件可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协同治理大气污染是各地开展碳交易的主要目标。

我国碳交易市场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建议

我国碳交易市场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建议

我国碳交易市场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建议我国碳交易市场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建议我国碳交易市场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建议导读:我国碳交易市场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建议。

发达国家的政府和商界对碳资源的价值有很⾼的认识,⽽我国⼀些决策者还未充分了解到发展清洁能源的重要性,甚⾄⾦融机构对其蕴含的巨⼤商机尚不完全了解。

参考《中国碳交易⾏业运营态势与投资⽅向分析报告(2013-2017)》我国虽然是CDM的最⼤卖⽅,但整体上处于被动地位。

笔者认为我国CDM 发展主要⾯临以下问题:1社会各界对CDM的认识不⾜发达国家的政府和商界对碳资源的价值有很⾼的认识,⽽我国⼀些决策者还未充分了解到发展清洁能源的重要性,甚⾄⾦融机构对其蕴含的巨⼤商机尚不完全了解。

我国只有兴业银⾏⼀家中资银⾏宣布采纳⾚道原则,其他⾦融机构较少涉及绿⾊融资,致使CDM的发展受到较⼤限制。

2CDM市场不健全,中介不成熟我国虽然是最⼤的CDM碳排放权供给⽅,但到⽬前为⽌尚未建⽴起统⼀的碳排放权交易平台,处于整个碳交易产业链的最低端。

不能真正融⼊国际碳交易市场,就没有CDM定价权。

我国的CER通常被发达国家以远期合约⽅式低价买进,包装后再以⾼价卖出。

我国在CDM⼀级市场上获得的碳融资,远远不及中间商在⼆级市场倒后获得的利润⼤,2010年和2011年CDM⼀级市场成交额仅为⼆级市场成交额的13%。

由于CDM项⽬从申请到执⾏过程长、程序复杂,⼀般的企业是难以独⽴完成的。

⽽国内专业的中介机构相当缺乏,尤其是缺乏专业⼈才,这严重阻碍了我国CDM市场的发展。

3CDM项⽬风险因素多,导致交易成本较⾼第⼀,由于CDM项⽬审批程序复杂、标准严格、周期较长、跨国交易以及东道国的法律政策等,让交易变得⾮常复杂;第⼆,由于⼀些指定经营实体(DOE)缺乏监管,可能会在准备材料与审核时做出违反职业道德的⾏为;第三,待CER 交付之后,项⽬业主才能获得收益,收益⼤⼩取决于业主的议价能⼒,前期的融资风险⾮常⾼。

全国统一碳市场对控排行业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全国统一碳市场对控排行业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全国统一碳市场对控排行业竞争力的影响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全国统一碳市场是指通过建立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统一碳排放交易规则和标准,实现碳排放权的跨地区、跨行业的交易。

近年来,我国已经逐步建立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市场,探索建立全国统一碳市场的路径。

控排行业是指那些通过有效控制污染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推动能源转型的行业,如钢铁、煤炭、化工等。

这些行业在全国统一碳市场下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建立全国统一碳市场有望进一步推动碳排放减量工作,调动企业减排的积极性,促进经济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

探讨全国统一碳市场对控排行业竞争力的影响是当前亟待研究的课题。

本文旨在分析全国统一碳市场对控排行业竞争力的影响,为相关企业和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全国统一碳市场对控排行业竞争力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探讨碳市场政策实施对控排行业发展的影响机制,为政府决策和企业战略制定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具体来说,研究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确定全国统一碳市场对控排行业竞争力的影响程度,分析其对行业结构和市场竞争格局的影响;2. 分析控排行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包括技术水平、管理水平、资源配置、创新能力等方面,从而为企业提升竞争力提供指导;3. 探讨全国统一碳市场对控排行业竞争力的影响机制,揭示碳市场政策对企业生产经营和发展模式的影响路径;4. 分析政策措施对控排行业竞争力的影响效果,评估政府政策对行业发展的促进作用;5. 针对当前控排行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预测未来行业发展方向,为政府决策和企业战略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2. 正文2.1 全国统一碳市场的形成及发展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重,各国纷纷制定减排目标,碳交易市场也应运而生。

我国自2017年起启动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并于2021年底正式启动全国统一碳市场,标志着我国碳市场的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

全国统一碳市场的形成主要受到政府政策的支持和推动。

2016-2017年碳排放(总结)

2016-2017年碳排放(总结)

中国外贸产品中隐含碳的测算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第147期7版“经济学”文章之一。

近来,关于“中国成为世界上头号碳排放大国”的论断不绝于耳,某些国家更是采取各种手段,如威胁征收碳关税,对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施加压力。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导致温室气体转移排放,进而形成基于生产或基于消费的温室气体排放责任的差异。

随着后京都议定书时代的临近,如何安排世界范围内下一步减排计划,成为各国博弈的焦点。

简单地将基于生产测算得到的温室气体排放额作为我国的排放责任是不公平的。

测算我国外贸产品中的隐含碳,有助于政府把握我国生产和出口产品中的CO2排放结构,更好地应对当前关于减排问题的博弈。

测算的基本原理一致任何产品在生产、运输、消费、处置过程中都会排放CO2,我们将其称为该产品中所隐含的CO2,简称隐含碳(embodied CO2)。

一般情况下,只考虑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CO2。

尤其是在计算出口产品中的隐含碳时,由于大部分运输以及所有的消费、处置过程都发生在国外,因此只考虑生产过程中产生的CO2相对比较准确。

当前在隐含碳测算中,无论具体使用何种方法,其基本原理都是一致的,大致包括以下两点。

第一,产品中的隐含碳等于产品量乘以产品的碳排放系数。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一般难以直接得到产品的碳排放系数。

产品的碳排放系数一般通过计算单位产品能耗及该能耗所排放的CO2额得到。

具体而言,一种产品的隐含碳=该产品量×产品单位能耗×单位能源发热量×单位能源发热量碳排放系数×碳氧化因子×CO2对碳分子量调整系数。

第二,隐含碳的测算不仅包括生产该产品过程中直接产生的碳排放,还应当包括在生产其中间投入品过程中间接产生的碳排放,也即在该产品整个生产链上所产生的碳排放。

两种测算方法计算总的碳排放,困难在于计算间接碳排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目前主要有两种方法来测算总的隐含碳。

第一种是生命周期评价法(LCA)。

中国区域碳市场价格相关性分析

中国区域碳市场价格相关性分析

中国林业经济CHINA FORESTRY ECONOMICSNov.2021 No.l(Jan161)2021年1月第1期(总第166期)・碳汇研究・中国区域碳市场价格相关性分析朱丽洁(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京210037)摘要:碳交易市场在20世纪初出现了迅猛式的增长,我国也在2011年批准了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和深圳7省市碳交易市场正式开展碳交易工作。

选取上述省市碳交易市场,利用person相关系数、spearman秩相关分析检验、灰色相关法对它们进行相关性分析,获得不同碳市场间的相关关系,并根据各地域碳市场的特点,分析其个性和共性,提出了碳交易市场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碳交易市场,person相关系数,spearman检验,灰色相关法中图分类号:F83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5919(2021)01-0083-04DOI:10.13691/23-1539/f.2021.01.021Analysis on the Price Correlation of Regional Carbon Market in ChinaZHU Li-jie(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Nanjing210037,China) Abstract:The carbon trading market witnessed rapid growth in the early20th century.In2011,our coun­try also approved the formal launch of carbon trading in the carbon trading markets of Beijing,Shanghai, Tianjin,Chongqing,Hubei,Guangdong and Shenzhen.This paper selected the above-mentioned provin­cial and municipal carbon trading markets,and used pe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pearman rank correla­tion analysis test,and gray correlation method to analyze their correlations,so as to obtai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different carbon markets.It also analyzed the individuality and commonality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carbon markets.Finally it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arbon trading market.Key words:carbon trading market;pe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pearman test;grey correlation method1引言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就实现了巨大进步,而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们也开始注意到经济发展背后存在的能源污染,过度能源燃烧、植被破坏等问题是我国成为碳排放大国。

关于中国碳市场的描述

关于中国碳市场的描述

关于中国碳市场的描述随着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重,各国也开始关注碳排放问题,并采取行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为了促进二氧化碳排放的降低,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实行碳交易市场。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之一,在制定碳交易政策方面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近年来,中国的碳市场也在不断推进发展。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描述。

一、碳市场的概念和作用碳市场是指通过买卖碳排放量的方式,鼓励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行为。

碳市场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基于配额制度的碳市场,即政府通过制定管制性的碳排放配额制度来推动企业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二是基于碳信用制度的碳市场,即政府通过将二氧化碳减排量衡量计量化,然后通过交易使企业的二氧化碳减排成果交易。

碳市场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激励减少碳排放;二是推动技术创新;三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通过碳市场,政府可以动员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力量参与减少碳排放工作,促进科技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同时也降低了企业和社会对环境的破坏,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中国碳市场的发展历程中国的碳市场始于2005年,当时中国政府发起了中国气候变化议程,制定了《全国气候变化规划纲要》。

而碳市场在规划中被列为减排机制的一个承载体。

在国内,首个碳排放权贸易试点是在深圳。

2011年,中国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了天津、上海、广东3个省市的碳排放权市场,成为国内首批实施碳市场的行政区域。

2013年开始,为推动中国碳市场的发展,国家出台了《推进建设市场化、法制化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实施方案》和《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多个政策措施。

其中,2017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推广建设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有关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全国碳市场试点的具体工作方案。

在2021年的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中国政府提出了将二氧化碳排放的达峰时间从2030年提前到2025年目标。

相应的,碳交易市场建设也正在加速推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碳市场行业分
析报告
2017年11月
目录
一、全球气候持续恶化,碳减排形成国际共识 (4)
1、全球气候持续恶化,温室气体排放增加 (4)
2、碳税和碳交易,各国采取不同措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5)
3、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巴黎协议,碳减排形成国际共识 (7)
4、完整的市场机制保证碳交易的进行 (9)
二、制度设计不尽相同,国外碳市场曲折前行 (11)
1、利益集团相互博弈,全球碳市场方兴未艾 (11)
2、欧盟成为碳排放交易最成熟区域,为世界各国提供诸多可借鉴的经验 .. 13
3、适应不同国情,各国开发本国碳排放交易体系 (16)
三、我国碳市场试点启动,全国统一碳市场呼之欲出 (17)
1、中国碳排放量已居世界首位,产业转型和国际压力推动碳减排 (17)
2、先期参与CDM机制,区域试点启动国内碳市场 (19)
3、交易规模不断扩大,统一碳市场建立在即 (25)
四、不断完善交易体系,碳交易市场大有可为 (26)
1、逐渐完善数据体系,纳入更多的行业和企业 (26)
2、更加灵活的配额机制,保证碳市场的平稳发展 (27)
3、开发更多的方法学,为清洁能源发展助力 (28)
五、相关企业 ..........................................................................................
28
28
1、置信电气 ..........................................................................................................
29
2、爱康科技 ..........................................................................................................
全球气候持续恶化,碳减排形成国际共识。

人类对化石燃料的消耗量逐渐上升,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形成温室效应,碳减排形成国际共识。

各国通过碳税和碳交易等措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碳税制度根据不同行业设计权重从而确定征税范围和比例,碳排放权交易为政府发放排放配额给各企业,各排污企业根据自身需求将配额进行市场交易
从而形成碳市场。

由于碳排放的全球属性使得碳减排成为了一项全球
性的系统工程,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巴黎协议,碳减排形成了国际共识。

制度设计不尽相同,国外碳市场曲折前行。

全球碳市场主要集中于欧盟、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日本,各国碳减排立场不尽相同。

欧盟的EU ETS是世界上最成功的碳交易体系,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法
律体系和碳市场框架,在配额分配、交易机制、抵消机制等方面做出
了很多新的探索,也促进了企业减排,但也存在一些的缺陷。

各国根
据不同的国情,开发了适用于本国的碳排放交易体系,其中美国实行的碳排放交易体系主要有RGGI、CAL ETS、WCI 和CCX,澳大利亚实行AU ETS,新西兰实行NZ ETS,日本的碳交易机制主要有JVETS 以及东京都碳排放交易体系TCTP。

我国碳市场试点启动,全国统一碳市场呼之欲出。

我国碳排放量已居世界首位,由于在国际气候谈判中受到来自其他国家的压力以及
自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我国节能减排的需求进一步增加。

我国参与碳交易市场主要经历了两个主要阶段,分别是以清洁发展机制(CDM)为基础的项目减排阶段以及国内区域碳交易市场的试点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