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文】试论乡土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以赣南客家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乡土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以赣南
客家文化为例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成为教育研究的新热点。
乡土资源是历史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开发利用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裨益。
”①赣南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区之一,存在着客家文化、红土地文化、宋城文化等多种多样的本土文化。
作为本土文化重要代表之一的客家文化,有着丰富的乡土资源,因地制宜地将其作为课程资源的素材,在中学历史教学加以开发和利用,不仅能丰富历史课堂内容,激发学生学史兴趣,而且对兼顾教育的地域性差异,培养学生的乡土观念,促使他们了解、认识家乡,热爱家乡,发挥历史学科独特的德育功能,进而推进中学历史课程的改革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基于此,本文试图以赣南客家文化为背景,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乡土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作一初步探讨与论述。
一、挖掘乡土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明确指出,高中历史教学要“鼓励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励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的精神”,因此,开展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目前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一个新内容。
②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资源有多种,其中乡土史资源具有分布广、普及度高,贴近学生生活的特点。
因此,开发乡土资源,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③
赣南客家人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习俗、风尚与传统,并由这些生活方式、习俗、风尚与传统衍生出自己的文化事象。
历史教师授课时结合教材内容适当融进客家文化知识, 不但可以开拓学生的历史视野, 还可以有效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高中历史必修2(人教版)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时,课前布置学生向爷爷奶奶那一辈人了解家乡的婚丧嫁娶习俗,学生收集了部分材料后,在课堂上设置合作探究问题:“近代以来赣南客家婚丧嫁娶习俗发生了哪些变化,分析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教师结合赣南客家婚丧嫁娶习俗的具体细节,说明在西方文明传入中国之前,客家的婚姻礼仪基本上都按照着中原古礼中的婚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徽、请期、亲迎六礼来进行。
随着社会的发展,即使当中原地区的婚礼随时代变化也简单化和自由化之后,客家的婚礼仍然根据中原古礼进行。
在这方面,由于生存的内向性,他们所体现的中原文化传统甚至比中原地区还要明显。
客家人的丧礼也和中原古札难分轩轾,从人弥留之际到成服、守灵、入葬和服丧,都保留着中原文化的传统习惯。
这种庄严肃穆的哀礼加上客家人的细心和恰到,往往把亲属的悲哀宣泄得淋漓尽致,客家人既恪守风俗又十分懂得使用感情。
总之,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客家人喜欢西方的结婚、丧葬形式,如:穿婚纱、度蜜月等,这些形式虽然比传统的习俗要简单,但传统的习俗却更能体现客家人的文化内涵,且在农村坚若磐石地保留下来。
乡土历史资源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历史课标指出:要“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
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间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历史教育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着力培养其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教师要努力充当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促进者、帮助者和欣赏者。
④
二、利用乡土资源,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历史教学中利用乡土资源,可以使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家乡、热爱家乡,通过对家乡历史发展的认识,促进他们对家乡现状的研究。
乡土历史还是爱国主义教育具体而生动的材料,它使爱国斗争离学生更近、爱国人物与学生更亲。
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人认识家乡开始的。
比如在学习高中历史必修1(人教版)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时,教师补充客家英杰的革命事迹:1927年8月,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的南昌起义部队来到赣南、闽西、粤东客家地区,起义部队所确定的“争取群众、武装暴动、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的斗争方针,给客家地区人民带来了曙光,激发起投身革命的热情,数以万计的客家子弟找到起义部队,投身革命。
此后,他们经过中国共产党的培养教育,经过血与火的洗礼,成为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坚强勇士。
三、开发乡土资源,提高课堂实效。
有效地开展乡土资源的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提高课堂实效。
中学阶段正是学生情感、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共同认可的学习方式就是实践活动和体验性活动。
隐藏在他们身边的乡土资源便成为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思想情感的最好素材。
生动翔实的内容,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这是解决当今中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一剂良方。
客家文化是“客家人在征服自然、改造社会、改造客家人自身中,在生产、工作和生活中,长期创造形成的被客家人所认同和接受的成果的总和。
如语言、文学、风俗、宗教、生产生活习惯、性格、气质和心态,客家人的建筑物、装饰品、服饰品等的特点,及与众不同的客家妇女的特点和美德,等等。
”⑤例如,在学习高中历史必修3(人教版)第3课《宋明理学》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理学的社会教化功能和赣南民风淳朴间的关系,可补充客家人重视文化教育,兴学助教,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开发的情况。
客家人把办学助学当着积德行善事,蔚然成风。
乡村中好施善行的富绅名流,慷慨解囊资助者也有许多,如北宋大儒温革,字廷斌,石城县人,北宋时期的教育家、图书收藏家,是客家私人办学的先驱。
由于他所办学校规模大,藏书丰富,师资力量雄厚,所教学生人才辈出,名震朝野,被当朝皇帝宋仁宗下旨入京面圣,并赐为“进士”,敕封为“大儒”,温革的教育思想对明清时期客家地区的教育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在客家地区涌现出了许多书院,如赣南早在宋代就建有道源书院、宁都的梅江书院、于都的濂溪书院、赣州的濂溪书院、大余的周程书院等。
此外,赣南的教育事业久负盛名,除官办的府学、州学、县学之外,还有儒学、义学、社学和广大农村星罗棋布的村学。
宗族祠堂拥有的公田、公产拨出一部分稻谷和钱财为专用,称为“义仓”,办起私塾,为本姓子弟免费求学,这种办学处处可见。
有不少通过乡会的形式,推举有威望者领头,乡民出钱出力,资助学子考取功名。
宁都田埠的“东龙义塾”,瑞金密溪的台山学馆,唐江卢屋村小学校等,都很有名气。
正是由于理学文化的长期浸淫,使得赣南民风淳朴。
综上所述,乡土史作为历史学科的组成部分,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
乡土史资源离学生生活较近。
相对于教材,又显得较为亲切,容易被学生感受和触摸。
历史教师应重视开发和利用乡土史资源,攫取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引导学生的直觉体验,让教育回归真实的生活,让历史课堂充满乡土气息。
注释: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46页。
②
潘传振:《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初探》,/gzls/js/jxyj/kt/201008/t20100831_841130.htm 。
③
方伟君:《开发乡土资源,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 年7 月第19卷第7期,第78页。
④
周道贵:《乡土资源在中学历史课程中的运用》,《中国德育》2007年1月第2卷第1 期,第23页。
⑤
李秀隆、李世文:《客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宁化石壁与客家世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华侨出版社199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