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定钢板与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锁定钢板与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
目的:探讨锁定钢板与动力髋螺钉在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择取2013年6月-2015年2月收治于笔者所在医院骨科的7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按数字随机法分为锁定钢板组和动力髋螺钉组,对两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定(Harris评定法)、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愈合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等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锁定钢板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明显优于动力髋螺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功能评定锁定钢板组明显优于动力螺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达到骨性愈合,但在骨折愈合时间以及完全负重时间上锁定钢板组较动力髋螺钉组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对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内固定治疗中,锁定钢板能减小手术创伤,缩短手术时间,在骨折愈合时间以及后期的功能评定中均优于动力髋螺钉,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标签:钢板锁定;动力髋螺钉;股骨骨折
股骨转子间骨折好发于中老年人,有研究结果显示,在股骨骨折的患者中有90%的人年龄达到65岁以上,而随着现在社会人口的老龄化,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发生率也在逐年递增。
因为传统的保守治疗极易导致褥疮、泌尿系统感染以及呼吸系统感染等并发症[1],并且容易导致髋内翻、肢体较正常缩短等后遗症的发生,因此临床医生在对无明显手术禁忌证的患者选择治疗方法时,多会选择手术治疗。
目前主要的手术方法有两种,即锁定钢板和动力髋螺钉,到底哪种手术方式更适用于临床,本文即从两种方式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2013年6月-2015年2月收治于笔者所在医院骨科的7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以上患者均经CT及X线片检查诊断明确。
其中男47例、女31例,年龄62~83岁,平均79岁;导致骨折原因:跌倒46例、车祸22例、高处坠落10例。
将以上78例患者按数字随机法分为锁定钢板组和动力髋螺钉组,每组3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类型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1.2.1 锁定钢板组麻醉方式采用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麻醉,体位选择为仰卧位,通过手法牵引使患肢复位,用C型X透视机检查取得满意效果后,于大转子外侧做一长度为4~7 cm的手术切口,将一枚克氏针紧贴股骨颈从大转子前方向股骨内钻入以保证其成前倾状态。
于股骨外侧放置已选好的锁定钢板,固定好导向套管,保证钻入的克氏针与锁定钢板的导针成平行,在C型X透视机的帮
助下,将导针钻入股骨头软骨下,通过C型X透视机确认导针进入股骨头颈内,确认各导针达到相应深度后,将长度合适的锁定螺丝钉旋入,在钢板远侧端3~5孔逐一戮孔后将导向套管插入,确定深度后旋入锁定螺丝钉。
再次借助C型X 透视机检查内部情况,确定无误后将切口逐层缝合。
1.2.2 动力髋螺钉组采用与锁定钢板组一样的麻醉方式与体位,对手术部位进行常规消毒铺巾,在大转子外侧做一手术切口,切口长度需与内固定钢板长度一致,将大转子及股骨上段暴露于视野下。
检查骨折复位情况,复位满意后在C 型X透视机及导向器帮助下,将一枚导针于股骨头颈方向钻入,深度需达到股骨头软骨下1 cm,X射线显影上位于股骨颈的中轴位,攻丝后将螺钉旋入连接固定钢板,钢板固定好后进行止血、消毒等处理,最后将伤口逐层缝合。
1.2.3 术后处理及功能锻炼术后3 d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加强巡视,24~48 h协助患者进行被动训练,3 d后患侧肢体行CPM功能锻炼,3~4周后可扶拐下地不负重行走,但也要视患者恢复情况而定。
经X线片复查,有骨痂生长且行走无痛后可开始完全负重行走。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定(用Harris评定法,包括关节活动7分,畸形5分,功能46分,疼痛42分,总分100分)、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愈合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等,髋关节恢复情况采用以下标准,优:髋部无疼痛,行走轻微疼痛或无疼痛,生活能自理不扶拐;良:髋部无疼痛或轻微疼痛,生活基本自理,去拐杖或扶拐杖行走距离≥500 m;差:髋部有明显疼痛感,坐轮椅,双下肢物理,自理生活困难[2]。
优良率=(优例数+良例数)/总例数。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统计学数据均采用SPSS 16.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情况对比
锁定钢板组随访12~24个月,平均(16.7±3.2)个月;动力髋螺钉组随访12~26个月,平均(17.1±2.9)个月。
锁定钢板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明显优于动力髋螺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上,锁定钢板组中有1例患者出现下肢静脉血栓,1例患者出现髋内翻;动力髋螺钉组中有1例出现伤口感染,1例出现髋内翻,2例出现内固定松动,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功能评定及治疗结果
术后功能评定锁定钢板组明显优于动力螺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达到骨性愈合,但在骨折愈合时间以及完全负重时间上锁定钢板组较动力髋螺钉组短,优良率明显高于动力髋螺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指的是股骨颈基底至小转子水平以上部位所发生的骨折[3],易发人群多为老年人,目前医学上对于其的治疗方法有靠牵引复位后通过石膏、支具等进行外固定,或者通过手术切开复位采取内固定的治疗方法[4-5]。
由于外固定治疗要求患者绝对卧床8周以上,这极易导致褥疮、泌尿系统感染以及呼吸系统感染等并发症,并且容易导致髋内翻、肢体较正常缩短等后遗症的发生[6-8],为了让股骨骨折患者更早的进行功能锻炼以及更稳定的复位,并减少因长期卧床所引起的并发症,在患者无明显手术禁忌证的情况下,均应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
目前对股骨骨折的内固定手术治疗方法有锁定钢板以及动力髋螺钉两种方式,那么这两种方法究竟哪一种更实用?关于这个问题目前医学界仍存在不同的观点。
动力髋螺钉在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取得了不错的疗效,它不仅符合髋部生物力学的要求,而且能保持良好的股骨颈干角,达到了稳定内固定的目的[9]。
但从本文的结果来看,与锁定钢板相比,它存在手术创伤大、术中出血多、手术时间较长等缺点。
在39例动力螺钉组患者中,共有4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1例出现伤口感染,1例出现髋内翻,2例出现内固定松动,而在锁定钢板组中仅有2例患者出现并发症,且在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以及功能评定上明显优于动力螺钉组。
对比分析两种内固定方式,不难发现,锁定钢板弥补了动力髋螺钉固定抗旋转能力不足的缺点,钢板锁定采用的螺钉较动力髋螺钉采用的螺钉稍更小,能够被股骨颈和股骨头更好的容纳[10],并且钢板可以紧贴股骨插入,手术切口明显减小,对相应组织的损伤也相对较小。
综上所述,在对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内固定治疗中,锁定钢板能减小手术创伤,缩短手术时间,在骨折愈合时间以及后期的功能评定中均优于动力髋螺钉,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陈义明,汪剩勇,邹鹏飞.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J].当代医学,2013,23(12):104-105.
[2]薛双桃,黄玉生,戎祖华.胫骨远端匙形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0,12(5):354-356.
[3]宋煊赫,杨卫良,薛冰.三种方法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比较研究[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0,15(7):437-441.
[4]胡飞,尚希福,赵其纯.解剖钢板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J].中
国矫形外科杂志,2009,6(4):253-255.
[5]魏志海,宋力轶,唐颂军.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疗效[J].临床骨科杂志,2010,5(4):466.
[6]李健飞,陈家平,张杰,等.两种体位下PFNA内固定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2):121-123.
[7]余万初.动力髋螺旋刀片系统在髋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8):81-83.
[8]伍贤兵.动力髋螺钉系统(DHS)和股骨近端锁定钢板(LPFP)治疗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46-47.
[9]陈楠生,黎文勇,贺友生,锁定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5):29-30.
[10]刘国荣.锁定钢板治疗股骨髁间骨折的临床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9):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