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囊虫病的治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囊虫病的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脑囊虫病的临床特点。

方法:对8年来在我科诊断为脑囊虫病的46例病历资料及CT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脑囊虫病具有复杂多变的临床表现,其中癫痫、头痛为最常见症状。

CT检查发现囊虫病灶,平扫与增强均表现为特征性的单房囊性结构。

结论:脑囊虫病的治疗应根据CT分期分型选择合适的治疗。

关键词脑囊虫病临床表现丙硫咪唑疗效
资料与方法
2000年6月~2007年6月收治脑囊虫病患者46例,全部符合脑囊虫病诊断标[1],其中男36例,女10例;年龄6~56岁,平均29土0.5岁;病程最短30天~11年,平均1.6年;有牧区生活史4例,接触“米猪肉者”3例。

临床表现:以癫闲发作表现最多33例,其中单纯部分性发作11例,复杂部分性发作3例,全身强直-阵挛发作12例,混合型发作8例。

头痛25例,恶心呕吐9例,肢体麻木12例,肢体运动障碍10例,皮下结节8例,失语3例,视乳头水肿9例。

诊断方法:均行头颅CT扫描,脑实质型34例(其中单发小囊型20例,多发小囊型110例,大囊型4例),脑室型2例,脑膜型2例,混合型8例。

治疗方法:保守治疗28例,其中吡喹酮30mg/(kg·日),10天为1个疗程,第2、3疗程为40mg/(kg·日),疗程间隔2个月,如病人不能耐受剂量减半,疗程增加。

用丙硫咪唑11例20mg/(kg·日),12天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15天。

用药过程严密监测,同时脱水降颅压、抗癫痫、激素治疗等。

手术治疗18例,其中立体定向摘除14例,开颅病灶切除4例。

手术指征:脑室型及严重高颅压,脑积水;大囊及单发病灶致癫痫者。

疗效判定标准:①治愈:临床症状消失,CT证实虫体消失或钙化。

②好转:临床症状好转,CT证实虫体钙化或较前减少。

③无效:临床症状存在,CT无变化。

结果
本组无死亡,治愈37例,好转7例,无效2例。

讨论
脑囊虫病是由于人食入受猪绦虫卵污染的食物或吃了未煮熟猪囊虫肉引起。

临床以癫痫型最多见为60%~80%,与本文报道69.6%基本相同。

当囊尾蚴死亡
时,虫体崩解,囊壁破裂释放出大量异体蛋白,引起脑组织及壁膜强烈的炎症反应,形成脑水肿,严重脑水肿可引起高颅压。

局部可形成肉芽肿及小脓肿。

虫体自然死亡后常发生钙化,而药物治疗后的囊虫多无钙。

丙硫咪唑的作用是以影向虫体正常代谢为主,药效缓和,不仅可以杀灭囊虫,还可以驱绦虫。

丙硫咪唑难溶于水,但易溶于酸和碱,因此当与脂肪食物合用时,可促进该药吸收。

该药在肝脏快速转化为丙硫咪唑亚砜化合物,此化合物抑制虫体对葡萄糖的吸收,抑制延胡索酸还原酶,从而抑制ATP生成,导致囊虫死亡。

另外,丙硫咪唑可通过血脑屏障并渗透到脑脊液中,可杀灭珠网膜下腔和脑室囊虫。

脑囊虫病诊断分为四期:①活动期:CT标志为头节、囊壁、囊液并存。

②退变死亡期:CT标志为头节消失、囊腔胀大、虫体崩解、脑内小脓肿型、脑积水型等。

③钙化期:CT标志为囊虫病灶转为高密度的钙化结节。

④混合期:活动期、退变死亡期、钙化期并存。

我们体会到:对活动期或数目较少者,应投以足够的杀囊虫药[吡喹酮50mg/(kg·日)],足够剂量短疗程。

多发病灶则应以小剂量,长疗程,分阶段疗法为宜,并辅以肾上腺皮质激素及脱水药物。

多发病灶以免虫体大量变性死亡,引起弥漫性脑水肿及高颅压以致威胁生命,选用影响虫体代谢药丙硫米唑治疗为宜。

脑室型无论吡喹酮还是丙硫米唑都很难到达脑脊液,且病灶很容易阻塞脑脊液循环通路,形成梗阻性脑积水。

因此对脑室内猪囊尾蚴患者应积极手术,以免引起脑积水[2]。

对进行性加重伴高颅压脑积水患者应积极脱水降颅压,必要时行脑室外引流术,避免发生脑疝。

化验脑脊液细胞数、蛋白正常后可行脑室腹腔分流術。

对退变水肿期脑猪囊尾蚴实质、脑膜型囊虫因囊周已有水肿,应控制脑水肿及对症治疗,选用小剂量丙硫米唑治疗。

退变死亡期囊虫均为濒于死亡的猪囊尾蚴,投以抗囊虫药往往可以加速死亡。

对大囊型、单发病灶致癫痫者用立体定向行病灶摘除,我们立体定向摘除14例,术后癫痫均消失。

继续抗癫痫治疗3个月后停药。

钙化期以控制临床症状为主,无需抗囊虫治疗。

混合型应根据病灶特点用药,脑囊尾蚴治疗1~2个月后,复查CT,无明显变化,应联合应用吡喹酮及丙硫米唑。

脑囊虫病外科治疗的临床特点[3]:脑囊虫病可根据不同的临床类型采取不同的术式,手术应确保定位精确。

脑内直径>4cm的单发大囊泡型囊虫,或已引起癫痫的直径<4cm单发或有限多发囊虫可行囊虫摘除。

但术中不宜过多摘除皮层下囊虫,以免增加脑皮层不必要的损害。

操作应轻柔,为防止囊肿破裂可先抽出部分囊液以降低压力。

如囊虫已破裂,应仔细将头节和囊壁碎屑清除。

也可在切开囊壁前用多层棉片保护,以防囊液溢出后污染周围脑组织引起无菌性脑膜炎,或蚴虫脱出被遗漏而引起日后脑囊虫病复发。

摘除囊虫力求彻底,应先在囊内寻找到头节将其完整摘除,并将囊壁全切,若囊壁与重要脑功能区已粘连紧密,全切困难时,则不要勉强牵拉,应在显微镜下分离粘连以免造成脑功能的进一步损害。

脑实质内弥漫性囊虫引起的持续性颅内压增高可行双侧颞肌下减压术,术中要尽力将骨窗下缘骨质咬除到颅中窝底水平,这样既可增加减压效果,又可避免脑组织嵌顿。

综上所述,脑囊虫病的治疗应结合神经影像学,血清检测结果分析决定治疗方案。

脑囊虫病灶的数量、位置、病变不同炎症反应期形成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临床表现差异大,我们有2例患者误诊为原发性癫痫治疗1年余。

因此治疗方
案应个体化,怀疑此病应及时行CT检查,以达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参考文献
1 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编辑部.脑囊虫诊断标准.中华神经精神杂志,1986,19(6):376.
2 郭东梅,等.脑囊虫病药物治疗研究进展.国外医学·寄生虫分册,2001,28(3):114-1175.
3 冯树贵,黄明军,秦玉瀚.中国综合临床,2006,2(2):155-15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