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模块综合检测 必修2-人教版高三必修2历史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块综合检测(必修二)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从西某某期耦犁推广以来,中国古代的农业工具不是向大型、高效发展,而是逐步被改造得比较轻便灵巧。
这说明古代农具( )
A.已经达到定型阶段
B.逐步走向停滞落后
C.适应小农经济需要
D.严重制约农业发展
答案 C
解析古代农具不断发展变化,定型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农具的轻便和灵巧不能说明农具走向停滞和落后,是与中国小农经济的发展相适应,故B项错误,C项正确;农具的轻便和灵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故D项错误。
2.春秋战国以来,中国传统农业逐渐形成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
A.刀耕火种 B.石器锄耕
C.铁犁牛耕 D.耒耕耜耕
答案 C
解析原始社会使用刀耕火种,故A项错误;新石器时代主要使用石器和骨制农具,其耕作方式是石器锄耕,故B项错误;春秋战国以来,中国传统农业逐渐形成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故C项正确;耒耜是夏商周时期的主要耕作工具,故D项错误。
3.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陶瓷,五百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
中国最早将丝绸这X“名片”送往西方是在( )
A.战国 B.汉朝 C.宋朝 D.明朝
答案 B
解析西汉开始,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丝国”的誉称。
运送丝绸产品的商路被后世称为“丝绸之路”。
4.中国古代有交易必须在“市”里进行和“日中为市”的严格限制,这种限制被打破始于( )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答案 C
解析汉朝对市的管理比较严格,在设置的时间、地点和管理上都比较严格,“日中为市”的严格限制没有被打破,故A项错误;唐朝以前政府对市的管理比较严格,在设置的时间、地点和管理上都比较严格,“日中为市”的严格限制没有被打破,故B项错误;宋朝商品经济发达,市比较繁荣,政府放松了对市的管理,出现了夜市、晓市、草市等,“日中为市”的严格限制被打破,故C项正确;题干要求是始于什么时候,明朝并不是最早,故D项错误。
5.1795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的量巨大,而中国消费英国棉纱、棉布的量基本为零。
中国消费英国棉纱、棉布的量基本为零的背景是( )
A.“海禁”政策的保护
B.棉纺织业相当发达
C.经济发展水平高
D.小农经济的抵制
答案 A
解析1795年处在鸦片战争之前,此时清朝的“海禁”政策阻碍了英国棉纱、棉布进入中国市场,故A项正确;中国棉纺织业仍然处在工场手工业阶段,相对于英国的机器生产而言非常落后,故B项错误;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经济发展水平低,故C项错误;小农经济的抵制是英国商品无法进入中国市场的根源,而非背景,故D项错误。
6.1866年郭嵩焘建议:“欲使中国火轮船与洋人争胜,徒恃官置之一二船无当也。
使商民皆得置造火轮船即能与争胜无疑矣。
”这表明郭嵩焘主X( )
A.提高洋务企业效益
B.建立官商合办企业
C.抵制列强轮船运输
D.发展近代民族工业
答案 D
解析材料中郭嵩焘认为仅靠洋务派的官置企业无法与国外相争,建议“使商民皆得置”,所以不是主X提高洋务企业效益,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官商合办的意思,故B项错误;材料中虽然涉及列强的水运,但是重点在于强调如何增强中国水运的实力,故C项错误;郭嵩焘虽然是洋务派代表,但是本段材料的重心是建议政府允许民间办厂,实质上是主X发展民族工业,故D项正确。
7.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经历了“短暂的春天”。
该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表现有( )
A.纺织业、面粉业等行业发展迅速
B.重工业的发展超过了轻工业
C.形成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D.内地工业发展超过了沿海地区
答案 A
解析当时中国民族工业虽有较大发展,但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方面,在重工业领域非常薄弱,而且并未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沿海比内地发展势头好。
8.某某民丰纸厂是一家历史悠久的民族企业,1948年,民丰账面资金一度达到480亿元,但其生产经营却到了崩溃与破产的边缘。
出现这种奇怪的经营状况的最直接原因是( ) A.国民政府滥发纸币 B.日本人的掠夺政策
C.官僚资本的经济控制 D.美国商品大量涌入
答案 A
解析由材料“某某民丰纸厂是一家民族企业”,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受到官僚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的压迫。
又由材料“1948年”可知处于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党政府经济濒临崩溃,为了维持经济,滥发纸币直接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从而导致了“民丰账面资金一度达到480亿元,但其生产经济却到了崩溃与破产的边缘”的奇怪经营状况。
9.1929年《大公报》刊登一则《离婚法论》卖书广告,称:“本书共二十余万言,有学说、有法条、有判例、有轶闻,足为解决离婚问题之圭臬,足供改进法律之参考。
”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
A.婚姻观念中法律意识增强
B.北洋政府加强法治建设
C.大公报专门提供法律帮助
D.西方法律开始传入中国
答案 A
解析报纸刊登关于《离婚法论》的卖书广告,体现了婚姻观念中法律意识增强,故A项正确;《大公报》不能代表北洋政府,故B项错误;刊登广告不能说是专门提供法律帮助,故C 项错误;西方法律早就传入中国,不能从一则广告说明开始传入,故D项错误。
10.(加试题)19世纪70年代初,有人作诗云:“见闻历历备于此,读之可惊复可喜。
费去十文买一纸,博古通今从此始。
”诗中所提到的“纸”是( )
A.传单 B.信件 C.报纸 D.电报
答案 C
解析传单自古就有,不必花钱去买,故A项错误;信件同样没有“费去十文买”的必要,
故B项错误;19世纪中期中国出现了报纸,它的功能包括了舆论宣传、信息传播等,故C项正确;电报与“博古通今”无关,故D项错误。
11.观察右图,1920年,英国飞行员驾驶一架由亨得利·佩治式
轰炸机改制的0-004型14座客机,历时50分钟,完成了中国民
航史上的第一次飞行。
他当时是由( )
A.某某飞往某某 B.某某飞往某某
C.某某飞往 D.某某飞往某某
答案 C
解析1920年,国民政府的中国航空公司开辟了至某某的航线,这是中国最早的民航线路。
12.建国后,我国出现过两年多的时间内,2 600万人浩浩荡荡的从城市退回到农村的现象。
导致该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B.上山下乡运动的开展
C.国民经济政策的调整
D.中西部三线建设的需要
答案 C
解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主要涉及对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与材料信息无关,故A 项错误;上山下乡运动是鼓励知识青年扶持农村和边远地区,故B项错误;据材料“建国后,我国出现过两年多的时间内,2 600万人浩浩荡荡的从城市退回到农村的现象”可知是国民经济政策调整的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信息与中西部三线建设的需要无关,故D项错误。
13.“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集体主义性质的,加上私人资本主义,加上个体经济,加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就构成了新某某主义的经济形态。
”新某某主义的经济形态在全国X围内存在于( )
A.1919年~1949年 B.1949年~1956年
C.1956年~1978年 D.1978年~1997年
答案 B
解析1949年新某某主义革命胜利,1919年与材料中“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不符,故A项错误;1949年~1956年是新某某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与题中“新某某主义的经济形态在全国X围内存在”相符,故B项正确;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与材料中“加上私人资本主义,加上个体经济,加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不符,故C项错误;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1978年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与题
中“新某某主义的经济形态在全国X围内存在”不符,故D项错误。
14.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开始于( )
A.农村 B.大中城市
C.经济特区 D.沿海开放城市
答案 A
解析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某某、某某开始推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由此开始。
故应选A。
15.被海内外人士誉为20世纪90年代“进入中国经济大门,打开中国市场的金钥匙,连接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桥梁”的是( )
A.某某特区 B.某某特区
C.港澳特别行政区 D.某某浦东
答案 D
16.有学者认为,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
推动东西文化圈大汇合的经济根源是( )
A.文艺复兴的兴起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造船水平的提高 D.某某扩X的狂热
答案 B
解析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东西文化圈大汇合,世界逐渐走向整体。
文艺复兴的兴起是思想方面的原因,故A项错误;商品经济的发展,对海外贵金属的需求,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是其经济根源,故B项正确;造船水平的提高是技术方面的原因,故C项错误;某某扩X的狂热是某某方面的原因,故D项错误。
17.被称为“地理大发现”的历史事件是( )
A.X和下西洋 B.启蒙运动
C.文艺复兴 D.新航路开辟
答案 D
解析X和下西洋局限在亚洲和非洲地区,和传统的丝绸之路在X围上没有明显的变化,谈不上“地理大发现”,故A项错误;启蒙运动是欧洲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不是地理方面的活动,故B项错误;文艺复兴是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与地理活动无关,故C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将人类活动的各个文明联系了起来,从此以后,人类从彼此分离日益走向整体,故D项正确。
18.下图是英国部分年代棉纺织品出口价值变化示意图,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和完善
B.棉纺织业部门的系列创新
C.世界贸易中心地位的确立
D.棉纺织手工工场不断增多
答案 B
解析1721年沃波尔上台,标志责任内阁制形成,材料与之无关,故A项错误;从1765年珍妮纺纱机出现之后,图表中棉纺织品出口价值连年攀升,说明棉纺织部门的机械创新成果显著,故B项正确;因为出口增加,英国逐渐成为世界工厂,才确立了世界贸易中心的地位,不能混淆因果,故C项错误;1765年之后,工厂逐渐取代“手工工场”,故D项错误。
19.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突出特点是( )
A.主要发生在轻工业领域
B.科学研究与生产紧密结合
C.重大发明来自传统工匠
D.英国的工业发展一枝独秀
答案 B
解析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发生在重工业领域,故A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突出特点是科学研究与生产紧密结合,故B项正确;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发明来自传统工匠,故C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同时发生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英国不再是一枝独秀,故D项错误。
20.有人批评罗斯福新政的措施至今对美国仍有负面影响。
下列措施最能体现“负面影响”的是( )
A.整顿金融 B.以工代赈
C.贸易保护 D.调整工业
答案 C
解析A、B、D三项措施不论对当时还是现在来讲,都具有积极意义。
但是贸易保护在当时
就引发各个国家之间的贸易冲突,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贸易保护主义更是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21.《大国崛起》有这样的表述:“大国之谜,当然还有另外的答案,那就是体制创新。
”20世纪30年代,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
其体制创新最突出的特点是( )
A.建立市场经济 B.实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C.拓展海外市场 D.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答案 D
解析20世纪30年代,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其体制创新最突出的特点是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故D项正确。
22.(加试题)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明显弊端,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 )
A.农民的负担过重 B.农轻重比例失调
C.消费品供不应求 D.重产值而轻质量
答案 B
解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以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为重点,从而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故B项符合题意;A、C两项均由B项所决定,D项不属于“最核心的问题”。
23.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遭受的损失和接踵而来的‘冷战’的压力一起迫使西欧依靠美国”。
不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参加“布雷顿森林体系”
B.接受马歇尔计划
C.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建立欧洲煤钢联营
答案 D
解析参加“布雷顿森林体系”、接受马歇尔计划、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西欧追随美国的表现,建立欧洲煤钢联营是欧洲一体化的重要一步,与材料中“迫使西欧依靠美国”不符,选择D项符合题意。
24.“它……既有维护成员国的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反对超级大国霸权主义和扩X政策的一面,又有维护成员国既得权益,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渗透和剥削的另一面。
”与上述评论相符的国际组织是( )
A.欧洲共同体 B.北约组织
C.不结盟运动 D.亚太经合组织
答案 A
解析关键信息是“反对超级大国霸权主义和扩X政策”,故A项正确;北约组织维护了超级大国美国的利益,故B项错误;不结盟运动并未“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渗透和剥削”,故C 项错误;亚太经合组织包含了美国,并未维护成员国的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故D项错误。
25.关于多极化未来有哪些极的问题,学术界存在“三极论”(美国、欧洲、东亚)、“五极论”(美、日、欧、俄、中)和“六极论”(前五极加印度)等争议,这在本质上反映了( ) A.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B.发展中国家的迅速崛起
C.美国综合实力的衰弱
D.一超多强局面的基本瓦解
答案 A
解析推动世界多极化的根源是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故A项正确;伴随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虽然获得发展,但是五极论还是六极论中所占得比例较小,故B项错误;无论三极论、五极论还是六极论,美国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故C项错误;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暂时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这种局面并没有瓦解,故D项错误。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请从第26、27、28题中任选两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6.(10分)“风云浙商”在当今媒体频频出现。
近代民族企业家里,“某某帮”曾经叱咤风云。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一八八七年,他(严信厚)在某某北门外湾头,创设了通久源机器轧花厂。
……到一八九七年,据九月二十一日《中外日报》,该厂“开设有年,生意亦畅,现因新添纺织机器,所有前次所用女工,不敷工作,因此招募女工,……闻近日女工向该厂报名者颇多”,这表明该厂发展较为顺利,以后续有扩大。
——赵世培等编《某某近代史》材料二1897年4月,湖广总督X之洞上奏,在概述数年以来中国新式工业兴办情况后,接着指出:“洋商见我工商竞用新法,深中其忌,百计阻抑,勒价停市。
上年江浙某某等省缫丝纺纱各厂,无不亏折,有歇业者,有推押与洋商者。
以后华商有束手之危,洋商成独揽之势。
”X之洞此奏是对全国情况的综论,具有普遍性,文中又点某某,可见问题较为突出。
——金普森等《某某通史》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97年“该厂发展较为顺利,以后续有扩大”的原因。
(4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是什么?除此之外还有哪些阻力?(2分)
(3)从材料可以看出,近代某某的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哪些领域?这在全国具有普遍性吗?为什么?(4分)
答案(1)某某是中国近代第一批开放的通商口岸,自然经济解体较早;甲午中日战争后,西方经济侵略加深,当地农民、手工业者大量破产为近代民族工业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2)主要障碍是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西方对技术和市场的垄断,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本国封建势力和一些陋习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民族工业起严重阻碍作用。
(3)主要在纺织、火柴等轻工业。
这也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普遍现象。
原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落后,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榨,因此只有在轻工业领域有所发展,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重工业为外国资本所垄断。
27.(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班牙人是果园爱好者,除了给美洲带来橄榄树和欧洲葡萄树外,还带来了种类繁多的水果。
作为回报,美洲印第安人贡献出非常丰富的粮食作物,特别是玉米和马铃薯,此外还有木薯、番茄等。
……动植物的交换并不限于欧亚大陆和南北美洲之间,整个世界曾卷入这种交换。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材料一反映了世界贸易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5分)
材料二在19世纪下半叶,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贸易和投资体系覆盖全球,90%的国际支付以英镑进行,而印度等国的中央银行则直接持有英镑而不是黄金,“英镑等同于黄金几乎是天经地义的事”。
——钟伟《国际货币体系的百年变迁和远瞻》
(2)根据材料二指出当时英镑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下半叶英镑获得这一地位的经济原因。
(5分)
答案(1)变化:商品种类增多;贸易X围扩大;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写出其中两点即可) 原因:新航路开辟。
(2)地位:中心(主导、优势、等同黄金)。
原因:英国是当时最大的殖民帝国;进行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奉行自由贸易政策;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写出其中两点即可)
28.(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除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外,美国还想建立一套适合自己利益的国际贸易体系……取消了阻碍跨国自由贸易的制约性贸易准则……合作场景的变化已经导致了大约5万家全球公司的诞生……以寻求尽可能低的运作成本。
——[美]杰里·本特利等《简明新全球史》材料二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说,穷国对一种新的企图持警惕态度,即:(发达国家)试图说服它们进一步向产品和劳务开放本国市场;它们的这种态度主要是因为“发达国家的人们看来很虚伪”……一个最近的实例是,美国对本土制造商唯命是从,但决定动用联邦反倾销法律来抵制来自巴西、俄罗斯和另外一些国家的钢材。
——路透社日内瓦1999年9月23日电请完成: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强的基本表现和原因。
(6分)
(2)谈谈你对材料二中“发达国家的人们看来很虚伪”的认识并说明其影响。
(4分)
答案(1)基本表现:世界金融组织成立;世界贸易体系建立;大量全球公司的出现。
原因:西方发达国家的推动;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的需要。
(2)认识:发达国家一方面宣扬贸易自由化,另一方面却又大力推行贸易保护主义。
影响:进一步拉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不利于国际贸易体系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