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黎鸣高级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黎鸣高级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月,阙也
张晓风
“月,阙也”,这是一本近两千年前的文学专著的解释。
阙,就是“缺”的意思。
那解释使我着迷,我渐渐爱上了“缺”的境界。
在中国的传统里,“天残地缺”或“天聋地哑”的说法几乎毫无疑问地被一般人所接受。
也许由于长期的患难困顿,中国神话对天地的解释常是令人惊讶的。
在《准南子》里,我们发现中国的天空和中国的大地都是曾经受伤的。
女娲以其柔和的慈手补缀抚平了一切残破。
当时,天穿了,女蜗炼五色石补了天。
地摇了,女蜗折断了神鳖的脚爪垫稳了四极。
她又像一个能干的主妇,扫了一堆芦灰,止住了洪水。
中国人一直相信天地也有其残缺。
我非常喜欢中国西南部一个少数民族的神话。
他们说,天地是男神女神合造的。
当时男神负责造天,女神负责造地,等他们各自分头完成了天地而打算合在一起的时候,可怕的事情发生了:女神太勤快,把地造得太大,以至于跟天没办法结合得起来。
但是他们终于想到一个好办法,把地折叠了起来,形成高山低谷,然后,天地才结合起来了。
是不是西南的崇山峻岭给他们灵感,使他们想起这则神话呢?
天地是有缺陷的,但缺陷造成了褶皱,褶皱造成了奇峰幽谷之美。
月亮是不能常圆的,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当我们心平气和地承认这一切缺陷的时候,我们忽然发觉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接受的。
在另一则汉民族的神话里,说到大地曾被共工氏撞不周山时撞歪了——从此“地陷东南”,长江黄河便一路浩浩淼淼地向东流去,流出几千里惊心动魄的风景。
而天空也在当时被一起撞歪了,不过歪的方向相反,是歪向西北,据说日月星辰因此哗啦一声大部分都倒到那个方向去了.如果某个夏夜我们抬头而看,忽然发现群星灼灼的方向,这让我们相信,属于中国的天空是“地倾西北”的吧!
五千年来,汉民族便在这歪倒倾斜的天地之间挺直脊骨生活着。
而月亮,到底曾经真正圆过吗?人生世上其实也没有看过真正圆的东西,一张葱油饼不够圆,一块镍币也不够圆,即使是圆规画的圆,如果用高度显微镜来看也不可能圆得很完美。
真正的圆存在于理念之中,而不在现实世界里。
在现实世界里所有的天体远看都呈球形,但不是绝对的圆,地球是约略近于椭圆形。
就算我们承认月亮约略的圆也算圆,那也是“方其圆时,即其缺时”。
有如十二点整的钟声,当你听到钟声时,已经不是十二点了。
花朝月夕,固然是好的,只是真正的看花人哪一刻不能赏花?在初生的绿芽嫩嫩怯怯地探头出土时,花已暗藏在那里;当柔软的枝条试探地在大气中舒手舒脚时,花隐在那里;当蓓蕾悄然结胎时,花在那里;当花瓣怒张时,花在那里;当香销红黯委地成泥的时候,花仍在那里;当一场雨后只见满丛绿肥的时候,花还在那里;当果实成熟时,花恒在那里;甚至当果核深埋地下时,花依然在那里。
或见或不见,花总在那里。
或盈或缺,月总在那里。
不要做一朝的看花人吧!不要做一夕的赏月人吧!人生在世哪一刻不美好完美?哪一刹那不该顶礼膜拜感激欢欣呢?
因为我们爱过圆月,让我们也爱缺月吧——它们原是同一个月亮啊!
(有删改)
12.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引用大量的神话传说,既丰富文章内容,又增添文化趣味。
B. 作者从哲学思考起笔,然后讲述神话故事,最后提出审美要求。
C. 作者认为现实中没有真正的完美,表现了积极豁达的人生态度。
D. 文章运用拟人、排比多种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蕴含哲理。
13. 文章第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4. 结合全文,探究作者爱上“缺”这一境界的原因。
参考答案:
12. B
13. 解释文题,提出“缺”的概念,引出对“缺”的思考,表明自己的态度,引发读者好奇,与文末分析月亮未曾真正圆过的内容相照应。
14. 受中国传统的影响,承认缺陷才能学会接受,缺陷中潜藏圆满、美好。
【12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了诗歌的内容、表达技巧、思想情感、语言。
每个选项一个考点,每个选项对应一联,注意结合诗句分析。
主要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语言主要是风格不正确,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B项“作者从哲学思考起笔”错,哲学分析在文末。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段的作用。
一般结合句子或段落在文章中位置来回答。
有指定就指定问题回答,没有指定,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回答。
内容上,内容的充实作用;主题的深化、升华作用;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结构上,开头,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制造悬念,推动情节发展等。
中间,过渡照应,承上启下。
结尾,呼应前文,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等。
内容上,“月,阙也”,这是一本近两千年前的文学专著的解释。
阙,就是“缺”的意思。
”结合文章题目,可知是对题目的解释,由此引出“缺”的概念。
“那解释使我着迷,我渐渐爱上了“缺”的境界。
引出了对“缺’的思考,“爱”字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结构上,首段照应、解释了标题,“使我着迷”,设置
了悬念,引发了读者的好奇,具有吸引读者注意的作用。
结合后文“而月亮,到底曾经真正圆过吗?”、“真正的圆存在于理念之中,而不在现实世界里”可知首段与后文探讨月亮未曾真正圆过的内容相照应。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作者的情感及其原因。
同样遵循答案在原文中的原则。
考生需要去文章中筛选重要语句。
“在中国的传统里,“天残地缺”或“天聋地哑”的说法几乎毫无疑问地被一般人所接受。
”、“中国人一直相信天地也有其残缺。
”、可知中国传统一直是承认缺陷的。
“月亮是不能常圆的,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当我们心平气和地承认这一切缺陷的时候,我们忽然发觉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接受的。
”作者爱上“缺”是因为他心平气和地承认缺陷,接受缺陷。
“天地是有缺陷的,但缺陷造成了褶皱,褶皱造成了奇峰幽谷之美。
”作者爱上“缺”是因为
缺陷中蕴藏者美好。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将军印
刘建超
两军对峙。
相距数里,看得见风旌旗猎猎,听得见战马嘶鸣、鼓乐号角。
将军以两万壮士对阵十万大军。
大帐外,两方叫阵的吼声排山倒海般雄壮,朔风劲吹,飞沙走石天昏地暗。
帐内,残烛下,将军屏气凝神,专心致志伏案涂墨,仿佛近在咫尺的恶战与已无关。
士兵来报——敌军距我五里路遥!
士兵又报——敌军距我两里路遥!
将军从容点完最后一笔,落下款,按上自己的玉印:“两军交战,总要有个见面礼。
替我送与对方元帅。
”
黑衣卫士绝尘而去,直奔对方大营。
元帅接过士兵呈上的“战书”,展开观看,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
是一幅画。
画面上是两匹鬃毛挺立、四蹄腾空、呼啸而至的骏马。
那骏马露出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咄咄逼人的霸气。
画面上墨迹已干,唯战马的双眼墨迹如珠,晶莹剔透,在烛光下熠熠发光,寒气逼人。
大战在即,能心神不乱画出如此气势骏马的将军绝非等闲之辈,此将军手下的壮士定是视死如归、以一当十的勇猛骁将。
元帅收起画,下令撤兵。
将军一画退十万敌兵,传为佳话。
将军的画身价陡增,成为争相收藏的珍品。
将军作画,总是在战前,在刀戟闪亮、战马嘶鸣中,画面永远是千姿百态的骏马。
南征北战,转战千里,将军的画散留在大江南北。
一日,搏杀阵中,将军被冷箭射中左眼,跌下马来。
将军的黑脸卫士拼死厮杀,从刀口下救出将军,自己失去了一条臂膀。
将军抚着卫士空空的袖管,说:“你可以提出任何要求。
”黑脸卫士说:“跟随将军征战十年,战役上千,只求将军伤愈后,能给我画一幅骏马图。
”
将军说:“我会送你一幅最好的。
”
将军伤愈,战事平息,将军解甲归田,过着乡野隐士的生活。
没有了战火硝烟,将军再也画不出骏马了,索性封笔。
数年后,将军旧疾复发,双目失明。
将军的画作价格猛涨。
而伪作也趁机泛滥,鱼目混珠。
将军当年战场作画,大多没有盖印。
有得到将军画作的人,就登门请将军辨别真赝。
将军虽然双目失明,却能凭双手摸出画的真伪。
尤其是骏马的眼睛,将军只一搭手就验出真假。
真的,补盖上自己的一方玉印,假的便付入灶膛。
得将军印者乃真迹,一时间,能得一枚将军印成了收藏者梦寐以求的事。
一日,一后生求见,拿出一幅骏马图请将军鉴别。
病榻上的将军只搭手一摸,便递与身边仆人,仆人接过画就要往灶膛里放,后生急呼:“且慢,且慢。
将军可知请求鉴画者是何方人士?”
将军:“何方人士与我鉴画真假有何关系?”
后生说:“我父亲就是曾伴随将军征战的黑脸卫士。
”
将军身子一颤:“你父亲现在可好?”
后生哭道:“家父现已重病在身,可他念念不忘将军。
他说将军曾答应赠他一幅骏马图。
我知道将军早已封笔多年,已不能再作画了。
为了了却父亲的心愿,我只得购此赝品,只求将军能网开一面,盖上将军印,我也好回去告慰父亲。
”
将军长叹一声:“你三天后来取此画。
”
将军喝退家人,三日不食不寐,闭紧屋门。
三日过后,将军将一画轴递与后生,说:“一定要带给你父亲。
”
后生接过画轴,叩首拜谢,告别将军。
走在集市上,后生好生纳闷,难道将军真的为父亲画了一幅骏马图不成?难道将军双目失明也能作画?好奇心驱使,后生忍不住打开了画轴,他吃了一惊:还是自己拿去的那张画,画的上方有一个大大的“赝”字,旁边还盖有一枚铜钱大的红印。
后生顿觉眼前灰暗,忍不住放声痛哭。
一富商经过,见后生,问起缘故,看了后生手中之画,愿出50两白银求之。
后生欣喜,接过白银忍不住问:“一幅赝品,先生何以出50两白银?”
富商说道:“此画是赝品,但上面所题的‘赝’字却是将军真迹啊。
看旁边这枚将军印,定是将军新刻无疑,而印上还有人体纹络,据我判断,这枚印是将军在自己的左手大拇指甲盖上镌刻而成,所用印油是将军指上之血。
真赝相对,浑然一体,此画价值连城啊!”后生方才醒悟,急匆匆赶往将军家中。
将军已气绝身亡。
17.说说第4段划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6分)
18.文章情节波澜起伏,请用简洁的语言梳理故事情节。
(6分)
19.文章结尾写道:“将军已气绝身亡。
”将军为何突然死亡?请联系全文,概括将军的思想性格。
(6分)
参考答案:
17、环境描写了紧张肃杀的战场气氛,使帐内帐外形成强烈的对比,(2分)烘托了将军从容镇定、大气凛然的英雄气概;(2分)制造悬念,吸引读者;(1分)为下文“将军一画退十万敌兵”作铺垫。
(1分)
18、战场作画,一画退敌传佳话;战场脱险,承诺送画赠部下;战后失明,双手辨画判真赝;生命践诺,甲章血印成绝唱。
(抓住“将军”这一主题形象来归纳。
答对两个要点给3分,三个要点给五分。
答出细节枝叶按四个要点归类给分。
语言表达形式可不求一律。
)
(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路和小说内容的把握。
梳理故事情节,首先要注意小说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之间的正面和侧面、明和暗的关系,应从主要人物入手来进行概括,不能面面俱到;其次,理清发展线索。
弄清故事的来龙去脉,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全过程来把握故事内容。
本体要围绕“将军”这一主题形象来归纳。
)
19、(1)要点:将军三日不食不寐,以大拇指甲刻章,以指上鲜血作印油,以生命为代价完成了一幅最好的画,以此来告慰自己忠诚的部下,他是竭尽心血而死的。
(3分)此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请酌情量分。
(2)要点:大智大勇,坚持原则,信守承诺。
(3分,每个要点1分。
)(本题考查“鉴赏小说中人物形象”的能力。
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应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从分析人物活动的环境入手,来分析人物的性格;二是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三是从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入手,来概括人物形象的特征。
)3.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题目(15分)
拿来主义
鲁迅
①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
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②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③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
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
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
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④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⑤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
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
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
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⑥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⑦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
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
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
“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⑧他占有,挑选。
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
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
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⑨总之,我们要拿来。
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六月四日。
1、文中第③段中用尼采来议论,是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以此想证明什么?(2分)
2、试分析文中“抛来”“抛给”“送来”之间的差异,及其作用。
(3分)
3、请在下面空格处填写相应的内容(8分)
作者在论证中采用了比喻论证,将鱼翅比作,作者主张的态度
是;
将鸦片比作,作者主张的态度是;将烟灯烟枪比作,
作者主张的态度是;将姨太太比作,作者主张的态度是。
4、下列对文本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鲁迅一概反对将我们的国家国宝,乃至传统艺术“发扬光大”到欧洲。
B、鲁迅认为拿来主义者关键不是拿来,而是其要有沉重、勇猛、有辨别、不自私的素质。
C、第⑤段中“清醒的青年们”是指原先热衷洋货的时尚青年。
D、第⑦段中“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是指那些与腐朽没落的阶级决裂的彻底革命者。
参考答案:
1、(2分)类比论证作者以尼采只是给予不想取得,最后发了疯,来类比当时的中国一味送去不想拿来,最后也终将落得看别人脸色乞讨的下场。
2、(3分)“抛来”和“抛给”都是不礼貌的举动,但“抛来”的接收方有要与不要的选择权;“抛给”对象更明确,带有更强烈的蔑视;“送来”外表很有礼貌的迷惑性,但接收方没有任何的选择权,只能接受。
3、(8分)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拿来吸收
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中精华和糟粕并存的部分吸收其精华
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中糟粕比精华多的部分剔除糟粕,保留精华
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中糟粕的部分彻底剔除
4、(2分)C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谢贞,字元正,陈郡阳夏人,晋太傅安九世孙也。
父蔺,正员外郎,兼散骑常侍。
贞幼聪敏,有至性。
祖母阮氏先苦风眩,每发便一二日不能饮食。
贞时年七岁,祖母不食,贞亦不食,亲族莫不奇之。
母王氏,授贞《论语》《孝经》,读讫便诵。
八岁,尝为《春日闲居》五言诗,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谓所亲曰:“此儿方可大成,至如‘风定花犹落’,乃追步惠连[注]矣。
”年十三,略通《五经》大旨,尤善《左氏传》,工草隶虫篆。
十四,丁父艰,号顿于地,绝而复苏者数矣。
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乃谓贞曰:“孝子既无兄弟,极须自爱,若忧毁灭性,谁养母邪?”自后少进饘粥。
太清之乱,亲属散亡,贞于江陵陷没,暠逃难番禺,贞母出家于宣明寺。
及高祖受禅,暠还乡里,供养贞母,将二十年。
太建五年,贞乃还朝。
及始兴王叔陵为扬州刺史,引祠部侍郎阮卓为记室,辟贞为主簿。
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
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
俄而高宗崩,叔陵肆逆,府僚多相连逮,唯贞与卓独不坐。
后主乃诏贞入掌中宫管记,迁南平王友。
府长史汝南周确新除都官尚书,请贞为让表。
后主览而奇之,尝因宴席问确曰:“卿表自制邪?” 确对曰:“臣表谢贞所作。
”后主因敕舍人施文庆曰:“谢贞在王处,未有禄秩,可赐米百石。
”
至德三年,以母忧去职。
顷之,敕起还府。
贞累启固辞。
敕报曰:“虽知哀茕在疚,而官俟得才,可便力疾还府也。
”贞哀毁羸瘠,终不能之官舍。
时尚书右丞徐祚、尚书左丞沈客卿俱来候贞,见其形体骨立,祚等怆然叹息。
吏部尚书姚察与贞友善,及贞病笃,察往省之,问以后事。
贞曰:“弱儿年甫六岁,情累所不能忘,敢以为托耳。
”是夜卒。
后主问察曰:“谢贞有何亲属?”察因启曰:“贞有一子年六岁。
”即有敕长给衣粮。
(节选自《陈书·列传第二十六》,有删改)
[注] 惠连:谢惠连,南朝宋文学家。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B. 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C. 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
贞说法
D. 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11.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傅”是古代职官名,魏晋时“三公”之一,是太子的老师。
B. “受禅”亦作“受嬗”。
王朝更迭,新皇帝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
C. “禄秩”指官吏食禄的品级,这里指俸禄和禄位。
D. “敕”在古代是与皇权联系在一起的,这里指帝王的诏书或命令。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谢贞天性聪慧。
小时候读过不少典籍,有的读过就能背诵,有的粗通大意;他八岁时写的诗就深得长辈称赞。
B. 谢贞非常孝顺。
小时候祖母因病难以进食,他便也不进食;父亲去世他悲痛欲绝,之后,奉养母亲未曾间断。
C. 谢贞洁身自好。
始兴王叔陵趁皇帝驾崩发动政变企图篡位,失败后府僚多因受牵连而被拘捕,而谢贞因为不参与阴谋,没有获罪。
D. 谢贞文采惊人。
受府长史周确委托,为他撰写辞让都官尚书的表文。
陈后主读过之后,怀疑该表文不是周确亲笔所作。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
(2)吏部尚书姚察与贞友善,及贞病笃,察往省之,问以后事。
参考答案:
10. B 11. A 12. B
13. (1)谢贞猜度叔陵会有叛逆之心,就和阮卓自行疏远叔陵,每当有宴饮游乐,总是用生病(称病)推辞,不曾参与。
(2)吏部尚书姚察和谢贞交好,到谢贞病重的时候,姚察去探望他,问他身后之事。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先要通读全文,了解句意。
大致翻译后可知“不食泣血而卒”后面不可带宾语,应在“卒”后断开,故排除A、C两项;“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中的“共往”后面应该有处所名词,故排除D项。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
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A项表述错误,魏晋朝时“三公”指太尉,司徒,司空,且太傅为国王的辅佐大臣与皇帝老师,谢安是死后追封太傅。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B项从原文“暠还乡里,供养贞母,将二十年”一处可看出,奉养谢贞母亲的是谢暠。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第一句关键词:“度”,猜度;“因”,就;句式“辞以疾”,状语后置,用生病(称病)推辞。
第二句关键词:“病笃”,病重;“省”,探望;“后事”,身后之事。
参考译文:
谢贞,字元正,陈郡阳夏人,是晋朝太傅谢安的九世孙。
其父谢蔺,任正员外郎,兼任散骑常侍。
谢贞幼年聪慧敏捷,有卓绝的品性。
其祖母阮氏起先为风眩病所苦,每每发病,便一两天不能进食。
谢贞当时七岁,祖母不吃,他也不吃。
亲戚没有不为此感到惊奇的。
其母王氏,教授谢贞《论语》《孝经》。
谢贞能够读完即背诵。
谢贞八岁时,曾作《春日闲居》五言诗,其从舅(母亲的叔伯兄弟)尚书王筠觉得他有美好的情趣,不一般,对他的双亲说:“这个孩子将来可成大器,至于像
‘风定花犹落’这样的句子,可以和惠连媲美了。
”谢贞十三岁时,略通《五经》大意,尤其熟悉《左氏传》,又擅长草隶、虫篆(古书体虫书)。
谢贞十四岁时父亲离世,他伏地顿首痛哭,几次哭得死去活来。
其父谢蔺在谢贞祖母阮氏丧期时,不吃东西,哭泣吐血而死,家人宾客都担心谢贞又如此,叔父谢洽、族兄谢暠便一同去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谢贞讲道,又对谢贞说:“孝子既然没有兄弟,最应自重,如果因父亲之丧哀伤过度而亡,谁来奉养母亲呢?”自此之后,谢贞才稍微进食饭粥。
太清之乱时,谢贞的亲属离散亡失,谢贞本人在江陵陷没。
谢暠逃难移居番禺,谢贞的母亲到宣明寺出家。
到高祖接受禅位,谢暠回归乡里,供养谢贞的母亲近二十年。
太建五年,谢贞才得以回朝。
到了始兴王陈叔陵任扬州刺史时,召引祠部侍郎阮卓为记室,征召谢贞为主簿。
谢贞猜度叔陵会有叛逆之心,就和阮卓自行疏远叔陵,每当有宴饮游乐,总是称病推辞,不曾参与。
叔陵一向钦敬他,也不怪罪他。
不久,高宗驾崩,陈叔陵作乱,僚属多因受牵连而被拘捕,只有谢贞和阮卓没有获罪。
陈后主于是诏令谢贞入宫掌中宫管记,(谢贞)迁任南平王友。
府长史汝南周确刚被授予都官尚书一职,请谢贞写辞让官职的表文。
陈后主看过奏表后,觉得此表文笔不同寻常,曾趁机在宴席上问周确:“你的表是自己写的吗?”周确回答说:“臣的表是谢贞所作。
”后主趁机敕令舍人施文庆说:“谢贞在王府,没有俸禄秩位,可赐米百石。
”
至德三年,(谢贞)因母亲去世离职。
没过多久,朝廷敕令(谢贞)起复回府。
谢贞多次启奏坚决推辞,敕令回复说:“虽然知道你内心伤痛且在服丧,然而选拔官吏必因才施用,可趁便尽力尽快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