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扎克艺术特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巴尔扎克是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最杰出的巨匠,他创作的《人间喜剧》,反映的是法国一个时代的生活。

他在短暂的一生里塑造了二千多个人物形象,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本文就其作品的艺术魅力作了三方面的阐述:一、贵在挖掘人物的灵魂,来展现人物的个性;二、注重在典型环境中突出人物的典型化、个性化形象;三、人物、环境的个性化、典型性无不闪烁着现实主义的光芒。

巴尔扎克是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最杰出的巨匠,他创作的《人间喜剧》,出色地反映了整整一个时代的生活。

在短短的二十年里,他共写了九十多部作品,塑造了二千多个人物形象。

雨果说:“他的一生是短促的,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

”这个评价是非常恰当的。

凡读过巴尔扎克小说的人都会认为,他绝不是以精美的词章取胜,像梅里美、福楼拜那样,远远没有做到既简明扼要,又剖析毫厘;他不追求典雅的趣味、端庄的仪态、整齐而匀称的结构,在这方面,他与古典主义大师高乃依•拉辛相距万里之遥;他的所长也不是优美的笔调,华丽的辞采,不如夏多布里昂那样具有“文字的魔力”,他也不像雨果那样堪称语言大师,以高超完美的语言技巧与充满感情色彩的文笔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他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贵在挖掘人物的灵魂,展现人物的个性马克思说:巴尔扎克曾对各色各样的贪婪作了透彻的研究。

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里就刻画了不同类型、各具特征的贪婪的典型人物,如高布赛克、老葛朗台和纽沁根。

虽然,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贪婪成性,但是在巴尔扎克笔下,我们不仅鲜明地看出高布赛克和老葛朗台之间的差异,也能清晰地看出老葛朗台与纽沁根之间的不同。

高布赛克攫取财富的目的,特别是他的手段,都说明他是一个带着浓厚的原始积累色彩的老式金融资本家,不是十拿九稳的买卖,他决不沾边,可是,只要有利可图,哪怕是拔下别人一根毫毛的蝇头小利,他也不轻易放过。

他说:“生活是一部由金钱开动的机器。

”这就是他的全部信念。

这个高利贷者,尽管得到的财物堆积如山,但从不知享用。

他死后,德尔王打开他二楼和三楼的密室,发现里面不光堆着棉花、糖、甜酒、咖啡等舶来之货,还堆满物主未能赎回而留在他手里的各种贵重的抵押品,从家具、银器到古画和古董,甚至还有各种长满蛆虫的食物。

箍桶匠出身的葛朗台,八面玲珑,长袖善舞,政治风云的变幻,给他造成了追求财富的千载难逢的大机遇。

在资产阶级革命大风暴期间,他投身共和党,俨然是个新潮流的人物。

他当了索漠的一区之长,还得过荣团的十字勋章。

迨至拿破仑称帝,他虽然丢了官,但也扎扎实实地捞了一票,所以毫无恋栈之情。

他跟高布赛克不同,除了放高利贷,他还经营葡萄园,作酿酒生意,在巴黎金融市场上买卖公债。

他虽然不用堆积商品作为贮藏货币的手段,但他同高布赛克一样是黄金拜物教的忠实信徒。

为了黄金,他可以不顾老伴的死活,独生女儿的终身之托。

他生活中唯一的乐趣是独自躲在密室里欣赏那些黄澄澄的东西。

巴尔扎克在小说里对老葛朗台临死前那个特定情景的刻画,真是入木三分。

他叫女儿把金子拿到他面前来;他一连几个小时盯着金子,好像一个才知道观看的婴儿一样老是呆望着同样东西。

他有如婴儿一般,露出一点儿很吃力的笑意。

有时候他说一句:“这样好教我心里暖和。

”他脸上的表情仿佛是进了极乐世界。

最后这句描写,简直是神来之笔。

老葛朗台的内心世界及个性毫无遮蔽地展示出来。

无论是高布赛克,还是葛朗台,一辈子都过得是清教徒式的禁欲主义生活,他们把搜刮来的财富藏得严严实实,正如俗话说的那样:财不外露。

银行家纽沁根却同他们完全相反,他过着挥金如土的豪华生活,他唯恐别人不知道他是个大财神。

他用各种手段来炫耀他的富有,甚至把他那个标致的老婆尽量装扮得珠光宝气,把她作为宣传他的财富的活动广告。

纽沁根的目的是给他的银行招来大批的存款,他不像高布赛克那样就只知一味堆积商品;也不像老葛朗台,把黄金作为贮藏的对象。

他的办法是尽量使他的全部资本处在不停的流动和周转的过程。

地产利息大,他就买卖地产;开矿赚钱多,他就设矿局。

纽沁根做交易的手段跟高布赛克迥然不同,他像赌场里的赌徒那样,喜欢孤注一掷,要么赔光,要么吃通。

他的信念是有了一千万,就得捞它个三千万,高布赛克只是躲在巴黎一条陋街上捕食,老葛朗台也只是在外省逞能,而
纽沁根这样的金融贵族,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就是“法国颁布法律,指挥国家行政,支配全部有组织的社会权力机关”的代表人物。

像条巨蟒的高布赛克,像只老虎的葛朗台老头,像纽沁根那样的“交易所的拿破仑”,虽然他们都以法国社会的主子自居,其实,他们都不过是自己的奴隶。

巴尔扎克在作品里不只去描写他们身上的共同点,也就是对财富的贪本论文由英语论文网整理提供婪(即“ 做什么”),而且还刻意求工地去描写他们是怎样贪婪地追求财富的(即“怎样做”)。

正是由于这些人物的个性化特征,我们才得以从高布赛克、老葛朗台和纽沁根所采取的发财致富的不同方式,以及他们享乐的不同性质上,清楚地看到十九世纪上半期不同阶段的法国社会生活的一幅全景图画。

二、注重在典型环境中突出人物的典型化、个性化的形象巴尔扎克对典型化的理解是多方面的,他在纲领性的《“人间喜剧”前言》中曾指出:“不仅仅是人物,就是生活上的主要事件,也用典型表达出来,有在种种式式的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处境,有典型阶段,而这就是我刻意追求的一种准确。

”(《文艺理论译丛》第二辑,0+ 页,人民文学出版社)可见,巴尔扎克是在自觉地探索着典型化的道路。

首先,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里,从来都是把描写典型人物与表现社会生活结合在一起,即努力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通过环境描写来再现时代,社会风貌,烘托人物个性,因此精细入微、生动逼真的环境描写,构成了《人间喜剧》一个重要的艺术特色。

巴尔扎克的绝大多数作品都穿插了大段的环境描写,这些描写或者以其叙述的逼真,或者以其观察的细致,或者以其分析的深刻,或者以其安排的得当,紧紧吸引着读者。

这些环境描绘不仅仅是时代和社会风貌的忠实写照,更是为了深入地刻画人物。

他总是力图为他的人物提供真实、形象的活动布景,以使人物获得真实感、典型性。

如《高老头》中的两处场景,是读者所熟悉的。

对伏盖公寓和鲍赛昂夫人府邸的描写,就提供了一幅幅巴黎生活缩影。

小说开卷对伏盖公寓的长篇描绘,就是一幅精雕细刻的风俗画。

作家首先让读者看到这个坐落在偏僻角落里的下等公寓俗恶不堪的外表。

接着在夹叙夹议之中,带领读者走进公寓,深入到这个下层社会的活动舞台。

随着作者对屋内陈设的描绘,读者仿佛能闻到公寓“闭塞的霉烂的酸腐的气味”。

这幅图画散发着现实主义的浓烈气息,是下层社会的真实的再现,在这样的背景下,再给读者介绍那一张张奇形怪状的脸谱,就显得十分自然,十分贴切了。

随着情节进展,读者随拉斯蒂涅来到鲍赛昂夫人的府邸,所见立时换了一个天地。

院子里停着华丽的马车,置办这样一部马车至少要三万法郎。

连门丁也穿着金边大红礼服。

楼梯上是金漆栏杆,铺着大红地毯,两旁供满着鲜花,布置精雅绝伦,别出心裁。

再加上金碧辉煌,花团锦簇的舞会场面⋯⋯一切都与高傲超群、自命不凡的鲍赛昂夫人那么协调一致。

复辟王朝时期贵族生活的穷奢极欲跃然纸上。

两处环境采取了不同的描写方法,前者由作者介绍,后者是小说人物的所见,富于变化。

其次,巴尔扎克不仅擅长逼真地描绘客观环境,更能站在历史的高度来表现艺术的典型环境,真实地再现出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关系,为典型人物的塑造提供了厚实的根基。

因此,他仿佛信手画出的各种生活画面,无不染上时代的色彩。

伏盖公寓是巴黎下层社会的缩影,“整个社会的分子,在这样一个集团内当然是应有尽有”。

在这伙落魄的群像当中,弥漫着对上层社会的妒羡与不满,正是在这个环境里,读者结识了伏脱冷。

而在富丽堂皇、珠光宝气的沙龙里,集结的是一群放荡不羁的上流社会的人物,作家着力描写荣华掩盖下的精神空虚,虚伪遮饰着的勾心斗角。

在这里读者目睹了鲍赛昂夫人的盛衰。

这两个交替出现的场景,或者说,整个百头攒动、互相倾轧的巴黎社会的典型环境,为野心家拉斯蒂涅的成长发展提供了真实可信的依据。

再次,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的环境描写又是同人物塑造紧密结合的。

一种方法是紧接着环境描写之后,引出在其中活动的人物,环境描写成为人物的先导。

如先写伏盖公寓,再介绍它的主人伏盖太太,伏盖太太的性格特征———庸俗小气,见钱眼开,便有了非常坚实的基础,令人感到这样的性格确是这种环境的产物。

第二种手法,是把环境的描写同人物心理变化和精神状态糅合在一起,一面描写环境,一面塑造人物。

例如,作者在描写鲍赛昂府邸时,也描绘了拉斯蒂涅的心理,随着景物的变换,细腻地刻画了这个人物渴望挤入上流社会的心理活动,写出了这个青年野心家成长过程中的一个侧面。

又如,作者描写鲍赛昂夫人的告别舞会的盛大场面,采用色彩强烈的对照手法,衬托出鲍赛昂夫人表面强颜
欢笑,私下里黯然神伤的精神状态,勾画出贵族阶级“无可奈何花落去”的衰败处境。

由此可见,在塑造典型环境中体现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方面,《人间喜剧》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经验。

巴尔扎克对“ 典型” 有自己明确的认识:“…典型‟ 这个概念,应该具有这样的意义,…典型‟ 指的是人物,在这个人物身上,包括着所有那些在某种程度跟它相似的人们的最鲜明的性格特征:典型是类的样本。

因此,在这种或那种典型和他的许许多多同时代人之间随时随地都可以找出一些共同点。

如果把他们弄得一模一样,则又会成为对作家的毁灭性的判决,因为他的作品中的人物就不会是艺术虚构的产物了。

”(巴尔扎克:《一桩无头公案》初版序言,《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十辑,第+0, 页,人民文学出版社)这一见解是相当深刻的,对我们今天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探讨仍有启迪意义。

巴尔扎克把典型看作是某类人物“最鲜明的个性特征”的集中,因而他笔下的人物大多有如浮雕般突出,给人以强烈印象:贪婪、吝啬、凶狠、奸诈、好色、淫荡、贪嘴、嫉妒⋯⋯这些人物形象大多是成功的。

而这些成功的典型,虽然性格单一,却绝不单调,更不雷同。

他主张的是“典型化的个性”和“个性化的典型”,力求做到单一性和丰富性的巧妙结合。

老葛朗台是这方面一个突出杰作。

嗜金如命的特点贯穿这个人物的始终。

但是,在金钱的导演下,葛朗台的表演又是千姿百态的。

他时而忧,时而喜,时而如虎,时而似羊,时而萎萎缩缩,时而神气十足,时而结结巴巴,时而口若悬河,时而谎话连篇,时而直言不讳⋯⋯而他的一言一行,一嗔一怒,又都离不开他的最高任务:“占有金子,保住金子。


同时,他处处露出外省财主的“土气”,横阔的身躯、丑陋的圆脸,结实的衣装,粗俗的谈吐,毫无风度的举止,乃至抢金匣,抓十字架等愚鲁的动作。

这就使葛朗台鲜明地区别了其他资产者的形象,成为血肉丰满,独具特色的典型化,个性化的形象。

与夸张、集中的手法相映,巴尔扎克以更加现实主义的手法,塑造了一批成功的典型。

这些人物虽然有强烈的情欲和追求,但作家却没有重笔渲染,而是用近乎白描的笔法描绘出人物的行动和心理,让他们在一系列的事变中自然而然地展示自己的性格特点。

对于这些典型,巴尔扎克同样赋予他们鲜明的个性色彩,使之成为典型环境中个性突出的典型人物。

拉斯蒂涅和吕西安是《人间喜剧》中的重要青年形象。

他们有许多共同点。

比如,都具有英俊潇洒的外表,都聪明过人,想出人头地,都从外省进入巴黎寻求功名利禄,都受到过贵族妇女(前者是鲍赛昂夫人,后者是巴日东太太)和伏脱冷的教诲,在堕落的道路上又都有过犹豫和矛盾。

尽管如此,拉斯蒂涅和吕西安却是两个决不会使人混淆的艺术典型。

吕西安在拿他自己和拉斯蒂涅作比较时说:“他(拉斯蒂涅)明明不如我,只是运气比我好⋯⋯我样样凭幻想,他可是更精明,讲实际⋯⋯”这两句评语虽简单,还明显地带有个人怨气,但仍然在一定程度上传达出人物的差异。

吕西安是诗人气质,一身浪漫,从外表才华到行为举止,以至处理各种关系,解决各种矛盾,他都锋芒毕露,毫无保留。

因此,他成功快,失败也惨,昏昏于胜利的喜悦,却看不到潜伏的陷阱。

一点廉价的吹捧就能使之飘飘欲仙,突然降临的灾难又使他茫然不知所措。

浅薄的热情和软弱的意志,构成了人物悲剧的内因。

而与吕西安相比,拉斯蒂涅确实要实际得多。

虽然也是初出茅庐,但他吃一堑长一智,很快就顺应了环境。

他善于察言观色,城府较深,每向前迈一步,都要权衡利弊,再加上决心“下地狱”的意志,使他在这个污浊的社会如鱼得水,平步青云,扶摇直上。

别林斯基这样赞叹道:“请看巴尔扎克:他写过多少东西,可在他的小说中,有没有一个性格、一个人物雷同的呢?把具有全部个性的浓淡色度的性格刻画出来,这是多么不可企及的本领啊!”(《文学的幻想》,《别林斯基选集》一卷,第2) 页)
三、人物、环境的个性化、典型性无不闪烁着现实主义的光辉法国小说,如果从中世纪的市民故事算起,到十九世纪有六七个世纪的历史,但法国小说艺术发展上的最大一次飞跃,显然要算巴尔扎克,特别是对现实主义传统小说艺术来说更是如此。

巴尔扎克把现实主义小说艺术推进到全面成熟的高度。

他的这些贡献,不论在法国文学史上还是世界本论文由英语论文网整理提供文学史上,都具有划
时代的意义,巴尔扎克所开辟的现实主义艺术的新途径,成为后代现实主义真实地描写现实生活的传统道路,直至今天这条传统道路上,仍然保持着“前呼后应”行者往来不绝的兴旺景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