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介词的语义表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汉语介词的语义表现
闫克
【摘要】在现代汉语中,介词虽被归为虚词,但是它们却有着不容忽视的语义表现:可以作为结构中心支配其他成分,内部成员数量比较多、分工明确、表达细腻。

其句法上倾向于出现在动词之前的位置上,依附于后面的动词短语。

【期刊名称】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0(029)005
【总页数】4
【关键词】介词;语义;虚词;句法
【文献来源】https:///academic-journal-cn_journal-zhengzhou-university-aeronautics-social-science-edition_thesis/0201224571620.html
一、引言
目前,汉语学界对介词的词性有多种看法,其中除占主流地位的虚词说外,还有前人主张的“副动”说(次动说)和最近提出的“半实半虚”说。

这一分歧的存在,缘于人们在词汇分类中一味求同不敢存异,把词类虚实的划分标准绝对化、简单化。

就介词而言,根本问题在于对介词虚化程度的具体事实认识不足,对介词内部的不平衡现象置之不理。

郭锡良(1997)指出,“研究古汉语虚词,首先必须有历史发展观点,要考察每个虚词的来源和历史发展。

”[1]研究现代汉语虚词也是如此。

张志公主编的《现代汉语》指出:“介词有的已经很虚,动词意味已经很少(如‘把、由’);有的还保留着动词的一些性质(如‘向、比’);有的保留着相当多的动词性,以致还作为十足的动词使用(如‘在、到’)。

总之,介词和动词有瓜葛,颇有点藕断丝连的味道。

正因为介词有这样
的特点,所以曾有语法学者把介词叫做‘副动词’或‘次动词’。

”[2]厉振苍在《现代汉语中的介词》中根据虚化程度的不同将128个介词分为两类:一类是完全虚化的,只占总数的四分之一或更少些;另一类是尚未完全虚化的,占介词的很大一部分。

[3]阎仲笙(1992)根据介词在古汉语中直接用作动词、有三分之一可以加“着、了”、可以构成正反迭用格式、能够受副词或形容词的修饰限制、对主语有陈述功能等语言事实,全面论述了“介词在很大程度上保留着动词的性质”这一个性特征,并明确提出“介词是一种没有完全虚化的半实半虚词”。

[4]这启示我们,要想获取对现代汉语介词语义表现的正确认识,应当首先突破词类虚实之分的界限。

下面,我们将从支配能力、成员数量变化趋势、句法位置选择等几个方面来考察介词的语义表现。

二、现代汉语介词的支配能力
从配价语法理论的角度来说,我们认为,在现代汉语的词类划分体系中,介词虽然被划归为虚词,但却不同于其他类虚词,它仍然具有支配从属成分的语义基础。

大家知道,现代汉语中的大部分主要介词来源于古汉语中的特殊类赋元动词。

其特殊之处在于,一般动词在正常情况下赋予主语、宾语的是其默认题元,即施事类题元或受事类题元,而这类动词由于其本身语义的缘故,能赋予相关的句法成分以位置默认题元之外的其他间接题元(如工具、处所等),而不需要另用赋元虚词,句法上相当于一个普通动词加一个赋元介词。

例如,“在”相当于“存在于、坐落于”;“用”相当于“以…做事”。

[5]90上古汉语中这类赋元动词一方面可以与同一题元的介词同现,另一方面又可以将介词隐去,这种句法表现正是这一语义特征的生动体现。

例如:
(1)a. 云昔秦始皇东巡会稽经此县,望气者云金陵地形有王者都邑之气。

(《三
国志·吴书·张严程阚薛传》)
b. 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 常有流星经於祠坛上。

《史记·乐书第二》
(2)a. 吾尝西至崆峒。

(《史记·五帝纪赞》)
b.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庄子·秋水》)
分析:例(1)中,古汉语动词“经”既可以单独支配处所题元“此县”,也可以通过后加古汉语介词“于”来支配处所题元“祠坛上”。

例(2)中,古汉语动词“至”既可以单独支配处所题元“崆峒”,也可以通过后加古汉语介词“于”来支配处所题元“北海”。

这些动词通常具有非终结性特征,其在句法和语义上的不完足性要求后续或追加动词短语形成连动结构或兼语结构,以满足语义完形的要求;但是由于受到时间的一维性及语言结构主从关系原则的制约,在历时中逐渐发生语义降级。

[6]例如:
(3)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趋涪。

(《三国志·魏书·邓艾传》)
(4)歌诗曰:“天马来兮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

” 《史记·乐书第二(卷二十
四)》
据马贝加(1999)的观点,在例(3)中,“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趋涪”整个可以分析为偏正结构,“经汉德阳亭”同“从阴平”、“由邪径”一样,在不同程度上发生了语义降级,可以分析为主要动词短语“趋涪”的状语;同理,例(4)中的“经万里”可以分析为“归有德”的修饰状语。

[7]
经过一段时间的语法化之后,虽然它们的句法独立性丧失殆尽,但由于语义滞留的原因,其支配其他成分的语义理据依然存在。

也就是说,介词虽然具有[-V]的语义特征,不能独立充当谓语,但这丝毫不影响它像赋元动词一样作为结构
中心支配其他成分的能力。

一直以来,国内汉语学者比附动词短语而将介词短语叫做介宾结构的看法,不自觉地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介词身上遗存的谓语性,同时也肯定了介词对其后成分的支配关系。

而我国老一辈汉语学者在研究介词之初所使用的“副动词”“次动词”的提法,对我们今天的研究同样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现代汉语介词的数量
现代汉语介词的语义虚化程度,我们还可以从其内部成员数量变化方面看到一些体现。

刘丹青(2003)观察到,介词的抽象度跟一种语言介词系统的丰约有关:冰岛语前置词至少有47个,其中包含语义很具体的词项,如austan“在…东边”、innan “在…里边”等;反之,大洋洲Kwamera语只有4个前置词,它们的语义都比较抽象,每一个都相当于其他语言中多个不同的介词,例如ia 表示处所、时间、工具、比较基准等,ti表示接受者、目的、致使、受益者、呼格等。

[5]81具体来说就是,一种语言的介词虚化程度越高,那么其成员的数量就越少;反过来看,如果一种语言的介词数量越少,那就说明其虚化程度越高。

而我们知道,汉语介词从古汉语的二十几个,一直发展到现代汉语的100多个,数量越来越多。

如张小克(2004)《略论普通话介词的数量》一文,以《现代汉语八百词》、《现代汉语虚词词典》、《现代汉语常用虚词词典》等为基础,在151个词语中,排除方言词等因素的影响,确定普通话介词的数量为111个。

[8]而在现代汉语介词这个词类家族中,成员之间的分工越来越细,表义日趋丰富和细腻。

例如,在陈昌来(2002)所建立的介词分类系统中,“往”、“朝”、“向”三词均属于境事介词中的方向介词。

[9]但是据张俐(2001)的考察,这三个介词仍然有着很大的区别:语义上,“向、朝”可以表示对象意义,
而“往”不能;句法上,“向、往”可以作补语,“朝”却没有这个功能。

[10]此外,余敏(2003)也指出:在动态性上,“往”重在位移,“朝”重在表示方向,“向”重在表示对象。

[11]这种趋势显示,现代汉语介词的抽象程度并不是很高,处于语法化过程的中间阶段,还不是完全的形式化标记。

四、现代汉语介词的句法行为
据刘丹青(2003)介绍,德国学者Lehmann注意到介词的语义抽象程度和句法行为密切相关。

[5]80朴正九(2006)就指出:“汉语介词是由连动句中第一个动词虚化而来的,大部分的介词都含有一定的动词意义,和后面的动词短语相配合表示一个完整的动作。

因此,介词虚化程度越高,那么其所带宾语的语义就越抽象,其宾语也就越容易移出动词短语。

”[12]据此我们对现代汉语93个基本介词在句子中的句法分布进行了大致的考察,结果如表1所示.
以表一为基础,以分布位置为依据,将可以出现在多个分布位置的介词重复计算,我们则得出句首、动词前和动词后每个位置上介词的出现几率,结果如表2所示:
(5)同二十年前相比,历史条件根本不同了。

(同……相比)
(6)自从接受江姐的饰演任务后,张火丁投入了……(自从……后)
从表2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出现在第Ⅱ种分布位置上的介词数量最多,比重最大。

也就是说,大部分介词短语仍然倾向于出现在动词之前的位置上,依附于后面的动词短语,从而帮助实现动作过程的完整性,使句子所表达的意思明确化。

这就说明,介词短语与后面的动词短语可以看成是一个表示完整动作行为的整体,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语义联系,其中介词短语因为受到句法和语义的限制,一定要出现在动词短语的范畴之内,不能随便从这个整体中移出。

这种句法行为正是现代汉语介词虚化程度不高的体现。

五、其他语言学理论的借鉴
实际上,将介词看作特殊类动词的不仅仅是我国老一辈学者。

据欧阳丽蓉(2003)的介绍,从1586年第一部英语语法问世至1800年所出版的275部语法书中,有3部把介词归入动词。

1797年出版的《英语入门》(The Rudiments of the English Tongue)一书谈到介词归入动词的原因时说:“介词有行为的含义,不仅与名词和代词有关系,而且与动词有关联……”[13]在美国,生成语法理论的领军人物乔姆斯基(Chomsky,1970)根据介词与动词的共同点——[-N]特征明确提出,作为补语的名词的格(格位)取决于支配它的动词和介词。

①这种把介词看作与动词相似的授格成分的观点,显然也是对介词身上遗留的谓语功用及其支配能力的一种肯定。

因为在当代句法学的“格位理论”中,给主语授格的句子中心(Ie)就包含着一个重要的功能项——谓素②,何况是同及物动词一样具有宾格指派能力的介词呢。

而韩礼德(Halliday)在1985年出版的《功能语法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中更明确地把介词看成没有“时”、“态”等形态变化的动词性的词,称为“零动词”(minor verb),把介词短语视为“零动词”小句的紧缩形式,称为“零句”(minor clause),并且指出:一方面看,介词以名词性成分作补语,名词性成分与介词不仅处于话语结构中补语与谓语那种关系中,而且还处于某种及物性关系之中,这与动词的补语没有根本性的差别;从另一方面看,介词起零过程(minor process)的作用,其后的名词性词组在功能上与范围、目标、属性这些参与者相对应,与小句内直接用作参与者的名词性词组没有什么差别,它们通过介词这一中介作为“间接”参与者被引进主过程。

与韩氏相近的是,英
国语言学家Van Vanlin&LaPolla从介词自身的语义入手进行分类,提出了谓语性介词的概念,并且指出:谓语性介词引进的题元是谓语核心本身论元结构以外的题元,对引进的题元来说,其作用像一个谓语,在结构中是必不可少的。

[5]79国外语言学者对介词的上述看法与部分国内学者的主张不谋而合,这一事实告诉我们,介词自身谓语性语义成分的存在是一种具有很大的现实性的语言共性,重新审视介词的性质和作用的做法并不是空穴之风。

六、结论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看到:其一,虽然现代汉语介词的句法独立性丧失殆尽,不能独立充当谓语,但其支配其他成分的语义理据依然存在,仍可以像赋元动词一样作为结构中心支配其他成分。

其次,在现代汉语介词这个词类家族中,成员数量一直处于增长状态,成员之间的分工越来越细,表义日趋丰富和细腻。

这种趋势显示,现代汉语介词的抽象程度仍不是很高。

再次,从句法表现来看,现代汉语介词仍然倾向于出现在动词之前的位置上,依附于后面的动词短语,从而帮助实现动作过程的完整性,不能随便从这个整体中移出。

这种句法行为正是现代汉语介词虚化程度不高的体现。

因而我们可以说,在现代汉语目前的词类划分体系中,介词虽被归为虚词,但是它们仍有着相当的语义基础和不容忽略的语义表现。

只有认识到这些,我们才能超脱词类虚实标准的束缚,获得关于介词的更为全面、更为合理的认识,从而更好地解释介词不同于其他虚词的句法、语义表现。

注释:
①乔姆斯基(Chomsky,1970)用两对区别性特征[±N]、[±V]来区别名词、动词、形容词和介词四大单词语类。

并且指出:形、名为一方,具有[+N]特征,作中
心语时不能赋格;动、介为一方,具有[-N]特征,作中心语时可以赋予补语某个格。

(转引自徐烈炯1988:278-279)
②据徐杰(2001:89-97)介绍,有派格能力的都只能是中心成分(Head categories),动宾结构、介宾结构中动词、介词是中心,它们指派其后的成分以宾格;主格由句子中心(Ie)来指派。

句子中心包括三项内涵:从定式动词身上离析出的“时态”(Tense)和“呼应态”(Agreement)以及没有语音形式的功能项“谓素”(predictor)。

“时态”和“呼应态”合称为“曲折范畴”(Inflection)。

各种语言的句子中心因语言类型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参数赋值。

英语等有形态变化的语言中,句子中心是三项内容的融合体。

汉语没有经典意义下的“曲折范畴”,其句子中心只有“谓素”一项内容。

参考文献:
[1]郭锡良.介词“于”的起源和发展[J].中国语文,1997,(2):132-141.
[2]张志公.现代汉语[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3]厉振苍.现代汉语中的介词[J].语言文字学, 1987,(7):34-45.
[4]阎仲笙.试论介词和介宾短语的句法地位[J].河北师范学院学报,1992,(2):53-60.
[5]刘丹青.语序类型学与介词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6]石毓智.时间的一维性对介词衍生的影响[J].中国语文,1995,(1):18-26.
[7]马贝加.介词“经”的产生与发展[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1):39-42.
[8]张小克.略论普通话介词的数量[J].辞书研究,2004,(3):155-157.
[9]陈昌来.介词与介引功能[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10]张俐.介词“向”“往”“朝”[J].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01,(5):87-89.
[11]余敏.介词“往”“朝”“向”比较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3.
[12]朴正九.现代汉语介词短语的分布类型及语法条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6,(3):57-61.
[13]欧阳丽蓉.韩礼德的介词观[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82-85.
[14]Halliday.功能语法导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德汉动词配价对比研究”(04BYY001)
责任编校:马小军,田旭
【文献来源】https:///academic-journal-cn_journal-zhengzhou-university-aeronautics-social-science-edition_thesis/0201224571620.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