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 2.4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第一课时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高一必修3政治教学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扫墓、祭祖属于封建迷信活动,应加以禁止
B.祭扫烈士墓,缅怀革命先
C.把握正确的判别标准,是有效地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基本依据
D.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0.随着开放的深入,不入人尤其是青少年热衷于过“洋节〞,而对于我们自己的传统节目却淡漠了。如此发展下去,带来的后果是:
(3)正确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中华文化为源头,由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经过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传统文化是对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不断丰富不断增长的人文精神的总和。现代化进程是文化发展的一部分,一旦否定了传统,现代化与民族特点也就是中国特色就要脱节,这与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不一致的。自人类文明发展以来,中华文化以其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内涵傲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我们要尊重科学和历史,放眼未来,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挖掘中华文化的精髓,
③是一种封建思想的表达,应该摒弃 ④对人们的生活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3.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又与中国“和〞文化传统有着历史渊源。从“和为贵〞的处世哲学,到“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从“天人合一〞的自然意识,到“协和万邦〞的国家理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成长。
A.①②④⑤⑥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⑥ D.①③④
5.我国传统文化崇尚“浩然正气〞,今天我们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正气〞,同时赋予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内涵,这说明传统文化具有
A.相对稳定性 B.鲜明民族性 C.较强融合性 D.鲜明渗透性
6.X岱年说:“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具有民族的自信心与自尊心。而民族的自信心与自尊心有其思想基础,即对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以下理解正确的选项是:
①其相应内容应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 ②当前已没有落后、腐朽的东西
③我们要取其精华、取其糟粕 ④对其落后、腐朽的东西,必须自觉加以改造和剔除
A. 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培根认为,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度。培根的这句话说明:
①正确的知识文化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②任何知识文化都推动社会进步
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精华,树立爱祖国、爱祖国传统文化,学祖国传统文化,
传承祖国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教学重、难点: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
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学生展示、师生评价
学习内容及过程:
〔一〕.传统文化面面观
1.传统文化的含义是什么?
课题
第四课一框 传统文化的继承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学习目标:一、 知识目标
1. 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释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的道理。2. 识记传统文化的含义;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
3. 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D.加强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12.当年红军长征路经少数民族地区时,X伯承同志尊重并依据当地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采取“歃血为盟〞的民俗形式,与彝族首领结拜为兄弟,使红军避免了因民族纠纷带来的生存威胁,并及时摆脱了国民党军队的追赶。以下对“歃血为盟〞的认识,正确的选项是〔 〕
①彝族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②是彝族同胞约定俗成的礼节和风尚
文明进步背道而驰。
〔1〕请你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对上述观点进行分析。
2〕你认为我们应怎样对待传统文化?
教学流程:
学后反思:
去伪存真。
四.[巩固练习]
1.传统文化是指:
①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②产生于过去,打上历史烙印的文化
③人类世世代代长期积累下来的文化
④由世界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文化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 D.②③④
2.“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这说明文化具有:
③文化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文化的传播 ④文化具有继承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清明节是流行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传统节日。至唐宋时期开始形成踏青、扫墓等风俗,成为民间重要的祭祖日。“文化大革命〞时期,我们曾经简单粗暴地将扫墓、祭祖当成封建迷信活动加以禁止。改革开放以后,清明节又重新成为人们地重要节日。在这一天,人们或者扫墓、祭祖,寄托对祖先地哀思;或者踏青、植树,享受初春地美好时光;或者祭扫烈士墓,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这说明:
A.积累性 B.稳定性 C.民族性 D.继承性
3.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说法,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①结构体系独特 ②艺术造型优美 ③艺术装饰丰富 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以下属于传统文化的是
①传统习俗 ②故宫、长城 ③某某自然风景区 ④《论语》
⑤达芬奇《最后的晚餐》 ⑥ 某某宝塔
A.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B.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C.只要有优秀的民族文化,就会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D.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可以战胜一切困难
7.中国传统的节日大多产生于农耕时代,随着社会的变迁其赖以生息延续的文化土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习俗应经不适应这个时代了,也无法吸引现代人的关注,以下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正确的选项是
A.有利于世界文化的融合
B.能够使我们国家尽快与世界接轨,扩大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C.逐渐失去民族特色,不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削弱了民族的凝聚力
D.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11.上题结论给我们的启示是:
A.继续扩大开放,加快我国传统文化融入世界的步伐
B.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C.要尊重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2.列表比较一下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习俗、建筑、文艺、思想〕在含义、地位 、影响,例子上的不同。
习俗
建筑
文艺
思想
含义
地位
影响
举例
探究题:
〔1〕我国很多地区保留着元宵节看花灯吃汤圆、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中秋节赏月吃月饼等习俗,在你看来,这些习俗能够保留至今的原因是什么?
〔2〕.有人认为,传统民居占用太多的土地资源,在人口日益增长的今天,我们应该将其彻底抛弃。你赞同这种观点吗?
有人认为,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回归中华民族文化。对此请谈谈你的认识。
五.〔课外训练〕
如今全国不少地方都掀起了一股小学生“读四书五经〞的热潮。对此,老师、家长、专家
发表了他们的意见。
有的老师认为:传统文化有超越时空的力量,可以长期发挥作用。
有的家长认为:读经占用正常课程时间,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有的专家认为:开设“国学〞课程束缚学生的天性,四书五经中不少糟粕的东西,与现代
〔二〕 传统文化在今天
1.传统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2.传统文化的作用是什么?
〔三〕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是什么?
2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是什么?
探究题:.有人认为传统文化是财富,有人认为传统文化是包袱,你认为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是财富还是包袱?
三.[知识拓展]
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1)文化对社会和人的发展遇有双从作用。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政治的变化,如果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能够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能够与时俱进就能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积极的作用;反之,传统文化如果一成不变,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碍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的加以改造或剔除。
B.祭扫烈士墓,缅怀革命先
C.把握正确的判别标准,是有效地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基本依据
D.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0.随着开放的深入,不入人尤其是青少年热衷于过“洋节〞,而对于我们自己的传统节目却淡漠了。如此发展下去,带来的后果是:
(3)正确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中华文化为源头,由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经过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传统文化是对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不断丰富不断增长的人文精神的总和。现代化进程是文化发展的一部分,一旦否定了传统,现代化与民族特点也就是中国特色就要脱节,这与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不一致的。自人类文明发展以来,中华文化以其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内涵傲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我们要尊重科学和历史,放眼未来,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挖掘中华文化的精髓,
③是一种封建思想的表达,应该摒弃 ④对人们的生活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3.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又与中国“和〞文化传统有着历史渊源。从“和为贵〞的处世哲学,到“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从“天人合一〞的自然意识,到“协和万邦〞的国家理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成长。
A.①②④⑤⑥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⑥ D.①③④
5.我国传统文化崇尚“浩然正气〞,今天我们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正气〞,同时赋予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内涵,这说明传统文化具有
A.相对稳定性 B.鲜明民族性 C.较强融合性 D.鲜明渗透性
6.X岱年说:“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具有民族的自信心与自尊心。而民族的自信心与自尊心有其思想基础,即对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以下理解正确的选项是:
①其相应内容应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 ②当前已没有落后、腐朽的东西
③我们要取其精华、取其糟粕 ④对其落后、腐朽的东西,必须自觉加以改造和剔除
A. 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培根认为,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度。培根的这句话说明:
①正确的知识文化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②任何知识文化都推动社会进步
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精华,树立爱祖国、爱祖国传统文化,学祖国传统文化,
传承祖国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教学重、难点: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
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学生展示、师生评价
学习内容及过程:
〔一〕.传统文化面面观
1.传统文化的含义是什么?
课题
第四课一框 传统文化的继承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学习目标:一、 知识目标
1. 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释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的道理。2. 识记传统文化的含义;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
3. 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D.加强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12.当年红军长征路经少数民族地区时,X伯承同志尊重并依据当地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采取“歃血为盟〞的民俗形式,与彝族首领结拜为兄弟,使红军避免了因民族纠纷带来的生存威胁,并及时摆脱了国民党军队的追赶。以下对“歃血为盟〞的认识,正确的选项是〔 〕
①彝族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②是彝族同胞约定俗成的礼节和风尚
文明进步背道而驰。
〔1〕请你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对上述观点进行分析。
2〕你认为我们应怎样对待传统文化?
教学流程:
学后反思:
去伪存真。
四.[巩固练习]
1.传统文化是指:
①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②产生于过去,打上历史烙印的文化
③人类世世代代长期积累下来的文化
④由世界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文化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 D.②③④
2.“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这说明文化具有:
③文化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文化的传播 ④文化具有继承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清明节是流行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传统节日。至唐宋时期开始形成踏青、扫墓等风俗,成为民间重要的祭祖日。“文化大革命〞时期,我们曾经简单粗暴地将扫墓、祭祖当成封建迷信活动加以禁止。改革开放以后,清明节又重新成为人们地重要节日。在这一天,人们或者扫墓、祭祖,寄托对祖先地哀思;或者踏青、植树,享受初春地美好时光;或者祭扫烈士墓,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这说明:
A.积累性 B.稳定性 C.民族性 D.继承性
3.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说法,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①结构体系独特 ②艺术造型优美 ③艺术装饰丰富 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以下属于传统文化的是
①传统习俗 ②故宫、长城 ③某某自然风景区 ④《论语》
⑤达芬奇《最后的晚餐》 ⑥ 某某宝塔
A.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B.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C.只要有优秀的民族文化,就会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D.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可以战胜一切困难
7.中国传统的节日大多产生于农耕时代,随着社会的变迁其赖以生息延续的文化土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习俗应经不适应这个时代了,也无法吸引现代人的关注,以下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正确的选项是
A.有利于世界文化的融合
B.能够使我们国家尽快与世界接轨,扩大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C.逐渐失去民族特色,不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削弱了民族的凝聚力
D.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11.上题结论给我们的启示是:
A.继续扩大开放,加快我国传统文化融入世界的步伐
B.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C.要尊重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2.列表比较一下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习俗、建筑、文艺、思想〕在含义、地位 、影响,例子上的不同。
习俗
建筑
文艺
思想
含义
地位
影响
举例
探究题:
〔1〕我国很多地区保留着元宵节看花灯吃汤圆、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中秋节赏月吃月饼等习俗,在你看来,这些习俗能够保留至今的原因是什么?
〔2〕.有人认为,传统民居占用太多的土地资源,在人口日益增长的今天,我们应该将其彻底抛弃。你赞同这种观点吗?
有人认为,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回归中华民族文化。对此请谈谈你的认识。
五.〔课外训练〕
如今全国不少地方都掀起了一股小学生“读四书五经〞的热潮。对此,老师、家长、专家
发表了他们的意见。
有的老师认为:传统文化有超越时空的力量,可以长期发挥作用。
有的家长认为:读经占用正常课程时间,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有的专家认为:开设“国学〞课程束缚学生的天性,四书五经中不少糟粕的东西,与现代
〔二〕 传统文化在今天
1.传统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2.传统文化的作用是什么?
〔三〕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是什么?
2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是什么?
探究题:.有人认为传统文化是财富,有人认为传统文化是包袱,你认为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是财富还是包袱?
三.[知识拓展]
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1)文化对社会和人的发展遇有双从作用。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政治的变化,如果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能够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能够与时俱进就能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积极的作用;反之,传统文化如果一成不变,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碍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的加以改造或剔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