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教学实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朱元思书》教学实录
师:我们在上学期学过《答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南朝梁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

还能否背出全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生: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事实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师:好,今天我们学习另一篇同时代的美文《与朱元思书》。

请一位同学把题目和作者朝代写在黑板上,注意位置和布局。

生:思忖后主动举手,书写完毕。

师:评价学生书写的水平。

师:请一位同学解释一下题目。

生:给朱元思的一封信,作者写的。

师:这信应该是节选,也与《答谢中书书》一样,不是叙事抒情,而是……
生:写景。

师:对,这景写得还相当的美,使读者产生如在画图中的感觉,我们一起来品味学习一番。

师:本文同《答谢中书书》一样,有很多整齐的对句,个别句子长短不一,这句式叫……
生:骈散结合。

师:第一段总写。

我来读一下:风烟俱净……
生:跟读。

师:前两句,要目视高远,眼界开阔,读出磅礴大气。

中间两句,作者随波逐流,自由飘荡,要读出如小鸟出笼自由翱翔般的快乐之意。

后三句,要读出那种陶醉、赞美之情。

生:自读,体味,背诵。

生:单独诵读、集体诵读。

师:本段中有四个字可以概括全文…
生:奇山异水。

师:对,纲举目张,作者告诉我们下面要写的是山之奇、水之异。

师:第二段写水的什么特点?
生:水皆缥碧,水色。

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清。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水流速度快。

师:水皆缥碧,直接写水,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水清,还是直接写吗?
生:间接写。

师:所以,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

急湍甚箭的甚,猛浪若奔的奔,如何理解?
生: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浪头像飞奔的骏马。

师:有几种修辞?
生:夸张,比喻,对偶。

师:寥寥八个字,短短两句话,竟运用了三种修辞,作者笔写之水如在读者眼前流过,这就是丰富形象的表现力。

师:前四句写静,这两句写动,所以本段写景还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

这些景物,都是通过什么感觉写出来的?
生:视觉。

师:我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然后齐背。

生:水皆缥碧……
师:这就是水的奇异。

那么,山的奇特之处在哪里?读一下“夹岸高山”至“千百成峰”。

生:读,山高。

师:因为高,所以山上茂密的绿树让人看了顿生寒意。

山好像是在竞争、比赛,不满足现在的高度,竞上,争高,变成矗立于天空的高峰。

生:理解想象,自读自背。

师:本段文字作者从视觉角度写了山的高,把不动的山写动了,化静为动。

生:再次自读,直至背诵。

师:这几句是视觉描写,下面几句呢?
生: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是从听觉角度写的。

师:作者写了泉水、鸟、蝉、猿四种景物的声音,比较错杂,是否混乱、喧嚣?
生:比较嘈杂。

师:嘈杂的场合,比放在大街上各种车辆刺耳的刹车声、鸣笛声不绝于耳,各种急切的叫卖声、心有算盘的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我们往往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生:难受,烦乱。

师:但作者在这里要表达的是这样的感受吗?
生:不是,一种喜欢,一种陶醉。

师:是的。

泉水、鸟、蝉、猿发出的是自然之声,是万物的本性。

这声音,不是为了五斗米而折腰的讨好献媚,不是丝竹乱耳的奢侈浮华,不是求名,也不是图利,是山水自然的的合鸣之音。

白居易在他的《琵琶行》中有句话:此时无声胜有声,我们反用一下,作者吴均在这里写声音是此时有声胜……生:无声。

师:那么,这里的嘈杂是表面的,作者要突出的是一种……
生:宁静、安静。

师:假如同学们身处这样的美景佳境之中,你愿意离开还是流连忘返?
生:流连忘返。

师:作者吴均,南朝梁文学家,精通史学,写过南朝齐的历史《齐春秋》,但秉笔直书得罪了当权者,罢官毁书,因为有这样的经历,所以作者希望自己置身此地、陶醉其中。

作者也相信,那些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样的美景也会平息那追求功名利禄的心;那些治理俗务、案牍劳形的人,看到这样的山谷也会忘记回家。

因为……
生:这里的景太美了。

师:这是写景还是写人?
生:写景。

师:间接写景,通过写游览者感受的宁静、陶醉来表现景之美。

这在手法上叫……
生:反衬手法。

师:或说侧面烘托。

那么下面两句,同学们先读书背诵。

生:读背,及时举手。

师:谁能不看书来说一下它的意思?
生:稍稍准备,举手回答。

师:“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什么意思?
生:横斜的树枝遮蔽上空,虽是白天,但让人感到犹如黄昏,有时枝条稀疏,也可以看见太阳。

师:此前,作者一番感慨,也算文末点题,文章到此为止就行了。

所以有人认为是多余的。

多余吗?同学们怎么看?
生:不要受名人效应、权威崇拜的影响,各抒己见。

师:我们联系全文,作者描摹美景,引发胸中真情,但游览并无因此而止。

他站在小船上,继续前行,两岸枝繁叶茂的高大树木,在河面窄的地方,遮天蔽日,在昼犹昏,在河面宽的的地方,比较稀疏,阳光趁机照在河面上。

美景因作者游览的脚步而不断变化,似乎无穷无尽。

同学们闭上眼睛背诵一遍,体会一下。

生:齐背。

师:近代学者王国维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其实本文也是“文中有画”。

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在图画中,已在读者的揣摩中。

师:总结本课。

本文体裁是书信,内容写景,句式骈散结合,修辞手法有……生:对偶、夸张、比喻。

师:写景手法也丰富……
生:动静结合,角度多变,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结合,反衬手法。

师:所以,本文短小精悍,当时人称“吴均体”,为人们所称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