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生态水培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的生態水培模式郑圣峰
生態水培是生態農業的一环,它基本的原理中国古代就有,誰最早使用這個方式來種植物呢?其實,並非外來的技术,在我国南方的「船戶」往往在船後拖帶一個木製作的筏子,在上面種菜成為水上菜園。
它就是生態水培的一种应用模式。
所謂的架田,又稱葑田或浮田,是一種漂浮在水田上的農田。
葑田(长满菰根的水田;在沼泽上, 以木作架, 上铺泥土, 作为种植水生植物的农田, 叫葑田, 也叫架田); 這種農田最初是由泥沙自然淤積水草,如菰葑(茭白)等的根部,日久浮泛水面而形成的一種自然土
地,東晉時,長江流域便開始利用這種土地種植水稻等作物。
而葑田之名,則最早見於唐朝。
唐秦系《题镜湖野老所居》诗:“树喧巢鸟出,路细葑田移。
” 宋陈旉《农书》卷上:“若深水藪泽,则有葑田,以木缚为田坵,浮繫水面,以葑泥附木架上而种艺之。
其木架田坵,随水高下浮泛,自不渰溺。
”
後來人們便模仿葑田的形成一种种植模式,作成木架浮在水面,將木架裏填滿帶泥的菰根,讓水草生長糾結填滿框架而成為人造耕地。
開始時,人們仍稱其為葑田,元代則正式將葑田命名為架田。
架田已突破了葑田的限制,而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造耕地。
桑基魚塘是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充分利用土地而创造的一种挖深鱼塘,垫高基田,塘基种植桑樹,塘内养鱼的高效人工生态系统.它也是很好的生態農業模式。
將低窪地挖深變成水塘,挖出的泥堆放在水塘的四周為地基,基和塘的比例為六比四,六分為基,四分為塘,基上種桑,塘中養魚,桑葉用來喂蠶,蠶屎用以飼魚,而魚塘中的塘泥又取上來作桑樹的肥料。
通過這樣的迴圈利用,取得了「兩利俱全,十倍禾稼」的經濟效益。
這便是桑基魚塘。
桑基魚塘,是明清時期中國水鄉人民在土地利用方面的一種創造,也是中國建立合理的人工生態農業的開端。
它既能合理利用水利和土地資源,又能合理的利用動植物資源,不論在生態上,還是在經濟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效益,它是我国早期生态循环农业一种很科学的模式,老祖宗的智慧另人赞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