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
摘要:历史教育的本质是人文素养教育,其中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对学生价值观的培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体体现。

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西
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一课为例,探讨如何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并提出在高中历史教学应用中的几点反思。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中历史教学;实践
作者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这一问题,以《西方人文主义思
想的起源》一课为例开展了研究。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本节课中的应用
(一)提出贯穿整节课的教学主线——“民主、法制”
案例一:普罗泰格拉的审判
材料:“普罗泰戈拉是古希腊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其著作有《论神》、《论真理》等。

一生旅居各地,收徒传授修辞和论辩知识,是当时最受人尊敬的“智者”。

曾多次来
到当时希腊奴隶主民主制的中心雅典,与民主派政治家伯里克利结为挚友。

晚年因“不敬
神灵”被控诉审判,著作《论神》被焚,本人被驱逐出雅典城邦,在渡海去西西里的途中
逝世。

——据杨适《古希腊哲学探本》整理
教师设问:普罗泰格拉晚年因“不敬神灵”而被驱逐出雅典城邦,那么如果你是法官,结合材料指出普罗泰戈拉触犯神灵的证据?
材料:“人是万物的尺度,存在时万物存在,不存在时万物不存在”、“至于神,我
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有许多东西我们认识不了的。

”——《泰阿泰德篇》
教师设问:为什么普罗泰戈拉在当时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就触犯了神灵呢?
生:略。

教师设问:在当时普罗泰戈拉为什么能提出强调人的价值的观点?请阅读课本22页
第一段回答。

生:略。

教师设问:在刚才关于普罗泰格拉的介绍中我们知道他与伯里克利是挚友,而伯里克
利所处的雅典是民主政治的那个阶段?
生:略。

教师设问:普罗泰格拉对于神是否存在持什么态度?
生:怀疑。

师:把古希腊人一直相信的神说成不知道存在与否,这是不允许的,成为普罗泰戈拉
触犯神灵的证据之二。

案例二:苏格拉底的审判;
材料: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曾向智者普罗泰格拉等人
求教,讨论各种重要的社会人事和哲学的问题。

其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但专注学问,生
平事例,成就思想,均由其弟子记录。

公元前399年,被雅典陪审法庭审判,判处死刑,
其中的罪名之一就是“不敬国神,另立新神”。

——据杨适《古希腊哲学探本》整理
教师设问:那如果你是法官,该如何指正苏格拉底的这一罪名呢?
材料:雅典人啊!我尊敬你们,热爱你们。

我要教诲和劝勉我遇到的每一个人……要
认识你自己,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材料:中外古人都把道德视为一种智慧,但几乎都认为它是同一般所谓的知识很不相
同的。

因為它通常以神的诫命,和父辈教训子女的权威方式宣示,是指导行为的命令,而
不是关于什么可供人商讨的知识。

……但是苏格拉底却认为必须澄清美德是不是知识的问题,并把它明确提出来“美德即知识”。

——杨适《古希腊哲学探本》
教师设问:苏格拉底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首先强调了什么的价值?
生:人的价值。

教师设问:但相比于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更强调了什么的作用?
生:思想力
教师设问:什么样的人是有思想力的人呢?
生:略
教师设问:因此,苏格拉底这里更强调了人的理性。

那么,在苏格拉底思想中“理性”有什么作用?请看大屏幕。

材料:苏格拉底认为创造宇宙万物和人类本身的、体现宇宙中最高智慧的神,才是真
正的神、伟大的神,而这种神是普遍的无所不在的理性。

苏格拉底曾说:“我的好朋友,
你应该懂得,住在你身体里面的努斯(理性)既能随意指挥你的身体;那么,你也就应当
相信,充满宇宙的理智,也可以随意指挥宇宙间的一切。

”——周巩固《西方思想史讲座》
生:略
师:这能指挥宇宙间一切的理智就是苏格拉底为希腊人创立的新神——理性之神,这
是不符合当时希腊人信奉的奥林匹斯神系的,从而成为苏格拉底“不敬国神”的证据之一。

师:那何谓”美德即知识“呢?请同学们根据材料概括苏格拉底关于“美德”的内容?并据材料分析“美德”产生的根源?
材料:智慧是一种美德,但有智慧的人必须善于思考,而思考离不开知识,这种知识
就是辨别是非、真假、善恶的能力。

正义也是美德,而这种美德的基础是能正确处理人与
人之间关系、处理他人与我之间关系的知识。

勇敢也是美德,而理性的知识贯穿于勇敢之中,没有理性的知识,勇敢是无益的。

节制也是美德,而节制离不开克制欲望、了解需求、严于律己的知识。

——马执斌《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研究与资源丛书》
生:略
师:苏格拉底认为美德来自于知识,而知识来源于教育,所以在苏格拉底看来美德是
可以教授的,而不是神什么赐予的,这成为他触犯神灵的证据之二。

(二)设计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活动
(1)结合普罗泰格拉的思想,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社会“和谐”、个人“自由”
教师设问:普罗泰格拉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思想,肯定人的价值,那他是怎
样相信人的呢?请看材料,该材料选自柏拉图的《泰阿泰德篇》,主要记述了苏格拉底与
泰阿泰德的对话,但其中反映了普罗泰格拉的思想。

苏:你说出了一个重要的知识学说。

但它实际上是普罗泰格拉的看法,虽然他是用另
一种方式来表达这同一观点的。

他说,人是万物的尺度,存在时万物存在,不存在时万物
不存在。

你读过他的书吗?
泰:读过,读过很多遍。

苏:对我来说,事物就是对我所呈现的样子,对你来说,事物又是对你所呈现的样子,而你和我都是人。

这不就是他的意思吗?
泰:正是。

苏:有智慧的人不可能胡诌。

让我们努力搞明白他的含义:同样的风在吹,但有人感
到冷,有人则不然;或者说有人感到稍凉,另一些人则觉得冷?
泰:十分正确。

苏:那么这时我们说风自身是冷的或不冷的,还是从普罗泰格拉说,即风对于觉得冷
的人来说是冷的,对不觉得冷的人来说则是不冷的?
泰:我想是后者。

——《泰阿泰德篇》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思考:普罗泰戈拉所说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中的人指的是
个体的自我感受还是全体的共同感受?
生:个体的自我感受。

师:每个鲜活的个体是衡量万物的尺度,万物的存在与不存在都依靠个体的感觉。


如说大屏幕上的这只“杯子”到底存在不存在呢?按照普氏的观点我们该如何解释?
生:略
师:一只杯子,你感觉存在就存在,感觉不存在就不存在。

事物的存在与否全凭自己
的感觉。

那这种思想放到我们的国家社会中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生:略
师:(如果回答不出来,“那好,老师给大家举个列子,比如说我们社会中的法律制
度如果全凭自己的感觉会怎样呢?)
生:略
师:因此,普罗泰拉这种过于强调个人主观感受的思想,会导致主观随意和极端个人
主义,不利于建立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德,这是他思想的局限性。

(2)通过探讨“美德与知识”的关系,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明”、“友善”
教师设问:苏格拉底认为美德来自于知识,而知识来源于教育,所以在苏格拉底看来
美德是可以教授的,而不是神什么赐予的,这成为他触犯神灵的证据之二。

但是不是具有
了知识就具有了美德呢?人的知识越多其“美德”就会越好,没有知识就没有美德吗?同
学们针对这一问题发表你的观点?
生:给大家举个例子,在火车站的公共卫生间里,很多那些年轻的知识分子或者是那
些饱读诗书的文化人,他们上网厕所后主动去冲的没有几个,尽管墙上明白的写着警示语。

然而相反的是那些民工他们却很主动的去摁那个水管,这样看来你会认为那些高学历的人
有道德和公德吗?
生:我这也有个例子,北京知名高校的博士生,却因为犯罪被关进了看守所,罪名是
利用邪教组织破坏法律实施,后来被判了五年。

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其反过来危害社会,则会造成比常人更大的危害。

这就说明知识和道德不是成正比的。

(3)用对“美德”“真理”的探讨,体现人的真正价值
教师设问:苏格拉底面对这样的罪名指控有怎样的表现呢?下面我们还原公元前399
年苏格拉底的审判场景。

材料:在法庭上,苏格拉底为自己辩护,并再一次重申了自己的哲学观点。

但是由鞋匠、裁缝、游手好闲的和看好戏凑热闹的组成的501位陪审团法官们早在年少时就听惯流言,形成了对苏格拉底的成见。

在第一次投票表决时,以略过半数的281票通过有罪判决。

苏格拉底拒不认罪,毫不妥协,以致“失欢于众,获罪于邦”,这501人中有人开始激愤了。

结果,第二次表决以360票通过了死刑判决。

有的弟子劝苏格拉底借机逃走;有弟子
和朋友愿意代他赎罪,但都被他拒绝了。

他说:“我决不从任何朋友那里随便接受建议,
除非经过思考表明它是理性提供的最佳办法。

”为了维护真理和正义,他表示:“服从国法,是市民的義务。

”于是他为真理而殉难。

——据斯东《苏格拉底的审判》整理
师:陪审法庭的陪审员主要由那些类型的人组成的?
生:略
师:陪审员在庭审过程中表现出了专业的法律素养了吗?
生:略
师:陪审员没有专业法律素养的表现是什么?
生:略
师:陪审员们这样的表现正符合了苏格拉底所宣言的那些观点?
生:略
师:可以看出这场审判看似程序公正,但却透露了雅典直接民主的弊端。

但就是面对
这样的审判结果,即使有机会逃跑,苏格拉底也慷慨赴死。

后世2000多年对此争论不休,有人替苏格拉底惋惜,有人认为其死的其所。

请大家小组讨论,谈谈你对苏格拉底慷慨赴
死的看法?
生:略
师:苏格拉底用自己的死证明了人遵从美德和坚持真理的伟大,也用自己的死说明了
个人的尊严和价值的高贵。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中历史教学应用中的反思
(一)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学习。

作为教师要有一颗博学精进之心,在平时多注意学习,提高自身的学识修养。

所谓“多读书胸中自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学习能
力强、知识素养高的老师有助于学生学业的发展、情感的优化和道德的升华。

比如,就本
节课来说就课本知识讲解课本知识的做法是学生极为反感的,而通过大量的史料研读,提
取出利用两个法庭审判来作为本课的学习框架。

因此,教师只有提升自己的知识修养,才
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才能有效的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二)创设情境,寓理论知识于历史情境之中。

要把这一思想价值观念引进学生课堂,走进学生思想意识之中,决不能靠课堂上的直接灌输和宣讲,特别是历史课堂,更因充分
发挥历史知识、历史典故的作用,依托大量史实的学习,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
论融于历史故事之中,充分挖掘历史资源中的价值观念。

教材是肉体,思想是灵魂,而历
史中丰富的故事更是学生感受理论知识的脚手架,必须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和开展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结合。

(三)发挥好社会实践的体验作用,使核心价值观教育活起来、动起来。

历史老师在
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从课上走到课下,从校内走向校外,
从思想认知到亲身体验,从实践体验逐步内化为终身受益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自觉,如充分
发挥历史遗址、名人纪念地、历史博物馆、文物展览馆、走访革命前辈、英雄模范等的作用,让学生亲身感受、实地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适.古希腊哲学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 柏拉图著,王晓朝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02.
[3] 周巩固.希腊三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J].历史教学问题,2009,03.
[4] 马执斌.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研究与资源丛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 [美]斯东著,董乐山译.苏格拉底的审判[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作者简介:谢婷(1983.10.11- ),女,福建人,中国地图出版社有限公司,硕士研
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