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与CT在股骨头坏死患者诊断中的比较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RI与 CT在股骨头坏死患者诊断中的比
较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CT与MRI在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将科室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接收的36例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进行研究,36例患者分别接收CT与MRI诊断,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价值。
结果资料统计显示:36例患者经MRI检查:I~II期的检出率高于CT检查,两数据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III、IV期两种方法检出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
MRI在I、II期诊断中骨髓水肿、线样征、骨小梁模糊的显示率高于CT,各数据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局部囊变的显示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诊断中,MRI的应用价值高于CT,但受限于费用昂贵、操作要求高等局限性,MRI尚无法完全取代CT作为唯一诊断方法。
关键词:股骨头缺血坏死;MRI;CT;局限性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骨科临床常见疾病且根治率低,疾病多是由于股骨头供血中断或受损,引发骨细胞和骨髓凋亡而致人体股骨头结构变化,致病风险因素尚不明确,考虑与糖皮质激素过量摄入、酗酒及外伤等引起,早期科学有效的治疗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
在诊断环节,MRI与CT均是当前医学体系下最常用的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案,研究将对科室收治的36例患者分别进行两种方法检查,以探讨MRI和CT的早期诊断价值,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科室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接收的36例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进
行研究,包括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1例,患者年龄41~75岁,平均年龄(56.4±10.4)岁,病程2~9月,平均病程(4.1±0.9)月。
根据ARCO标准:
I期14例(38.9%)、II期12例(33.3%)、III例8例(22.2%)、IV期2例(5.6%)。
纳入研究的患者对于研究知情并自愿参与。
1.1.1纳入标准
①满足《2016成人股骨头坏死临床诊疗指南》的相关诊断标准;②经手术病
理检查确诊。
1.1.2排除标准
①髋关节畸形或局部肿瘤等疾病;②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③精神疾病或沟通
交流障碍患者。
1.2 方法
36例患者分别行MRI、CT检查,间隔时间2d;CT:仪器选择西门子Emotion 16CT机参数设置:层厚3mm,层距3mm,窗位250-300HU,窗宽1500-2000HU,
操作过程中将患者置于常规仰卧位,扫差股骨颈基地、双侧髋臼上沿及中间位置,记录检验数据并由两名或以上影像学医师进行阅片;MRI:仪器选择飞利浦
Multival 1.5T MRI机,参数设置:层厚4mm,层间距1mm,操作过程中将患置于
髋关节体位,所有患者均未作增强扫描,记录检验数据并由两名或以上影像学医
师进行阅片。
1.3 评价标准
①记录MRI、CT检测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阳性检出率,以ARCO标准为基础:0期:活检结果提示坏死,其余各项检查无异常项;I期:CT/MRI阳性:II 期:斑片状密度不均匀,伴有局灶性硬化或囊性变,髋臼无改变,无塌陷;III 期:新月征,内外侧与中央股骨头病变;IV期:患者关节活动范围大幅度缩小,
关节间隙狭窄。
0-III期为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III-IV期为晚期,早期阳
性检出率为0、I、II期之和与患者人数的百分比;③比较MRI、CT在I、II期缺血性股骨头坏死的显示率。
1.4 数据分析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分析相关数据。
计量资料采用()来表示,采用χ2进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采用t检验。
组间比较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计量数据使用卡方检验。
检验结果以P<0.05表示差异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MRI及CT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阳性率比较
纳入研究的36例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资料统计显示:I~II期的检出率高于CT检查,两数据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III、IV期两种方法检出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附表1。
表1 阳性检出率对比
2.2 MRI及CT的显示率比较
资料统计显示:MRI在I、II期诊断中骨髓水肿、线样征、骨小梁模糊的显
示率高于CT,各数据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局部囊变的显示
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附表2。
表2 MRI、CT在早期缺血性股骨头坏死显示率对比
3讨论
股骨头坏死是临床上极为常见的一类疾病,多数发病部位为大腿和髋关节,
少数患者可累及膝盖,疾病所引发的持续性疼痛会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及健康造成
巨大的影响,严重者可导致下肢残疾。
MRI则是目前除手术病理检测方法外,应用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诊断中的最
佳影像学方案,相对于CT而言实现了多方位成像,软组织成像分辨率和对比度
更高;同时,MRI避免了对患者造成辐射伤害,在保证患者健康方面也具有一定
的优势,同时还能够通过各个技术联合应用的方法获取更多的检测数据,有利于
更加明确患者的病变部位和性质;其次,相对于X线和CT来说,MRI也实现了多
样信号改变,能够对各个层面的病变组织代谢程度作客观反映。
但是,MRI的费
用相对较高,操作难度更大,对于检验医师的水平要求更高,在经济基础薄弱或
医疗卫生水平相对落后的基层医院很难大面积推广,就我国整体的实际情况而言,
MRI尚无法完全取代CT。
综上所述,MRI与CT均是目前应用于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诊断的常用方法,MRI的应用价值更高,但受限于费用高、操作难度大等局限性,现阶段尚无法完全取代CT。
参考文献
[1]孙青.CT与MRI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应用价值比较[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16):163-164.
[2]黄樱琳.CT、MRI在成人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诊断中的运用价值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13):228-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