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作业(全国卷用)(1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作业(全国卷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人总有一天会空缺
田鑫
①玉米秧子被牛踩了一脚之后,它站过的地方就陷了下去,空出一棵玉米秧的位置。

我盯着那个不大不小的坑,那棵玉米秧子紧贴着地面,没有一点要站起来的意思。

②我总觉得,指甲长了剪短又长上来,韭菜割了过些日子又是一茬,树叶黄了会绿,竟然有些东西空缺了就再也不回来了。

越想越失落,并且有一种顿悟了的感觉,才明白这世界上有很多东西,就像被踩进土里的玉米秧一样,总有一天会突然空缺。

并且这种空缺,谁也都会遇得到,甚至还伴随一生。

③我从童年开始,就在经历各种空缺,并记住它们所带来的滋味和创伤。

④小时候寡言,我整天闷不吭声,这种情况直到遇到堆金才得以缓解。

他和我相反,一上课就想说话,每一任同桌都受不了他,老师觉得我不说话,堆金要是坐我身边想说话也没得说,没想到弄巧成拙,堆金竟然打开了我这把生硬的锁。

⑤他竟然成了我遇到的第一个突然消失了的人。

他将一瓶劣质白酒灌进自己十二岁的身体后,就再也没有醒来。

从此,教室里那张课桌的一边就空出一个十二岁孩子的位置,我坐在旁边,守着一个巨大的空洞。

⑥堆金的离开让我明白了人有一天也是会突然空缺的,但是母亲的离开,却让我理解了空缺带来的痛到骨子里的悲伤。

毫无征兆,我在放学回家的途中被截住了,来接我的人说你母亲出事了,得赶紧去看看。

其实我对出事毫无概念,就跟在他身后。

跑到山坡上的时候,一车土豆翻在路上,母亲躺在父亲怀里,软软的,看见我就流起眼泪。

我别过头,想把泪水憋回去,可是无济于事。

她被送到医院前眼睛还是睁的,送回来就一直闭着眼睛。

那个傍晚,在一一和亲人们告别之后,从此家里的院子里炕上饭桌上就空出母亲的位置。

父亲和他的几个孩子守着母亲留下的空缺,度日如年。

⑦三年前,祖父去世,这个四合院里又一次出现了让人悲伤的空缺。

在过完一生闭上眼落了幕之后,我们把祖父埋到了埋着母亲的那块地里,从此,他作为丈夫作为父亲作为祖父的身份,就永远地空缺了下来。

大家尽量把悲伤收起来,装作没事人一样,吃饭的时候,先给爷爷盛一勺,放在供桌上,估摸着他动筷子了,我们才搛菜。

事实上,我们就当他从来都没有离开。

⑧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父亲被我带进城。

父亲走了,村庄里就空出了他的位置。

我像移走一棵树一样,硬生生把父亲连根拔起,让他带着原土来到这座城市。

这个走路佝偻着腰的
小个子男人,一张嘴就露出两排黄牙,不用说话就知道方言一定带着土味。

这个在村庄里无比威严的父亲,没有了在田间地头的神气,没有了喝酒打牌时的狡黠,面带怯色,悄悄地活着。

⑨今年清明节,陪父亲回趟村庄给先人们上坟。

两个空缺者回到村庄,跪倒在坟地里,疯长的野草把每一个坟堆盖得严严实实的,父亲清理完他的父亲身边的草,又清理了我的母亲身边的草,然后在两座坟之间,清出一块空地。

⑩离开的时候,我回了下头才看清楚,原来祖父和母亲的坟地之间,恰好留出一座坟的位置。

父亲不说,我心里明白,这块空地,是他留给自己的,这时候把它空出来,是想着在村庄里早早选下一块空地方,安放这些年的空缺,以及多年后将永远空缺的自己。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四段用简练的笔墨交待堆金对我的影响,为后文堆金意外去世后抒发我的感受作铺垫。

B.祖父去世后,我们“装作没事人一样”“当他从来都没有离开”,是因为我们害怕“空缺”,不敢面对祖父离世的现实。

C.作者描写父亲“佝偻”的身姿,“黄牙”和“土味”,是为了展现他与城市生活格格不入的状态,因而他才会“悄悄地活着”。

D.本文描述人生中不可避免的“空缺”现象,语言朴素自然,运用比喻、比拟等手法传达出了作者复杂的生活感受。

2.文中多处写到“空缺”带给我的感受,请列举三处加以简要概括。

3.结合全文,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意及作用。

答案:1.B; 2.①我发现玉米秧子被牛踩了一脚后形成的空缺,感到顿悟: 有些东西空缺了就再难回来。

②儿时同桌堆金的死让我感到落寞和悲伤,明白人会有不可挽回的消逝。

③母亲的逝世让我感到痛到骨子里的悲伤(深重的悲伤)。

(只笼统答悲伤不得分)
④祖父的逝世让我学着平静地对待亲人的离去。

⑤我离开村庄已经很久了,作为一个“空缺者”对村庄越来越陌生。

;
3.含意:一指父亲的离乡,二指生命的逝去。

父亲是希望安葬于故土,将这块空地作为自己的墓地。

作用: ①结尾点题。

②表现了父亲对村庄的牵挂和落叶归根的朴实想法。

③表现了父亲面对终将到来的死亡平静坦然的态度。

解析:1.害怕“空缺”,不敢面对祖父离世的现实错,正确理解是: 正视“空缺”,怀念祖父
2.略
3.略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那年书事
刘涛
①“跑书”这个词不知是何时出现的,北岛在《时间的玫瑰》中提及这一类人,然而他所谓的跑书和我所说的跑书,又难免有意义上的分歧。

②跑书,从一个书市跑到另一个书市,从一个书摊跑向另一个书摊,这一个和另一个究竟有多远?也许是几米、几公里,也许是几百公里、几千公里。

他们新到一个城市,往往背包还扛在肩上,就会急切地问:“哎,你们这儿有没有旧书市场?”
③旧书市场上有许多个图书室的书籍,大多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书。

这一次你抓起一本书,上面盖有×××单位的章子,这些公章很好看,淡红色的,但字迹还很清晰,盖章时是用了力的,就好像给一位心仪的姑娘搽上了胭脂。

想一想吧,这是三十年前盖的章子,曾经摆在书架上无人问津。

有一个事实,二三十年前企业单位的图书并不是向所有人开放。

尤其是《鲁迅全集》这样的书,都是摆在单独一间小屋,只向为数不多的人开放。

这些人在单位算是有头有脸的人,可以钻进昏暗寂静的藏书室里一本一本地挑书,借书后往兜里一揣,背着手走了。

而面向大众开放的只有两个小窗口,木框子,绿油油。

借书的工人一来,图书管理员把一大摞书往窗台上一撂,卷了边的,封皮上都有裂纹,画面全是花花绿绿的美女侠客。

一双黑乎乎的手从窗口上伸进来,在日光灯下吧嗒吧嗒翻了一阵儿,管理员从翻书的节奏都可以感觉到人的表情。

④“怎么,你还想看《二十四史》不成,给你看得懂吗?”手把书往旁边一推,笑嘻嘻地说,“再拿一些吧,上班时翻着玩。

”这些管理员也不是一般人,不是哪个科长的七大姑八大姨,也会是厂领导的老婆、干女儿之类。

你看她们一个个细皮嫩肉,粉嘟嘟水灵灵的,哪耐得住黑手这番折腾:“哎!你到底借不借?不借就算。


⑤想想这些二十年前天天发生的事,转头已经是过眼云烟了。

如今人去楼空,书卖光了,图书馆两层楼窗口的钢筋已经全被人夜里扒光卖破烂了。

从黑洞洞的窗口往里看,蜘蛛网被风一吹擦得人脸上痒痒的。

两个借书的窗口还在,玻璃被孩子们打烂了,窗口上方贴着收款
处之类字样的白纸,应该是后来又当作卖纱卖布的办公室。

如今纱厂也倒了,布厂也被内地老板收购了,于是最后一批人也撤走了,只剩下坚固的防盗门,生锈的防盗锁,拆,拆不掉;扒,扒不动。

⑥在书摊上,你经常可以看到从这些图书馆流出来的书。

如果有大批书是从一些单位图书馆流出来,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个企业倒闭了。

破产后的企业人都不知到哪里去活命,谁还怜惜这些书呢?卖吧,该卖的都卖吧,有人疼惜,有人无奈,有人咬牙切齿。

到了这时,书的命运等同于秦淮河上浪迹的歌女,任人凌辱,任人玩弄。

⑦书的命,人的命,一本书被撕光扯净,一把火烧掉算立刻玩完。

如果偶或留几张残片,五十年后,地摊老板会扯着嗓子给你讲:看看吧,五十年前的书,有收藏价值,现在哪有这样好的书啊!
⑧书的命与国家的命、单位的命、人的命紧密相连。

国亡书亡,单位亡书亡,人亡书亡。

公元前47年,恺撒一把大火不是烧光了亚历山大图书馆的七十万卷图书吗?其中有许多手稿,或许有柏拉图的手稿、亚里士多德的手稿——焚书的时代就是黑暗时代。

⑨有时候,书的命运是和读书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

读书人在,会时不时拿起这书摸一摸,那书读一读;有时候想起来一本书,就翻箱倒柜,书摆了一地,连插脚的地方都没有,连孩子进来都会说:哇,这么多书。

⑩一旦读书人死了,他的儿子或孙子根本不读书,再多的书也失去了意义。

他儿子兴许会说:我爸咋买这么多书,看这些破书有什么用,一辈子连个官都当不上!也或者读书人老了,眼花了,守着大堆的书看不成,儿子、孙子又不读书,不卖咋办?写到这里,我的脑子里突然闪现这样一句话——你写出来的东西,标志着你的恐惧。

⑪是啊,最害怕书毁人亡。

⑫一本书,千万别往收书人手中送。

我曾见过那种血腥的场面,一所巨大的图书室,瞬间就被收书人扫荡得一无所有。

两元一斤,挑出来的书三元一斤,可以吧?处理图书的人,原以为这近万册图书至少能卖上万把元钱,面对这惨无人道的收书人只得作罢。

⑬两千元吧,这么多书两千元不贵吧。

⑭一千五百元,爱卖不卖,不卖我走了。

⑮这些收书人真正懂得书的价值,书的命运,书的品位。

他们会分门别类把书挑选出来,哪些书什么人会喜欢,他们揣测得一清二楚。

买书人买的是个侥幸,收书人卖的是个眼力。

⑯世界上有三个时代,让书流通的时代,让书拉动GDP的时代和让书毁灭的时代……这三个时代交替出现,不会有太多的规律性,更无所谓哪个是悲剧,哪个是喜剧。

(选自2018年第5期《朔方》) 1.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叙事线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书”的命运为明线,“人”“国家”“时代”的命运为暗线。

2.请赏析第③段画线语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细节描写。

“小窗口,木框子”表现了摆放大众书籍屋子的简陋;通过“一大摞”“卷了边”“有裂纹”“吧嗒吧嗒”,表现了大众阅读书籍的破烂与普通工人的阅读热情;“一撂”表现了图书管理员对普通工人的冷漠。

(2)运用叠词。

用“绿油油”“花花绿绿”“黑乎乎”等表颜色和“吧嗒吧嗒”表声音的词语,使描写形象。

(3)为下文埋下伏笔,工人读者与下文工厂、人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

(其他有创意的分析,合理也可)
3.文章第⑧段写公元前47年恺撒烧书的事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内容上,引用恺撒烧书的事,丰富了文章内容,书事人事一体,古今中外俱同。

(2)结构上,作为一个事例印证了“书的命与国家的命、单位的命、人的命紧密相连”的观点。

(3)主题上,突出“书事”其实就是“人事”,焚书的时代是最黑暗的时代。

4.请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深层意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交代书和时代的关系,“让书流通的时代”是文明时代,“让书拉动GDP的时代”是商业时代,“让书毁灭的时代”是黑暗时代;(2)点明“书事”就是“人事”“国事”的主题;(3)“三个时代”交替出现,暗示了历史的轮回,增加了文章的厚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