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
三年级数学上册《加与减》知识点北师大版
三年级数学上册《加与减》知识点北师
大版
小学课堂上学习的数学知识点大家要及时进行复习回顾,这样才能加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在数学学习中做到温故知新,下面xx为大家带来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加与减》知识点,希望有助于大家掌握数学知识点。
数量关系式记忆:
①桃子的总数量-筐里桃的数量=篮子里桃的数量
篮子里桃的数量÷篮子的个数=每个篮子里桃子的个数
②鸭的数量×鸡是鸭的倍数=鸡的只数
鸡的数量+鸭的数量=一共的数量或鸡的数量-鸭的数量=多的数量
③大汽车的数量+小汽车比大汽车多的数量=小汽车的数量
小汽车的数量+大汽车的数量=一共的数量
④甲的邮票数—乙比甲少的邮票数=乙的邮票数
甲的邮票数+乙的邮票数=一共的邮票数
⑤上衣的价格—裤子比上衣便宜的价格=裤子的价格
上衣的价格+裤子的价格=一套衣服的价格
⑥上午借书的本数+下午比上午多借的本数=下午借的本数
上午借的本数+下午借的本数=一天一共借的本数
xx为大家带来了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加与减》知识点,希望大家能够在学习完数学知识点后及时的进行复习总结,这样才能提高对数学知识点的记忆效率。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估算》知识点讲解突破
估算知识精讲1.估算的意义估算相对于精确计算而言,指不经过精确计算,只对计算结果进行估计。
一般来说,当人们不需要进行精确计算时,用估算比较方便。
如:一件上衣99元,一条裤子95元。
顾客带了200元钱。
当收银员告诉顾客要付多少钱时,是一个准确的数,要精确计算;而要确认带200元钱够不够时,只需知道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总共大约多少钱就可以了,用估算比较方便。
2.认识约等号在估算时,得到的结果和精确计算的结果很接近,常常要使用约等号,约等号写作“≈”,读作“约等于”,如99+95≈200,读作“九十九加九十五约等于二百”。
3.估算的作用(1)判断计算结果对不对。
例如:计算278+396=。
用去尾法估,278至少是200,396至少是300,因为200+300=500,所以278+396的结果肯定比500大。
用进一法估,278估成300,396估成400,因为300+400=700,所以278+396的结果肯定比700小。
如果我们精确计算得出的结果小于500,或大于700,那肯定是算错了。
(2)判断商的位数对不对。
例如:317÷23=9。
此题是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被除数的前两位比除数大,十位上可以商1,所以商应该是两位数。
这样就可以判断商9是错误的。
(3)解决生活中的估算问题。
生活中一些问题不需要算出具体的数值就可解决,这时就可以用估算。
如,妈妈要给小明买两双运动鞋,一双199元,一双299元,妈妈带多少钱合适?这时就不需要计算出具体的数值,把199约成200,299约成300,很容易得出妈妈带500元就够了。
名师点睛多样化的估算方法(1)凑整法。
把原数看成与其比较接近的整十、整百、整千数,再计算。
这个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泛,也是数学学习中最基本的估算方法。
如:99+95+102≈100+100+100=300。
(2)利用乘法口诀凑数。
这种方法一般用于除法的估算,用除数乘一个整十数、整百数或整百整十数,如果乘积最接近被除数,那么这个数就是除法估算的商。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最新最全)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一、《混合运算》1、四则混算的计算法则: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2、在只有加减,或只有乘除的同级混算中,如果没有括号,就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运算。
3、应用题的综合列式要注意:四则混算中如果想先算加减法,就应把加减法用小括号括起来。
二、《观察物体》1、正方体有6个面(大小相等的正方形),12条棱(所有的棱长度都相等),8个顶点。
2、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也可能相同。
3、要抓住物体的特征和摆放位置来判断观察位置。
三、《加与减》1、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没有小括号的,都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2、计算方法:可以脱式,也可以竖式分步计算。
3、简算方法:加法:(1)凑整先算(2)把接近整的加数看成整十、整百……多加就减,少加接着加。
减法:(1)把接近整的减数看成整十、整百……多减往回加,少减接着减。
(2)切尾巴(3)连减法:减去减数的和四、《乘与除》1、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先根据表内乘法用整十、整百数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再在积的末尾添上相应个数的0。
2、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先把两位数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再分别与另一个乘数(一位数)相乘,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3、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先按照表内除法算出商,再看被除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商的末尾添上几个0。
4、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先把被除数看作整十数与一位数的和,分别除以一位数,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5、一个数乘0结果等于0,0除以一个非零的数结果是0。
五、《周长》1、周长的含义:一个物体或图形绕边线一周的总长度叫作它的周长。
2、测量方法:绳测法、直尺测量法3、求一般规则图形的周长,先看有几条边,有几条边就把几条边的长度相加。
把几条边的长度相加时,先观察,若发现相加得整十、整百的数,要把它们先相加,再加其他的数,这样会很简便。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总复习及各单元知识点及练习题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总复习及各单元知识点及练习题第一单元混合运算小熊购物知识点:1.有乘法又有加法时,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2.有乘法又有减法时,要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练习题:一、填空题。
1.在算式中,既有加法,又有乘法,应先算(),再算()。
2.56-7某7这道题,要先算(),再算(),结果是()。
二、把下面的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
2某8=163某7=2131-16=1521+18=39综合算式:综合算式:三、脱式计算。
29-2某86某5-939+5某423+6某7四、解决问题。
4个小朋友做风车,每人做3个,再做几个才够20个?买文具知识点:1.有除法又有加法时,要先算除法,再算加法。
2.有除法又有减法时,要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3.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时,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练习题:一、填空题。
在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按()的顺序进行计算;只有乘、除法,按()顺序进行计算: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先算(),再算()。
二、脱式计算。
65-28÷481÷9+3154÷9+78三、解决问题。
小红买了5支钢笔,一共花了40元,小强买了4支钢笔,一共花了36元,谁买的钢笔便宜?每支便宜多少元?过河知识点:1.小括号有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
2.在一个算式里,有小括号的话,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练习题:一、填一填。
1.在一个算式里,有小括号,计算时应先算()。
2.算式“8某(35-29)”应该先算()。
3.算式“(45+19)÷8”应该先算()。
二、比一比,说一说运算顺序,再计算24+8÷4(24+8)÷440÷5+340÷(5+3)三、算一算(71-44)÷964÷(21-13)24÷3+45四、把下面的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
16+12=2851-42=928÷4=79某7=63综合算式:综合算式:五、解决问题4名老师带着50名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6人,至少需要租多少条船第二单元观察物体看一看(一)知识点:1.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相同的。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周长的认识及简单图形的周长》知识点讲解突破
周长的认识及简单图形的周长知识精讲1.认识周长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如图中红色线描出的边线的长度就是这些图形的周长。
2.计算图形周长的方法(1)规则图形。
①尺测法用尺子量出图形外围每条边的长度,再把每条边的长度相加。
例如,求下图三角形的周长,可以用直尺分别量出三条边的长度,再将三条边的长度加起来,结果就是这个三角形的周长。
②数格子的方法根据每个小方格的单位长度,数出图形的周长。
如下图,可以数出图中图形的周长分别是18cm,16cm。
(2)不规则图形。
可采用绳测法。
用一条细绳绕图形一周,减去绳子多余部分,再拉直,量出绳长,就得到了不规则图形的周长。
实际上就是“化曲为直”,再用尺测法。
例如,求这片树叶的周长时,就可以采用上面的方法。
名师点睛只有封闭的图形才有周长如在下面两个图形中,左图从图形的任意一点出发,可以回到起点,是一个封闭图形,因此有周长;而右图从任意一点出发,无法回到起点,不是封闭图形,因此没有周长。
易错易误点对周长定义理解不清导致错误例用2个边长为2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如下图),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错解:先求出一个正方形的周长2×4=8(cm),再求出长方形的周长8×2=16(cm)。
但是周长是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不包括中间的线段。
正解:长方形一周是由6个正方形的边长组成的,所以长方形的周长是2×6=12(cm)。
典型例题例1 下图的周长是多少?(每个小方格的边长是1厘米)解析:周长是围成图形一周的长度,先在这个图形一周描一圈,再数出一共有多少个1厘米的线段,这个图形的周长就是多少。
答案:16 cm。
例2 用4个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出3种不同形状的图形,说说拼成的图形周长是多少。
解析:可以数一数拼成的长方形周长中共有几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周长就是多少厘米。
答案:答案不唯一。
周长是10厘米周长是8厘米周长是10厘米例3 用剪刀将长方形沿中间的曲线剪成甲、乙两部分,比较甲、乙两个图形谁的周长较长。
北师大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混合运算包括:加、减、乘、除四种运算。
1.1小熊购物(乘加、乘减混合运算及其应用)知识点:1、一个混合算式中只有乘法和减法两种运算的计算方法:先算乘法,后算减法。
2、在乘加混合运算中,要先算乘法,后算加法,第一步不参与运算的数要抄下来。
1.2买文具(除加、除减混合运算及其应用)1、一个混合算式中只有除法和减法两种运算的计算方法:先算除法,后算减法。
2、在除加混合运算中,要先算除法,后算加法。
1.3过河(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及其应用)1、在混合算式里,如果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2、混合运算中既有除法,又有加法,如果想先算加法,就要给加法加上小括号。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按照要求正确搭建图形搭建图形通过提问与回答进行搭建观察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立体图形观察图形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2.1 看一看(1)(从相对位置观察一个物体)知识点:1、站在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面都不一样。
2、站在一个位置上观察,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2.2 看一看(2)(从不同位置观察两个物体的相互关系)知识点:观察两个物体时,从不同的位置看到物体的相对位置可能是不同的。
第三单元加与减3.1捐书活动(三位数连加运算)知识点:1、在计算脱式计算连加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也可以把三个数直接用一个竖式计算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字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不要认为满十进一。
2、在计算三个三位数连加时,如果哪两个数相加能凑成整百,整千数,就先将这两个数相加,再加另外那个数。
3.2运白菜(三位数连减运算)1、用脱式计算连减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先把前两个数相减,再减第三个数。
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写在小括号里面,再用第一个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2、如果哪两个数相加能凑成整百,整千数,就先将这两个数相加,再加另外那个数。
【免费】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1-8单元知识点大全(北师大版)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1-8单元知识点大全(北师大版)第一单元混合运算1、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3、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4、算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括号里面的算式计算顺序遵循以上的计算顺序。
关于“0”的运算1、“0”不能做除数;字母表示:a÷0错误2、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 a3、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 a4、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字母表示:a-a =05、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字母表示:a×0=06、0除以任何非0的数,还得0;字母表示:0÷a(a≠0)=07、0÷0得不到固定的商;5÷0得不到商.。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1.四边形特征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四个角都是直角长方形对边相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四个角都是直角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两组对角分别相等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等腰梯形同底上的两个角相等2.生活中的简单物体观察总结: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形状。
3.总结:同一立体图形从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形状。
第三单元加与减1、在计算脱式计算连加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也可以把三个数直接用一个竖式计算,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字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不要认为满十进一。
2、在计算三个三位数连加时,如果哪两个数相加能凑成整百,整千数,就先将这两个数相加,再加另外那个数。
3.用脱式计算连减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先把前两个数相减,再减第三个数。
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写在小括号里面,再用第一个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4.如果哪两个数相加能凑成整百,整千数,就先将这两个数相加,再加另外那个数。
(完整版)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混合运算混合运算包括:加、减、乘、除四种运算。
1.1小熊购物(乘加、乘减混合运算及其应用)知识点:1、一个混合算式中只有乘法和减法两种运算的计算方法:先算乘法,后算减法。
2、在乘加混合运算中,要先算乘法,后算加法,第一步不参与运算的数要抄下来。
1.2买文具(除加、除减混合运算及其应用)1、一个混合算式中只有除法和减法两种运算的计算方法:先算除法,后算减法。
2、在除加混合运算中,要先算除法,后算加法。
1.3过河(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及其应用)1、在混合算式里,如果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2、混合运算中既有除法,又有加法,如果想先算加法,就要给加法加上小括号。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按照要求正确搭建图形搭建图形通过提问与回答进行搭建观察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立体图形观察图形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2.1看一看(1)(从相对位置观察一个物体)知识点:1、站在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面都不一样。
2、站在一个位置上观察,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2.2看一看(2)(从不同位置观察两个物体的相互关系)知识点:观察两个物体时,从不同的位置看到物体的相对位置可能是不同的。
第三单元加与减3.1捐书活动(三位数连加运算)知识点:1、在计算脱式计算连加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也可以把三个数直接用一个竖式计算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字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不要认为满十进一。
2、在计算三个三位数连加时,如果哪两个数相加能凑成整百,整千数,就先将这两个数相加,再加另外那个数。
3.2运白菜(三位数连减运算)1、用脱式计算连减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先把前两个数相减,再减第三个数。
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写在小括号里面,再用第一个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2、如果哪两个数相加能凑成整百,整千数,就先将这两个数相加,再加另外那个数。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最新最全)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一、《混合运算》1、四则混算的计算法则: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2、在只有加减,或只有乘除的同级混算中,如果没有括号,就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运算。
3、应用题的综合列式要注意:四则混算中如果想先算加减法,就应把加减法用小括号括起来。
二、《观察物体》1、正方体有6个面(大小相等的正方形),12条棱(所有的棱长度都相等),8个顶点。
2、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也可能相同。
3、要抓住物体的特征和摆放位置来判断观察位置。
三、《加与减》1、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没有小括号的,都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2、计算方法:可以脱式,也可以竖式分步计算。
3、简算方法:加法:(1)凑整先算(2)把接近整的加数看成整十、整百……多加就减,少加接着加。
减法:(1)把接近整的减数看成整十、整百……多减往回加,少减接着减。
(2)切尾巴(3)连减法:减去减数的和4、“比多”:“比”字前面的多,求多的,用加法;求少的,用减法。
“比少”:“比”字前面的少,四、《乘与除》1、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先根据表内乘法用整十、整百数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再在积的末尾添上相应个数的0。
2、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先把两位数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再分别与另一个乘数(一位数)相乘,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3、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先按照表内除法算出商,再看被除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商的末尾添上几个0。
4、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先把被除数看作整十数与一位数的和,分别除以一位数,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特殊的,例:54÷2可拆成40+14再分别除以2,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75÷5可拆成50+25再分别除以5,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五、《周长》1、周长的含义:一个物体或图形绕边线一周的总长度叫作它的周长。
3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知识重点
3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知识重点
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的知识重点包括:
1.认识分数:理解分数的概念,掌握分数的加减法规则。
2.乘除法:掌握乘法和除法的运算规则,能够进行简单的乘除法计算。
3.图形与几何:认识并能够识别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基本图形,了解它们的特征。
4.统计与概率:初步了解统计和概率的基本概念,能够进行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
以上是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的主要知识重点,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并能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
同时,也需要关注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兴趣的培养,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其数学素养。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一、《混合运算》1、四则混算的计算法则: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2、在只有加减,或只有乘除的同级混算中,如果没有括号,就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运算.3、应用题的综合列式要注意:四则混算中如果想先算加减法,就应把加减法用小括号括起来.二、《观察物体》1、正方体有6个面(大小相等的正方形),12条棱(所有的棱长度都相等),8个顶点.2、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也可能相同.3、要抓住物体的特征和摆放位置来判断观察位置.4、用排除法确定正方体的对面.三、《加与减》1、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没有小括号的,都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2、计算方法:可以脱式,也可以竖式分步计算.3、简算方法:加法:(1)凑整先算(2)把接近整的加数看成整十、整百……多加就减,少加接着加.减法:(1)把接近整的减数看成整十、整百……多减往回加,少减接着减.(2)切尾巴(3)连减法:减去减数的和4、“比多”:“比”字前面的多,求多的,用加法;求少的,用减法.“比少”:“比”字前面的少,四、《乘与除》1、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先根据表内乘法用整十、整百数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再在积的末尾添上相应个数的0.2、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先把两位数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再分别与另一个乘数(一位数)相乘,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3、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先按照表内除法算出商,再看被除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商的末尾添上几个0.4、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先把被除数看作整十数与一位数的和,分别除以一位数,再把所得的商相加.特殊的,例:54÷2可拆成40+14再分别除以2,再把所得的商相加.75÷5可拆成50+25再分别除以5,再把所得的商相加.5、一个数乘0结果等于0,0除以一个非零的数结果是0.五、《周长》1、周长的含义:一个物体或图形绕边线一周的总长度叫作它的周长.2、测量方法:绳测法、直尺测量法3、求一般规则图形的周长,先看有几条边,有几条边就把几条边的长度相加.把几条边的长度相加时,先观察,若发现相加得整十、整百的数,要把它们先相加,再加其他的数,这样会很简便.4、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长×2+宽×2=长+宽+长+宽5、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边长+边长+边长+边长6、长=长方形周长÷2-宽=(长方形周长-2×宽)÷2宽=长方形周长÷2-长=(长方形周长-2×长)÷2边长=周长÷47、平移法巧求周长.六、《乘法》1、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从个位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多位数的每一位,乘的的积依次写在对应的数位上.2、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有进位):从个位乘起,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3、0乘任何数都得0.4、笔算乘法时,注意0的位置:(1)一个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乘的顺序和积的写法与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相同,乘得时候用一位数依次去乘多位数每一位上的数,多位数中间的0也要乘,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是0,就在积的那一位上写0,如果有进上来的数,必须加上,不能漏掉.(2)一个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先用0前面的数乘一位数,再看这个乘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写几个0.5、连乘法的运算顺序: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估算或简算时,凑整先算.6、混合运算中,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七、《年、月、日》1、一年有12个月,平年有365天,闰年有366天.2、记忆一年中各月天数,可按以下儿歌记: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三十天,平年二月二十八.(注:“腊”是指十二月,“冬”是指十一月.“平年二月二十八”言外之意“闰年二月二十九”.)3、2月份是特殊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一年有4个季度.4、特殊的节日要了解,知道它们分别在第几季度.5、平年和闰年的判断方法:判断平年、闰年的时候,年份不是整百数的,可直用年份的末两位数除以4,有余数的是平年,没有余数的是闰年.(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年份是整百、整千数的,用年份除以400.6、周期问题:周期个数(星期问题,除数为7),看余对号.7、1个星期是7天,1天=24时,1时=60分,1分=60秒.8、24时记时法是从中午12点后,即时针走第二圈时,时针所指的钟表上的数分别加上12.9、经过的时间:(1)同一天内,将起始时间与终止时间均用24时计时法表示,用终止时间减起始时间.(2)起始时刻与终止时刻不在同一天内,先分段求出每天的时间,再求它们的和.八、《认识小数》1、小数由整数部分、小数点和小数部分组成.2、一个小数是几位小数,是由它的小数部分决定的,小数点后面有几个小数数位,就是几位小数,与前面的整数部分无关.3、小数的读写方法:先读写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写方法来读写;再读写小数点,最后依次读写出小数部分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4、小数点前面是0时,在改写成元角分形式时,0元省略不写;小数点前面是除零外的整数,小数点后第一位和第二位都是零的都可省略不写;小数点后第一位是零而第二位不是零时,第一位的0角写作零.(点前是“元”,点后第一位是“角”,点后第二位是“分”.)5、一个小数的小数部分不管有几个0,都要依次读(或写)出来.6、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这个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看小数部分的第一位,小数部分第一位上数大的这个数就大,如果相同就看小数部分第二位,依次类推.7、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8、小数加(进位、不进位)、减(退位、不退位)法的计算法则.9、把带有米、分米、厘米的数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小数点前面表示“米”,点后的第一位表示“分米”,点后第二位表示“厘米”.10、了解: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相应数位的计数单位为0.1,0.01,0.001.例如:2.35中3在十分位,表示3个0.1;5在百分位上,表示5个0.01.0.12中有12个0.01.。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认识数到100在这一章中,我们学习了数的顺序和顺序数的读法。
我们了解了什么是个位数和十位数,并且学会了用顺序数表示物品的位置。
此外,我们还学习了如何将物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排列。
第二章:加法与减法在这一章中,我们初步认识了加法与减法的概念。
我们通过数学游戏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学会了用加法算式表示物品数量的增加,用减法算式表示物品数量的减少。
我们还学会了用餐巾纸和小玩具进行简单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第三章:数的比较在这一章中,我们学习了数的比较,了解了大于、小于和等于的概念。
我们通过比较两个数的大小,能够判断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同时,我们还学会了用大于、小于和等于的符号表示数的大小关系。
第四章:长度在这一章中,我们学习了长度的概念。
我们通过比较物体的长短,学会了如何用单位长度进行度量。
我们还学会了用手指、尺子和纸片进行长度的测量,并能够用厘米进行简单的长度单位转换。
第五章:时间在这一章中,我们初步认识了时间的概念。
我们学习了如何用钟面图形表示整点和半点的时间,并能够读懂时间。
我们还学会了用日历进行日期的记录和计算,并通过实际操作,能够学会简单的时间计算。
第六章:数据统计在这一章中,我们学习了数据统计的基本概念。
我们了解了什么是调查和统计,并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数据调查和统计活动。
我们学会了用表格、柱状图和折线图表示统计结果,并能够从中获取有关数据的信息。
第七章:图形在这一章中,我们学习了图形的基本概念。
我们认识了常见的平面图形,如正方形、三角形和矩形,并学会了用视觉形象和符号表示图形。
我们还学会了用图形进行图案的设计和构建,并通过游戏和手工制作,巩固了对图形的认识。
总结:本学期,我们学习了数到100、加法减法、数的比较、长度、时间、数据统计和图形等数学知识。
通过系统学习和实践操作,我们对这些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掌握。
在未来的学习中,我们将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所学的数学知识,为更高级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024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及易错点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及易错点一、混合运算:1.四则运算的定义: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2.运算顺序:①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②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③算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括号里面的算式计算顺序遵循以上的计算顺序。
3.关于“0”的运算:①“0”不能做除数。
②一个数加上 0 还得原数。
③一个数减去 0 还得原数。
④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 0。
⑤一个数和 0 相乘,仍得 0。
⑥0 除以任何非 0 的数,还得 0。
4.难点:①理解运算顺序。
学生需要准确判断在没有括号以及有括号的情况下,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例如,既有加法又有乘法的式子,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对于这一规则的理解和熟练运用有一定难度。
②递等式的书写格式。
在进行多步运算时,如何正确地按照步骤一步步书写递等式,包括等号的对齐、每一步计算结果的准确呈现等,对学生来说是个挑战。
5.易错点:①运算顺序混淆。
比如在计算“25+5×3” 时,容易先算加法再算乘法,得出错误结果 120,正确的结果应该是先算乘法5×3 = 15,再算加法 25 + 15 = 40。
②括号的处理错误。
当算式中有括号时,忘记先算括号里面的内容,或者在去括号时没有正确地变号。
例如“(20 - 10)÷5”,有的学生可能直接算 20 - 10÷5 = 18,正确的结果应该是先算括号里的 20 - 10 = 10,再算10÷5 = 2。
二、观察物体:1.四边形的特征:①有 4 条直的边和 4 个角的封闭图形是四边形。
②长方形的特点是有两条长、两条宽,四个直角,对边相等。
③正方形有 4 个直角,4 条边相等。
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④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对角相等,且容易变形(三角形不容易变形)。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Nian)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一、混合运(Yun)算:乘加、乘减混合运算(Suan)及其运用。
除加、除减混合运(Yun)算及其运用。
带有小(Xiao)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及其运用。
乘(除)加、减的两步混合(He)运算。
能寻找算式在生活中的原型,理解(Jie)综合算式所表示的实际意义。
能根据给出的图示,读懂题意,并能正确列示解决(Jue)问题。
小熊购物:《小熊购物》教材创设了“小熊购物”这样的一个问题情境,列举了用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两种方法来得出结果。
在综合列式方法中,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是将乘法放在前面,另一种则将乘法放在后面。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在有加法和乘法的综合算式中,无论乘法在前还是在后,都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结合分步解决“小熊购物”问题的探索过程,感受画图策略的意义和价值,体验混合运算中“先算乘法,后算加减”的合理性。
会运用“先算乘法,后算加减”的运算顺序正确的进行计算。
初步尝试借助直观图表示乘加、乘减等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发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买文具:《买文具》教材创设了“买文具”的情境,通过“笑笑一共需要多少元?”和“每本算术本现价比原价便宜多少元?”这两个问题,列出了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算式,使学生体会到在既有除法又有加减法的算式中,应先算除法,再算加减法。
结合解决“买文具”问题的探索过程,感受画图策略的意义和价值,体验“先算除法,再算加减”解决两步运算问题的合理性。
理解并掌握除加、除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
进一步学习借助直观图分析数量关系,会解决除加、除减两步运算的实际问题,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意事项:运算中,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不参加运算的部分照抄,保证等号两边相等。
过河:《过河》教材创设了“过河”的情境,通过对“至少需要几条船”这一问题的解决,学生体会到了小括号的作用,掌握了带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结合“过河”的情境,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认识小括号,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有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 册知识点总结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混合运算混合运算包括:加、减、乘、除四种运算。
1.1小熊购物(乘加、乘减混合运算及其应用)知识点: 1、一个混合算式中只有乘法和减法两种运算的计算方法:先算乘法,后算减法。
2、在乘加混合运算中,要先算乘法,后算加法,第一步不参与运算的数要抄下来。
1.2买文具(除加、除减混合运算及其应用)1、一个混合算式中只有除法和减法两种运算的计算方法:先算除法,后算减法。
2、在除加混合运算中,要先算除法,后算加法。
1.3过河(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及其应用) 1、在混合算式里,如果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2、混合运算中既有除法,又有加法,如果想先算加法,就要给加法加上小括号。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按照要求正确搭建图形搭建图形通过提问与回答进行搭建观察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立体图形观察图形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2.1 看一看(1)(从相对位置观察一个物体)知识点:1、站在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面都不一样。
2、站在一个位置上观察,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2.2 看一看(2)(从不同位置观察两个物体的相互关系)知识点:观察两个物体时,从不同的位置看到物体的相对位置可能是不同的。
第三单元加与减3.1捐书活动(三位数连加运算) 知识点:1、在计算脱式计算连加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也可以把三个数直接用一个竖式计算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字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不要认为满十进一。
2、在计算三个三位数连加时,如果哪两个数相加能凑成整百,整千数,就先将这两个数相加,再加另外那个数。
3.2运白菜(三位数连减运算)1、用脱式计算连减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先把前两个数相减,再减第三个数。
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写在小括号里面,再用第一个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2、如果哪两个数相加能凑成整百,整千数,就先将这两个数相加,再加另外那个数。
最新版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全册)
5.能通过吗
(借助米、分米、厘米认识小数)
(1)带有米、分米、厘米的数可以转化为以米为单位的小数。
(2)1角=0.1元,1分米=0.1米。
2.去游乐园
(两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
两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笔算,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个位满几十,就向十位进几。
3.乘火车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哪一位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4.去奶奶家
用乘法解决里程图问题
(1)一般先把里程图转化成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2)能根据计算结果估测位置。
5.0×5=?
(与0有关的乘法)
(1)0乘任何数都得0。
(2)乘数末尾有0,先不看乘数末尾0算乘法,在所得的积后面添上相应个数的0。
(3)乘数中间有0,中间0必须参与计算,在与中间0相乘时,如果没有进位数,要在那一位上写0占位;如果有进位数,要加上进位数。
6.买矿泉水
(估算、连乘)
(1)连乘运算,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2)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估算方法。
七、《年、月、日》
1.看日历
(年、月、日、星期)
(1)1年有12个月。
(2)1、3、5、7、8、10、12都有31天,是大月;4、6、9、11月都有30天,是小月;平年2月有28天,闰年2月有29天。
(3)平年一年有365天,闰年一年有366天。
2.一天的时间
(24时计时法、12时计时法、经过时间)
(完整版)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混合运算混合运算包括:加、减、乘、除四种运算。
1.1小熊购物(乘加、乘减混合运算及其应用)知识点:1、一个混合算式中只有乘法和减法两种运算的计算方法:先算乘法,后算减法。
2、在乘加混合运算中,要先算乘法,后算加法,第一步不参与运算的数要抄下来。
1.2买文具(除加、除减混合运算及其应用)1、一个混合算式中只有除法和减法两种运算的计算方法:先算除法,后算减法。
2、在除加混合运算中,要先算除法,后算加法。
1.3过河(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及其应用)1、在混合算式里,如果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2、混合运算中既有除法,又有加法,如果想先算加法,就要给加法加上小括号。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按照要求正确搭建图形搭建图形通过提问与回答进行搭建观察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立体图形观察图形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2.1看一看(1)(从相对位置观察一个物体)知识点:1、站在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面都不一样。
2、站在一个位置上观察,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2.2看一看(2)(从不同位置观察两个物体的相互关系)知识点:观察两个物体时,从不同的位置看到物体的相对位置可能是不同的。
第三单元加与减3.1捐书活动(三位数连加运算)知识点:1、在计算脱式计算连加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也可以把三个数直接用一个竖式计算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字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不要认为满十进一。
2、在计算三个三位数连加时,如果哪两个数相加能凑成整百,整千数,就先将这两个数相加,再加另外那个数。
3.2运白菜(三位数连减运算)1、用脱式计算连减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先把前两个数相减,再减第三个数。
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写在小括号里面,再用第一个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2、如果哪两个数相加能凑成整百,整千数,就先将这两个数相加,再加另外那个数。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三位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知识点讲解突破
三位数的连加、连减、加减
混合运算
知识精讲
三位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计算三位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时,一般按从左到
右的顺序计算,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但是如果相加的数中有
接近整十、整百数的,可以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
如计算208+215+195时,可以有如下几种方法。
方法一:因为这三个数都接近200,所以把三个数都当做200
进行计算,少加的再加,多加的减去。
即200+200+200=600,
8+15-5=18,600+18=618。
方法二:208+215+195
=423+195
=618 在用方法二进行计算时可以用竖式辅助计算。
名师点睛
三位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注意事项
(1)竖式计算时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注意是否有进位或退位。
(2)三位数连加,要特别注意连续进位的情况;三位数连减,要特别注意连续借位的情况。
典型例题
例1 计算900-315-297。
解析: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先算900-315,再用算出来的得数减去297。
答案:900-315-297=288
例2 游乐园上午来了357位游客,中午有209位游客离去,下午又来了183位游客,游乐园里现在有多少位游客?
解析:根据题意,可以先算离去209位游客后游乐园还有多少位游客,再算又来了183位游客后游乐园里现在有多少位游客,即357-209+183。
解答:
357-209+183
=148+183
=331(位)
答:游乐园里现在有331位游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一、本册知识点一级知识点二级知识点三级知识点数与代数数的运算1、百以内一位数乘(除)两位数的口算2、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乘法和连乘;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3、一位数除两、三位数的除法和连除;乘除混合两步运算4、解决生活中简单的乘、除应用题常见的量1、质量单位千克、克、吨2、千克、克、吨之间的换算,简单的实际问题3、年、月、日与24时计时法空间与图形图形的认识从三个方向观察用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形状测量1.周长的认识2.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统计与概率不确定现象用“一定,经常,偶尔,不可能”等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二、单元课时知识点第一单元乘除法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口算乘法两位数乘一位数乘除法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口算除法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第一节小树有多少棵知识点:1、掌握口算一位数乘(除)整十、整百、整千数以及百以内一位数乘(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有一定的口算速度和技巧,体验算法多样化。
2、能正确、熟练地口算乘、除法,口算速度约为每分种6-8道,正确率达90%以上。
3、着重引导学生理解20×3的算理,即先计算2×3=6,再在积的末尾添上一个0,从而得到20×3=60。
4、进一步把题目扩展到整百数乘一位数,由学生自己去类推。
5、给学生适当的练习,用于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第二节需要多少钱知识点:1、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乘法和连乘,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2、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学会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
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这一规律;3、能正确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及一个数连续乘两个一位数的乘法,5分钟2-3道,正确率达90%以上。
4、使学生理解计算的过程,主要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如何把两位数转化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的和,二是分别求乘积再相加的问题。
5、通过实力引入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问题,先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
6、讲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演示计算的过程。
10×3=30,2×3=6,30+6=36,即先将12拆成10和2,再分别与3相乘,然后将乘积相加。
7、出几个练习题让学生用所讲的方法来解答,在解答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第三节参加科技馆知识点:1、掌握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方法,5分钟约2-3道,正确率达到90%以上。
掌握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这一规律;掌握用估算进行试商的方法;能用乘法验算除法。
2、通过实例实例引入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问题,先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
3、讲解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演示计算的过程:30÷3=10,6÷3=2,10+2=12(这种方法用了上节课的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知识。
)4、出几道练习题让学生用所讲的方法来解答,在解答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按照要求正确搭建图形搭建图形观察物体通过提问与回答进行搭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立体图形观察图形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第一课时知识点:1、举出生活中的简单物体让学生观察总结: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形状。
2、引入由正方体搭建的立体图形,给学生示范书中提供的搭建活动,边操作边讲解。
3、让学生分组进行操作,并给予指导,引导学生观察所搭建的立体图形。
4、总结:同一立体图形从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形状。
第二课时知识点:1.示范书中提供的第二个搭建活动。
2.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在学习中学会如何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对学生搭建活动予以指导和肯定,让学生在搭建的过程中学会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4.指导学生多做几次搭建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第三单元千克、克、吨第一节有多重(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第二节 1吨有多重(认识质量单位:吨)第三节搭配中的学问(实践活动)第一课:有多重(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知识点:1、质量单位克、千克、吨掌握克、千克、吨质量单位。
感受克、千克、吨的实际质量,能结合具体情景说出常见物体的质量。
千克、克、吨的关系及其简单换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掌握千克、克、吨之间关系即: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并能正确进行单位间换算。
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了解它们的实际质量,建立千克、克的概念。
2、掌握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通过称一称、掂一掂等活动使学生初步感知轻重,建立质量单位千克、克的概念,体验它们分别有多重。
4、联系实际,使学生初步体验到,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能为物体选择合适的重量单位。
5、活动中培养学生培养学生的估重能力。
包括两方面的能力,一是选择正确的重量单位,二是对重量的估计的准确性。
6、理解1千克=1000克,学会简单的换算千克可记作“kg”,克可以记作“g”。
公式可以记作1kg=1000g。
7、同一的物体,可以用不同的重量单位表示,如:一个西瓜重2(kg),也可以说这个西瓜重2000(g)。
8、通过实际的称量,使学生认识几种常见的称量工具:天平、台秤、电子称。
学会使用称量工具给物体称重。
第二节1吨有多重(认识吨)知识点: 1、感知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2、掌握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3、结合具体情境,提高对质量的估计能力.4、在上节课的基础上,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5、以大象等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参照物,让学生感受一吨有多重,从而建立吨的概念.吨用字母表示为“t”.6、能分辨出三个重量单位的大小,并能灵活运用它们为物体选择适当的重量单位.7、掌握三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1吨=1000千克=1000000克.第三课:搭配中的学问知识点: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初步掌握有序的搭配方法与策略。
2、培养学生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观察、猜测、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情境活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初步掌握有序搭配的方法和策略。
4、学生运用摆学具、画搭配线路图、画表格等多种方式解决搭配问题。
并从中抽象出有序的搭配方法。
5、培养学生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不重复、不遗漏的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
6、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意识,激发学生探究生活中数学的愿望,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意识。
第四单元:乘法第一节购物(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第二节去游乐场(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第三节乘火车(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第四节 0×5=?(有关0的乘法)第五节买矿泉水(连乘法)第一课:购物知识点: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师引导学生在看懂图意的基础上,提取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并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过程,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列竖式计算乘法。
4、在计算中明确算理,学会竖式的书写。
用乘数从个位起依次去乘另一个乘数的每一位,把得数写在对应的数位上。
第二课:去游乐场知识点: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逐步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理解“满十进一”的算理,进而类推出“满几十进几”的算法,初步掌握进位法则: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从个位乘起,哪一位乘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4、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类推能力和主动获取新知识的学习习惯。
第三课:乘火车知识点: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逐步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在已有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乘法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连续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4、体验算法的多样化第四课:0×5=?知识点:1、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这个规律。
2、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3、借助“乘法的意义”“找规律”等方法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这个规律。
4、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当因数末尾有0时,计算时0可以先不参加运算,计算结束后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积后加几个0。
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可以通过对比进行教学,如:402×3=1206,307×8=2456,同样是因数中间有0,为什么一个乘积中间有0,而另一个却没有。
通过讨论402×3积中间是0的那位,因为没有进位,积当中就保留了0,而307×8,因为发生了进位,所以积当中的0就不见了。
结论:因数的末尾有0,乘积中一定有0。
因数的中间有0,乘积中不一定有0。
5、掌握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竖式的写法。
6、通过小组讨论,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使学生逐步学会合作学习。
第五课:买矿泉水知识点:1、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探索多样的估算和计算方法。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连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3、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探索多样的估算和计算方法。
4、结合买矿泉水的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过程,逐步培养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估算。
5、在交流算法的过程中,对于学生汇报的多种计算方法都要予以肯定,但要着重引导用连乘的方法解决问题,并掌握连乘的运算顺序。
第五单元周长什么是周长周长周长的计算交通与数学第一课时什么是周长一个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能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等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知识点:1、为学生创设具体的数学情境,通过描一描树叶的边线,摸一摸课桌数学书的边线,再量一量自己的腰围和头围,从而知道了一个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2、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可以画出并能计算出图形的周长。
第二课时游园知识点:1、为学生创设游园的情境,引导学生体验用不同的方法去计算小公园的周长。
就是把围成小公园的所有线段加在一起。
2、算一算中出现了4种不同的图形,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为后面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作好铺垫。
第三课时花边有多长知识点:1、学生要明确已知的条件和问题,然后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发现(长+宽)﹡2是求长方形周长最简便的方法。
不必用公式化的算式去约束学生,他们可以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计算。
2、在做一做中出现的两个不同的长方形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求周长。
第四课时地砖的周长知识点:1、学生要明确已知条件和问题,利用学习长方形周长的知识经验,知识迁移到怎样求出正方形的周长,就是把正方形的四条边长加起来,还可以用边长乘4。
2、做一做中出现的两个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可以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