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与明清科举制度不同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那么,明清的科举制度与唐宋的科举制度是完全相同的吗?科举制度在操作上的差异是否对整个社会产生了影响,本文将深度分析唐宋科举制度与明清科举制度的不同,希望能够通过此分析,找出唐宋的高速发展与明清的衰落是否与科举制度在操作上的不同有些许连带关系。也试图希望借此为解决李约瑟难题提出一种新的思考。
一、
1.
唐代延续了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度,并且在唐代,举制已倍受士人重视,而到宋代,科举制最终在选拔官员方面,任用官员方面,起到了主导地位,同时也对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明书科的内容:帖经试《说文》六帖,《字林》四帖,共十帖;口试“不限条数,疑则问之”;口试通过后再笔试《说文》、《字林》20条,答对18条为合格。并且“凡明书,试《说文》、《字林》,取通训诂,兼会杂体者,为通”(《唐六典·礼部》)。
明算科的内容:《九章算术》三条,《周髀〔bi毕〕算经》、《海岛》、《孙子》、《五曹》、《张丘建》、《夏侯阳》、《五经算》各一条,十通六者为合格。《记遗》、《三等数》帖读十得九者为合格。另一说,“试《缀术》、《缉古》录大义为问答者,明数造术,详明术理,无注者合数造术,不失义理,然后为通。《缀术》七条,《缉古》三条,十通六。《记遗》、《三等数》帖读十得九,为第。落经者,虽通六,不第。”(《新唐书·选举志》)
科举制度是中国能够成为世界上唯一的,在唐代、宋代,为社会体系选拔了大量的人才,并且极大了刺激了中国文学的发展,但是,明代以后的科举制度极大地禁锢了中国人的思想,让中国开始由盛而衰。因此本研究希望通过对比唐代及明代科举制度的不同,找出科举制度对两个朝代发展的影响,试图为解决李约瑟难题提出一种新的思考。
在辨析哪些人物是历史上的科举人物时,分别有89%和82%的人误把范进和孔乙己当成真实的科举人物,而较少人知道选项中的文天祥、林则徐、蔡元培等历史名人为科举人物。
近六成大学生表示对科举的印象较坏,不足二成印象较好,另外二成多则表示应一分为二地看待科举,认为其有好的方面也有坏的方面,是一个中性的概念。
这基本上能说明目前广大社会公众对于科举的了解,社会上很大一部分人将科举贴上了封建、禁锢、腐朽等标签,并且把明清中国的衰落,固步自封等现象归咎于科举制度。但是,科举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制度,到底对社会产生哪些影响呢?
3.
宋代的科举制度大体因循唐制而略进士、诸科、武举为常科,制科及童子科则为特科.宋初常科除进士、武举之外,诸科分为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学究、明经、明法等九科。常科之中以进士得人最盛,九科之中则以九经、五经及明经的人较盛。
明算科即算术科,着重考核算术,要求详明术理。明算科考生主要来自算学生,算学生学业完成后参加国子监考试,合格者再参加科举省试,及第后待铨选后叙任官员为从九品下。
凡明算,试《九章》、《海岛》、《孙子》、《五曹》、《张丘建》、《夏侯阳》、《周髀》、《五经》、《缀术》、《缉古》,取明数造术,辨明术理者为通。(《九章》三帖,《五经》等七部各一帖,《辍术》六贴,《辑古》四帖,录大义本条为问。)——《唐六典·尚书礼部》
科举制度有着他不变的操作步骤是:"逐级培养筛选、一一对比淘汰"。这也是欧洲文官制度,乃至我们今天社会的各种考试、体育比赛的精髓所在,他为社会智商能力的挑选提供了可见、可比、可控、可重复、可验证的过程及依据,提高了社会成员能力智慧培养、挑选、使用的“专业性、系统性、精确度及效率”。
在科举创立之初,从隋唐到南北宋,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科举制度为大量的有能力的人提供了发展机会,让整个社会有一条公平的向上通道,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拥有更好的生活以及更加崇高的社会地位,无疑,在科举制度创立之初,他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后自明代开始,中国社会的固步自封,逐渐衰落,更严酷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加速了中国的衰落。
关键词:科举;影响;高考;李约瑟难题
前
2002年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吴薇,曾对本校2002级的128名本科生进行过问卷调查。她发现,“科举”是一个学生们耳熟能详的名词,大部分同学表示在小学阶段就知道了科举,其余则最迟在中学阶段听说了科举。然而在了解渠道上,近一半的人是通过小说、戏剧、电视剧等,从教科书和课堂讲授中了解的仅占三成。
凡进士,先贴经,然后试杂文及策,文取华实兼举,策须义理惬当者为通。(旧例帖一小经并注,通六已上;帖《老子》兼注,通三已上,然后试杂文两道、时务策五条。开元二十五年,依明经帖一大经,通四已上,余如旧。)——《唐六典·尚书礼部》
明经科:唐代明经科,先考帖经,每经考十帖,每帖考三言,通六帖以上者为合格。然后墨义(或口试)经义十条,通十条为上上,通八条为上中,通七条为上下,通六条为中上,余者为不合格。然后考时务策三道,通二道为合格。帖经、墨义(或口试)、时务策三项考试皆合格的被录取。明经科的录取分为四等,分别授予从八品下、正九品上、正九品下、从九品下等官职。明经科的考试要求是不高的,只要求熟读经义注疏就行,对于经义也未必真懂。录取的比例也较大。进士科大约每100人只有一二人被录取,而明经科大约每10人就有一二人被录取。
医举科的内容:各试医经方术策十道,《本草》《二道》,《脉经》《二道》,《素问》《十道》,张仲景《伤寒论》二道,诸杂经方义二道,通七成以上的为合格。考生主要来自医学学校的学生。一史科,从《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中任选一,考贴也考策。
3)
唐代考生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学校出身的曰“生徒”;二是通过州县地方选拔考试而选送的“乡贡”;三是皇帝亲自选中的考生"制举"。实际上考生的主要来源只有二个,即生徒和乡贡。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不短完善,最终打破了汉魏以来以世家垄断仕途的局面,一时出现了“士有不由文学而进,谈者所耻”的风气。但是世家大族虽然开始淡出政局,但却还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科举制度在唐代并未在官员选择,任用上获得统治地位。据统计,在唐代的宰相中,有13位为世家出身。
而到了宋代,科举放宽了录取的范围,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到了宋代,提高了科举及第后的待遇与社会地位。宋代科举基地后,立即授官,并且还都是高官。宋朝开始限制官宦子弟与世家子弟的考试,并且开始设立众多防止徇私舞弊的制度,开始限制主考官的权利。宋代对科举完善、改革的众多举措让科举制度在宋代逐渐成为了主流的官员选择、任用的手段。
医举科是唐代设置的专门为选拔医学人才的科举考试科目。最早开设于玄宗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
2)
唐代科举考试内容十分庞杂,不同的科目有不同的考试内容,参加科举的考生一般要读十数本到几十本身,才可以参加科举考试。《新唐书科举制》中记载,凡《礼记》、《春秋左氏传》为大经,《诗》、《周礼》、《仪礼》为中经,《易》、《尚书》、《春秋公羊传》、《谷梁传》为小经。通二经者,大经、小经各一,若中经二。通三经者,大经、中经、小经各一。通五经者,大经皆通,余经各一,《孝经》、《论语》皆兼通之。凡治《孝经》、《论语》共限一岁,《尚书》、《公羊传》、《谷梁传》各一岁半,《易》、《诗》、《周礼》、《仪礼》各二岁,《礼记》、《左氏传》各三岁。学书,日纸一幅,间习时务策,读《国语》、《说文》、《字林》、《三苍》、《尔雅》。凡书学,石经三体限三岁,《说文》二岁,《字林》一岁。凡算学,《孙子》、《五曹》共限一岁,《九章》、《海岛》共三岁,《张丘建》、《夏侯阳》各一岁,《周髀》、《五经算》共一岁,《缀术》四岁,《缉古》三岁,《记遗》、《三等数》皆兼习之。
秀才科:考方略策(计谋策略)五道题,依文理通顺透彻程度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四等录取。隋唐时代均以秀才科为最高,所以被录取也最难。隋代秀才科先后录取不过10人,唐代秀才科每次录取的仅一二人,秀才科录取后,按四等授予官位,即正八品上,正八品下,从八品上,从八品下。由于秀才科录取的难度较大,唐初举行了一段时间,后来就停止了。
唐宋与明清的科举制度对比及分析
组长:张沐雅
组员:于之洋张梦迪杨心泉
陶宇凡廖成朴金晓庆
摘
高考是我国最重要的一个考试,高考对于国人的意义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考试,而是一个社会现象。而高考制度与科举制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科举制度在中国绵延1300年,是一套专业、高效的社会管理程序,并且为当今全球技能评定、人才选拔、体育竞赛制度提供了核心程序。
明法科即法律科,主要考律、令等知识。试策共10条,其中律七条,令三条。全通为甲等,通八条以上为乙等,通七条或七条以下为不合格,不能录取。明法科的考生来自律学的学生和州、县的乡贡。明法科主要是试考生对朝廷刑法和国家组织制度的了解程度。录取人数很少。
凡明法,试律、令,取识达义理,问无疑滞者为通。(所试律、令,凡每部试十帖,策试十条,律七条,令三条。)——《唐六典·尚书礼部》
进士科:唐代进士科原来只考策问,后来加上贴经(填空),杂文(诗赋)。贴经只贴大经,即《礼记》、《左传》。再加上贴《老子》,10个问题中能答上4个即可合格。杂文要求诗赋各一。策问要写五篇。策问主要是对时下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军事、政务、漕运、盐政等等方面提出问题并作回答。进士科一般取中很难,录取率只有1%-2%,进士科录取分为两等,甲等授予从九品上之官职,乙等授予从九品下之官职。
诸史科即历史科。“一史”,主要考《史记》。“三史”,主要考《史记》、《汉书》、《后汉书》。史科为唐穆宗时所设。每史问大义百条、策三道,义通70条策通二道者合格。
开元礼科即礼制科,主要考唐玄宗开元年间所制定的礼仪制度,为唐德宗贞元年间所设。应试者通大义70条、策二道者为合格,通大义百条、策三道者超资授官。
唐宋科举考试内容繁杂,开设的科目众多,而且,考试的范围较广,每一科考试所涉及的数目都比较多,可以让考生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
2.
1)
唐代科举考试设科繁多,不同时期其科目设立也不尽相同,前后总计不下几十种。其中常设的科目有:秀才、进士、明经、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童子、道举等科。此外,还有制科和武举科等。
唐朝科举制度在不同的科目上面,考试的内容也不尽相同,以下举例说明几个不同的科目的考试内容。
明经科的内容:9部经书,《礼记》、《左传》为大经;《诗经》、《周礼》、《仪礼》为中经;《周易》、《尚书》、《公羊传》、《谷梁传》为小经,不仅仅是6经,另外,《孝经》、《论语》为必考。明经科的考试方式一般只是口试,贴经(填空),墨义。一般只要对经文以及注释,记忆背诵熟练,就可中试。
明书科也称“明书科”或“书科”。明字科先试帖经,然后口试,最后试策。明字科考生来自书学学生,合格者再经祭酒审定,而后参加省试,省试及第,仅取得了科举出身,再经吏部铨选才能放官。明字科及第叙任的品阶是从九品下。明字科考核的是文字、训诂知识和书法,明字科的设置也反映了唐代重视书法的风尚。
凡明书,试《说文》、《字林》,取通训诂,兼会杂体者为通。(《说文》六帖,《字林》四帖;兼口试,不限条数。)——《唐六典·尚书礼部》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次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科举制度是一种从全民中甄别人才,选举人才的制度。科举制对中国历史的完整,成为全球为一个延续几千年而未被其他文化洗劫的国家做出了很多阿德贡献,他重塑了社会结构,巩固了统治。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一项选官制度,其政治功能主要体现在飞出贵族世袭做官的特权,防止世袭贵族势力的再生,有利于肃清吏制,遏制买官卖官现象的蔓延等等方面。
童子科规定凡10岁以下能通一经及《孝经》、《论语》的,皆可参加童子科考试。能背诵十卷的可以授官,能背诵七卷的可以授予出身
道举科唐玄宗时举行过,主要考《老子》、《庄子》、《文子》、《列子》等,这是唐朝注重道家思想、扶持道教势力的反映。
武科创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由兵部员外郎主持,又分为平射、武举二科目。主要考步射、马枪、马射、负重、语言、身材等等。
一、
1.
唐代延续了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度,并且在唐代,举制已倍受士人重视,而到宋代,科举制最终在选拔官员方面,任用官员方面,起到了主导地位,同时也对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明书科的内容:帖经试《说文》六帖,《字林》四帖,共十帖;口试“不限条数,疑则问之”;口试通过后再笔试《说文》、《字林》20条,答对18条为合格。并且“凡明书,试《说文》、《字林》,取通训诂,兼会杂体者,为通”(《唐六典·礼部》)。
明算科的内容:《九章算术》三条,《周髀〔bi毕〕算经》、《海岛》、《孙子》、《五曹》、《张丘建》、《夏侯阳》、《五经算》各一条,十通六者为合格。《记遗》、《三等数》帖读十得九者为合格。另一说,“试《缀术》、《缉古》录大义为问答者,明数造术,详明术理,无注者合数造术,不失义理,然后为通。《缀术》七条,《缉古》三条,十通六。《记遗》、《三等数》帖读十得九,为第。落经者,虽通六,不第。”(《新唐书·选举志》)
科举制度是中国能够成为世界上唯一的,在唐代、宋代,为社会体系选拔了大量的人才,并且极大了刺激了中国文学的发展,但是,明代以后的科举制度极大地禁锢了中国人的思想,让中国开始由盛而衰。因此本研究希望通过对比唐代及明代科举制度的不同,找出科举制度对两个朝代发展的影响,试图为解决李约瑟难题提出一种新的思考。
在辨析哪些人物是历史上的科举人物时,分别有89%和82%的人误把范进和孔乙己当成真实的科举人物,而较少人知道选项中的文天祥、林则徐、蔡元培等历史名人为科举人物。
近六成大学生表示对科举的印象较坏,不足二成印象较好,另外二成多则表示应一分为二地看待科举,认为其有好的方面也有坏的方面,是一个中性的概念。
这基本上能说明目前广大社会公众对于科举的了解,社会上很大一部分人将科举贴上了封建、禁锢、腐朽等标签,并且把明清中国的衰落,固步自封等现象归咎于科举制度。但是,科举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制度,到底对社会产生哪些影响呢?
3.
宋代的科举制度大体因循唐制而略进士、诸科、武举为常科,制科及童子科则为特科.宋初常科除进士、武举之外,诸科分为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学究、明经、明法等九科。常科之中以进士得人最盛,九科之中则以九经、五经及明经的人较盛。
明算科即算术科,着重考核算术,要求详明术理。明算科考生主要来自算学生,算学生学业完成后参加国子监考试,合格者再参加科举省试,及第后待铨选后叙任官员为从九品下。
凡明算,试《九章》、《海岛》、《孙子》、《五曹》、《张丘建》、《夏侯阳》、《周髀》、《五经》、《缀术》、《缉古》,取明数造术,辨明术理者为通。(《九章》三帖,《五经》等七部各一帖,《辍术》六贴,《辑古》四帖,录大义本条为问。)——《唐六典·尚书礼部》
科举制度有着他不变的操作步骤是:"逐级培养筛选、一一对比淘汰"。这也是欧洲文官制度,乃至我们今天社会的各种考试、体育比赛的精髓所在,他为社会智商能力的挑选提供了可见、可比、可控、可重复、可验证的过程及依据,提高了社会成员能力智慧培养、挑选、使用的“专业性、系统性、精确度及效率”。
在科举创立之初,从隋唐到南北宋,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科举制度为大量的有能力的人提供了发展机会,让整个社会有一条公平的向上通道,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拥有更好的生活以及更加崇高的社会地位,无疑,在科举制度创立之初,他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后自明代开始,中国社会的固步自封,逐渐衰落,更严酷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加速了中国的衰落。
关键词:科举;影响;高考;李约瑟难题
前
2002年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吴薇,曾对本校2002级的128名本科生进行过问卷调查。她发现,“科举”是一个学生们耳熟能详的名词,大部分同学表示在小学阶段就知道了科举,其余则最迟在中学阶段听说了科举。然而在了解渠道上,近一半的人是通过小说、戏剧、电视剧等,从教科书和课堂讲授中了解的仅占三成。
凡进士,先贴经,然后试杂文及策,文取华实兼举,策须义理惬当者为通。(旧例帖一小经并注,通六已上;帖《老子》兼注,通三已上,然后试杂文两道、时务策五条。开元二十五年,依明经帖一大经,通四已上,余如旧。)——《唐六典·尚书礼部》
明经科:唐代明经科,先考帖经,每经考十帖,每帖考三言,通六帖以上者为合格。然后墨义(或口试)经义十条,通十条为上上,通八条为上中,通七条为上下,通六条为中上,余者为不合格。然后考时务策三道,通二道为合格。帖经、墨义(或口试)、时务策三项考试皆合格的被录取。明经科的录取分为四等,分别授予从八品下、正九品上、正九品下、从九品下等官职。明经科的考试要求是不高的,只要求熟读经义注疏就行,对于经义也未必真懂。录取的比例也较大。进士科大约每100人只有一二人被录取,而明经科大约每10人就有一二人被录取。
医举科的内容:各试医经方术策十道,《本草》《二道》,《脉经》《二道》,《素问》《十道》,张仲景《伤寒论》二道,诸杂经方义二道,通七成以上的为合格。考生主要来自医学学校的学生。一史科,从《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中任选一,考贴也考策。
3)
唐代考生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学校出身的曰“生徒”;二是通过州县地方选拔考试而选送的“乡贡”;三是皇帝亲自选中的考生"制举"。实际上考生的主要来源只有二个,即生徒和乡贡。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不短完善,最终打破了汉魏以来以世家垄断仕途的局面,一时出现了“士有不由文学而进,谈者所耻”的风气。但是世家大族虽然开始淡出政局,但却还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科举制度在唐代并未在官员选择,任用上获得统治地位。据统计,在唐代的宰相中,有13位为世家出身。
而到了宋代,科举放宽了录取的范围,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到了宋代,提高了科举及第后的待遇与社会地位。宋代科举基地后,立即授官,并且还都是高官。宋朝开始限制官宦子弟与世家子弟的考试,并且开始设立众多防止徇私舞弊的制度,开始限制主考官的权利。宋代对科举完善、改革的众多举措让科举制度在宋代逐渐成为了主流的官员选择、任用的手段。
医举科是唐代设置的专门为选拔医学人才的科举考试科目。最早开设于玄宗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
2)
唐代科举考试内容十分庞杂,不同的科目有不同的考试内容,参加科举的考生一般要读十数本到几十本身,才可以参加科举考试。《新唐书科举制》中记载,凡《礼记》、《春秋左氏传》为大经,《诗》、《周礼》、《仪礼》为中经,《易》、《尚书》、《春秋公羊传》、《谷梁传》为小经。通二经者,大经、小经各一,若中经二。通三经者,大经、中经、小经各一。通五经者,大经皆通,余经各一,《孝经》、《论语》皆兼通之。凡治《孝经》、《论语》共限一岁,《尚书》、《公羊传》、《谷梁传》各一岁半,《易》、《诗》、《周礼》、《仪礼》各二岁,《礼记》、《左氏传》各三岁。学书,日纸一幅,间习时务策,读《国语》、《说文》、《字林》、《三苍》、《尔雅》。凡书学,石经三体限三岁,《说文》二岁,《字林》一岁。凡算学,《孙子》、《五曹》共限一岁,《九章》、《海岛》共三岁,《张丘建》、《夏侯阳》各一岁,《周髀》、《五经算》共一岁,《缀术》四岁,《缉古》三岁,《记遗》、《三等数》皆兼习之。
秀才科:考方略策(计谋策略)五道题,依文理通顺透彻程度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四等录取。隋唐时代均以秀才科为最高,所以被录取也最难。隋代秀才科先后录取不过10人,唐代秀才科每次录取的仅一二人,秀才科录取后,按四等授予官位,即正八品上,正八品下,从八品上,从八品下。由于秀才科录取的难度较大,唐初举行了一段时间,后来就停止了。
唐宋与明清的科举制度对比及分析
组长:张沐雅
组员:于之洋张梦迪杨心泉
陶宇凡廖成朴金晓庆
摘
高考是我国最重要的一个考试,高考对于国人的意义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考试,而是一个社会现象。而高考制度与科举制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科举制度在中国绵延1300年,是一套专业、高效的社会管理程序,并且为当今全球技能评定、人才选拔、体育竞赛制度提供了核心程序。
明法科即法律科,主要考律、令等知识。试策共10条,其中律七条,令三条。全通为甲等,通八条以上为乙等,通七条或七条以下为不合格,不能录取。明法科的考生来自律学的学生和州、县的乡贡。明法科主要是试考生对朝廷刑法和国家组织制度的了解程度。录取人数很少。
凡明法,试律、令,取识达义理,问无疑滞者为通。(所试律、令,凡每部试十帖,策试十条,律七条,令三条。)——《唐六典·尚书礼部》
进士科:唐代进士科原来只考策问,后来加上贴经(填空),杂文(诗赋)。贴经只贴大经,即《礼记》、《左传》。再加上贴《老子》,10个问题中能答上4个即可合格。杂文要求诗赋各一。策问要写五篇。策问主要是对时下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军事、政务、漕运、盐政等等方面提出问题并作回答。进士科一般取中很难,录取率只有1%-2%,进士科录取分为两等,甲等授予从九品上之官职,乙等授予从九品下之官职。
诸史科即历史科。“一史”,主要考《史记》。“三史”,主要考《史记》、《汉书》、《后汉书》。史科为唐穆宗时所设。每史问大义百条、策三道,义通70条策通二道者合格。
开元礼科即礼制科,主要考唐玄宗开元年间所制定的礼仪制度,为唐德宗贞元年间所设。应试者通大义70条、策二道者为合格,通大义百条、策三道者超资授官。
唐宋科举考试内容繁杂,开设的科目众多,而且,考试的范围较广,每一科考试所涉及的数目都比较多,可以让考生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
2.
1)
唐代科举考试设科繁多,不同时期其科目设立也不尽相同,前后总计不下几十种。其中常设的科目有:秀才、进士、明经、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童子、道举等科。此外,还有制科和武举科等。
唐朝科举制度在不同的科目上面,考试的内容也不尽相同,以下举例说明几个不同的科目的考试内容。
明经科的内容:9部经书,《礼记》、《左传》为大经;《诗经》、《周礼》、《仪礼》为中经;《周易》、《尚书》、《公羊传》、《谷梁传》为小经,不仅仅是6经,另外,《孝经》、《论语》为必考。明经科的考试方式一般只是口试,贴经(填空),墨义。一般只要对经文以及注释,记忆背诵熟练,就可中试。
明书科也称“明书科”或“书科”。明字科先试帖经,然后口试,最后试策。明字科考生来自书学学生,合格者再经祭酒审定,而后参加省试,省试及第,仅取得了科举出身,再经吏部铨选才能放官。明字科及第叙任的品阶是从九品下。明字科考核的是文字、训诂知识和书法,明字科的设置也反映了唐代重视书法的风尚。
凡明书,试《说文》、《字林》,取通训诂,兼会杂体者为通。(《说文》六帖,《字林》四帖;兼口试,不限条数。)——《唐六典·尚书礼部》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次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科举制度是一种从全民中甄别人才,选举人才的制度。科举制对中国历史的完整,成为全球为一个延续几千年而未被其他文化洗劫的国家做出了很多阿德贡献,他重塑了社会结构,巩固了统治。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一项选官制度,其政治功能主要体现在飞出贵族世袭做官的特权,防止世袭贵族势力的再生,有利于肃清吏制,遏制买官卖官现象的蔓延等等方面。
童子科规定凡10岁以下能通一经及《孝经》、《论语》的,皆可参加童子科考试。能背诵十卷的可以授官,能背诵七卷的可以授予出身
道举科唐玄宗时举行过,主要考《老子》、《庄子》、《文子》、《列子》等,这是唐朝注重道家思想、扶持道教势力的反映。
武科创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由兵部员外郎主持,又分为平射、武举二科目。主要考步射、马枪、马射、负重、语言、身材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