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中考化学与pH的变化图像有关的压轴题附详细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考初中化学pH的变化图像
1.下面四个图像的变化趋势,分别对应四种操作过程,其中正确的是()
A.某温度下,向一定量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晶体
B.向氯化铁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C.用等质量的双氧水制取氧气
D.氢氧化钠溶液加足量的水稀释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某温度下,向一定量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晶体,硝酸钾继续溶解至饱和,过程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至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再改变,与图象不一致;故A不正确;
B、向氯化铁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先和盐酸反应生成氯
化钠和水,至盐酸完全反应后,氯化铁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铁和氯化钠,开始生成氢氧化铁沉淀,直至氯化铁完全反应后,沉淀质量不再增加,故B正确;
C、用相等质量的双氧水来制取氧气时,有催化剂时放出氧气速度比不加催化剂快,但最终产生氧气的质量是相同的,故C不正确;
D、氢氧化钠溶液中加足量的水稀释,随着不断加水稀释溶液的碱性越来越弱,但应仍为碱性,不可能成为酸性,与图象不符,故D不正确。

故选B。

2.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
A.向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中分别加入过量的Zn和Fe
B.向含有少量NaOH的Na2CO3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
C.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在有、无催化剂条件下制取氧气
D.向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不断加水稀释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酸质量相等,金属过量,最终产生氢气质量相等,产生相同质量的氢气时,消耗的锌的质量应大于铁的质量,与图像不符;
B、向含有少量NaOH的Na2CO3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稀盐酸会先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再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氯化钠和水,与图像相符,故选B;
C、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速率,不能改变生成物的多少,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
在有、无催化剂条件下制取氧气,生成氧气质量应该相等,与图像不符;
D、加水稀释只会使稀硫酸酸性减弱,不可能pH大于7,变为碱性,与图像不符。

【点睛】
该题是一道图像题,图像题的难点在于图像信息和文字信息的转化,然后和实际反应情况对应是否相符。

3.下列所示的四个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向一定量的硝酸铜和硝酸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
B.等质量的镁和铁分别与等质量、等浓度足量的稀硫酸反应
C.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pH=3的稀盐酸
D.向一定量的含有盐酸的氯化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比镁弱,向一定量的硝酸铜和硝酸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铁不能与硝酸镁溶液反应,铁能与硝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硝酸亚铁溶液和铜,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小于生成铜的质量,则溶液的质量应减少,故错误;
B、等质量的镁和铁分别与等质量、等浓度足量的稀硫酸反应,横坐标是硫酸的量,故等量
的硫酸产生氢气的质量相等,当金属全部参加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与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成反比(+2价的金属),则镁产生的氢气的质量大于铁,故正确;
C、向一定量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pH=3的稀盐酸,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随着反应进行,溶液碱性减弱,pH减小,恰好完全反应时pH=7,继续加入稀盐酸时,溶液pH小于7,但是不能减小到3,更不能小于3,故错误;
D、向含有盐酸的氯化铜溶液中滴加烧碱溶液时,氢氧化钠先和稀盐酸反应,后和氯化铜反应,因此开始不能产生沉淀,故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是一道图象坐标与化学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分析各变化的过程,注意分析坐标轴表示的意义、曲线的起点、折点及变化趋势,进而确定正确的图象。

4.实验小组用传感器探究Ca(OH)2溶液与稀盐酸反应过程中温度和pH的变化,测定结果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B.从30s到40s,溶液pH增大
C.60s时,溶液中溶质为HCl和CaCl2
D.在反应前后的溶液中没有结合的离子是Ca2+、Cl-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由图可知反应过程中温度升高,故该反应是放热反应,A正确。

B、由图可知从30s到40s,溶液pH增大,B正确。

C、由图可知60s时,溶液pH大于7,氢氧化钙过量,溶液中溶质为Ca(OH)2和CaCl2,故C错。

D、氢氧化钙溶液中有钙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稀盐酸中有氢离子和氯离子,混合后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只有钙离子和氯离子,没有结合,D正确。

故选:C。

5.在完成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后,为检测废液中溶质成分,同学们向废液中分别加入四种不同物质并绘制图象,下列图象中不能与其它三个图象得到同一结论的是( )
A.B.
C.D.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加入碳酸钠溶液时,加入一定量的碳酸钠溶液后产生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盐酸;
B、加入锌时生成氢气,说明溶液中含有盐酸;
C、稀释时,溶液pH由小于7逐渐升高,说明溶液中含有盐酸;
D、加入硝酸银时,氯化钙和盐酸都能够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氯化银,不能判断溶液中是否含有盐酸;
由以上分析可知,D图象中不能与其它三个图象得到同一结论。

故选D。

6.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加水稀释氯化钠溶液
B.两份等质量的过氧化氢溶液在有、无MnO2的情况下分解产生氧气C.向稀盐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D.加热碳酸钙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氯化钠溶液为中性,pH=7,加水稀释氯化钠溶液,pH不变,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不符合题意;
B、催化剂只是改变反应速率,不能改变生成物的质量,两份等质量的过氧化氢溶液在有、无MnO2的情况下分解产生氧气,生成氧气的质量相等,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不符合题意;
C、向稀盐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盐酸先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没有沉淀生成,盐酸反应完后,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符合题意;
D、碳酸钙在高温条件下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氧化钙,二氧化碳是气体,固体质量减少,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下列图像中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图①: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滴加稀盐酸
B.图②:向氢氧化钡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
C.图③:在密闭容器中,镁条燃烧前后固体质量的变化
D.图④:向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中加入KNO3晶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澄清石灰水呈碱性,其pH值大于7,它可以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中性的氯化钙溶液,所以当向澄清石灰水中滴加稀盐酸时,溶液的pH值要变小,当它们恰好完全反应时,pH值等于7,如果继续滴加则会使溶液变为酸性溶液,即溶液的pH小于7,选项图像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B、向氢氧化钡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随着反应进行,氢氧化钡不断减少,溶质质量不断减少,恰好完全反应时,溶质质量为零,继续加入稀硫酸时,稀硫酸过量,溶质质量增大,选项图像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C、镁条在密闭容器中燃烧生成氧化镁,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过程中固体质量不断增加,镁条完全反应后,固体质量不变,选项图像错误,故符合题意;
D、不饱和KNO3溶液中含有一定量的溶质硝酸钾,所以加入硝酸钾之前,不饱和的硝酸钾溶液溶质的质量不为0,溶质质量分数不为0,加入KNO3固体时,硝酸钾能够继续溶解,溶质质量增加,溶质质量分数增加,达到饱和状态时KNO3固体不再溶解,溶质质量不变,溶质质量分数不变,选项图像正确,故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
该题为图象题,这样的题型往往每个选项考查不同的知识点,或化学反应或溶液组成等,多数考查物质(沉淀、气体)质量、质量分数的变化,在解题时对每个选项认真分析,找准考查的知识点,结合对应的知识迁移解答。

8.下列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操作的是
A.常温下向饱和石灰水中加入一定量的氧化钙
B.向 pH=3.5的酸溶液中加入蒸馏水
C.浓硫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
D.一定量的硝酸铵溶于适量的水中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常温下向饱和石灰水中加入一定量的氧化钙,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溶剂逐渐减少,溶质结晶析出逐渐减少,溶液质量也减少,最终变为零,图像不符,符合题意。

B、向 pH=3.5的酸溶液中加入蒸馏水,溶液酸性减弱,无限稀释则pH接近于7,图像正确,不符合题意。

C、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敞口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浓硫酸吸水,溶液浓度降低,图像正确,不符合题意。

D、硝酸铵溶解吸热,溶解时溶液温度降低,完全溶解之后,在外界环境作用下,逐渐恢复室温,图像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大数据处理能及时获得更多的信息,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加入铁粉
B.向pH=12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水稀释
C.将等质量的铁片和镁片投入到足量稀硫酸中
D.浓硫酸敞口放置一段时间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加入铁粉,产生氯化亚铁溶液,溶液中铁元素的质量增大,盐酸反应完铁元素质量不变;故选项正确;
B、向pH=12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水稀释,pH值不断减小,但不能小于7;故选项错误;
C、将等质量的铁片和铁片投入到足量稀硫酸中,镁片产生的氢气质量大,且产生的氢气速率快;故选项错误;
D、浓硫酸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溶质质量分数变小;故选项错误;故选:A。

10.下列图像正确的是()
A.电解水
B.将等质量的镁和铁分别投入到盛有足量同种稀硫酸的两个容器中C.用等体积、等溶质质量分数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D.服用胃舒平[主要质量分数的过氧化成分是Al(OH)3]治疗胃酸过
多,胃液pH的变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电解水实验中产生氢气和氧气的质量之比为1:8,体积之比为2:1,故A错误;
B、镁的活动性比铁强,所以反应速率要快,镁的相对原子质量小于铁的相对原子质量,且二者反应后化合价均为+2价,在质量相等时,产生的气体多,故B正确;
C、用相同浓度、相同质量的过氧化氢溶液来制取氧气,有无催化剂不影响生成氧气的多少,氧气质量相等,只是改变反应速率,故C错误;
D、胃酸pH小于7,服用胃舒平,盐酸和氢氧化铝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因此pH值会有所增大,但是胃仍然处于酸性环境,所以最后PH仍然小于7,故D错误。

故选B。

11.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煅烧一定质量的石灰石
B.往氢氧化钾溶液中逐滴加入蒸馏水
C.某温度下,向一定量硝酸钾不饱和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D.将等质量金属分别与足量的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反应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煅烧石灰石时,石灰石中的碳酸钙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随着反应进行,固体质量减小,但是不能减小到0,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B、稀释氢氧化钾溶液时,溶液碱性减弱,pH减小,但是不能减小到7,更不能减小到小于7,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C、某温度下,向一定量硝酸钾不饱和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时,硝酸钾能够继续溶解,随着硝酸钾的溶解,硝酸钾质量分数增大,当达到饱和状态时硝酸钾不能溶解,质量分数不再变化,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
D、镁比铁活泼,和稀硫酸反应时镁的反应速率较快,反应需要的时间短,等质量的镁铁和足量酸反应,相对原子质量小的镁生成的气体多,,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故选C。

12.烧杯中盛有x溶液,逐滴加入(或通入)y物质,烧杯内液体的pH变化如图所示.则符合该变化的一组物质是()
x y
A NaOH溶液稀HCl(过量)
B稀H2SO4BaCl2溶液(少量)
C Ca(OH)2CO2(适量)
D稀NaOH H2O
A.A B.B C.C D.D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向氢氧化钠中加入过量的盐酸,则酸碱中和,盐酸过量,最后溶液呈酸性,故A错误。

B、x为硫酸则开始时溶液的pH不会大于7,起点不对,故B错误。

C、向氢氧化钙中通入适量的二氧化碳,溶液的pH会减小,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恰好完全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时,溶液的pH等于7,故C正确。

D、稀释氢氧化钠最后溶液的pH接近于7,不会等于7,故D错误。

故选:C。

13.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实验过程中相应量变化的是
A.图①: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水
B.图②:向氢氧化钡溶液中加足量稀硫酸
C.图③:将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缓慢降温
D.图④:向一定量的稀硫酸中加入过量的锌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 、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pH 值大于7,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水,溶液的pH 值逐渐减小,无限的接近于7,但不会小于7,A 选项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实验过程中pH 值的变化,不符合题意;
B 、向氢氧化钡溶液中加足量稀硫酸,氢氧化钡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随着稀硫酸的加入生成水的质量逐渐增加,充分反应后不会再继续增加,B 选项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实验过程中生成水的质量的变化,不符合题意;
C 、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将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缓慢降温,硝酸钾溶液由不饱和变为饱和,开始溶质质量分数不降低,继续降温,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逐渐减小,C 选项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实验过程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不符合题意;
D 、向一定量的稀硫酸中加入过量的锌,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生成氢气的质量由0开始逐渐增加,稀硫酸完全反应后,氢气的质量不再变化,D 选项图像能正确反映实验过程中氢气质量的变化,符合题意。

故选D 。

14.下列图像与对应叙述相符合的是( )
A .向一定质量的稀盐酸中加入水
B .高温煅烧一定质量的石灰石
C .用一定质量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D .足量的红磷在密闭空气的集气瓶内燃烧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 向一定质量的稀盐酸中加入水,稀释稀盐酸,酸的pH 随着水的加入无限接近中性,但是不可能变成碱性溶液,pH>7。

故A 不符合题意;
B. 高温煅烧一定质量的石灰石,发生32CaCO CaO+CO 高温 反应,生成的氧化钙是固
体,所以图像上反应结束不可能固体质量变为0。

故B 不符合题意;
C. 用一定质量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发生反应222222H O 2O H n O+O M ,过氧化氢溶液中含有水,所以图像的起点纵坐标不为0,反应生成水,所以水的质量增加,当反应结束后,水的质量不变。

故C 符合题意;
D. 足量的红磷在密闭空气的集气瓶内燃烧,红磷燃烧放热,使瓶内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增大。

红磷燃烧消耗瓶中的氧气,冷却后瓶内气体减少,压强减小,但是瓶内还有不反应的氮气等其他空气中的气体,所以压强不能减少为0。

故D 不符合题意。

故选C 。

15.如图图象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 )
A .某温度下,向一定量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入过量的硝酸钾晶体
B .向稀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碳酸钠溶液
C .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过量的稀盐酸
D .向盛有氧化铜的烧杯中加入稀盐酸至过量,生成氯化铜质量与加
入稀盐酸质量的关系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某温度下,向一定量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入过量的硝酸钾晶体的过程中,溶质质量分数增大,当达到饱和时,溶质质量分数不再增大,故A不正确;
B、向稀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碳酸钠溶液时,碳酸钠先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开始时不产生沉淀,故B不正确;
C、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过量的稀盐酸时,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溶液的碱性减弱,pH降低,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显中性,pH=7,继续加入稀盐酸时,溶液显酸性,pH小于7,故C正确;
D、向盛有氧化铜的烧杯中加入稀盐酸至过量的过程中,生成氯化铜的质量增大,当氧化铜完全反应后,氯化铜的质量不再增大,故D不正确。

故选C。

二、中考初中化学科普阅读题
16.“铁锅炒菜能补铁”在民间流传已久,央视《是真的吗》节目组对此进行了实验和调查。

实验过程:
将西红柿切碎,分成两等份,分别用铁锅和铝合金锅进行清炒;清炒5分钟,将炒好的西红柿分别放入两个碗中,做好标记;对其铁含量进行检测。

检测结果:
用铝合金锅炒的西红柿,铁含量为1.5mg/kg,用铁锅炒的西红柿,铁含量为23.5 mg/kg,约是铝合金锅的15倍。

可见,使用铁锅烹调确实能增加人体铁的摄入量,但是摄入的铁,又有多少能被人体吸收利用呢?
食物中的铁主要分为血红素铁和非血红素铁。

血红素铁,是与血红蛋白及肌红蛋白中的卟啉结合的铁,而除此之外的食物中的铁都被称为非血红素铁。

食物中的血红素铁以卟啉铁的形式直接被肠粘膜上皮细胞吸收,吸收利用率高,不受其他食物中抑制因素的影响。

血红素铁主要存在于动物性食品中,动物肝脏、动物全血、畜禽肉类、鱼类等都是补铁的良好来源,鸡蛋也属于动物性食品,但是鸡蛋中的铁与蛋黄中的卵黄磷蛋白结合对铁的吸收具有干扰作用,所以鸡蛋中的铁吸收率仅有3%,不是补铁的良好来源。

食物中的非血红素铁主要是三价铁,需转化成二价铁才能被人体吸收。

非血红素铁主要存在于植物性食品中,其吸收常受到膳食因素的影响,如粮食和蔬菜中的植酸盐、草酸盐以及茶叶和咖啡中的多酚类物质均可影响非血红素铁的吸收,以下是几种饮品对铁元素吸收率的影响数值:
血红素铁和非血红素铁都受体内储存铁量的影响,如果体内铁的储存量充足,铁的吸收率就低,如果缺铁的时候,铁的吸收率就会大大增加。

在食物匮乏年代,即使用铁锅烹饪,还是会缺铁。

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增加了动物性食品的供给,保证了血红素铁的摄入,同时摄入新鲜果蔬中的维生素C能促进非血红素铁的吸收,使我国居民贫血率大大下降。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中用到铝锅和铁锅炒菜,若用实验验证铝和铁的活动性,应选择的试剂是
________________(填1种试剂即可)。

(2)测定铁锅炒菜是否增加铁含量的实验中,控制的变量有_________________。

(3)某出售生铁壶的卖家声称“生铁壶用来煮茶煮水两相宜,可以有效汲取人体所需二价铁”,请结合上表内容进行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关于补铁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填序号)。

A 铁锅炒菜能增加铁的含量
B 能被人体吸收的是二价铁
C 维生素C有助于铁的吸收
D 动物肝脏、鱼类等是补铁的良好来源
【答案】稀盐酸(合理即可)西红柿的量和清炒时间不合理,茶会降低铁的吸收率ABCD
【解析】
【分析】
【详解】
(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氢前的金属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反应越剧烈,说明金属活动性越强;位置在前的金属能把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所以在实验室中探究铝和铁的金属活动性顺序,除铝、铁外,还需要用到的试剂是稀盐酸或稀硫酸或可溶性二价铁盐(Fe2+)或可溶性三价铝盐(Al3+);
(2)对比实验中,不同条件只有一个,相同条件可有多个,测定铁锅炒菜是否增加铁含量的实验中,控制的变量有西红柿的量和清炒时间,不同条件只有铁锅和铝合金锅;
(3)根据表格中数据可知:说法不合理,原因是茶会降低铁的吸收率;
(4)A、用铁锅炒菜,可以使微量的铁随食物进入胃中,铁能与胃液中的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可以补充人体所需的铁元素,故A正确;
B、食物中的非血红素铁主要是三价铁,需转化成二价铁才能被人体吸收,故B正确;
C、新鲜果蔬中的维生素C能促进非血红素铁的吸收,故C正确;
D、血红素铁主要存在于动物性食品中,动物肝脏、动物全血、畜禽肉类、鱼类等都是补铁的良好来源,故D正确,故选ABCD。

【点睛】
本题通过铁锅炒菜能补铁的探究和铁元素的吸收介绍,考查了获得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认真阅读,获取有用信息,并结合已有的知识,理解信息。

17.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洁厕剂的主要成分一般是酸、表面活性剂、香精、缓蚀剂等,其中酸是最重要的原料.其
中主要应用的酸为无机酸,有机酸则很少使用.无机酸盐中多采用盐酸、磷酸、甲酸、氨基磺酸及其它低分子有机酸.而多数洁厕灵以盐酸为其主要原料.
盐酸主要成分为HCl,相对分子质量36.46.盐酸为不同浓度的氯化氢水溶液,呈透明无色,有刺激性气味和强腐蚀性.易溶于水、乙醇、乙醚和油等.盐酸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不溶于稀硝酸(HNO3)的氯化银.氯化银难溶于水,产生白色的凝乳状沉淀.
洁厕剂不能与其他洗涤用品同时使用,尤其不能与84消毒液混用.因为洁厕灵是酸性洗涤剂,主要成分是盐酸(HCl);84消毒液是碱性洗涤剂,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钠(NaClO);二者结合会产生有毒的氯气,损害身体健康.
使用洁厕灵时应尽量避免接触皮肤.洁厕灵不宜用于非瓷表面,如水泥地面、大理石及铝制品,也不能与其他碱性洗涤用品(如厨房清洁剂、肥皂等)同时使用,否则将失效.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氯化氢水溶液的物理性质_____.
(2)为什么洁厕灵与84消毒液的用途不同?_____.
(3)写出盐酸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稀硝酸和氯化银的化学方程式_____.
(4)84消毒液是碱性洗涤剂,请再举出一种试剂显碱性_____.
(5)根据洁厕灵的特点,推测将洁厕剂洒到了皮肤上应该采取什么措施_____.
【答案】透明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易溶于水、乙醇、乙醚和油;因为它们的主要成分的性质不同,性质决定用途; HCl+AgNO3═HNO3+AgCl↓ NaOH溶液或Na2CO3溶液等合理即可用大量水冲洗,并涂上适量肥皂水
【解析】
【详解】
(1)氯化氢水溶液的物理性质:透明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易溶于水、乙醇、乙醚和油;(2)因为洁厕灵是酸性洗涤剂,主要成分是盐酸(HCl);84消毒液是碱性洗涤剂,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钠(NaClO),它们的主要成分的性质不同,故用途不同;
(3)盐酸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稀硝酸和氯化银,化学方程式为:
HCl+AgNO3═HNO3+AgCl↓;
(4)NaOH溶液呈碱性;
(5)洁厕灵呈酸性,洒到了皮肤上应该用大量水冲洗,并涂上适量肥皂水.
故答案为(1)透明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易溶于水、乙醇、乙醚和油;
(2)因为它们的主要成分的性质不同.性质决定用途;
(3)HCl+AgNO3═HNO3+AgCl↓;
(4)NaOH溶液或Na2CO3溶液等合理即可;
(5)用大量水冲洗,并涂上适量肥皂水.
18.阅读科普短文,依短文内容回答问题。

木糖醇(化学式为C5H12O5)是从植物中提取出来的一种天然甜味剂,广泛存在于各种水果、蔬菜、谷类之中。

木糖醇为白色晶体,极易溶于水。

木糖醇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牙齿的清洁,但是过度食用有可能带来腹泻等副作用,这一点不可忽视。

木糖醇是一种五碳糖醇,它的甜度与砂糖相同,但热量却只有砂糖的75%,木糖酵在人体内氧化后主要生成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