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欧洲各国文艺复兴的特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论欧洲各国文艺复兴的特点
作者:刘丹忱
来源:《历史教学》2002年第11期
[摘要]本文根据史实简要地论析了意大利、德、法、英、西班牙、尼德兰和东欧文艺复兴的一些主要特点,并比较和分析了各国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侧重点及其与天主教、罗马教皇和宗教改革的关系。

[关键词]文艺复兴,各国不同特点,背景,侧重点,关系
欧洲文艺复兴是新兴资产阶级在文学、艺术、历史学、政治学、哲学、教育学、法学、经济学以及自然科学等领域内开展的一场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恩格斯评价说:“这是人类以往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一次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

”[1](p.445)
文艺复兴以但丁发表《神曲》(1307—1321年)为开端,以弗朗西斯·培根发表《新工具》(1620年)和笛卡儿的代表作《方法论》(1637年)问世作为下限的标志,共历三百余年。

文艺复兴的先进文化指引着欧洲的前进方向,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以及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爆发。

欧洲各国文艺复兴有不少共同之处也有各自的特点。

如各国都揭露与抨击天主教会和罗马教廷的腐败、贪婪;主张以人为本;强调国家统一,抵御外来干涉和侵略,反对封建特权和等级制;肯定现实世界和现实生活,反对禁欲主义……这些共同点本文就不涉及了。

现就各国文艺复兴的各自特点略加分析。


由于欧洲各国的经济、政治结构、文化传统和国情的不同,故各国的文艺复兴都具有不同的特点。

文艺复兴起源于意大利,最主要的原因是14世纪时“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
芽”[2](p.784)和它“包容了欧洲各地最先进的城市社会……意大利的贵族通常生活在城市,而且从事银行业或商业活动”[3](pp.812~813)。

而一系列城市共和国的建立,多里奇诺起义反天主教会的斗争,特别是古典的文化传统,使意大利成为文艺复兴的发源地。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特点是;(1)在文学、艺术和政治学、史学、哲学等多领域中成就最为突出。

主要代表人物计有文学三杰: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艺术三杰:达·芬奇、米开兰基罗、拉斐尔,此外还有早期的欧洲“绘画之父”乔托及雕塑奠基者多那台罗;政治学是马基雅维里、康帕内拉;史学是布鲁尼、比昂多、瓦拉;哲学则有彭波那齐、特勒肖和布鲁诺。

(2)佛罗伦萨城是人文主义者活动的主要舞台,上述巨匠多数是佛罗伦萨人。

佛罗伦萨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活动的中心,比威尼斯、罗马、那不勒斯和米兰的影响大。

(3)意大利是拜占廷等各国学者和欧洲大量留学生的集中地,意大利文艺复兴吸收了古代希腊、罗马及欧洲各国文化。

意大利的画家、雕塑师、建筑师被招聘到各国,他们成为传播文艺复兴的火种。

德国文艺复兴继意大利之后开始较早。

主要特点是:(1)人文主义的活动中心在爱尔福特等大学内,特别在年轻的教师、留学生和知识界中间。

(2)对宗教和哲学问题研究兴盛,大部分是对《圣经》和“教父”作品的翻译、研究和注释,有些作品则是揭露罗马教皇。

其代表人物为勒克林和胡登。

在造型艺术方面,阿·丢勒的木刻和铜版画、小汉斯·霍尔拜因的水粉画、写生画、肖像画驰名欧洲。

(3)作品中强烈地反对德国分裂、要求国家统一和摆脱罗马教皇的压榨,一部分作品还反映了下层群众的疾苦。

(4)各地文艺复兴活动进展得很不平衡,德国南部受意大利影响大、成果多,绘画多是威尼斯画派;西部科隆等地天主教会势力大,保守气氛浓;北部与尼德兰人文主义者关系密切,重视宗教改革。

法国的文艺复兴始于15世纪中叶。

其特点是:(1)早期活动以宫廷为中心,主要是在王室和一部分贵族的狭窄范围之内。

(2)文学成就较显著。

以贵族龙沙、杜贝雷为首的“七星诗社”同以拉伯雷等为代表的人民民主派之间有明显的分歧和斗争。

(3)民族意识和民族观念强烈,强调爱国主义,民族特色的内容较多。

波丹的《论国家》主张国家权力至上,影响颇大。

提倡用民族语言创作文学,反对用拉丁文和外国语写作。

先进的文化和意识,增强了法兰西民族的凝聚力。

(4)提倡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以及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活动同步展开,互相推动。

拉伯雷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和用知识把人武装成巨人的观念十分可贵。

在文艺复兴过程中还有反对暴君专制主义同拥护君主专制的斗争。

英国文艺复兴比德、法都晚,其特点是:(1)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英国文艺复兴进入高潮。

牛津大学是人文主义小组活动的核心,其中有拉提玛、里纳加和柯列特等人。

(2)英国都铎王朝人文主义活动的实用性明显,重视办教育。

活动中强调“培养人们的素养、美德和积极的基督教生活,尤其是人们在公众生活中的作用。

”[4](p.78)柯列特所办的“圣保罗”学校内不受教会控制,传播人文主义思想。

(3)人文主义者的某些活动受到英王亨利八世王室的保护[5]。

莫尔“因为在政府中任要职,因而有利于他推进人文主义的活动”[6](p.56)。

(4)英国由于原始积累和圈地运动中社会矛盾尖锐,因而在文艺复兴的作品中揭露和抨击“羊吃人”的内容很深刻。

(5)英国的文学,特别是莎士比亚的戏剧驰名世界,他被誉为"戏剧的奠基人。

在西班牙,由于天主教会势力强大,资本主义发展缓慢,文艺复兴至16世纪初才兴起,没得到充分发展,衰落的早。

(1)16世纪上半叶,西班牙是老牌殖民主义国家,对外殖民活动
多,故人文主义者如修道士拉斯·卡萨斯等论述和揭露殖民侵略的内容较多。

(2)宗教文学和骑士文学对西班牙的文学影响较大。

如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和维加的《羊泉村》,对西班牙专制君主评价过高,将其视为阶级的最高代表。

(3)西班牙长期在阿拉伯人统治之下,曾将中华文明向西欧传播,自然科学和大学教育较发达,人文主义者多热心于办学。

(4)各种艺术作品(绘画、雕刻以及建筑等)风格多异,形式多样。

西班牙北部盛行的是西哥特人和汪达尔人的习俗,受法、德及尼德兰的影响大,而南部和中部则大量融入的是阿拉伯文化及其影响。

尼德兰(荷兰)文艺复兴的特点同尼德兰革命(1566-1609年)前后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突出代表计有鹿特丹的伊拉斯莫和杰出画家勃吕盖尔和伦勃朗,以及近代国际法的奠基人格老秀斯。

尼德兰的伊拉斯莫对人文主义运动贡献极大。

他曾漫游英、意、法、瑞士、德等西欧各国,他译、编的希腊文《新约圣经》及《圣经》拉丁文译本和拉丁语的《格言集》,纠正了在教会通用本当中的许多错误。

他的传世名著《愚人颂》对教会中的黑暗腐朽揭露得较彻底,他被公认为北方文艺复兴的领袖和“人文主义泰斗”。

尼德兰(荷兰)文艺复兴的特点还表现在:(1)由“庄稼汉”画家勃吕盖尔和后来的伦勃朗,形成了有民族特色的著名的现实主义画派。

(2)荷兰是17世纪“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7](p.256),因而印刷、出版等传播领域较开放、发达,许多反对罗马教廷和教会腐败,提倡新思想的书刊能够在荷兰发行,荷兰成为文艺复兴和早期资本主义文化的中心。

(3)荷兰商船航遍世界各地,有“海上马车夫”之称,为了海外扩张和加强殖民贸易,格老秀斯首倡公海“航行自由”的理论。

16世纪文艺复兴在东欧亦得到了传播和发展。

某些领域曾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

具体说来,由于波兰国王同意大利米兰公爵之公主联姻,公主斯莫莎从意大利带去一批朝臣、学者作为随员,这些人成为推动波兰文艺复兴运动的桥梁和骨干。

波兰文艺复兴的活动主要是在宫廷和社会上层。

波兰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日心说)的发表,不仅是天文学的革命,也开辟了整个欧洲科学革命的新纪元,是文艺复兴在科技领域的突出成就。

捷克杰出的教育家夸美纽斯的新的教育思想体系,是17世纪30年代形成的。

他先后在捷、德、波、英、瑞士及匈、荷等国活动。

1541年,他曾被邀去伦敦帮助改革英国的教育制度[8](pp.232~233)。

在东欧,达尔马提亚的杜布罗夫尼克等城文学成绩显著,著名作家有盖克托洛维奇、巩都利奇等,这一地区文艺复兴运动亦得到开展。


通过上述比较和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当时各国的历史背景及出现特点的原因。

具体说来:
各国文艺复兴的开端、高潮和衰落的时间互有不同。

如意大利,由于资本主义萌芽早,佛罗伦萨等城市共和国支持新文化,加上国内保留了大量古希腊罗马文化传统,以及君士坦丁堡危机时拜占廷学者大批迁来意大利,故文艺复兴最早起源于意大利。

但意大利的国土由于1494年法国的入侵和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向大西洋,16世纪末正当英国等文艺复兴进入高潮时,意大利的经济和文艺复兴已趋衰落。

德国、法国临近意大利,故继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之后,在15世纪中叶便开始文艺复兴,而英国、西班牙、尼德兰的文艺复兴运动比德、法晚,是在16世纪中叶才开始兴起。

各国人文主义者初期活动的中心有所不同。

德国早期主要在纽伦堡、爱尔福特大学中;英国是在牛津大学内。

而法国则主要是在宫廷中,一部分主要成员是贵族或王室成员。

而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巨匠和名作多出自佛罗伦萨这个城市。

如:文学三杰,史学家布鲁尼,艺术先驱:乔托、马萨乔、波提切利、多那台罗,后期艺术三杰,“政治学之父”马基雅维里和圭查尔狄尼以及柏拉图主义哲学家费奇诺、皮科等人。

各国文艺复兴的内容与重点互有差异和侧重方面。

文艺复兴期间德国没有文学名著,约翰·勒克林和胡登等侧重在宗教、哲学和道德等问题,阿·丢勒以版画、油画驰名,小汉斯·霍尔拜因主要是水粉画和肖像画。

而法国的拉伯雷主要是文学作品《巨人传》和波丹的《论国家》。

英国是莫尔的《乌托邦》和莎士比亚的戏剧驰名世界。

西班牙的拉斯·卡萨斯以反殖民主义为重点,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小说脍炙人口。

在尼德兰最突出的是伊拉斯莫和格老秀斯的法学。

在东欧,以哥白尼的天文学革命和夸美纽斯的教育改革最为突出。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内容和重点较为全面,包括文学、艺术、史学、哲学、政治学,尤其是自然科学领域巨人和名作辈出。

人文主义者同天主教、罗马教皇的关系。

14—17世纪的整个文艺复兴时期,从意大利到英伦和东欧的人文主义者中,所有巨人们“既非不信教者,也非无神论者”[9](p.208),这是一致的。

但他们对天主教信仰的程度却有明显的区别。

伊拉斯莫在英、法、意、瑞士等各地活动时都坚持主张人们对天主教的基本教义和理念不能动摇。

他同莫尔等人一样,是基督教人文主义者的典型代表。

而哥白尼、布鲁诺和伽里略……等,通过多年的科学实验,已经淡化了对天主教教义的信仰,有些人明确地反对上帝创造世界的观点。

布鲁诺被绑在火刑柱临焚前拒绝向十字架忏悔,是生命最后一息前对天主教态度的铁证。

罗马教皇对各国文艺复兴的态度不同。

人世间的事物是复杂的。

本来文艺复兴运动的内容之一,便是揭露天主教会的腐败、特权和愚昧,强调以人为本,提倡人性、理性,和天主教会
完全对立。

罗马教皇中多数人对文艺复兴运动的目标和主张是坚决反对的。

但是,也有少数教皇支持过意大利文艺复兴中的某些活动。

如被称为“人文主义教皇的第一人”——尼古拉五世(1447—1455年在位),他曾把揭露《君士坦丁赠礼》是伪书的作者罗伦佐·瓦拉委任为教皇秘书,招聘不少人文主义者荟萃于罗马。

教皇尤里乌斯二世(1503—1513年在位)邀米开兰基罗和拉斐尔到罗马,分别完成《创世纪》和《雅典学院》等巨作。

而集矛盾性于一身的教皇利奥十世(1513—1521年在位)一方面挥霍享乐,反对欧洲各国的文艺复兴并镇压德国宗教改革运动,但他却从多方面支持了罗马文艺复兴艺术的发展。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关系。

文艺复兴同宗教改革二者的历史大背景和反天主教会的主要目标虽然一致;两者都与社会问题有关,遍及欧洲各国。

欧美某些书刊曾把文艺复兴同宗教改革划等号,或者看成是一个运动的两个方面,这是不确切的。

实际上这两个运动的内容和范围明显有别。

文艺复兴涉及的是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而宗教改革则主要是宗教和教会方面的问题。

文艺复兴同宗教改革两者互有促进,但二者有先后之序。

两者密切的关系在德国最为典型和有明显的表现。

欧洲文艺复兴促进了宗教改革运动最先在德国爆发(1517年),而宗教改革推动了文艺复兴的传播和向纵深展开。

但两者也并非正比例的发展。

因各国政治、经济形势有别、各国天主教会势力有强有弱。

如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成就卓著,但宗教改革未能开展。

法国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虽同步进行,但因新教派同天主教派斗争激烈,甚至出现过长期的胡格诺战争(1562—1594年)。

在法国,因封建经济基础牢固,旧贵族势大,故天主教的国教地位未能改变,“南特敕令”使新旧教的利害得以妥协。

这同英国亨利八世和伊丽莎白女王时,安立甘新教成为国教便有明显的差异。

因文艺复兴时各国的特点和背景不同,故其具体影响和作用亦有别。

但总的说来,文艺复兴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先进文化,而先进文化推动了人类前进和欧洲历史的大转折,这已为史实所证明。

【收稿时间】 2002年5月
【作者简介】刘丹忱,男,1969年生,北京人,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班毕业。

现北京神舟国旅集团出境旅游公司总经理助理,主要从事历史与旅游文化研究。

【责任编辑蔡世华】
参考文献:
[1]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3卷。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

[3]菲利普·李·拉尔夫等著:《世界文明史》上卷,商务印书馆,1998年。

[4]Douglas Bush:〈The Renaissance and English Humanism〉Toronto, 1939.
[5]Jasper Ridley:〈The Statesman and The Fanatic:Thomas Wolsey and Thomas More〉London, 1980.
[6]Joseph S·Block:〈Factional Politics and the English Reformation 1520—1540〉,〈The Royal Historical Society〉 Boy Dell, 1993.
[7]马克思:《资本论》。

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8]Jan Kumpera:〈Comenius and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of the Sixteenth and Seventeenth Centuries〉,18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Historical 〈Actes/Proceedings〉Montreal, 1995.
[9] Marvin Perry:《Western Civilizati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9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