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教学课堂提问之管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英语教学课堂提问之管见
厦门六中陈钢琴
国内近年来的研究资料表明,中小学一般教师平均每堂课的有效提问仅56%。

这就是说,教师中尚有近一半的提问是无效的,或是简单的是与不是的问答,或是启而不发的提问,无法真正调动、激发学生已知的知识能力和学生辨析、判断的思维能力,因而围绕课堂教学效果,研究课堂教学提问的理论和艺术,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很多教学者作出了中肯而有层次的研究,提出了许多值得大家借鉴的观点。

但也有人就提问方法上,穷其思维,搜罗词眼,归纳整理的提问方法多达三十多种,但在教学实践中能用上的实在不多。

我觉得,无需穷究提问方法的细类,重在课堂上能不能真正让学生思维,让学生回答上一些内容,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

特别是初中英语教学,创设合乎教学规律的课堂提问,是达成教学目标的根本手段。

在此,有两个方面值得教学者重视。

认知课堂提问教学的规律
课堂提问教学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目的、要求,设置问题进行问答教学的一种形式,是课堂教学中的“常规武器”,是师生双向参与、进行积极教学活动的好形式,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根据初中学生愿意表现自己的特点,有问题愿意回答的规律,课堂教学中,提问成为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

但提问应起码尊重如下三个方面:
一、以提问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课堂提问的规律之一。

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该通过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来体现。

学生的聚精会神听讲是一种参与,但让学生回答问题更是一种积极而有效的参与形式,它直接体现了教师对学生主体的重视与尊重,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开拓思维,突显学生的创造性意识。

同时,提问又是最能引起学生学习注意力的重要手段。

精心设计的提问是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学习积极性的有效途径。

只要教师提出问题,即使在教学秩序不大安静的班级,也会有让课堂安静片刻的效果。

有的学生是因为不会回答而“规规矩矩”了,更多的学生是因为集中注意力思考,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了。

在教师的组织下,师生之间不断质疑,解疑的过程中,答对者获得自豪感,不知不觉中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答错者,尝试中激发起对知识的进一步追求,面对挫折,只要教师正确引导,仍不失自信心,只增勇气。

在这个过程中,教与学双鞭舞动,让学生体会到,学习不单是老师“要我学”,更多的是“我在学”,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很好的体现。

二、以提问合理地评价学生
合理评价学生是课堂提问的另一个规律。

提问本身能鼓励和督促学生
对知识进行及时的消化,肯定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提问又能强化学生的语言知识记忆,回答对的,原有的知识得到了肯定和强化,回答不对或不全对的,就能及时调整,改正错误的认识。

在提问的过程中,回答的每一句话,教师、学生或回答者本人都伴随着问与答的进行,判断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应的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这是教学过程对学生所掌握知识进行的公开评价。

即使提问不记分,也能起到积极评价的作用,而且这种评价是教师和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具公开性、竞争性,起到最大程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

三、以提问检查教学效果
来自提问的反馈信息,是最方便、最经济、最及时、最直接的信息,又是最真实的信息。

作业可以抄袭,考试可以作弊,而提问则最具公开化,来不得半点的虚假。

教师对照教学确定的目的与要求、重点与难点设定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了解了学生学习情况,同时也检查了教学效果。

面对良好的回答,肯定了教学目的的达成;学生回答得不好,就为教学者提供了教后总结依据。

学生回答得不好,有时并非学生掌握知识不好,也可能是老师知识点讲解得不够准确或难点处理得比较生硬。

就算是学生掌握知识不够牢固,也有可能是练习不够充分。

教师就应该据此教学的实现程度,调整教学进度,改进教学方法。

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疑惑,实现提问带来的“教-问-省-再教”的教学规律,落实学生知识点的掌握。

总之,课堂提问的规律就是在实现教学目标时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合理评价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过程,进而检查教学效果,实现知识的“教-问-省-再教”。

正确处理课堂提问教学的环节
课堂提问不仅是教学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更是启发学生思维、创设情景、组织学生参与的首要手段。

在关键的地方、在适当的时机来一个巧设提问,常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收到满堂灌所永远无法达成的教学效果。

每一个有价值的提问,都可以点燃学生思维中的一根导火线。

可以说,课堂提问教学在启发学生思考,全面培养学生各种思维素质,增强创新意识,起到积极的作用。

那么,如何正确设疑?它是课堂提问的关键。

要正确设疑,必须以教学目标为落实点,学生为主体,才能合理设置悬念,调动学生的思维。

它不单单是一问一答式的课堂提问设置,更是教师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加工组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适合学生回答的问题。

所以设疑就要设在恰当处,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的过程中以提问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起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欲望,使得教学层层递进,最终水到渠成,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这恰当处,我认为正是正确处理提问教学中的几个关键环节。

其一、导入新课是关键之一,设疑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
功的一半。

初中生独具好奇与猎鲜,在导入新课前巧妙设疑,以独到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它可以是问题式的,也可以是图片式的,更可以是Free Talk 式的,关键是要能引出该课时的新授内容,以此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有如我教学JEFC Book2 Lesson51---ANN’S BIRTHDAY时,我说:“This coming Sunday is my daughter’s birthday . I’m not sure what to buy for her. Could you help me ?” (学生都知道我有一和他们同龄的女儿。

)他们非常热心,七嘴八舌地列出了一堆我可以怎样为我女儿过生日、为她选购什么礼物等等。

这样既复习了相关名词,也为学习新课做了很好的铺垫。

新教材中,每一单元Listening 部分都有相关的问题,同学们可以结合图片,带着问题去听、去思考,从而完成学习任务。

其二、针对教学重点与难点设疑,拓宽学生思维,可以让学生准确把握知识。

学生上课所面对的是一篇篇有具体含义的对话、文段内容或是听力材料,对这些材料的初读,学生是很难独立找出其中的知识点所在。

因而教师就需要把原材料进行加工处理,提炼出重点难点,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一道道紧扣材料的问题,在授课过程中逐一展示疑点,层层剖析,直至学生豁然开朗。

这是组织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关键。

例如:在学习初中英语第二册第六单元有关问路与指路的句型时,我先问“Where’s the bookshop?”学生学习基本的方位指引“ It’s behind the…”,再问“How can I get there?”学生进一步学习指路语言“Walk down this road…”最后我说:“I want to go to your home ,can you tell me the way ?”这样学生从基本知识的学习到语言的真实应用都是在老师的一个个提问和学生的一次次解答解疑中完成的。

例如第二册第26单元,在讲授课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How do you think about Miss Evans’decision? 让同学们讨论交流,然后由老师点评。

这样,教师在质疑过程中精讲,留更多的时间给学生思考,激发他们思维的灵感。

其三、结束课时前设疑,一者总结课时内容,二者留下问题以衔接下一课时的教学。

结束新课前质疑,它不仅可以巩固反馈当堂课新授的内容,更可以为下堂课教学内容设置悬念,激发同学们预习新课的热情,为下堂课的探究学习做好准备。

在学习Paul’s Day一课时,我提了这样的问题:Why doesn’t Paul use the lift for the last three floors? 在学习 A Traffic Accident一课时,我提出:What’s the man now ? 在学习A visit to an island 单元时,我问:What do you think they will do ?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给文章续尾,为新课埋下了伏笔。

课堂教学中巧设疑问,注意多角度、多方位地设计各种思考题,培养学生横向、类比、逆向、联想等思维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利用现学的知识,结合已知去创造,去探索,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

只要我们在教学中能认识到合理提问的重要性,把握课堂提问的规律,正确处理好提问的环节,就能够事半功倍地完成教学任务,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素质。

每一个教学者都必须重视课堂教学的提问。

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课堂优化艺术》山东闫承利
2、唐晓杰等《课堂教学与学习成效评价》,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5月
3、陈尚云等《创造心理学概论》,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
4、胡春洞《英语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4月
5、唐秀云“论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三维和谐”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5期
6、董操等《新编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1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