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与养生(校选课论文)
中医养生学论文
中医养生学论文在本学期的公共选修课中,我很荣幸的选上了中医养生学的课程班,很感谢张老师在这段时间来对我们的教导,我觉得中医养生学是一门很容易学以致用的学科,它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很大的好处,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健康的生活。
虽然这段时间来我们都很认真的学习,但是我相信中国几千年的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是无法在短期内学习完整的,所以在将来的生活中我也会多关注这方面的信息,多研究这门具有深刻中国文化特色和巨大实用价值的学科。
以下是我这学期在中医养生学的学习中所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中医养生学的概论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
而中医养生学就是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实用科学。
养生学的原则如下:1形神共养2饮食调养3修练形体4顺应自然5谨慎起居6协调阴阳7和调五脏8疏通经络9动静适宜.中医养生学是从实践经验中总给出来的科学,是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经历了五千年亿万次实践,由实践上升为理论,又回到实践中去验证,如此循环往复不断丰富和发展,进而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从内容上来看,中医养生学涉及到现代科学中预防医学、心理医学、行为科学、医学保健、天文气象学、地理医学、社会医学等多学科领域,实际上它是多学科领域的综合,是当代生命科学中的实用学科。
中医养生学的主要特点如下:独特的理论体系:中医养生理论,都是以“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为出发点,去认识人体生命活动及其与自然、社会的关系。
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协调, 讲究体内气化升降,以及心理与生理的协调一致。
和谐适度的宗旨:养生保健必须整体协调,寓养生于日常生活之中,贯穿在衣、食、住、行、坐、卧之间,事事处处都有讲究。
其中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和谐适度。
综合、辨证的调摄:人类健康长寿要针对人体的各个方面,采取多种调养方法,持之以恒地进行审因施养,才能达到目的。
河南大学标准中医药文化与养生论文
浅谈中医药文化与养生专业:会计学姓名:纪国忠电话:155********选课时间:2014年6月周二9-10节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从小接触到的第一个给我留下人与自然印象的是《道德经》中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从自己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我的理解中,从整体观来看,人既然是在自然中产生的,就应该顺应自然,因为两者是一个整体,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部分与整体相协调,形体与精神并重,当然人与自然与社会也是密不可分;从统一性来看,人与自然、社会具有统一性,功能与自然相统一,这种思想在古代就被成为“天人合一”。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
同时,紫仁杰的变化又可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人体。
正是从我们人与自然统一性与整体性的观点,《千字文》中的“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馀成岁律吕调阳”也启发了我们要按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来养生和生活,以此来保证我们身体上的健康。
人体在不同的季节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春季篇春季,作为一年四季的开始,万物萌生,生机勃勃,人的新陈代谢也随着春季到来而日趋旺盛,正如《黄帝内经》中所说:“春三月,刺猬发春,万地俱生,万物以荣”。
由于人体的活动量在春季逐渐加大,所以,血液循环、营养供给都需要相应增加。
肝脏则是贮藏和调节血量的脏器,在春季到来之时,肝脏的生理活动即随新陈代谢的萌盛而相应增加。
所以,春季是肝脏机能活动旺盛的季节,这就是中医所说的“春应在肝”的道理。
如果肝脏机能正常,就可以适应春季的变化而健康无病,反之,肝脏机能失常,适应不了春季的气候变化,就会出现由于肝脏失调而引起的一些病症。
肝气旺盛也使得人的精神情绪随之高昂亢进,使原有精神分裂症、躁狂症等疾患的人易因天气变化而出现激愤、骚动、暴怒、吵闹等状态。
同时,对我们影响较大的是春困,因为冬季皮肤血管收缩,春季天气变暖,血管、毛孔扩张,相对稳定的血流量供应皮肤的血流增加,供应脑的血液相对减少,从而造成春困。
中医药文化与养生文化的关系浅论
中医药文化与养生文化的关系浅论【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数千年的历史传承有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其中的中医药文化和养生文化虽同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范畴,且二者在文化体系的分类上是不同的,但从辩证角度上看二者又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如养生文化中包含了很多的中医药文化理念,同时中医药文化中也渗透着许多养生文化的知识,认识中医药文化与养生文化的区别和联系,弄清楚二者的关系,对学习中医药学,更好地应用中医药学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养生文化;区别;联系一、中医药文化与养生文化的区别1.中医药文化与养生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的不同中医药文化有数千年的历史,其价值体系包含了很多方面,无法用文字将其全部表述出来,但主要的价值体系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天人合一,也可以将其解释为天人相应或者是天人和谐,这在中医药文化的价值体系中有着最直接的体现,很多学者经过研究都表示天人合一不仅体现出了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更可以反映出我国传统的哲学思想[1]。
其次是大医精诚、医者仁心,其中大医精诚是对中医从业者职业道德的具体体现,要求医者必须在精医道的基础上伴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
而医者仁心则渗透出了一种佛家大慈大悲的思想,体现出了医者对病人的恻隐之心。
养生文化的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顺应天道、修身养性这两个方面,其中顺应天道也被称为顺应自然,也就说人要适时而动,而修身养性指的对形和神的调养,强调清净无为,让人的身体更接近自然的要求。
2.中医药文化与养生文化文化属性的不同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在漫长的历史进展中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而来的,其中具备了我国传统辩证哲学、文学、历史学的知识。
中医药著作、中医大家、文物等是中医药文化的基础,中医药文化更重视中医理论和病症的发展规律,并将中医大家的理论、重要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等作为了文化内涵。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中医药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代表性地位,同时中医药文化也是东方科学和健康医学最明显的体现。
论中医药文化与养生
Me d i c i n e ,t h e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h e a l t h p r e s e r v i n g ,d i e t r e g i n l e n ,h e r b a l h e a l h t k e e p i n g n i g o o d h e a l t h ,mo d  ̄ l - l l h e a l t h p r e s e r v a i t o n a n d me d i at e d
wi n e k e e p i n gi n g o o d h e a l t h . ‘
Ke y wqn d s : t r a d i i t o n a l Ch i n e s e me di c i n e;h e a l t h s c i e n c e ;f o o d h e a l t h;me d i c i n a l f o o d h e a l t h; e mo t i o n a l h e a l t h;me d i c i n a l wi ne h e a l t h
we a l t h wh i c hi s d e v e l o p e d b yt h eCh i n e s e n a i t o n d u r ng t i ho u s a n d s o f y e a r  ̄ I ti s n e c e s 町 f o r u st o u n de r s t a ndt r a d i t i o n a lCh i n e s e c u l t u r e ,u n —
关键词 :中医药 ;养生 学;饮食养生 ;药膳养 生;情 志养 生;药酒养 生
浅谈中医药文化与养生
浅谈中医药文化与养生【关键词:运动养生情志养生】一、传统运动养生的核心内容及思想运动养生文化在我国传承几千年而经久不衰,经不同时期的不同养生专家不断总结和补充,给运动养生不断注入新的理念、新的文化和新的形式,逐渐形成了运动肢体、自我按摩以练形;呼吸吐纳、调整鼻息以练气;宁静思想、排除杂念以练意的保健方法。
运动养生是指用活动身体的方式维护健康、增强体质、延长寿命、延缓衰老的养生方法。
中华民族的运动养生以中医的阴阳、脏腑、气血、经络等理论为基础,以调神、养精、练气为运动的基本特点,强调意念、呼吸和躯体运动相配合的保健活动。
1.强调“运动”是维系生命健康发展的必要手段生命在于运动,只有运动才能保证机体的健康发展。
在我国经典的养生及医学论述中,大都提到运动对身体的影响。
比如“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等。
古人认为,人之精气血脉以通利流畅为贵,若郁则不畅达,则百病由之而生。
说明身体的活动能够使体内精气流通,活动是保障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有效措施,经常进行身体活动则“精气流行,恶无由生”。
由此可见运动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运动健身是传统养生学理论的一项重要内容。
进行身体活动达到健康的目的,是中医防病和养生的重点。
中医养生理论反对长时间坐卧,有“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的说法,同时中医养生还提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所谓“术数”,即指各种养生之道,也包括各种锻炼身体的方法,如各种气功、导引、吐纳、按摩、拳术之类的运动养生健身法,以上均说明身体不运动都会给健康带来不利的影响。
不难看出中医养生是非常重视锻炼,而且精于锻炼的。
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就认识到运动对人体健康及寿命的积极影响。
这些观点都说明了“运动”是维系生命健康发展的必要手段,只有身体不间断地运动,才能使身体健康,从而不受疾病的侵扰,才能使整个生命过程充满活力。
所以,运动成为生命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应贯穿于整个生命的全过程。
中医养生结课论文
中医养生结课论文第一篇:中医养生结课论文在本学期选修选课的时候,我抱着极大的兴趣选择了中医养生这门课,时间过得飞快,一学期很快就结束了,实在是有点舍不得这门课啊,因为在课堂上,我学到了很多养生之道。
正所谓:没有长生之法,只有养生之道。
这学期的养生知识,对我来说无疑是一笔难得的巨额财富。
养生,顾名思义,就是颐养生命,是指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养生涉及了饮食,体质,季节变化等方方面面,下面我要据我这学期所学来一一讲述。
首先,从饮食的过程来说,饮食要“定时”,即三餐要有规律。
规律的饮食能使脾胃更好地消化和吸收食物,供给身体所需的养分。
在学习和工作中忙碌的我们常常忽略早餐的重要性,或是畏寒索性睡过了早餐的时间,三餐的时间也比较随性,无规律可言,长此以往会损害营养的吸收效率和消化的程度,对身体的损害是可观的。
饮食也要“定量”。
看见喜爱的食物就多食甚至到饱胀的程度,不喜欢就少食,这样的偏食和过量饮食都是不对的。
吃得太多会加重脾胃的负担,使脾胃超负荷地工作,使胃壁变薄,胃粘膜受到损伤。
《内经·素问》中提到的“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正是这个道理。
饮食也不可过于追求速度。
饮食应当细嚼慢咽,充分发挥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从而减轻脾胃的负担,提高消化吸收的效率。
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学习和工作再忙碌,我们也不应该牺牲饮食的时间来增加工作效率,只会起到事半功倍的反效果。
同时,饮食也提倡“专致”。
也就是说饮食要一心一意,不可一心二用甚至一心多用。
许多人以为这么做是节省节省时间和提高工作效率的好方法,其实不然。
饮食的过程中血液大量回流到消化道以促进吸收,脑部的血液供给就相应减少了。
边饮食边工作,不仅此时的工作效率低,并且影响了肠胃的运作,可谓得不偿失。
其次,根据体质的不同来说,饮食的调配应当“因人制宜”,根据个人不同的体质特征进行不同的匹配,找出最适宜的养生饮食方案。
浅谈中医养生知识大学生论文范文
浅谈中医养生知识大学生论文范文现如今,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中医养生越来越成为热门话题。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医养生论文的范文,供大家参考。
中医养生论文篇1浅谈中医养生伦理【摘要】中医养生思想源远流长,自古有之,历经几千年的积淀,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养生方法,蕴含着丰富的伦理思想。
【关键词】中医;养生;伦理中医养生思想源远流长,自古有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医养生思想是在中华传统文化大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传统文化的洗礼和熏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蕴含着丰富的伦理思想。
1中医养生的伦理意蕴1.1中医养生的内涵所谓“生”,是指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
养生一词,源出自《管子》,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
养生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讲求天人之和,注重四时之变,保持阴阳平衡,实现培养生机、健康精神、延年益寿的目的,从而将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达到“治未病”的境界。
养生是为了个人的健康和长寿,但健康和长寿从来就不单单是人体本身的问题,也不仅仅是每天摄入多少蛋白质这么简单的事情。
也就是说养生不能仅仅囿于人体生物模式之下,其与外在客观条件密不可分。
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养生理论就认识到了自然环境与健康长寿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如《吕氏春秋》中论述了水质与健康的关系:“轻水所多秃与瘿人,重水所多�与�人,甘水所多好与美人,辛水所多疽与痤人,苦水所多�与伛人。
”[1]《黄帝内经》则提出了地理环境与健康长寿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认为优美的环境、适宜的水土有利于人的健康和长寿。
中国先哲还认识到了健康长寿与先天遗传有着密切的关联:“先天强厚者多寿,先天薄弱者多夭。
”[2]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养生学作为极具生命活力的古老学科,注重客观因素在健康长寿中的作用并不是它的最大特点。
事实上,中国养生学所关注的重点完全是如何在已然的客观条件中去努力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通过节约、慎用生命的能量,以达到祛病延年的养生目的。
浅谈中医药文化与养生
中医养生四个要诀 • (四)慎医药
我们在选择中药时,一定 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正 确使用中药,化害为利。
谢 谢!
其实,“十问歌”对每一个医生,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 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中医药文化 简史
• 清代医学 • 中国医学在清代发生一大变化,便是西医 学的输入。1840年鸦片战争后,随着文化 侵略,欧美医学输入中国。和中国原有医 学,不相容纳,出现中西门户之争。张锡 纯为近代提倡中西医汇通的著名医家。他 的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至今影响深远。
中医药文化 简史
• 金元理学一提倡时方 • 金元四大家,第一位刘完素创用凉药,所 谓降心火,益肾水。第二位张子和著《儒 门事亲》,专重攻下。第三位李东垣,他 的一家言是补中益气。第四位朱丹溪,主 张滋阴降火。
中医药文化 简史
• 明代-总结经验、新的探索 • 明代医家李时珍是对中医药最有贡 献的一位,著《本草纲目》,总结 明以前本草家的经验。这部书不但 是中国药物学巨著,也是世界上最 有名的中药著作。
中医养生四个要诀 • (一)顺四时
所谓顺四时,就是要顺应春夏秋冬这 一自然规律。春温,夏热,秋凉,冬寒, 构成了自然界一切事物春生、夏长、秋收、 冬藏的规律。
中医养生四个要诀 • (二)节饮食
节饮食最重要的一点是 要浅尝辄止,要根据自 身体内需要合理地选择 食物,使身体内物质处 于平衡的状态。
中医养生四个要诀 • (三)调情志
中医药文化 简史
• 周秦时代-医巫并存-中医学建立 • 扁鹊,秦越人,是战国时代名医,他第一 个主张医应该脱离巫祝独立,他是针灸治 病的创导人,也是历史上提倡脉学第一人。
中医药文化 简史
• 汉代一中医学全盛时期-完成三大医典——《内经》、 《本草经》、 《伤寒杂病论》 。《内经》不但是中国第 一部理论医籍,也是中国第一部临床实践医籍,它的实践 就是针灸。内经在针灸方面的经验,极其丰富,今天的针 灸学还是遵守它的规范。 • 《神农本草经》是中医学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 《伤寒杂病论》这是中国第一部药治经典著作,辨症识病, 随证用药的方法,是从伤寒论、金匮开始。汉末,外科也 有相当成就,三国时代华陀是中国第一位外科专家,他发 明麻沸散。华陀不但精于外科,还提倡体疗和健身运动, 他的五禽戏是中国最早的体育疗法和健身运动。
健康养生与中医药文化
健康养生与中医药文化健康是我们生活的基石,而养生则是保持健康的关键。
对于人们来说,中医药文化是一种传统的健康养生方式,以其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在中华民族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健康养生与中医药文化的紧密联系,并展示中医药在促进健康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中医药的历史渊源和根基中医药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中国古代。
中医药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等,形成了一整套的医学体系。
这些理论体系与中医药实践经验相结合,共同构成了中医药文化的核心。
二、中医药文化与健康观念的结合中医药文化强调“强身健体,以御疾病”的理念,注重预防和调理,强调保持身心的平衡。
在中医药文化中,重视人的整体性,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关系。
通过调整饮食、起居、运动等方面的习惯,中医药文化帮助人们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提高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三、中医药文化的养生方法1. 饮食调养:中医药文化强调食物的药用价值,提倡合理搭配食材,调节饮食习惯。
例如,根据不同季节和体质特点,选择适宜的食材,如夏季多食用清凉的食物以帮助降温,秋季多食用滋阴润燥的食物以调节气血等。
2. 中草药疗法:中医药文化以中草药为主要疗法手段。
中草药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和疗效,在调理身体、预防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医药文化中的中草药疗法有着丰富的应用,如冬虫夏草、人参、黄芪等,这些中草药在调理养生上有着独特的价值。
3. 中医针灸:中医针灸作为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针刺经络穴位来调整和平衡身体的气血。
针灸疗法在病痛治疗和健康养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被视为中医药文化的瑰宝之一。
四、中医药文化的现代价值现代人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健康问题,而中医药文化正是以其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为人们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行的途径。
中医药文化的养生方法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为人们提供了更加全面、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式。
中医药文化也越来越被国际社会所认可和接纳,成为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瑰宝。
中医养生论文
中医养生论文中医养生论文范文(精选5篇)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
下面是中医养生论文范文,请参考!中医养生论文篇1中医养生术疗效研讨如果阴阳不调,身体就会产生疾病;只有阴阳相互平衡,身体气血运动上下及谐,并总是处在“平衡”,才能身心健康无病。
所以,传统养生术的治病原理,必须也存在于阴阳变化之中。
对阴盛阳虚病人,就应选择练习动功,其经由练功各身体不断变化,起到舒筋活络功能,以求助阳胜阴;而对阴虚阳亢病人,则应选择练习静功,就是采取坐、卧、站等身体姿势,意念集中以及各种呼吸方法习练,以求养阴助阳。
阴阳相互平衡体现在传统养生术中就是指动作方向上与下、开与合、屈与伸、俯与仰对称;动作速度快与慢、松与紧互根互用;呼吸中呼与吸相互依存;意念导引中兴奋与抑制相依相存等。
调理脏腑身体功能活动中心是五脏,五脏作为身体化生之所,它们之间相互协调、维持人生命活动。
脏腑功能状态是否正常,决定身体身心健康及疾病,脏腑失调是身体失去身心健康病理基础。
传统养生术习练中,所有动作是以腰作为主宰命门相火旺盛,肾气则充溢。
肾阳相火是其他脏腑生理活动原动力。
中国传统医学以作为“心主身之血脉”,传统养生术习练,强化了气血运动功能,使周围毛细血管开放增多,体质强化。
五行中,肝属木,肝木喜畅达而不宜抑郁。
传统养生术注意动静结合,放松入静,能使肝气舒及条达,肝火自降。
传统养生术中许多功法。
如腹式呼吸,能使胃液等消化腺分泌增多,强化了气血循环,改变了腹内压,以此对肠胃起到“按摩”功能。
综上所述,传统体育保健能使脏腑调及,这就是传统养生术何以能全面强化体质道理。
传统养生术能使身体中枢及内分泌产生变化。
习练后作为中枢介质多巴胺活性降低。
习练者会轻松、安宁。
这意味衰老过程变慢,系统功能强化。
所以,传统养生术能够调理脏腑,延年益寿。
扶正怯邪中国传统医学以作为,元气充盈是否,能够决定人身心健康。
浅谈中医药文化与养生
浅谈中医药文化与养生天人相应,五行相依,医药相配,治养相协。
这些看似简单的原理,却蕴含了几千年来中医药治养与养生文化的精髓。
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中医药文化养生知识,希望对你有用!中医药文化与养生中医文化伟大而源远流长,至少有5000年以上历史。
与其相比,现在西医学是建立在显微镜下的(显微镜历史不过300年),个别西医专家贬低中医缺乏科学性,不能定性定量,这是不理解中医内涵的表现,中医的核心是哲学,体现的是一种阴阳平衡、五行和谐的再生哲理。
中医看病追求的是“扶人体正气,调人体平衡;平衡则健康,失衡则生病”、身体某个部分发炎,产生了病菌感染,人整体失衡导致局部气血瘀滞所致。
对此,改变人体内环境气候,把人体调理平衡,病菌自然也就会失去生存的条件,会被人的免疫力(正气)所自然消灭,病就会痊愈。
中医的这种思维方法,已越来越被西医学界所重视。
西医治病追求的是杀菌,体现的是一种对抗、战争的思维。
使用抗生素消灭病菌,病是可以治好,但世界万物有矛必有盾,病菌在被杀死的同时会产生抗药性,发生变异,可变异成更毒的病菌。
结果是西医在消灭病菌的同时,也可能在培育着新一代更强大的病菌,同时阻止健康细胞的正常增长发育。
中医养生法周礼上说:“乐以食。
”也是说:在食的时候听音乐可以帮助消化,因为耳朵一听到音乐,胃即开始运动,有助消化,夏季夜短,晚餐最好少吃,怕不容易消化。
饮酒可陶治性情,疏通血脉,也容易招风败肾,烂肠腐胁,所以还是少饮为妙,饱饭之后,尤其不可喝酒。
酒质不可粗劣,饮酒不宜快速,恐怕伤肺,肺是五脏之精,尤其不可损伤,酒醉未醒,口内大渴的时候,不可饮水及喝茶,水多会进入肾脏,成为停毒之水,造成腰冷,脚重加重膀胱的负担,并且会引发水肿和消渴等疾病。
关于喝茶,上时皆不宜多饮,因为茶令下焦虚冷,不过饱食之后,喝一两杯也无妨,因为茶能消食,肚饥忌喝茶,晨起饮空肚茶容易伤肾,最要忌避。
坐卧的地方如觉有风,要赶快避开,不可勉强忍受,尤其是老年人,身体衰弱,易受风邪,开始不甚沉香时间一久必然成疾,因此就是在暑天,亦不可当风取凉和醉后扇风。
中医药文化与养生论文
中医药文化与养生(本科课程论文)院系:土木建筑学院专业:建筑学姓名:胡永鹏学号:电话:课程:中医药文化与养生任课教师:王子华选课时间:年月周二节摘要:作为世纪地大学生,我们有必要了解中国地传统文化,了解中医药文化.这不仅有益于我们自身,还可以使我们身边地人受益.本文将从中医药地发展、养生学地发展、饮食养生、药膳养生、情志养生和药酒养生来进行论述.中医药文化是优秀文化地瑰宝,蕴含着丰富地人文科学和哲学思想,是人民在千百年地中医药事业奋斗发展中孕育出来地宝贵财富.关键字:中医药、养生学、饮食养生、药膳养生、情志养生、药酒养生、发展正文:中医药地发展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等.西汉时期,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出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东汉出现了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他已经对“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有所认识,总结了“八法”.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还创立了健身体操“五禽戏”[].唐代孙思邈总结前人地理论并总结经验,收集多个药方,并采用辨正治疗,因医德最高,被人尊为“药王”.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两宋时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西学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抄引起地穴位紊乱,出版《图经》.明清以后,??在明朝后期成书地李时珍地《本草纲目》是中药最重要地著作.同一时期,蒙医、藏医受到中医地影响,在朝鲜东医学也得到了很大地发展.鸦片战争以后,现代医学(西医)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医发展,但中医在中国仍有相当地地位和影响.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医作为“古为今用”地医学实例得到中国共产党政策上地支持而得以发展.现代,中医在中国仍然是治疗疾病地常用手段之一.相较于传统中医,现代中医地革新发明,值得加以关注地包括:小针刀,传统药物注射制剂,科学中药等.在国际上,针灸[]在引起医学界极大兴趣.在现今世界地医疗体系中,中医学被归类为替代医学(,)中地一支而受到重视.世界卫生组织()在年月日发表“年传统医药研究全球策略”,邀请全球余国将替代医学纳入该国地医疗政策.养生学地发展养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地精髓,它源远流长,亘绵数千年.我国医学对养生保健地研究由来已久,从两千多年前地《黄帝内经》开始,历代有众多地医家、佛家、道家对养生之道作过详细而深刻地发掘和论述,逐步形成了一套系统地中医养生理论.养生[]一词,原出《管子》,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在漫长地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与长寿一直是人们向往和追求地美好愿望,因而养生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遍布世界.各种养生方法”一、体质养生体质,即机体素质,是指人体秉承先天(指父母)遗传、受后天多种因素影响,所形成地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地功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地固有特性..阴虚体质养生法精神调养:此体质之人性情较急躁,常常心烦易怒,这是阴虚火旺,火扰神明之故,故应遵循《黄帝内经》中“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之养神大法.平素在工作中,对非原则性问题,少与人争,以减少激怒,要少参加争胜负地文娱活动.饮食调养:应保阴潜阳,宜清淡,远肥腻厚味、燥烈之品;可多吃些芝麻、糯米、蜂蜜、乳品、甘蔗、鱼类等清淡食物,对于葱、姜、蒜、韭、薤、椒等辛味之品则应少吃..阳虚体质养生法精神调养:《黄帝内经》中说:“肝气虚则恐”,意思是肝脏功能差地人,容易恐惧,又指出:“心气虚则悲”,这是说心脏功能低下者精神上易出现悲哀地情绪.环境调摄:此种体质多形寒肢冷,喜暖怕凉,耐春夏不耐秋冬,故阳虚体质者尤应重环境调摄,提高人体抵抗力.有人指出,若在夏季进行~次日光浴,每次~分钟所得地紫外线将能使用一年.对于年老及体弱之人,夏季不要在外露宿,不要让电扇直吹,亦不要在树阴下停留过久..气虚体质养生法“吹”字功:直立,双脚并拢,两手交叉上举过头,然后,弯腰,双手触地,继而下蹲,双手抱膝,心中默念“吹”字音,可连续做十余次,属于“六字诀”中地“吹”字功,常练可固肾气.饮食调养:可常食粳米、糯米、小米、黄米、大麦、香菇、豆腐、鸡肉、、青鱼、鲢鱼.若气虚甚,当选用“人参莲肉汤”补养..血虚体质养生法起居调摄:要谨防“久视伤血”,不可劳心过度.饮食调养:可常食桑堪、荔枝、松子、黑木耳、菠菜、胡萝卜、猪肉、羊肉、牛肝、羊肝、甲鱼、海参、平鱼等食物,因为这些食物均有补血养血地作用.药物养生:可常服当归补血汤、四物汤、或归脾汤.若气血两虚,则须气血双补,选八珍汤.十全大补汤或人参养荣汤,亦可改汤为丸长久服用.二.饮食与养生正所谓“民以食为天”,在这当中,饮食养生也被我国古代医学家们大量研究,并且留下了大量宝贵地文献,对后世影响深远.宋代张果在《医说》中告诫道:“食欲少而数,不欲顿而多”.[]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说:“饮食以时,饥饱得中”,“每食不重用”,讲地就是吃饭要定时定量,并且不要过量.古代养生家有道:“谷气胜元气,其人肥而不寿;元气胜谷气,其人瘦而寿.养生之求,常使谷气少,则病不生矣.”[].这句话中地科学道理是显而易见地,因此肥胖者必须通过削减主食(谷气)来加强元气(脏腑功能),这样才可避免由肥胖而带来地一系列胃肠道和心血管疾患,从而达到延年益寿地目地.kavU4。
中医药养生论文(8篇3000字论文)-中医养生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中医药养生论文(8篇3000字论文)-中医养生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养生作为中医学的支点之一,根于中华传统文化,随着中医药文化的宣传普及、中医药文化产业的发展, 中医药养生理念不断地深入人心,。
本文整理了8篇优秀的中医药养生论文范文,希望能给大家的论文写作与研究提供一些帮助。
中医药养生论文(8篇3000字论文)之第一篇:基于健康管理的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模式摘要: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民众对于养生保健的需求与日俱增,然而养生保健市场却呈现一片乱象,对中医保健技术挖掘不够,技术研究浅薄,技术标准和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等问题尤其突出。
该文提出了将健康管理引入中医药养生保健的服务模式,有利于整合本产业资源,完善政策法律环境,带来发展资金,改善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促进中医药养生保健业的发展。
关键词:中医药养生,养生保健,健康管理,服务模式,产业中国古代即有圣人不知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上医治未病,中医治病,下医治已病等思想,都体现了现代健康管理的预防可控制健康危险因素的理念。
健康管理可有效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度增长,帮助人们建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和生活习惯,提升健康水平,摆脱亚健康状态,与中医简、验、廉、效的特点有相似性,由此中医养生保健与健康管理的相互借鉴与融合便显得尤为重要。
1 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中存在的问题1.1 中医药健康产业份额少,服务单一我国的医疗体系仅面对民众个体疾病发生后的应对,并且这个体系还面临着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用于健康服务产业现有资产的80%为占人群总数20%的病患人群服务,占人群总数80%的亚健康和健康人群的健康服务,却仍处于萌芽阶段[1],以单一中医技术为主打的如按摩、足疗、药浴、中医经络养生研究所、古方养生会所、养颜养生馆、药膳会馆等此类服务机构并不能系统地满足民众对于健康的要求,整个中医养生保健行业缺少提供整体健康解决方案,满足消费者健康需求的机构。
中医药文化与养生
中医药文化与养生…情志养生常笑可养肺笑不仅使人心情舒畅,还能保持心火不旺,心脏始终处于一种柔和的状态,对肺好处多多。
中医基础理论中明确指出,“喜、怒、思、悲、恐”五志,分别对应心、肝、脾、肺、肾。
五种情志适当,对五脏保健十分有益;情志太过,就会损伤到与之相对应的内脏。
悲伤情绪容易伤肺,因此,秋冬养肺应该少悲伤,多开心地笑笑。
“五行”之说指出,心属火,肺属金,火克金,故火旺对肺脏不利,心脏有病自然会影响到肺的功能。
笑不仅使人心情舒畅,还能保持心火不旺,心脏始终处于一种柔和的状态,对肺好处多多。
笑则气缓,紧张的气氛消失了,悲哀的情绪自然也被抑制住了。
经常笑一笑,还能使胸部扩张,肺活量增大。
特别是清晨锻炼时,若能开怀大笑,可使肺吸入足量的大自然中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加快血液循环,从而达到脏腑气血调和、情绪稳定的目的。
当然,值得注意的是:笑虽可祛病健身,但必须适度,否则会乐极生悲。
过分地笑,失常地笑,对心肺都有害,也会伤人气。
调和心情情志泛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变化,简称七情,它是人们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反映。
认为情志是由五脏之气化生的,若情志失调,则容易损伤脏腑气血,影响人体健康。
历代养生家非常重视情志与人体健康,主张调和七情,延年益寿。
a.和喜怒喜怒之情人皆有之,古人认为喜贵于调和,而怒宜于戒除。
喜也应适中适度,不宜太过。
怒是历代养生家常忌的一种情绪,它是情志致病的魁首,对人体健康危害最大。
人一旦发怒,可用制怒方法:转移、吐露、忘却、想象、让步、避免;或利用情志相克:恐克喜,悲克怒,以求平和。
b.去忧悲忧郁、悲伤是对人体健康有害的又一种情志,应当注意克服。
古人认为:“60岁心气始衰,苦忧悲。
”说明老年人由于精气亏虚心气不正常,常易生忧悲之苦,忧悲不已又会进一步损伤神气,加速衰老,所以老年人特别应当杜绝忧悲。
可利用情志相克:喜克悲,去忧悲。
c.节思虑思虑是心神的功能之一,人不可无思,唯过则有害,古人认为:思则气结切切所思,神则败,所以思虑过度可出现头昏、心慌、失眠、多梦、痴呆等症状。
中医药养生文化范文
中医药养生文化范文中医药养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它认为人体是一个小宇宙,与大自然的变化息息相关,而保持人体机能的平衡和协调是养生的基础。
中医药强调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习惯、运动方式等来维持身体的平衡,并防治疾病。
中医药对养生的理论以阴阳五行、经络脏腑、气血津液等为基础,强调防病于未然,注重调节和平衡身体的阴阳气血。
中医药养生文化注重个体化的养生方法。
中医药理论认为每个人的体质和疾病症状都有所不同,因此需要因人而异地进行养生。
中医药养生文化强调根据个人的体质特点和环境变化,制定个性化的养生方案。
例如,阳虚体质的人需要注意阳气的补养,而阴虚体质的人则需注意调补阴气。
中医药养生文化注重预防和调理。
中医药养生注重的是预防疾病,而不是等到出现疾病才治疗。
中医药理论认为疾病是由于人体失去平衡而导致的,只有保持身体的平衡,才能远离疾病。
因此,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锻炼身体,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合理饮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药养生文化强调内外兼修。
中医药养生不仅注重调理内在的身体机能,还注重外在的调养。
中医药强调通过按摩、针灸、草药治疗等外在手段来调理身体。
例如,按摩可以促进气血循环,改善脏腑功能;针灸可以调节气血,疏通经络;草药可以补养身体的气血。
中医药养生文化概括了这些方法,并传承至今。
中医药养生文化注重平衡的生活秩序。
中医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认为人体需要与自然环境相应地作息、饮食、生活等。
中医药注重四时养生,通过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来适应四季的变化,保持身体的平衡。
例如,在夏季要避免过度食用生冷食物,防止脾胃功能受损;在冬季要保暖,多摄入温热食物,增强体内的阳气。
总之,中医药养生文化是我国独特的文化遗产,它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通过调整个人生活方式、饮食习惯、运动方式等来维持身体的平衡。
它注重个人化的养生方法,重视预防与调理,外养内修,并注重平衡的生活秩序。
中医药养生文化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方式来增进身体健康,延年益寿,对于现代人们的养生方式也提供了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中医药文化与养生(校选课论文)
河南大学本科课程论文院系:外语学院专业:英语非师范姓名:***学号:**********课程:中医药文化与养生任课教师:***01/01/2011摘要:中医药文化是优秀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科学和哲学思想,是人民在千百年的中医药事业奋斗发展中孕育出来的宝贵财富。
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有必要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中医药文化。
这不仅有益于我们自身,还可以使我们身边的人受益。
本文将从中医药的发展、养生学的发展、饮食养生、药膳养生、情志养生和药酒养生来进行论述。
关键字:中医药、养生学、饮食养生、药膳养生、情志养生、药酒养生、发展正文:中医药的发展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等。
西汉时期,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出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
东汉出现了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他已经对“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有所认识,总结了“八法”。
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还创立了健身体操“五禽戏”[1]。
唐代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总结经验,收集5000多个药方,并采用辨正治疗,因医德最高,被人尊为“药王”。
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
两宋时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西学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抄引起的穴位紊乱,出版《图经》。
明清以后,??在明朝后期成书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中药最重要的著作。
同一时期,蒙医、藏医受到中医的影响,在朝鲜东医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鸦片战争以后,现代医学(西医)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医发展,但中医在中国仍有相当的地位和影响。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医作为“古为今用”的医学实例得到中国共产党政策上的支持而得以发展。
现代,中医在中国仍然是治疗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
相较于传统中医,现代中医的革新发明,值得加以关注的包括:小针刀,传统药物注射制剂,科学中药等。
中医养生文化论文(修改)
从儒道思想看中医养生文化【摘要】“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养生的内涵是延长生命的时限和提高生活的质量.中医养生文化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自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中医养生文化以达“和"为精魂,即茫茫宇宙,浑然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斗则俱损,和则两利.儒道两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它在构筑灿烂的华夏文明的同时,也影响了中医、中国人与中国社会。
【关键词】养生文化,中医,代谢平衡,养生保健,儒道思想【正文】“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
养生的内涵是延长生命的时限和提高生活的质量.中医养生文化以达“和"为精魂,即茫茫宇宙,浑然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斗则俱损,和则两利。
故人类与自然应“和",人类本身应“和”,每个人的身心也应“和"。
寻根溯源,中医养生文化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自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作为“群经之首”的《周易》,是儒道两家思想的重要载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它在构筑灿烂的华夏文明的同时,也影响了中医、中国人与中国社会。
目前,这股传统养生新旋风的掀起,深刻说明儒道智慧不仅符合现代社会人的生命之所需,而且在科学养生方面更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天人合一”催生整体观念现在,我们说得最多的词是“和谐”,这正是《周易》的核心思想.它把自然和社会看作一个整体,提出“天人合一”思想以及天地人之道。
以天道推知人事,从自然发展中认识自然,了解自然,效法自然,并寻求建设和谐社会的方法和技术。
基于这种和谐思想,中医提出了“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
作为中医养生文化开山之作的《黄帝内经》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产物,应该与自然、与万物同生共存,和平共处。
中医的经络养生,把人的脏腑经络在12个时辰中的兴衰联系起来看,环环相扣,十分有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中医时节养生以及中医饮食养生和中医情志养生,也是儒道思想的延伸和发展,体现了中医养生的整体调节优势。
浅谈中医药文化与养生
浅谈中医药文化与养生第一篇:浅谈中医药文化与养生中药养生传统理念小时候总觉得中药养生文化博大精深,不是一般的学者所能领悟的。
一直以来不敢有所触及,总怕误了老祖宗几千年来的积淀。
最初只是抱着小听一下的想法选的课,不曾想一个学期的耳濡目染,竟使自己与“中药养生”亲近了很多。
虽是不及九牛一毛,倒也从老师那里了解些许。
从夏商西周《周礼》的五味五谷五药理论、春秋战国《黄帝内经》的阴阳五行学,到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再到文革后改变中医命运的中共中央56号文件,在历史的长河里形成了辨证统一的中医养生理论体系。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孪生、发展和变化;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
这五种物质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处处体现着阴阳学说的思想。
阴阳学说被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并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中医也常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实者泻之,虚者补之”的治疗原理,促使失调的阴阳重新恢复到相对的平衡。
根据五行学说,“木曰曲直”,凡是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火曰炎上”,凡具有温热、升腾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土爰稼穑”,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金曰从革”,凡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则归属于金;“水曰润下”,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动的事物则归属于水。
在中医学里,二者皆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为其物质基础;都是从宏观自然现象(包括)人体的变化规律,用取象比类的方法,来分析、研究、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及人体内外的各种关系,并指导临床辨证与治疗。
人是天地自然的产物,《黄帝内经》中将人生活的场所称之为“气交”,“气交”是下降的“天气”和上升的“地气”相互交汇的地方。
中医药文化与养生
养生先养心摘要:最新研究表明,人类疾病的绝大部分都与不良心态有关。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喜怒哀乐,都有七情六欲。
有各种各样的情绪,这是外界客观刺激所引起的精神上的反应。
我们的感情、情绪,我们的心理活动本来就是多方面的。
有不良情绪并不可怕,关键是要善于控制它、调节它,要及时地排解它,而不能让它任意发展,否则就会受不良情绪的刺激和危害,而产生身体上的各种疾病。
也就是说我们要学会养心,这里养心不是指保护好你的心脏,而是要调控好你的心态,即情志养生。
学会情志养生,你就拥有了“不老之药”,不仅对你身体健康有很大裨益,而且还可以治愈人的心理健康问题。
关键词:养生养心情志养生身心健康所谓情志,即指喜、怒、忧、思、悲、惊、恐等人的七种情绪。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两重性,既能有利于人,也能有害于人。
同样,人的情绪、情感的变化,亦有利有弊。
正如熟话所说:“喜怒无常,过之为害。
”人们将喜、怒、忧、思、悲、恐、惊列为致病内因。
但在正常情况下,七情活动对机体生理功能起着协调作用,不会致病。
七情六欲,人皆有之,情志活动属于人类正常生理现象,是对外界刺激和体内刺激的保护性反应,有益于身心健康。
但七种情志激动过度,就可能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和而引发各种疾病。
所以七种情志一定要调理掌握适当。
如果掌握不当,例如大喜大悲、过分惊恐等等,就会使阴阳失调、气血不周,首先是精神上的错乱,然后就会影响到身体上,形成各种疾病。
有的人由于过分怀旧,整日沉浸在那些残缺的、苍白的回忆里,以至于对眼前的一切都毫无兴趣,即使美好的生活也索然无味。
有的人由于盲目攀比,总觉得自己得到的太少,失去的太多,事事不如别人,以至于悲观丧气,经常闷闷不乐,甚至患上了精神抑郁症。
还有的人由于严重消极,老感到自己被社会闲置,被人们漠视,以致心灰意懒,颓废变态,毁蚀掉了自己的心灵和意志。
更有的人由于贪心作怪,总以为自己应当拥有更多的财物,应该比别人生活得更好,以至于放弃了对自己的约束,不该拿的也拿,落了个晚节不保的结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大学本科课程论文院系:外语学院专业:英语非师范姓名:***学号:**********课程:中医药文化与养生任课教师:***01/01/2011摘要:中医药文化是优秀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科学和哲学思想,是人民在千百年的中医药事业奋斗发展中孕育出来的宝贵财富。
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有必要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中医药文化。
这不仅有益于我们自身,还可以使我们身边的人受益。
本文将从中医药的发展、养生学的发展、饮食养生、药膳养生、情志养生和药酒养生来进行论述。
关键字:中医药、养生学、饮食养生、药膳养生、情志养生、药酒养生、发展正文:中医药的发展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等。
西汉时期,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出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
东汉出现了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他已经对“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有所认识,总结了“八法”。
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还创立了健身体操“五禽戏”[1]。
唐代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总结经验,收集5000多个药方,并采用辨正治疗,因医德最高,被人尊为“药王”。
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
两宋时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西学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抄引起的穴位紊乱,出版《图经》。
明清以后,??在明朝后期成书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中药最重要的著作。
同一时期,蒙医、藏医受到中医的影响,在朝鲜东医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鸦片战争以后,现代医学(西医)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医发展,但中医在中国仍有相当的地位和影响。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医作为“古为今用”的医学实例得到中国共产党政策上的支持而得以发展。
现代,中医在中国仍然是治疗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
相较于传统中医,现代中医的革新发明,值得加以关注的包括:小针刀,传统药物注射制剂,科学中药等。
在国际上,针灸[2]在引起医学界极大兴趣。
在现今世界的医疗体系中,中医学被归类为替代医学(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CAM)中的一支而受到重视。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02年5月26日发表“2002-2005年传统医药研究全球策略”,邀请全球180余国将替代医学纳入该国的医疗政策。
养生学的发展养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它源远流长,亘绵数千年。
我国医学对养生保健的研究由来已久,从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开始,历代有众多的医家、佛家、道家对养生之道作过详细而深刻的发掘和论述,逐步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医养生理论。
养生[3]一词,原出《管子》,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与长寿一直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因而养生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遍布世界。
各种养生方法”一、体质养生体质,即机体素质,是指人体秉承先天(指父母)遗传、受后天多种因素影响,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功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
1.阴虚体质养生法精神调养:此体质之人性情较急躁,常常心烦易怒,这是阴虚火旺,火扰神明之故,故应遵循《黄帝内经》中“恬淡虚无”、“精神内守”[4]之养神大法。
平素在工作中,对非原则性问题,少与人争,以减少激怒,要少参加争胜负的文娱活动。
饮食调养:应保阴潜阳,宜清淡,远肥腻厚味、燥烈之品;可多吃些芝麻、糯米、蜂蜜、乳品、甘蔗、鱼类等清淡食物,对于葱、姜、蒜、韭、薤、椒等辛味之品则应少吃。
2.阳虚体质养生法精神调养:《黄帝内经》中说:“肝气虚则恐”,意思是肝脏功能差的人,容易恐惧,又指出:“心气虚则悲”,这是说心脏功能低下者精神上易出现悲哀的情绪。
环境调摄:此种体质多形寒肢冷,喜暖怕凉,耐春夏不耐秋冬,故阳虚体质者尤应重环境调摄,提高人体抵抗力。
有人指出,若在夏季进行20~30次日光浴,每次15~20分钟所得的紫外线将能使用一年。
对于年老及体弱之人,夏季不要在外露宿,不要让电扇直吹,亦不要在树阴下停留过久。
3.气虚体质养生法“吹”字功:直立,双脚并拢,两手交叉上举过头,然后,弯腰,双手触地,继而下蹲,双手抱膝,心中默念“吹”字音,可连续做十余次,属于“六字诀”中的“吹”字功,常练可固肾气。
饮食调养:可常食粳米、糯米、小米、黄米、大麦、香菇、豆腐、鸡肉、、青鱼、鲢鱼。
若气虚甚,当选用“人参莲肉汤”补养。
4.血虚体质养生法起居调摄:要谨防“久视伤血”,不可劳心过度。
饮食调养:可常食桑堪、荔枝、松子、黑木耳、菠菜、胡萝卜、猪肉、羊肉、牛肝、羊肝、甲鱼、海参、平鱼等食物,因为这些食物均有补血养血的作用。
药物养生:可常服当归补血汤、四物汤、或归脾汤。
若气血两虚,则须气血双补,选八珍汤。
十全大补汤或人参养荣汤,亦可改汤为丸长久服用。
二.饮食与养生正所谓“民以食为天”,在这当中,饮食养生也被我国古代医学家们大量研究,并且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文献,对后世影响深远。
宋代张果在《医说》中告诫道:“食欲少而数,不欲顿而多”。
[5]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说:“饮食以时,饥饱得中”,“每食不重用”,讲的就是吃饭要定时定量,并且不要过量。
古代养生家有道:“谷气胜元气,其人肥而不寿;元气胜谷气,其人瘦而寿。
养生之求,常使谷气少,则病不生矣。
”[6]。
这句话中的科学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肥胖者必须通过削减主食(谷气)来加强元气(脏腑功能),这样才可避免由肥胖而带来的一系列胃肠道和心血管疾患,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在中医饮食养生中,要注意一下几点(1)首先,饮食三餐要有规律,少吃零食。
(2)其次,饮食不能吃得过饱。
(3) 再次,饮食要一心一意,饮食后至少半小时内要减少运动和思考。
四.药膳与养生药膳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为满足防病治病、健体延衰的需要,选择适当的药物与有关食物相配,通过特殊的烹调加工而制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的保健食品。
药膳主要分为补气药膳、补血药膳、滋阴补肾药膳、温肾助阳药膳四大类。
[7]1.补气药膳补气药膳是选用补气的中药,配合一定的食物,经烹调而成的药膳食品。
如“清蒸人参鸡”等就属于这一类。
它具有补肺气、益脾气、增强机体对外界环境适应力的作用。
适用于精神困倦、四肢乏力,或兼食欲不振、腹部虚胀、大便溏泄、浮肿、脱肛,或兼少气懒言、语言低微、动则喘气、易出虚汗、易于感冒等肺脾气虚之人。
2.补血药膳补血药膳是选用补血中药,配合一定的食物,经烹调而成的药膳食品。
如“当归羊肉羹”就属于这一类。
它具有补血养肝、补益心脾的功效。
适用于面色萎黄、唇甲无血色(或枯黄或淡白)、疲倦乏力、手足麻木等血虚以及肝血不足、心脾两虚之人。
五.药酒与养生药酒养生合宜为佳辨证应用药酒随药物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性能,进补者有补血、滋阴、温阳、益气的不同。
治疗者有化痰、燥湿、理气、活血、消积的区别,因而不可一概用之。
即使是补性药酒也不宜多服,如脾胃虚弱的人过服含人参的补酒,可造成胸腹胀闷、不思饮食。
因此,要根据病情选用药酒,合宜而用。
[8]因人而异滋补类保健药酒一般用于气血亏、肝肾阴虚、脾气虚弱、神经衰弱的人群。
如阳热体质的人慎服热性药酒,阴寒体质不适宜用凉性的药酒。
选用药酒应根据自己的体质决定,最好事先与医师沟通,了解自己的体质,便于对症饮用药酒。
凡服用药酒或饮用酒,要根据人的耐受力,合理、适宜,不可多饮滥服,以免引起头晕、呕吐、心悸等不良反应。
因时而异一般来讲,冬令进补为人们所共知。
如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曰:“凡合药酒皆薄切药,以绢袋盛药,内酒中,密封头。
春夏四五日,秋冬七八日,皆以味足为度,去滓服,酒尽后,其滓捣,酒服方寸匕,日三;大法:冬宜服酒,至立春宜停。
”古法虽如此说,现在只要辨证明确,参以四时,四季均可饮用。
六.情志与养生所谓情志,即指喜、怒、忧、思、悲、惊、恐等人的七种情绪。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两重性,既能有利于人,也能有害于人。
同样,人的情绪、情感的变化,亦有利有弊。
[9]喜,指狂喜。
旧时有所谓“四喜”:十年久旱逢甘露,千里他乡遇故知,和尚洞房花烛夜,捐生金榜题名时”。
这种突然的狂喜,可导致“气缓”,即心气涣散,血运无力而瘀滞,便出现心悸、心痛、失眠、健忘等一类病症。
成语“得意忘形”,即能说明由于大喜而神不藏,不能控制形体活动。
清代医学家喻昌写的《寓意草》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案例:“昔有新贵人,马上扬扬得意,未及回寓,一笑而逝。
”[10]忧,是指忧愁、苦闷、担心。
表现在情绪上,失去欢乐,悲伤恸哭,气怯神弱。
轻者,愁眉苦脸。
事实上正是如此,东周伍子胥,因无计闯过昭关,一夜之间愁白满头青发;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才华出众,但由于遭到打击,长期被贬,沉闷、忧郁的贬谪生活,把柳宗元折磨得形容憔悴,体质虚弱,得了毒疮又患霍乱,47岁就含恨长逝了。
[11] 怒,指暴怒或怒气太盛。
它是由于某种目的和愿望不能达到,逐渐加深紧张状态,终于发怒。
轻者会肝气郁滞,食欲减退;重者便会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发抖,甚至昏厥死亡。
思,思是集中精神考虑问题,但思虑过度也会导致多种病症。
其中最易伤脾,脾胃运化失职,则食欲大减,饮食不化,故中医有“思虑伤脾”之说。
悲,是指悲伤、悲痛、悲哀。
如幼年丧母、中年丧偶、老年丧子;或者是失恋;等等,都会感到非常难过和伤心,伤心到极点便会变成沮丧和绝望。
总之,悲的产生与失去所追求、所盼望的事物和目的有关;悲哀的程度与失去的事物的价值有关。
若悲哀太甚,可致心肺郁结,意志消沉。
惊,是指突然遇到意外、非常事变,心理上骤然紧张。
如耳闻巨响、目睹怪物、夜做噩梦等都会受惊。
恐,是指恐惧不安、心中害怕、精神过分紧张。
中医认为,恐惧过度则消耗肾气,使精气下陷不能上升,升降失调而出现大小便失禁、遗精、滑泄等症,严重的会发生精神错乱,癫病或疼厥。
综上所述,七情太过可致病。
“静则神藏,躁则消亡”这是《黄帝内经》里的一句话,即神宜静,而不宜躁的意思。
静神的思想,倡始于老庄。
老子在《道德经》里指出:“静为躁君。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这种静神思想,并以水为例阐明了神之当静的道理。
西汉刘安甚重静神,他在《淮南子·原道训》中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
”。
陈师诚在《养生导引术·呼吸》中亦云:“心如猿,意如马,动而外驰,不易安定。
”[12]又如何做到“静以神藏”呢?一是抑目静耳。
眼耳为人体五官之一,是神接受外界刺激的主要器官,其功能受着神的主宰和调节。
目清耳静则神气内守而心不劳,若目驰耳躁,则神气烦劳而心忧不宁。
老子曾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这样就能减少外界对神气的不良刺激。
二是凝神敛思。
《医钞类编》里说:“养心则神凝,神凝则气聚,气聚则形全。
若日逐攘扰烦,神不守舍,则易于衰老。
”反之,正如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道林养性》里所云:“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