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动学药学总结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药物的极性与水溶性是相对应的,而与脂溶性正好相反:药物的水溶性越大,极性越大;脂溶性越大,极性越小;
• 构型不对称的分子为极性分子,水分子为极性分子,水的极性较强。
12
解离度的影响因素:体液pH
酸性环境[H+]高,因此弱酸性药物在 酸性环境下不易解离,易转运
大多数药物属弱酸性/弱碱性化合物, 其在体液中存在形式:
• 如果长期食用海鲜会导致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在 体内积累而危害健康。
35
• 建议:吃海鲜不要超过每天一种,数量不 要超过100克;
• 尽量食用体积小的海鲜。体积大的海鲜处 在食物链较高阶段,体内富集的污染物较 多;
• 不吃或少吃鱼头、鱼皮、油脂、内脏、鱼 卵、鱼翅。
36
体内特殊屏障
1、血-脑脊液屏障 2、胎盘屏障
滤过 水溶性扩散
主动转运
载体
5
药动学
一.药物的跨膜转运
绝大多数药物
转运方式
药物
1.被动转运(下山转运) ①简单扩散(单纯或脂溶性扩散) 小分子脂溶性
②膜孔扩散(水溶性扩散,滤过) ③易化扩散 2.主动转运(上山转运)
小分子水溶性 很少 很少6Leabharlann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用药部位
血循环
·意义:决定药物作用的快慢和强弱 吸收速度:吸收快的药物,作用____(快/慢) 吸收程度:吸收多的药物,作用____(强/弱)
15
药动学 一.药物分子的跨膜转运
二.药物的体内过程
(一)吸收(absorption)
•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给药途径(吸收部位):首要 影响吸收速度&程度 药物的理化性质 药物剂型
7
(一)被动转运
简单扩散:非极性分子以其所具有的脂溶性溶解 于细胞膜的脂质层,顺浓度差通过细胞膜。
膜孔滤过:物质分子借助于流体静压或渗透压随 体液通过细胞膜的水性通道由细胞膜的一侧到达另 一侧。
易化扩散:是一种特殊的被动转运,药物通过与 生物膜上的特异性载体可逆性地结合而顺差扩散。
8
(二)主动转运
药物在该组织分布多,血药浓度的高低 可以反应靶器官药物结合量的多少。
如:
①碘 甲状腺 ②钙
骨骼
②汞、砷 肝、肾
34
你爱吃海鲜吗
• 海鲜是健康食谱中的明星,味道鲜美而且富含营养 物质,能预防心血管病,改善情绪和记忆力。
• 但与此同时,海鲜的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由于污 染的蔓延,贝类和海鱼已经成为重金属汞、砷的最 大来源
22
呼吸道给药
肺泡表面积大,与血液只隔 肺泡上皮及毛细血管内皮各 一层,且血流丰富,吸收及 其迅速,适用于挥发性药物 和气体药物。
23
经皮给药
特点:脂溶性药物可以缓慢透过皮肤而吸收,达到 局部或全身药效
影响因素:完整的皮肤吸收能力较差,外用药物主 要发挥局部作用,如果在制剂中加入促皮吸收 剂如氮酮制成贴皮剂(硝苯地平贴剂),可使 吸收能力加强。
组织
结合型的药物有何特点?
①可逆性结合,处动态平衡
②不能跨膜转运、暂时失去药理活性,不被代谢和排泄
③不易透出血管壁,使其不易分布,易使药物在体内储存,导
致药物作用减弱,但作用时间延长
④非特异性
⑤饱和性
⑥竞争性置换现象
30
药动学 二.体内过程 (二)分布: 影响因素
1.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
• 临床意义: ⑴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分布__,起效__,作用时
⒈非解离型(分子型):脂溶性高→易跨膜转运 ⒉解离型(离子型):水溶性高→难跨膜转运
OH-
R–COOH → R–COO-
H+
弱酸性药物
H+ R–NH2 → R–NH3+
OH-
弱碱性药物
*“酸酸少易,酸碱多难” ·弱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解离少→易跨膜转运 ·弱酸性药物:在碱性环境中, …
小肠PH值为4.8~8.2, 弱酸(碱)性药物 均易被吸收。
活性或活性较高的代谢物。 • 使脂溶性药物转化成极性大或解离型,
水溶性增加,利于经肾排出。
44
药动学 二.体内过程 (三)代谢
•药物代谢的步骤
药物
第一步(I相反应):氧化、还原、水解反应---- 亲脂
第二步(Ⅱ相反应):结合反应等
--------
↓ 亲水(极性↑)
↓
排出体外
与内源性结合剂(葡萄糖醛酸、
总论
药物代谢动力学
(Pharmacokinetics,药动学)
机体
药物
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药物的体内过程(即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 包括 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1
药物代谢动力学
1 药物的跨膜转运 2 药物的体内过程
3 血药浓度的动态变化规律
(血药浓度-时间关系)
4 常用药动学参数及其意义
32
药动学 二.体内过程 (一)吸收 (二)分布: 影响因素
3.体液pH
pH7.0 pH7.4 • 弱碱性药物 →易进入细胞内液 • 弱酸性药物 →不易进入细胞内液
酸化血液:可促进其向细胞内转移。 碱化血液:可促进其向细胞外(即血液)转运
• 临床意义:用于药物中毒解救
33
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
●如果药物对某些组织具有特殊亲和力,
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 特点: ①顺浓度差进行 ②不耗能 ③不需载体
11
药动学 一.药物分子的跨膜转运
简单扩散
影响因素
1.膜两侧药物浓度差 2.药物的理化性质
⑴分子量:小→易 ⑵极性:小→易 ⑶脂溶性:大→易 ⑷解离度(pKa) :小→易
影响最大
• 依据化学“相似相溶”原理:生物膜的结构是脂质双分子层基架,生物膜的两端都是亲脂性的,所以脂溶性越大的 药物越易扩散和转运。
2
药动学
药物的体内过程
吸收
↓ 分布
↓
代谢(生物转化)
↓
消除
排泄
转运过程:吸收 分布 排泄
转化过程:代谢
3
药动学
一.药物的跨膜转运
概念:药物在吸收、分布、排泄时均需通过体内 的各种生物膜,这一过程称为药物的跨膜转运。
意义:是药物在体内进行转运的前提。
4
物质的跨膜转运
被动转运
简单扩散 跨膜扩散
间较___;反之…; ⑵药物的相互作用:举例说明,同时使用两种血浆
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时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
竞争 A药(亲和力高) +血浆蛋白 B药(亲和力低)
B药游 离浓度
B药 作用
31
药动学 二.体内过程 (二)分布: 影响因素
2.药物的理化性质
• 分子量:小→易 • 脂溶性:高→易 • 解离度:小→易
影响因素:药物的理化性质
1.血脑屏障有哪些特殊结构使得药物不容易通过? 2.什么样的药物才有可能通过血脑屏障? 3.药物在何种情况下通过血脑屏障量会增多?⑴⑵
41
二.体内过程 (二)分布: 影响因素
⑵胎盘屏障
6.体内特殊屏障
胎盘将母亲与胎儿血液隔开,起屏障的作用。 胎盘屏障对药物分布的影响?
——其通透性与普通的生物膜无明显差别 临床意义?
42
药动学 二.体内过程
(一)吸收 (二)分布
(三) 代谢(生物转化)
• 概念:指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结构和药 理活性的变化。
• 代谢的主要器官:肝脏 Why?
药物 酶 代谢产物
(原形药) 代谢
灭活(多数) 活化(少数) 其他(少数)
排泄
43
药物代谢的目的
药物转化的最终目的是促使药物排出体外。 • 使药理活性改变: 灭活:由活性药物转化为无活性的代谢物。 活化:由无活性或活性较低的药物转化为有
⑴口服给药: 胃排空速度、肠蠕动快慢、体液pH、 胃肠内容物的多少及性质等
酸酸碱碱促吸收——弱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
解离度↓→解离少(主要以非解离型存在)→易跨
膜转运→易吸收
临床意义
⑵注射给药:注射部位的血流量
28
药动学 体内过程 (一) 吸收
(二) 分布(distribution)
• 概念:药物从血液循环进入细胞间液及细胞
概念:是指药物依耐细胞上的特异性载体, 从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转运。
特点: ①需要载体协助:药物与载体结合后,将药 物由低浓度侧转向高浓度侧
②消耗能量 ③载体对药物有高度特异性 ④有饱和现象和竞争性抑制现象
10
药动学 一.药物分子的跨膜转运
简单扩散
*绝大多数药物的跨膜转运方式 属被动转运(药物依赖生物膜两侧的浓度差,
*体液pH值对药物转运过程的影响:
有何临床意义?
·酸酸碱碱促吸收:弱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解离度↓→ 解离少(主要以非解离型存在)→易跨膜转运→易吸收
·酸碱碱酸促排泄: …
13
药物的体内过程
吸收
T分e布xt
T代e谢xt
排泄
14
药动学 一.药物分子的跨膜转运
二.药物的体内过程
(一)吸收(absorption) ·概念: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26
二.体内过程 (一) 吸收: 影响因素
3.药物的剂型
• 影响吸收速度 • 注射剂>口服剂型 • 口服给药:液体制剂>固体制剂 (如溶液剂) (散剂>胶囊剂>片剂>丸剂) • 皮下或肌注:水溶液注射剂>混悬剂>油制剂
• 吸收程度:←生物利用度
27
药动学 二.体内过程 (一) 吸收: 影响因素
4.吸收环境
吸收环境
16
体内过程 (一) 吸收: 影响因素 1.给药途径
⑴消化道给药
常用给药途径的吸收部位及特点
给药途径 口服给药 舌下给药 直肠给药
吸收部位 胃、小肠(主要)
舌下粘膜 直/结肠粘膜
⑵非消化道给药
①静脉给药:静推/滴
注射 给药
②皮下注射
③肌内注射(肌注)
/ 皮下组织 肌肉组织
吸入给药(呼吸道给药) 皮肤/粘膜给药
内液的过程。
• 意义:药物在体内分布不均匀,存在选择性 • 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 药物的理化性质 体液pH值 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 局部组织器官血流量 1. 体内特殊屏障
29
药动学 二.体内过程 (二)分布: 影响因素
吸收
1.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
血管
游离型药物
+
血浆蛋白
分布
结合型药物
24
体内过程 (一) 吸收: 影响因素 1.给药途径
判断以下是何种给药途径?
给药途径 口服给药 舌下给药 直肠给药 注射给药:①②③ 皮肤粘膜给药 吸入给药
最常用,最安全,最方便,最经济的是___ 在消化道吸收的给药方法有哪些?
其中可避免首关消除的是___; 急救时(或急/重症患者)采用______; 属于粘膜给药的有? 起效快慢顺序:
起效最快,可用于急救的是__. 吸收迅速,起效仅次于静脉注射的是__. 肌注与皮下注射比较,吸收较快的是__.
静脉注射>吸入>肌内注射>皮下注射>口服>贴剂
25
药动学 二.体内过程 (一) 吸收: 影响因素
2.药物的理化性质
• 分子量:小→易吸收 • 脂溶性:高→易吸收 • 极性:小→易吸收 • 溶解度:大→易吸收 • 解离度:小→易吸收
甘氨酸)结合,或乙酰化、
甲基化结合。
45
药动学 二.体内过程 (三)代谢
药物代谢酶系
药物的代谢依赖__的催化.
肺泡 表皮/粘膜
请为以上给药途径按吸收速度排序
17
体内过程 (一) 吸收: 影响因素 1.给药途径
口服给药
• 生物利用度
首关消除(首过效应)
口服药物吸收后经门静脉进入肝脏,有些药 物首次进入肝脏就被肝药酶代谢,使进入体 循环的药量减少 。
首关消除多的药物能选择口服给药吗? 为什么?
18
体内过程 (一) 吸收: 影响因素 1.给药途径
1)肌内组织的血流量明显多于皮下组织,故肌 内注射比皮下注射吸收快。
2)水溶液吸收迅速,油剂、混悬剂或植入片可 在注射局部形成小型储库,吸收慢,作用持久。
3)休克患者因外周血流量少而缓慢,多次注射 不但不会立即产生效应,还会在病情好转后,因 循环迅速加快,吸收过量而中毒。故抢救治疗时 应静脉给药较好。
37
二.体内过程 (二)分布: 影响因素
⑴血脑屏障(BBB)
6.体内特殊屏障
38
二.体内过程 (二)分布: 影响因素
⑴血脑屏障(BBB)
6.体内特殊屏障
39
二.体内过程 (二)分布: 影响因素
⑴血脑屏障(BBB)
6.体内特殊屏障
40
二.体内过程 (二)分布: 影响因素
⑴血脑屏障(BBB)
6.体内特殊屏障
• 适用于用量小、脂溶性高的药,如硝酸甘油
直肠给药
特点: ①吸收面积小,首关消除约50%,吸收慢且
不规则 ②耐受刺激性好,适用于刺激性强的药物或
不能口服药物的病人 ③影响因素较少
21
注射给药
• 肌内注射、皮下注射、静脉注射 • 静脉注射可使药物迅速吸收而准确进入体循环,
没有吸收过程。
• 药物的吸收速率与注射部位的血流量和药物的剂 型有关。
口服给药
代谢
药物 (口服)
胃肠道 门V
肝脏
血液 肝V (体循环)
首关消除
19
口服给药
• 特点:①以被动转运方式吸收 ②胃黏膜面积小,小肠黏膜吸收面
积大且血流丰富,吸收药量多,小肠是主 要吸收部位。
③吸收慢,影响因素多
20
舌下给药
• 特点: ①吸收面积小,药物溶出难,吸收不规 则②吸收快,无首关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