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齐哈尔市2022届高三语文一模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城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中国诗歌的叙事传统,首先是诗歌在叙事中形成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如诗教中的讽喻和规谏,诗与史的互文和互证,等等;其次是在诗歌叙事中发展出的写作传统,或者说一种诗歌的叙事传统,抒情、说理诗的写作,都离不开叙述。《文心雕龙》对诗的现实性、真实性的论述,对诗歌写作语言逻辑、层次结构上的批评等等,丰富和深化了我们对中国诗歌叙事传统的认识。
C.第⑤段从“真实性”的角度,作者举例说明刘勰关于诗应“事信”“情真”的观点。
D.文章整体采用递进式结构,论述逻辑性强,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手法,具有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勰否定陆机 “感物”说,认为诗歌发应是“缘事”,缘事包含着叙事,歌因事起,事必有征。
B.刘勰在《辨骚”》篇中批判屈原的辞均是“诡异之辞”“谲怪之谈”,表明论诗要“求真务实”的立场。
②现实性是儒家诗学的根本,其精神就是重实求真,包含且大于今天所说的反映社会现实。抒情有“诗言志”,然抒情的“真”要与缘事、叙事相结合,方得以落实。《文心雕龙·明诗》篇以“诗言志”开篇,并将“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与“诗人性情”结合,导向对诗的思想性的要求。那么,情志又源自哪里呢?刘勰对此前的“感物”说作了改造和微调。比如陆机那里,感物是“遂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落脚点在自然节序的变化,而《明诗》篇虽云“人秉七情,应物斯感”,然旋即将“物”转到历史和人的事,这就将诗歌发生论从“感物”引向“缘事”。
⑦从上述简单的梳理可见,事与叙事在《文心雕龙》里的重要地位,是建立在现实性和真实性这两大要素上的。现实性是儒家所特别强调的诗歌的重要功能,真实性是现实性的前据,又与现实性相互交叉、融合。真实性包含事、情、景等的真实,但最终还是会落实到人、事。二者体现了刘勰论诗重实求真的原则,导源于刘勰崇儒宗经的文学观。
⑤对于“事”,刘勰又着重其真实性,《宗经》篇明标诗文“六义”,就有“事信而不诞”。《辨骚》篇批评屈辞“托云龙”“说迂怪”等“诡异之辞”“谲怪之谈”,从反面确认诗文中“事信”的原则。这里的“事”,虽多属于“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的事类,然征事尤且求其信实,亦足见刘勰论诗求真务实的立场。当然,真实性并不限于“事”,也是对“情”的要求,刘勰推崇为情造文”,反对“为文造情”,强调”情深而不诡”,极其重视情感的真实性。而情感的真实性,又来源于诗人生活体验的真实性,最终还是和“事”相关。如《哀吊》篇论哀吊文,强调因情立文,而情又须符合人,事,能够“极其心实”。
A.“否定陆机的‘感物’说”错误,由原文“刘勰对此前的‘感物’说作了改造和微调”可知,刘勰只是对陆机的“感物”说做了改造和微调,并不是否认。
B.“批判屈原的辞均是‘诡异之辞’‘谲怪之谈”错误,由原文“批评屈辞‘托云龙’‘说迂怪’等‘诡异之辞’‘谲怪之谈’”可知,只是批评屈原的“托云龙”“说迂怪”等“诡异之辞”“谲怪之谈”,并不是批判屈原所有的辞均是诡异之辞。
④叙事是诗歌之内容,反映是叙事所具备的效用。《明诗》篇“大禹成功,九序惟歌;太康败德,五子咸怨;顺美匡恶,其来久矣”,以“大禹成功”“太康败德”作为“九序惟歌”“五子咸怨”的根源,此为诗之“缘事”;而“九序惟歌”“五子咸怨”分别映照着“大禹成功”与“太康败德”,此便为反映,既反应现实,又有诗教的作用。
C.《文心雕龙”》对叙事传统最重要的贡献体现在叙述方法和诗文的篇制结构等方面。
D.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诗歌现实性和真实性的论述与他崇儒宗经的文学观有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从中国诗歌叙事传统的内涵引出本文论题,为下文展开论述奠定基础。
B.第②~④段从抒情,缘事,叙事之间的关系来分析阐述刘勰论诗的“现实性”。
⑥情,事的真实,最终都是通过文本体现出来,因此叙述至关重要。《文心雕龙》总体而言,是论各类文体之写作。其对叙事传统的贡献,最重要的便是在叙述方法、诗文的篇制结构等方面。因情立体,即体成式,事核言简,文资确切,等等,在文体论、风格论与创作论的相关篇什中,屡次被予以强调。叙述是情深、事信得以达成的技术手段。
③缘事是诗歌之发生,缘事包含着叙事。九序惟歌,见《尚书·大禹谟》“九功惟叙,九叙惟歌”,“序”“叙”相通,即叙九功而歌之。《文心雕龙》多处引到此事,如《时序》篇云“至大禹敷土,九序咏功”,先叙大禹功绩,再写“九序”之歌。歌因事起,事必有征,是刘勰对诗歌之发生及其功能、属性的基本认识。事在诗中的根本性地位,不言而喻。
(摘编自李翰《论(文心雕龙)对诗重实求真及对叙事传统的贡献》,《光明日报》2021年12月6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诗歌的叙事传统包括诗歌在叙事中形成的现实主义传统和发展出的写作传统。
B.作者认为诗歌的真实性不只限于叙事,也是对抒情的要求,刘勰主张“为文造情”。
B.“刘勰主张‘为文造情’”错误,由原文“刘勰推崇‘为情造文’,反对‘为文造情’”可知,“为文造情”的主张是刘勰反对的。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文章整体采用递进式结构”错误,文章总体上是总分总的结构,主体部分是并列式结构。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缘事是诗歌之发生,叙事与反映是诗歌之内容及其具备的效用,诗歌可反映社会现实,文能教化民众
D.诗的真实性是现实性的前提,又与现实性相交叉融合,而情感的“真实性”决定了诗歌的“现实性”。
【1~3题答案】
【答案】1. B 2. D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城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中国诗歌的叙事传统,首先是诗歌在叙事中形成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如诗教中的讽喻和规谏,诗与史的互文和互证,等等;其次是在诗歌叙事中发展出的写作传统,或者说一种诗歌的叙事传统,抒情、说理诗的写作,都离不开叙述。《文心雕龙》对诗的现实性、真实性的论述,对诗歌写作语言逻辑、层次结构上的批评等等,丰富和深化了我们对中国诗歌叙事传统的认识。
C.第⑤段从“真实性”的角度,作者举例说明刘勰关于诗应“事信”“情真”的观点。
D.文章整体采用递进式结构,论述逻辑性强,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手法,具有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勰否定陆机 “感物”说,认为诗歌发应是“缘事”,缘事包含着叙事,歌因事起,事必有征。
B.刘勰在《辨骚”》篇中批判屈原的辞均是“诡异之辞”“谲怪之谈”,表明论诗要“求真务实”的立场。
②现实性是儒家诗学的根本,其精神就是重实求真,包含且大于今天所说的反映社会现实。抒情有“诗言志”,然抒情的“真”要与缘事、叙事相结合,方得以落实。《文心雕龙·明诗》篇以“诗言志”开篇,并将“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与“诗人性情”结合,导向对诗的思想性的要求。那么,情志又源自哪里呢?刘勰对此前的“感物”说作了改造和微调。比如陆机那里,感物是“遂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落脚点在自然节序的变化,而《明诗》篇虽云“人秉七情,应物斯感”,然旋即将“物”转到历史和人的事,这就将诗歌发生论从“感物”引向“缘事”。
⑦从上述简单的梳理可见,事与叙事在《文心雕龙》里的重要地位,是建立在现实性和真实性这两大要素上的。现实性是儒家所特别强调的诗歌的重要功能,真实性是现实性的前据,又与现实性相互交叉、融合。真实性包含事、情、景等的真实,但最终还是会落实到人、事。二者体现了刘勰论诗重实求真的原则,导源于刘勰崇儒宗经的文学观。
⑤对于“事”,刘勰又着重其真实性,《宗经》篇明标诗文“六义”,就有“事信而不诞”。《辨骚》篇批评屈辞“托云龙”“说迂怪”等“诡异之辞”“谲怪之谈”,从反面确认诗文中“事信”的原则。这里的“事”,虽多属于“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的事类,然征事尤且求其信实,亦足见刘勰论诗求真务实的立场。当然,真实性并不限于“事”,也是对“情”的要求,刘勰推崇为情造文”,反对“为文造情”,强调”情深而不诡”,极其重视情感的真实性。而情感的真实性,又来源于诗人生活体验的真实性,最终还是和“事”相关。如《哀吊》篇论哀吊文,强调因情立文,而情又须符合人,事,能够“极其心实”。
A.“否定陆机的‘感物’说”错误,由原文“刘勰对此前的‘感物’说作了改造和微调”可知,刘勰只是对陆机的“感物”说做了改造和微调,并不是否认。
B.“批判屈原的辞均是‘诡异之辞’‘谲怪之谈”错误,由原文“批评屈辞‘托云龙’‘说迂怪’等‘诡异之辞’‘谲怪之谈’”可知,只是批评屈原的“托云龙”“说迂怪”等“诡异之辞”“谲怪之谈”,并不是批判屈原所有的辞均是诡异之辞。
④叙事是诗歌之内容,反映是叙事所具备的效用。《明诗》篇“大禹成功,九序惟歌;太康败德,五子咸怨;顺美匡恶,其来久矣”,以“大禹成功”“太康败德”作为“九序惟歌”“五子咸怨”的根源,此为诗之“缘事”;而“九序惟歌”“五子咸怨”分别映照着“大禹成功”与“太康败德”,此便为反映,既反应现实,又有诗教的作用。
C.《文心雕龙”》对叙事传统最重要的贡献体现在叙述方法和诗文的篇制结构等方面。
D.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诗歌现实性和真实性的论述与他崇儒宗经的文学观有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从中国诗歌叙事传统的内涵引出本文论题,为下文展开论述奠定基础。
B.第②~④段从抒情,缘事,叙事之间的关系来分析阐述刘勰论诗的“现实性”。
⑥情,事的真实,最终都是通过文本体现出来,因此叙述至关重要。《文心雕龙》总体而言,是论各类文体之写作。其对叙事传统的贡献,最重要的便是在叙述方法、诗文的篇制结构等方面。因情立体,即体成式,事核言简,文资确切,等等,在文体论、风格论与创作论的相关篇什中,屡次被予以强调。叙述是情深、事信得以达成的技术手段。
③缘事是诗歌之发生,缘事包含着叙事。九序惟歌,见《尚书·大禹谟》“九功惟叙,九叙惟歌”,“序”“叙”相通,即叙九功而歌之。《文心雕龙》多处引到此事,如《时序》篇云“至大禹敷土,九序咏功”,先叙大禹功绩,再写“九序”之歌。歌因事起,事必有征,是刘勰对诗歌之发生及其功能、属性的基本认识。事在诗中的根本性地位,不言而喻。
(摘编自李翰《论(文心雕龙)对诗重实求真及对叙事传统的贡献》,《光明日报》2021年12月6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诗歌的叙事传统包括诗歌在叙事中形成的现实主义传统和发展出的写作传统。
B.作者认为诗歌的真实性不只限于叙事,也是对抒情的要求,刘勰主张“为文造情”。
B.“刘勰主张‘为文造情’”错误,由原文“刘勰推崇‘为情造文’,反对‘为文造情’”可知,“为文造情”的主张是刘勰反对的。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文章整体采用递进式结构”错误,文章总体上是总分总的结构,主体部分是并列式结构。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缘事是诗歌之发生,叙事与反映是诗歌之内容及其具备的效用,诗歌可反映社会现实,文能教化民众
D.诗的真实性是现实性的前提,又与现实性相交叉融合,而情感的“真实性”决定了诗歌的“现实性”。
【1~3题答案】
【答案】1. B 2. D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