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诗歌》教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学科核心素养分析
语文素养是指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等综合评价。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知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学习《涉江采芙蓉》这首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漂泊异乡两地相思,在思念的愁苦中忧伤以致终老。
直抒胸臆、卒章显志
抒写与远道之人同心而离居的黯然痛苦之情。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3、再次朗读诗歌。
4、总结本诗的艺术特色
奇妙的构思,反衬的手法。
虚实结合,耐人寻味。
语言纯朴直率而意境高洁清幽。
5、观点一:我认为诗歌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女子。
①从写作背景来看。诗作出自《古诗十九首》,这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主要抒发的是游子失志无成和思妇离别相思之情。本诗恰是写相思的。
②从诗句来看。“远道”与“旧乡”是相对立的,离旧乡走远道的在古代多是男子。诗中主人公是女子,她所思念的人在“远道”;而“还顾望旧乡”的是男子,这应是女子的想象。她思念远方的亲人,因而想象亲人也必定思念自己。
观点二:我认为诗歌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男子。
在古代离乡远行的多是男子。“还顾望旧乡”中的“旧乡”即故乡,则“还顾”者必是男子。他看见水中盛开的荷花,很自然地想采来送给心爱的女子,可惜“所思在远道”“长路漫浩浩”,相爱却不能相守,只能“忧伤以终老”,读之令人肠断。
1.探究始于问题,在学习新知之前鲜明的提出问题能够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和任务。在学生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富有逻辑地提出问题,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能力。
结构思路:
采花——送花——望乡——忧伤
2、诗歌品味鉴赏
(1)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渡过江水去采莲花,生有兰草的沼泽地长满多种芳草。
(2)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采了莲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方的爱人。
人在远方,心愿难遂,失意忧伤。“远道”为后文的黯然神伤作铺垫。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设问。
(3)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回头望望远处的故乡,却又长路漫漫无边无际。
学生学情分析
这首诗短小,学生很容易理解,结合《古诗十九首》的介绍,学习这首诗,学生能理解诗歌大意,品味诗歌的思想感情,赏析诗歌主要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汉代无名作家的作品,并非一人所做。梁代萧统收在《昭明文选》(也叫文选)中,因共有十九首,故题为《古诗十九首》,它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刘勰说它是“五言诗之冠冕”。钟嵘称它“一字千金”。用平浅质朴的文字表现深厚的感情。
《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
(1)失志伤时、人生无常的感慨。如《今日良宴会》、《生年不满百》(“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年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2)世态的炎凉与人情的冷暖。如《西北有高楼》感叹知音难逢。《明月皎夜光》写朋友离我而去。
(3)游子思妇们离别相思之苦。《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
3、整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不忘学法的指导,从整个一节课的学法总结到作业的布置,应该说整节课的教学思路清晰,过程流畅,师生互动。
《涉江采芙蓉》的抒情主人公是谁?
关于《涉江采芙蓉》的抒情主人公,有人认为是男性,“涉江”者和“还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
1、用自己的话简单复述一下本诗的大致情节。
明确:一个人去采莲,想把美丽的莲花送给思念的人,结果因为路太远没送出去,想到以后也不能跟TA生活在一起,所以很伤感。
板书设计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离别相思之苦
采花--送花--望乡--忧伤
艺术手法:反衬、虚实结合
教学反思
1、这篇课文中,我只是一个引导者,很多问题都是引导学生从课文里寻找答案,然后再让学生当堂朗读背诵,加强理解记忆。
2、我深深体会到学生的潜力说无限的,他们的想象是丰富的这节课留给我的印象是比较深的,它将给我今后的教学以启迪,让我不断反思、提高、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
高中语文《诗歌》教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诗歌》
姓名
教师姓名
任教学科
语文·
学校
学校名称
教龄
5年
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
涉江采芙蓉
教学目标
1、初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2、再读诗歌,品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3、精读诗歌,赏析诗歌主要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与难点
2、诵读全诗
提示:五言诗一般为二三字格式或者二一二字格式
这首诗抒发了什么情感?(离别相思之苦)
3这两句选择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4、诗歌中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怎样理解“赠花”的行为?
5、你从“远道”一词品出什么?这两句用了什么手法?
6诗歌最后两句用到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
7、合作探究
2.启发学生根据类似知识的探究经验为探究新知识提供借鉴,但这种借鉴是否行得通在事先并没有十成的把握,引导学生试试看可以增加学习的探究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我们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将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依据自身的知识积淀和生活体验等进行整体性的阅读或个性解读,这样便于学生充分发挥思维的空间。
学科核心素养分析
语文素养是指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等综合评价。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知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学习《涉江采芙蓉》这首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漂泊异乡两地相思,在思念的愁苦中忧伤以致终老。
直抒胸臆、卒章显志
抒写与远道之人同心而离居的黯然痛苦之情。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3、再次朗读诗歌。
4、总结本诗的艺术特色
奇妙的构思,反衬的手法。
虚实结合,耐人寻味。
语言纯朴直率而意境高洁清幽。
5、观点一:我认为诗歌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女子。
①从写作背景来看。诗作出自《古诗十九首》,这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主要抒发的是游子失志无成和思妇离别相思之情。本诗恰是写相思的。
②从诗句来看。“远道”与“旧乡”是相对立的,离旧乡走远道的在古代多是男子。诗中主人公是女子,她所思念的人在“远道”;而“还顾望旧乡”的是男子,这应是女子的想象。她思念远方的亲人,因而想象亲人也必定思念自己。
观点二:我认为诗歌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男子。
在古代离乡远行的多是男子。“还顾望旧乡”中的“旧乡”即故乡,则“还顾”者必是男子。他看见水中盛开的荷花,很自然地想采来送给心爱的女子,可惜“所思在远道”“长路漫浩浩”,相爱却不能相守,只能“忧伤以终老”,读之令人肠断。
1.探究始于问题,在学习新知之前鲜明的提出问题能够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和任务。在学生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富有逻辑地提出问题,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能力。
结构思路:
采花——送花——望乡——忧伤
2、诗歌品味鉴赏
(1)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渡过江水去采莲花,生有兰草的沼泽地长满多种芳草。
(2)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采了莲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方的爱人。
人在远方,心愿难遂,失意忧伤。“远道”为后文的黯然神伤作铺垫。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设问。
(3)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回头望望远处的故乡,却又长路漫漫无边无际。
学生学情分析
这首诗短小,学生很容易理解,结合《古诗十九首》的介绍,学习这首诗,学生能理解诗歌大意,品味诗歌的思想感情,赏析诗歌主要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汉代无名作家的作品,并非一人所做。梁代萧统收在《昭明文选》(也叫文选)中,因共有十九首,故题为《古诗十九首》,它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刘勰说它是“五言诗之冠冕”。钟嵘称它“一字千金”。用平浅质朴的文字表现深厚的感情。
《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
(1)失志伤时、人生无常的感慨。如《今日良宴会》、《生年不满百》(“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年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2)世态的炎凉与人情的冷暖。如《西北有高楼》感叹知音难逢。《明月皎夜光》写朋友离我而去。
(3)游子思妇们离别相思之苦。《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
3、整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不忘学法的指导,从整个一节课的学法总结到作业的布置,应该说整节课的教学思路清晰,过程流畅,师生互动。
《涉江采芙蓉》的抒情主人公是谁?
关于《涉江采芙蓉》的抒情主人公,有人认为是男性,“涉江”者和“还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
1、用自己的话简单复述一下本诗的大致情节。
明确:一个人去采莲,想把美丽的莲花送给思念的人,结果因为路太远没送出去,想到以后也不能跟TA生活在一起,所以很伤感。
板书设计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离别相思之苦
采花--送花--望乡--忧伤
艺术手法:反衬、虚实结合
教学反思
1、这篇课文中,我只是一个引导者,很多问题都是引导学生从课文里寻找答案,然后再让学生当堂朗读背诵,加强理解记忆。
2、我深深体会到学生的潜力说无限的,他们的想象是丰富的这节课留给我的印象是比较深的,它将给我今后的教学以启迪,让我不断反思、提高、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
高中语文《诗歌》教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诗歌》
姓名
教师姓名
任教学科
语文·
学校
学校名称
教龄
5年
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
涉江采芙蓉
教学目标
1、初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2、再读诗歌,品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3、精读诗歌,赏析诗歌主要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与难点
2、诵读全诗
提示:五言诗一般为二三字格式或者二一二字格式
这首诗抒发了什么情感?(离别相思之苦)
3这两句选择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4、诗歌中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怎样理解“赠花”的行为?
5、你从“远道”一词品出什么?这两句用了什么手法?
6诗歌最后两句用到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
7、合作探究
2.启发学生根据类似知识的探究经验为探究新知识提供借鉴,但这种借鉴是否行得通在事先并没有十成的把握,引导学生试试看可以增加学习的探究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我们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将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依据自身的知识积淀和生活体验等进行整体性的阅读或个性解读,这样便于学生充分发挥思维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