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初中地理地球和地图(大题培优易错试卷)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地球和地图选择题
1.对如图所示地理信息的描述,正确的是()
A. ①②③处不可能发育成河流的是①
B. C处陡崖的垂直高度至少达100米
C. 若村庄甲到水电站图上距离2厘米,则两地实距8千米
D. 图示区域栽种柑橘树较为适合
【答案】 B
【解析】【分析】解:从图中可知,①②③处不可能发育成河流的是②(②是山脊);C处陡崖的垂直高度至少达100米;若村庄甲到水电站图上距离2厘米,则两地实距800米;从纬度位置可知,图示区域是北方地区,栽种苹果树较为适合。

故答案为:B
【点评】在等高线图中,等高线越密集代表坡度越陡,越稀疏代表坡度越缓。

根据等高线不同的弯曲形态,可以判读出地表形态的一般状况。

等高线呈封闭状时,高度是外低内高,则表示为凸地形,等高线高度是外高内低,则表示的是凹地形。

等高线向高处弯曲的部分表示为山谷;等高线向低处凸出处为山脊。

等高线重合为陡崖。

2.亚洲地域广阔,传统民居深受自然环境影响。

下图示意亚洲东西部传统民居差异,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西亚沙特阿拉伯传统民居“平顶厚墙小窗”,反映当地环境特征是()
A. 潮湿
B. 干旱
C. 寒冷
D. 温暖
(2)日本传统民居多采用较轻的木质材料,主要原因是()
A. 地震频发
B. 石料缺乏
C. 土质疏松
D. 山洪多发(3)甲地的经纬度是()
A. 60°W,40°S
B. 60°W,40°N
C. 60°E,40°S
D. 60°E,40°N (4)北京迎来早晨的第一缕阳光时,甲地正处于深夜。

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①地球公转
②地球自转
③经度差异
④纬度差异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1)B
(2)A
(3)D
(4)C
【解析】【分析】(1)沙特阿拉伯平顶的民居,说明这里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厚墙小窗是为了防风沙,减少太阳热量的进入,所以这样的民居反映当地环境特征是干旱,所以ACD错误,B正确。

(2)日本处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地震发生频繁,日本传统民居多采用较轻的木质材料,是为了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所以BCD错误,A正确。

(3)图中经度向东增大,所以甲地经度为60°E,纬度向北增大,所以甲地纬度为40°N,因此ABC错误,D正确。

(4)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也同时造成了同一时刻不同经度上地方时间的差异,②③正确,所以ABD错误,C正确。

故答案为:(1)B;(2)A ;(3)D;(4)C;
【点评】(1)日本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领土由本州、四国、九州、北海道四大岛及众多小岛组成,主体民族为大和民族,通用日语。

日本以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四季分明。

日本工业高度发达,主要工业区大都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

日本由于处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因此多火山地震。

日本多火山地震,因此日本的建筑多采用轻质材料,而且日本每年进行防震演习,提高民众自救能力,同时加强预报研究,尽量提前预测出地震,减小伤亡。

(2)西亚又称西南亚,亚洲西南部地理区。

因位于亚洲、非洲、欧洲三大洲的交界地带,位于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黑海和里海之间,所以被称为"五海三洲之地"。

是联系亚、欧、非三大洲和沟通大西洋、印度洋的枢纽,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该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地形以高原为主。

这里的波斯湾及里海沿岸是著名的石油产区,西亚也是局势最动荡的地区之一。

3.读下图,回答下面小题。

(1)已知甲、乙两山峰的图上距离是2厘米,其实地距离是()
A. 1.2千米
B. 12千米
C. 120千米
D. 1200千米(2)图中a、b两地的相对高度可能是()
A. 180千米
B. 260千米
C. 350千米
D. 500千米【答案】(1)B
(2)C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图中比例尺是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6000米,若甲、乙两山峰的图上距离是2厘米,其实地距离是12千米,故选B。

(2)两个地方的相对高度是由两地的海拔相减,图中a处的海拔是在200-300米之间,b处海拔是600米,所以两地的相对高度在300-400米之间,故选C。

【点评】(1)比例尺是表示图上一条线段的长度与地面相应线段的实际长度之比,公式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比例尺有三种表达方式,即数字式、线段式和文字式。

数字式,用数字的比例式或分数式表示比例尺的大小。

(2)等高线指的是地形图上高程相等的相邻各点所连成的闭合曲线。

海拔是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是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即两个地点之间的海拔高度差。

4.人们常说“天衣无缝”,假如真给地球缝制一件外衣,那么所需的布料大约是()
A. 4万平方千米
B. 6371平方千米
C. 5.1亿平方千米
D. 960万平方千米
【答案】 C
【解析】【分析】解:地球的半径分为赤道半径和极半径,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极半径为6356千米,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表面积不仅包括陆地还包括巨大的海洋,所以要给地球做一件外衣,所需的布料大约是5.1亿平方千米。

故答案为:C。

【点评】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很久的发展历程,最早由麦哲伦实现环球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个球体。

后来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以及现代探测技术的运用,人们发现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经过测量,地球的极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

5.假如要建造一座四面都朝北的房子,位置应选在()
A. 赤道
B. 极圈
C. 北极点
D. 南极点【答案】 D
【解析】【分析】解:北极是地球的最北端,在北极点上判定方向,其四周都是南方;南极是地球的最南端,在南极点上判定方向,其四周都是北方。

南极是地球的最南端,在南极点上判定方向,其四周都是北方。

因此有一位建筑设计师,想要建设一所房子,房子四面的窗户都朝北,这样的房子应该建在南极点上。

故答案为:D
【点评】考查地球的方向,地球上任何一点往北方走最终都能到达北极,北极点周围都是南方;往南方走最终都能到达南极,南极点周围都是北方;往东方和往西方走最终都能回到原点。

6.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成功,证实了地球是个球体。

在为归来的勇士们举行的褒奖仪式上,西班牙国王说:“你们第一个拥抱了地球!”。

读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路线示意图。

据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1)麦哲伦船队从西班牙出发环绕地球一圈,依次经过的大洋是()
A.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B. 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C. 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
D. 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
(2)从半球位置看,西班牙位于()
A. 东半球、北半球
B. 西半球、南半球
C. 东半球、南半球
D. 西半球、北半球
【答案】(1)B
(2)A
【解析】【分析】(1)读图分析可知,麦哲伦船队从西班牙出发环绕地球航行依次经过的大洋为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根据题意。

(2)东西半球分界线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20°W以东、160°E以西为东半球,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半球。

南北半球的划分是以0°纬线即赤道为界,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

依据经纬度的判读,读图分析可知,从半球位置看,西班牙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故答案为:(1)B;(2)A;
【点评】(1)考查半球的划分,东西半球以西经20°和东经160°为界,西经20°以西到东经160°为西半球,西经20°以东到东经160°为东半球。

以赤道为界,以北为北半球。

以南为南半球。

(2)世界上的海洋和陆地面积比为7:3,大陆主要集中在东半球和北半球,无论怎样平均划分两个半球总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七大洲按面积大小排序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其中亚洲是跨纬度最广的大洲,南极洲是跨经度最多和纬度最高的大洲。

四大洋按面积大小排序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其中太平洋占世界大洋面积的一般左右,大西洋呈S形,北冰洋是跨经度最多和纬度最高的大洋。

7. 2018年9月23日,是我国第一个农民丰收节,中华大地共庆丰收。

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农民节当天,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接近于()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关于农民节当天威海地理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 昼夜长短几乎相同
B. 正值夏季,气温最高
C. 农民们正欢欢喜喜收割小麦
D. 正午时分,旗杆影子在阳光下消失
【答案】(1)C
(2)A
【解析】【分析】(1)农民节当天是每年的9月23日前后,这一天地球是运行在公转轨道上的丙处,此时太阳直射在赤道上,北半球各地开始进入秋季,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

故答案为:C。

(2)关于农民节当天威海地理现象的描述,这一天阳直射在赤道上,全球各地昼夜平分,昼夜长短几乎相同;进入秋季,气温开始降低,开始变凉;威海种植的是冬小麦,已经在6月-7月收割完了小麦;威海位于北温带,没有阳光直射,所以正午时分旗杆影子不会在阳光下消失,BCD不符合题意,A项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不断地绕着太阳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周期是一年,因为地球的公转时,地轴始终与平面保持66.5°的夹角,所以太阳直射的地方不同,导致各地出现不一样的季节和不一样的昼夜长短,就产生了季节变化和五带的划分。

8.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的国旗,每天伴着日出而升起,随着日落而降下。

下表是北京某中学的学生记录2017年四个节日升国旗的时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一年之中,造成天安门广场的升旗时间不同的根本原因是()
A. 地球自转
B. 地球公转
C. 昼夜更替
D. 四季变化(2)四个节日,北京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是()
A. 1月1日
B. 5月1日
C. 7月1日
D. 1O月1日
【答案】(1)B
(2)C
【解析】【分析】(1)天安门广场的升旗时间是跟日出时间相匹配的,一年之中,每天的日出时间不同,而造成日出时间早晚不同的原因是地球的公转,所以造成天安门广场的升旗时间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地球的公转。

选项B正确。

(2)一年之中北京太阳高度角最高的日期是夏至日(6月22日前后),题目给的日期中,7月1日离夏至日最接近,所以在选项所给的四个节日中,7月1日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大,选C。

【点评】(1)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所以太阳同一时间里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产生昼夜现象;地球不停地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地方时、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等现象;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要绕着太阳转动叫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地球五带等现象。

(2)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现象,北半球各地为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太阳高度角最大的时刻;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昼现象,北半球各地为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太阳高度角最小的时刻。

二分日时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9.下图为小明同学观賞“金光穿洞”后发的朋友圈截图和他手绘的和园游览图。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观赏“金光穿洞”现象的最佳天气为()
A. B. C. D.
(2)拍摄此照片可能在()
A. 谐趣园
B. 十七孔桥上
C. 中午
D. 傍晚(3)每年这个时段都有“金光穿洞”现象,与其形成有关的是()
①地球自转
②地球公转
③天气
④气候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4)颐和园是世界文化遗产,这与首都城市职能中相契合的一项是()
A. 政治中心
B. 文化中心
C. 科技创新中心
D. 国际交往中心
(5)看了小明的朋友圈,小也计划去颐和园,为尽快到达十七孔桥,他应把导航目的地设置为()
A. 北宫门
B. 东宫门
C. 新建宫门
D. 南如意门【答案】(1)B
(2)D
(3)A
(4)B
(5)C
【解析】【分析】(1)由题可知,观赏“金光穿洞”需要在晴天进行,A天气符号为小雨;B 天气符号为晴天;C天气符号为小雪;D符号为雾。

(2)由图可知,谐趣园在颐和园北部,离桥洞较远,在十七孔桥上无法观赏到桥下全部桥洞的“金光”;通过小明朋友圈的内容可知,拍摄时“太阳快要落山了”,时间不在中午;朋友圈的内容中,拍摄时“太阳快要落山了”,时间为傍晚。

(3)通过题目和所学可知,太阳的东升西落和“金光穿洞”现象,与地球的自转与地球的公转有关;观赏“金光穿洞”需要在晴天的天气情况下进行。

(4)通过题目和所学可知,颐和园是世界文化遗产,符合北京城市职能中的文化中心。

(5)通过阅读材料及图片信息可知,新建宫门距离十七孔桥最近,所以应该把导航目的地设置为新建宫门。

故答案为:(1)B;(2)D;(3)A;(4)B;(5)C;
【点评】(1)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的转动称为地球自转,从北极点上空看呈逆时针旋转,从南极点上空看呈顺时针旋转。

周期:1个太阳日,即24小时。

产生原因是地球不发光也不透明。

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和地方时,即东边时间总是早于西边。

(2)地球公转是地球绕着太阳的转动,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是一年,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的变化以及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北半球的二分二至分别是3月21是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6月22日为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9月23是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12月22日为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半球昼长夜短。

(3)天气预报就是应用大气变化的规律,根据当前及近期的天气形势,对某一地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天气状况进行预测。

它是根据对卫星云图和天气图的分析,结合有关气象资料、地形和季节特点、群众经验等综合研究后作出的。

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雨区。

平时我们可以通过手机、互联网、电视等媒体了解天气状况。

学生要记住几个常考的天气符号,如冰雹、雾霾、霜冻、台风等。

(4)北京,我国的首都,位于华北平原西北部,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

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交通中心、教育中心、科研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城市,对于未来的发展北京也做出了长远规划,北京市未来的建设发展目标定位于:国家首都(政治中心)、世界城市(国际交往中心)、文化名城(文化中心),并首次提出“宜居城市”概念。

(5)地图是地理课的工具,读图时可以分为三步:一教二读三分析。

具体地说,第一步要教给学生认记的基本功,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地图知识,知道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第二步教学生读图并初步分析图。

第三步则要求能通过读图说明一般地理问题。

10.下列关于地球自转运动与公转运动方向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在以极点为中心的经纬网图中,自转方向是北逆南顺,即北极是逆时针方向,南极是顺时针方向;地球公转图中,公转方向表现为逆时针。

故答案为:D
【点评】地球围绕地轴不停的旋转叫做地球自转,自转的方向为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天。

在侧视图中,地球自转方向一般是在地轴北端或沿赤道用一个自左向右的箭头表示。

在极地俯视图上,如果是在北极点俯视,地球为逆时针方向自转;如果是在南极点俯视,地球为顺时针方向自转。

11.读下面的经纬网图,回答下列小题。

(1)图中D点的经纬度是()
A.(30°N,90°W)
B.(30°N,90°E)
C.(30°S,90°W)
D.(30°S,90°E)
(2)根据这幅经纬网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点位于东半球
B.D点位于南半球
C.M所在的经线和N所在的纬线长度相等
D.M所在的纬线每年有两次太阳直射
【答案】(1)B
(2)D
【解析】【分析】(1)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纬,用符号N表示,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南增大,就是南纬,用符号S表示。

图中纬度的间隔是30°,因此D点为30°N,属于北半球,N点位于赤道,是最长的圆圈;图中经线的间隔也是30°,因此D 点的经度是90°E。

(2)C点位于西半球,M所在纬线位于赤道和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太阳直射。

【点评】(1)在经纬网上,经线的度数叫做经度,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东增大,就是东经,用符号E表示;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西增大,就是西经,用符号W表示。

纬线的度数叫纬度,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纬,用符号N表示,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南增大,就是南纬,用符号S表示。

(2)人们习惯上将20°W和160°E经线组成的经线圈作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20°W以东、160°E以西的地区为东半球,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半球。

南北半球的划分是以0°纬线即赤道为界,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

12.读“图甲东半球某日太阳光光照”及“图乙地球公转示意”,回答下面小题.
(1)根据图中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甲中A点的经纬度位置是(120°E,23.5°N)
B.C点在B点的正西方向
C.按照时区的划分,B点的时刻比A点早
D.图甲所表示的日期与图乙中的位置③相同
(2)如图甲所示时期,有关下列地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俄罗斯正处于一年中寒冷的时期
B.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水位上涨,水量增多
C.中南半岛上盛行东北季风,容易发生干旱灾害
D.巴西高原上草木生长茂盛
【答案】(1)D
(2)B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图甲中各条经线上都没有标注度数,无法判断A点的经度数,故A错误;C点和B点不在同一条纬线上,C点不在B点的正西方向,而是在B 点的西北方向,故B错误;A点和B点位于同一条经线上,在时间上是相同的,故C错
误;图甲显示北极地区出现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日期为12月22日前后,与图乙中的位置③相同,故D正确;依据题意,故答案为:D。

(2)读图可知,甲图显示北极地区出现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日期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地区出现极夜现象,位于北半球的俄罗斯处于冬季;故A正确。

美国位于北半球,此时美国处于冬季,该时期降水少,密西西比河水位不会上涨,水量增多;故B错误。

此时中南半岛上盛行东北季风,处于旱季;故C正确。

南北半球季节相反,位于南半球的巴西高原上此时处于雨季,草木生长茂盛;故D正确。

依据题意,故答案为:B。

【点评】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平面成66.5°的固定倾角,这就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13.读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当太阳直射B地时,北京市学生正午的身影一年中最短
B. A、B均在北半球、西半球
C. B地的经纬度为(23.5°N,126°W)
D. 甲、乙两图中,比例尺较小的是图乙
【答案】 A
【解析】【分析】从图中可知,当太阳直射B地时,北京市学生正午的身影一年中最短;A在南半球,西半球,B在北半球、东半球;B地的经纬度为(23.5°N,126°E);甲、乙两图中,比例尺较小的是图甲;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在经纬网上,经线的度数叫做经度,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东增大,就是东经,用符号E表示;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西增大,就是西经,用符号W表示。

纬线的度数叫纬度,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纬,用符号N表示,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南增大,就是南纬,用符号S表示。

人们习惯上将20°W和160°E经线组成的经线圈作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20°W以东、160°E以西的地区为东半球,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半球。

南北半球的划分是以0°纬线即赤道为界,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

14.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拟绘制一幅校园平面图,实际测得教学楼与图书馆间的距离为200米,若绘制到图上的距离为20厘米,则同学们采用的比例尺为()
A. 1:10000
B. 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20米
C. 1:1000
D. 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200米
【答案】 C
【解析】【分析】解:根据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已知图上距离为20厘米,实际距离为200米,计算该图的比例尺为:20:20000=1:1000;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比例尺是表示图上一条线段的长度与地面相应线段的实际长度之比,公式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比例尺有三种表达方式,即数字式、线段式和文字式。

比例尺大小看分母,比例尺越大,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大。

在比较比例尺的大小时,需将比例尺单位进行统一,进而根据分母大小进行比较。

15.甲骨文是我国古老的象形文字,最早发现于黄河中下游地区。

“年”字的写法见图,其本义是:年成,五谷成熟。

引申为一年的收成。

古人用五谷成熟表示“一年”,这是因为()
①地球自转周期是一年
②地球公转周期是一年
③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周期为一年
④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周期为一年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 D
【解析】【分析】解:古人用五谷成熟表示“一年”,这是因为地球公转周期是一年,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周期为一年,表现出了四季的变化;结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要绕着太阳转动叫地球公转,公转、自转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地球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成66.5°的固定倾角,这就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产生的现象是季节的变化和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二、陆地和海洋选择题
16.读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①处海域面积不断扩大的原因是因为板块在进行张裂运动
B. ②地位于板块内部,地壳稳定,少有火山和地震
C. ③处山脉的形成是因为A板块和B板块在不断张裂
D. ④处所在的国家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是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
【答案】 C
【解析】【分析】由图可知,①是红海,在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张裂作用下,面积不断变大;②位于板块的内部,相对比较稳定,③处是喜马拉雅山脉,该山脉在A亚欧板块和B印度洋板块的碰撞下,不断变高,④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故答案为:C。

【点评】全球的岩石圈分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共六大板块。

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地壳不稳定。

大陆和大陆板块相撞,形成高耸的高山和高原;大陆和大洋板块相撞,在大陆边缘形成山脉,高原,岛弧,而海陆交界处形成海沟。

17.关于世界陆地与海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地球上七分是陆地,三分是海洋
B. 世界陆地主要分布在南半球
C. 四大洋的面积按从大到小排序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D. 赤道穿过的大洲有亚洲、大洋洲、非洲、欧洲
【答案】 C
【解析】【分析】关于世界陆地与海洋的叙述,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世界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四大洋的面积按从大到小排序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赤道穿过的大洲有亚洲、大洋洲、非洲和南美洲,没有穿过欧洲。

故答案为:C
【点评】考查地球上的海陆分布,学生还应记住七大洲的面积排序,口诀为亚非北南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