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常识难点归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体字为识记内容,非黑体了解掌握内容:
一、价值总量=单位商品价值量×数量
商品价值总量是单个商品价值量的总和(计算上可以统一到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上,举例说明:生产1台电脑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5小时,1台电视机为3小时,则这两种商品的价值总量为5+3=8小时,如果一小时的社会必要劳动价值为600元,则价值总量为4800元)
二、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对比
三、新型工业化道路
概念:(识记)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个概念是在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提出的。
特点:
开放性、跨越性、整体性、特色性
原则:
1、与现代化的总体战略相适应原则。
2、发挥比较优势原则。
3、技术进步推动原则。
4、可持续发展原则。
5、以人为本的原则。
6、统筹协调原则。
四、“三农问题”(了解概念):
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
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
“三农问题”独立地描述是指广大乡村区域,只能以种植、养殖生产业为主,身份为农民的大部分国民的生存状态的改善与产业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问题。
系统的描述是指21世纪的中国,历史形成二元社会中,城市现代化,二、三产业发展,城市居民的殷实,受制于农村的进步、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小康相对滞后的问题。
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且不论质的提升,仅从量上考察,中国的重大经济问题都依赖于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突破。
“三农问题”实质是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同步问题,结构不协调问题。
识记:重点做好以下五方面的工作:
一是切实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
二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三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四是协调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
五是继续深化农村改革。
五、GDP与GNP的关系,概念自己了解,识记关系:
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自国外的劳动报酬和财产收入-支付给国外的劳动报酬和财产收入。
国外净要素收入=来自国外的劳动报酬和财产收入一支付给国外的劳动报酬和财产收入
所以国民生产总值(GNP)则等于国内生产总值(GDP)加上国外净要素收入
五、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其实通货膨胀,通货紧缩更多的是针对钱的真实价值来衡量的。
比如市面上有10个鸡蛋,全社会的总财富为100块,那么每个鸡蛋就是10块。
如果现在政府单方面增加社会总财富到200块(降低存款利息,发行国债等等),那么每个鸡蛋就为20块,这就体现了通货膨胀。
如果政府使财富降为50快(提高存款利息),那么每个鸡蛋就变为5块钱。
所以这并不是说货,价格低不是更好吗?而是有市场来调控的。
每当经济衰退,生产商担心东西卖不出去,那么就会少生产,相应的类似于减少了鸡蛋的数量,二社会总财富没变,所以自然价格上涨。
这个也是价值规律的体现,并不一定由于经济危机出现。
国家常作为宏观调控的手段。
了解掌握:
纸币是国家(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长期以来,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一直代替金银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然而正因为它只是价值符号,它自身的价值在实际使用中忽略不计,它没有贮藏手段的功能,不能象金银货币一样可以离开流通领域作为财富的代表贮藏起来,所以在纸币流通的情况下就容易出现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现象。
怎样解读这两种现象,还是先从纸币的发行规律谈起。
根据上面的公式,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与待售商品数量和商品价格水平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可以简单理解:纸币数量>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就容易出现通货膨胀;纸币数量<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则容易出现通货紧缩。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情形呢?我们分别来分析。
一通货膨胀
通常情况下,随着生产的发展,待售商品数量不断增加,对货币的需求量也不断的增加,纸币的供应量也是不断增加的。
如果纸币的发行数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出现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Inflation)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
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供远小于求)。
(一)为什么在国家不断加强宏观调控的前提下依然避免不了出现通货膨胀?
首先我们通过上面的公式来分析:
1、人为因素纸币发行过多必然会引发通货膨胀。
2、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与待售商品数量成正比。
3、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二)通货膨胀的后果是什么?有哪些危害呢?
众所周知,出现通货膨胀,物价上涨,使价格信号失真,容易使生产者误入生产歧途,导致生产的盲目发展,造成国民经济的非正常发展,使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发生畸形化,从而导致整个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
因此,通货膨胀不利于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
通货膨胀的货币贬值,使一些收入较低的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下降,使广大的居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
当通货膨胀持续发生时,就有可能造成社会的动荡与不安宁。
通货膨胀会降低本国产品的出口竞争能力,引起黄金外汇储备的外流,从而使汇率贬值。
(三)解决通货膨胀的措施
通过上面公式我们可以看出,当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出现通货膨胀时,可以使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增加(分数值增加),使分式值变大的办法要么是增加分子,要么是减少分母:即一方面增加待售商品数量,一方面减慢货币的流通速度。
1、增加待售商品数量从根本上说要发展生产,增加产品供应。
2、减慢货币的流通速度。
二、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deflation) :当市场上流通货币减少,人民的货币所得减少,购买力下降,影响物价之下跌,造成通货紧缩。
长期的货币紧缩会抑制投资与生产,导致失业率升高及经济衰退。
对于其概念的理解,仍然存在争议。
但经济学者普遍认为,当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连跌三个月,即表示已出现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就是产能过剩或需求不足导致物价、工资、利率、粮食、能源等各类价格持续下跌。
(一)按照通货紧缩产生的原因不同,可以分为需求不足型通货紧缩和供给过剩型通货紧缩。
1、当货币流通速度减慢,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就要增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纸币就会出现供应不足,出现物价下降,购买力不足。
2、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和待售商品数量成比,待售商品数量增加,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也要相应增加,在纸币发行量一定的情况下,会出现纸币升值,物价下降,购买力不足
(二)如何解决通货紧缩
1、增加纸币供应量;
2、要刺激经济,加快货币的流通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