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秋葵福农1号主要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秋葵福农1号主要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林维发
【摘要】福农1号是2013年福建农林大学从非洲马里引进黄秋葵品种变异单株系,经选育而来的新品种,2014年通过安徽省蔬菜品种认定.漳州市东山县于2015年引进试种,表现丰产性好、品质优、适应性强.该文介绍福农1号的主要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期刊名称】《福建农业科技》
【年(卷),期】2016(000)003
【总页数】2页(P32-33)
【关键词】黄秋葵;新品种;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作者】林维发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樟塘镇农村经济服务中心 363400
【正文语种】中文
东山县位于福建省南部沿海岛屿,地表水资源贫乏,人均水资源量仅517 m3,农业灌溉用水主要引自邻县云霄县,土壤以赤红壤、盐土及风沙土为主,有机质含量低,肥力水平低[1]。

年降雨量季节分配不均,蒸发量大于降雨量,土壤持水能力差,干旱发生频率高,夏秋多台风,可种植的作物种类十分有限,主要经济作物为芦笋、白萝卜及大葱等。

黄秋葵属直根系,主根发达,可分布于50~60 cm深的土壤中,抗旱及耐盐能力强[2]。

为了加快东山县发展黄秋葵生产,促进高产、优质、高效节水的农作物生产,东山县于2015年引进黄秋葵新品种福农1号示范试
种。

现将黄秋葵福农1号的试种表现、主要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福农1号于2014年参加安徽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平均每667 m2产量2950 kg,比对照品种增产10.33%。

2014年通过安徽省蔬菜品种认定。

2015年东山县陈城镇山南村引进试种0.23 hm2,3月15日播种,每667 m2嫩荚果产量达2638 kg,表现丰产性好、适应性广、经济效益显著。

福农1号一般3~4月播种,全生育期150 d左右,为迟熟品种;株高1.6 m左右,直根系,入土深,茎直立且呈圆柱形;上叶互生,掌状边缘有不规则锯齿;主茎第3节以上除了着生侧枝外,每节均生1~2朵小花,两性花,8:00~9:00开花;果实为蒴果,顶端尖细,似羊角,有10个棱角,成熟后果长13 cm、横径2.0~3.5 cm,果实表面密生茸毛;种子肾形,有腺状脉纹,味香。

其营养保健价值高,嫩果富含蛋白质、维生素C、维生素A、维生素E,以及磷、铁、钙、钾、锌、锰等矿物质。

3.1 育苗移植
福建省3月中旬至4月初温度低,为尽早上市,提高经济效益,一般采用大棚育苗移栽方式。

黄秋葵种皮坚硬,播种前应浸种12 h后,于26℃左右催芽,待芽长至2~3 mm时即可播种。

也可先浸种,选择晴天温度较高的时候,采用营养袋或营养钵播种,以利其直根生长。

采用大棚加温,3~5 d即可出苗。

待黄秋葵幼苗长至2叶1心后,移植至大田种植。

3.2 选地与整垄
黄秋葵适应性广,虽然对土壤质地要求不高,但是在土地平坦、土壤深厚且疏松肥沃、排灌方便的田块种植易获高产。

为预防根结线虫危害,忌连作。

移栽前7 d 深耕细作,起垄连畦带沟宽1.3 m。

每667 m2施腐熟有机肥2500 kg、过磷酸钙25 kg、复合肥(15-15-15)15 kg作基肥。

3.3 大田移栽与间苗
待苗长至2片或3 片真叶时,在晴天下午4:00后移栽,按窄垄双行种植,三角
型定苗,每穴2株,株距约60 cm,每667 m2种植2000株左右。

栽后浇足定
根水,以利成苗。

当幼苗生长至4片真叶时,每穴只留1株健壮苗。

3.4 中耕培土
福农1号植株高大,当生长至20~30 cm时,结合施肥进行第1次中耕培土,以防夏季台风倒伏。

一般培土厚度为2~3 cm,同时通过中耕除草,防治蚜虫。


秋葵始花前,应加强中耕,适度控制水分,干湿交替,促进根系发育。

待开花结果后,植株生长速度快,应采用追肥、中耕培土和浇水等综合措施,促进封垄和防止倒伏。

3.5 肥水管理
福农1号根系发达,对肥水的需求量大。

幼苗定植成活3 d后,追施0.3%复合肥水溶液,以促进苗齐壮实,构建高产群体。

开花结果投产前应重施促花挂果肥,一般每667 m2施复合肥20 kg;采收期可追施3~4次壮果肥,穴施培土,每667 m2施复合肥10 kg、尿素5 kg。

东山县以沙土为主,施肥上应掌握少量多次原则,以延长采收期,防止植株早衰;不宜偏施氮肥,以免徒长,影响开花结果。

黄秋葵喜温耐热,但不耐寒。

最适生长发育温度为25~30℃,开花结果的最适温度为26~28℃。

高温下,尤其是坐果期需水量大,应保证充足的水分,一般选择傍晚
后灌水或喷水,保证土壤湿润,促进根系生长。

湿度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其正常生长,影响鲜荚果产量。

因此,雨季应及时清沟排水,以免水渍伤根死苗。

3.6 摘心整枝
福农1号生长势强,主茎、侧枝粗壮,叶片肥大。

因此,在采摘收获嫩果时,应
适时摘心促发侧枝,促进开花结果,提高产量。

采收后期应及时去除已采嫩果以下节位的枯老叶片,以减少不必要的养分消耗,同时改善植株通风透光条件,可有效预防与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3.7 病虫害防治
黄秋葵病虫害少,开花结果投产期因采收间隔时间短,应不施或少施农药,确保产品食用安全。

幼苗大田移植前,一般用速灭杀丁乳剂7000倍液喷施畦面防治地老虎。

大田期病害主要有病毒病,并以蚜虫传播为主,应从苗期开始防治,采用蚜虱净1500倍液或10%吡虫啉3000 倍液喷雾防治蚜虫;发现病毒病要及时用病毒A 500倍液或菌毒快杀1000 倍液喷雾防治,每隔5 d喷1次,连喷3~4次。

此外,福建省早春梅雨季节湿度大,还需注意防治黄秋葵白粉病[3]。

3.8 适时采收
黄秋葵以幼嫩果荚为食材,采收过早或过迟则直接影响产量和品质。

福农1号全生育期150 d,一般播种50 d后即可采收第1批嫩果,采收期约为80 d。

每667 m2产量可达2000 kg左右。

当花后5 d果长约10 cm,表皮鲜绿色,果皮脆嫩,籽粒未老化,用指甲易掐破时即可采收食用,品质最佳。

前期2~3 d采收1次,夏天每天采收1次,后期3~4 d采收1次。

一般选在清晨或傍晚露水未干时采收。

采摘时应戴手套,并用剪刀剪摘,以防茎、叶、果实上的刚毛及刺瘤刺伤皮肤。

【相关文献】
[1]林欢.东山县生态农业发展研究[J].福建地理,2002,17(4):23-26.
[2]张兴长,李翠霞.黄秋葵及其栽培管理技术[J].蔬菜栽培,2015(2):29-30.
[3]张永兰.秋葵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J].福建农业科技,2015(2):51-5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