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蝈蝈的“亲戚”知多少」盘点螽斯科的那些鸣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蝈蝈的“亲戚”知多少」盘点螽斯科的那些鸣虫
螽斯科是一个大家族,其中的代表非蝈蝈莫属。
但除了蝈蝈以外,螽斯科还有哪些鸣虫呢?让我们一起看下。
莎螽属直翅目螽斯科,它是体形较小的一种,其体长只有20毫米左右,全身大部分分为绿色,它的头脸很象蝈蝈,呈长圆形。
头部和前肢边沿有褐色的条纹,口器(包括牙)都为红色。
此虫前翅较长,超过全身长度,伸盖在腹部的上面,一眼望去,只看见其长长的翅翼,能作短距离飞翔。
后肢特别发达,其长度又超过前翅,既长又粗壮有力,跳跃起来又高又远。
由于这种鸣虫喜欢栖息在莎草或茅草等干燥的绿草丛中,所以被名为”莎螽“,因为它的头脸部和蝈蝈相似,因而有些地区又把它叫作”小蝈蝈“。
褐螽属直翅目螽斯科,褐螽的名称是因其身体的大部分都呈褐色而获得。
它体长40毫米左右,其翅翼及头、背等部分皆为褐色,腹部为鲜黄色,整体色彩十分鲜丽。
它前翅很短,后翅已经退化,外形很象蝈蝈,也和蝈蝈一样,不能飞翔,但它的后肢极为发达,善于跳跃。
由于它的体色和枯草相似,加上后肢强而有力,所以要在草丛中发现它很不容易。
褐螽的体形比蝈蝈稍小一些,鸣叫的声音为“致、致‘,与薮螽有些相似。
每声之间要相隔几秒,不相连续。
树螽属直翅目螽斯科,是一体形较大的常见鸣虫,由于它最喜欢栖息在树上和灌木上,因而得名树螽。
此鸣虫体长50~60毫米,体宽5.5毫米左右,全身多为绿色。
其触须为黄褐色,长度与体长相等。
树螽的头部呈椭圆形,头顶略尖,脸扁而象蝗虫的脸面,两牙较长而色鲜红,口器坚硬强劲,会咬人,捕捉时须防止手指被咬。
它的前翅很长,伸展后超过腹部,其总体形状很象尖头蚂蚱,形体稍比草螽粗壮。
此虫在我国南方最多,也是一种著名的鸣虫。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薮螽的外表形状很象蝗虫,但蝗虫背部平直,而薮螽的背部稍向上拱起;蝗虫的眼睛较为高位,几乎高达头顶,而薮螽的眼睛比较低位。
其他各部分如触须的长短、2对前肢和1对强壮的后肢以及发达而长长的前翅和后翅等,都与蝗虫相似。
薮螽由于后肢比较强壮发达,故很善于跳跃。
薮螽的鸣叫声为“吱、吱”,声音比较细雅,并不十分洪亮,但较有韵味。
其与众不同的是:当发出吱声之后,要停隔2~3秒钟,再叫出第2个“吱”声,音律独特,耐人寻味。
它的鸣叫有个规律,即晴天多鸣,雨天少鸣或不鸣,天气越热它叫得越频繁,且密度加大,两声吱之间的间隔也越小。
薮螽的鸣声虽单调,但较文雅,不象有些鸣虫叫声那么嘈杂刺耳烦人,所以玩赏鸣
虫者对它仍较喜爱,乐于饲养。
绿螽又名绿螽斯,属直翅目螽斯鸣虫,因其全身绿色,因而被称为绿螽。
此虫体长45毫米左右,头须长80毫米左右,呈黄褐色。
其头部较尖,腹部较大,尾部被较长的前翅遮盖,且伸出10余毫米,形成两头尖,中间大的体形。
头部两侧有白点,翅膀折叠时很象树叶。
翅的前缘有斜向的黄白翅脉,又象是树叶的叶脉。
绿螽雌虫的产卵管呈镰刀状,黄色,末端呈深色,喜欢把卵产在植物的嫩梢上,任其自行成熟后成为幼虫。
而枝梢则因受其影响而枯萎,因而对植物有一定的危害。
好在绿螽数量不多,而且大部分生长在山野中的矮灌木上,所以受害的树木较少。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脊螽属直翅目螽斯科。
身体中等大小,体长25~35毫米,从头顶到翅端可长达45毫米左右,其触角甚长,常向后斜拖,长达40毫米左右。
此虫因其外形很象纺织娘,只是体形稍小些,所以又叫做“小纺织娘”、“小娘子”。
又因其名声“子甫”和“织布二字的谐音相似,因而又有织布童子之称。
脊螽全身碧绿,象一块翠绿的碧玉,只有头顶和背面上有些黄褐色的花纹。
它腹部呈青白色,而前翅却是绿色,就象一片鲜绿的叶片,后翅细长发达,善于飞翔。
其前足和中足胫节各有6对强大的长刺。
雄虫背部有椭圆形的发音镜,具有光泽,其总体外观比纺织娘的体色鲜艳、显眼。
它的鸣声单纯、独特而有韵味,虫体也翠绿娇艳,十分可爱,因而很受鸣虫爱好者的喜爱。
脊螽喜生活在有高草和较茂盛的灌木丛之中,以及未施过农药的豆田、菜田里。
它鸣叫时喜欢爬到草丛或灌木的最高处,常常一边鸣叫,一边移动着位置,叫一阵后换个地方继续鸣叫。
它并不喜欢飞上很高的树顶,大多只在较矮的草顶上或树梢上栖息和鸣叫。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日本条螽又名露螽、梅雨虫、点绿螽、属直翅目螽斯科鸣虫。
其形状于脊螽很相似,体形细狭长,体长15~20毫米,从头顶上至翅端可达35~40毫米。
此昆虫触须黄色或黄褐色,也有一种为枯色的,称为枯色型。
翅上有黑色的斑点。
日本条螽后翅长而发达,叠在前翅下面,并且超出前翅。
前翅狭长,超过后足股节端。
头部背面黄褐色,此色素延伸至前胸、背板和前翅背面。
日本条螽后足细长。
雄虫生殖板狭长,分叉,尾须长片状,末端呈刀状。
雌虫产卵瓣宽短,呈镰刀形向上弯曲。
草螽属螽斯科昆虫,它形似尖头蚱蜢,又很象蝗虫,体形较大,体长3厘米左右,从头顶到翅端,可长达4~6厘米。
它头呈椭圆形,头顶尖,脸扁而斜,两牙较长,颜色鲜红。
草螽有褐色和绿色2种。
褐色者呈浅褐色,色泽比褐色纺织娘的颜色要淡些。
绿色者呈浅绿色,色泽也比绿色纺织娘要淡些。
其2条触须成丝状,黄色,和它的身体颜色差不多。
草螽前翅较长,约超出腹部2厘米,雌虫体较雄虫略大,黄绿色的产卵管形如尖剑,平直而略向上翘,有3~4厘米长。
雄虫背部的发音镜透明发亮,形状、色泽都较美观,其尾须呈钩状。
草螽分布于我国各地、华东、华中、华南和西南地区都与,国外如东南亚各国都有分布。
它喜欢栖息在草丛、灌木丛和绿篱之中,以植物的嫩茎、叶、花和果实为食。
一般在5~6月出现,至9~10月仍可见到。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吱拉子又名夏哥、夏叫、兹拉子、花叫、长翅蝈蝈、长翅叫哥哥、叫驴、老叫驴等,因其鸣叫声为“吱拉、吱拉”而得吱拉子之名;因其前翅较长,超过腹端而称之为长翅蝈蝈。
此鸣虫身长5厘米左右,头脸和身体形状很象蝈蝈。
它不仅前翅超过腹部,后翅也很发达,腹部比蝈蝈瘦细,其体色为绿色夹杂着褐色,前翅有的绿色,有的褐色,青色或紫色。
蝈蝈又称鸣螽、叫哥哥、叫蚰子,古人称”聒聒”或“蛞蛞”,是螽斯类鸣虫中最著名的鸣虫。
它全体长35~50毫米,全身呈绿色,触角细而长,身体粗壮。
前胸特别大,腹部也较膨大,翅膀较短,仅能遮盖腹部的一半,后足比前、中足长。
此昆虫头大,颚齿坚硬强劲,有60毫米长的触角,色黄褐。
其卵管长而大,像剑的形状,在土中产卵。
蝈蝈的体色除绿色者外,可因生活环境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黑褐色的被称为“绿哥”、“翠哥”或“三青蝈蝈”;黄色的被称为“米造白”或“草白蝈蝈”。
由于其眼睛的颜色有所不同,又可按其眼睛的颜色分为“绿眼”、“黑眼”“红眼”。
有经验的玩赏者认为“黄不如绿,绿不如黑”,更有“绿不如黑,黑不如赤”的说法。
其中“红眼哥哥”被称为是最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