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部编版语文《社戏》同步练习(附详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社戏
一、基础知识过关
1.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归省行辈絮叨不惮怠慢撺掇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凫水潺潺蕴藻棹着旺相漂渺
【答案】xǐng;háng;xù;dàn;dài;duo;fú;chán;zǎo;zhào;xiàng;piāo
【解析】【分析】此题意在考查对生字词的正确认读能力。
字音题需要针对字音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多音字需要切记据义定音,形声字需要谨防声旁误导,形近字需要注意细微差别,方言字需要矫正地区缺陷。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常用字读音的辨析能力。
能力层级为识记A级。
难度并不大,平时应加以积累。
2.根据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
①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________
②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
________
③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
________
④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
________
【答案】朦朦胧胧融为一体。
;跳跃。
;忘了自己。
;劝诱怂恿。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注释内容,结合句子的内容解释词语。
【点评】阅读作品,要注意语句中词语表达的特定的含义,根据语句内容来理解。
3.文学常识填空。
(1)《社戏》的体裁是________。
这篇课文的作者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说集《________》《________》等。
(2)社,在绍兴指________。
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________”。
(3)中国戏曲分为生、旦、净、丑四个行当。
老生指扮演中年以上男子,小生指________,小旦指________,老旦指扮演老年女子,武净指扮演以武打为主的角色,小丑指________。
【答案】(1)小说;呐喊;彷徨
(2)一种居住区域;年规戏
(3)扮演年轻男子;扮演年轻女子;扮演滑稽人物
【解析】【分析】⑴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
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
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
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⑵社,在绍兴指一种居住区域。
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社戏》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写于1922年的短篇小说,发表于同年12月《小说月刊》第13卷12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这篇小说以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写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乡村看社戏。
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
⑶戏曲(历史上也称戏剧)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门中国汉族传统艺术,剧种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载歌载舞,有念有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于一体,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其主要特点,以集汉族古典戏曲艺术大成的京剧为例,一是男扮女(越剧中则常见为女扮男);二是划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生行是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种行当,其中包括老生:主要扮演帝王及儒雅文弱的中老年人。
小生:主要扮演年轻英俊的男性角色。
武生:主要扮演的是勇猛战将或是绿林英雄。
红生:专指勾红色脸谱的老生。
娃娃生:剧中的儿童角色等几大类。
除去红生和勾脸(在脸上画有脸谱)的武生以外,一般的生行都是素脸的,即扮相都是比较洁净俊美的。
旦行是扮演各种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身份的女性角色。
旦行分为青衣(正旦):端庄娴雅的女子。
花旦:天真活泼的少女或性格泼辣的少妇。
武旦:扮演勇武的女性人物,特别是打出手。
刀马旦:擅长武艺的青壮年妇女,不用打出手。
老旦:老年妇女。
彩旦:滑稽诙谐的喜剧性人物。
花衫:熔青衣、花旦、武旦、刀马旦于一炉的全才演员等称为花衫。
净行俗称花脸,又叫花面。
一般都是扮演男性角色。
净行可分为正净(大花脸):地位较高,举止稳重的忠臣良将。
副净(二花脸):俗称架子花脸,大多扮演性格粗豪莽撞的人物。
武净(武花脸):以武打为主的角色。
丑行又叫小花脸、三花脸。
包括文丑:伶俐风趣或阴险狡黠的角色。
武丑:精明干练而风趣幽默的豪杰义士。
;三是净角有夸张性的化装艺术——脸谱;四是“行头”(即戏曲服装和道具)有基本固定的式样和规格;五是利用“程式”进行表演。
中国民族戏曲,从先秦的“俳优”、汉代的“百戏”、唐代的“参军戏”、宋代的杂剧、南宋的南戏、元代的杂剧,直到清代地方戏曲空前繁荣和京剧的形成。
故答案为:⑴小说;呐喊;彷徨
⑵一种居住区域;年规戏
⑶扮演年轻男子;扮演年轻女子;扮演滑稽人物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家作品的了解掌握情况,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
注意掌握作者、生活时代、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尤其注意掌握具体的情节内容。
⑵此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
在平时的学习中应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古代文化常识的内容极其广泛,大致说来它包括天文地理、目录辞书、科举职官、礼仪习俗、姓名称谓、衣食住行、器物用具、史传典籍、古代纪时、音乐娱乐、学校设置等。
这么多的内容,要想掌握它,确非易事。
大家平时就注意搜集、归纳、整理。
只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就能集腋成裘,积沙成塔;再加上常看常记,烂熟于心,考试时定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正确地完成此类考题。
⑶此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
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
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
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
4.《社戏》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 的一段________的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经历,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的________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________的美好品德。
【答案】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天真烂漫、童趣盎然;活泼、开朗、善良;淳朴、善良、友爱、无私
【解析】【分析】前三空主要是概括故事情节,点明主要情节即可。
第二空,根据作者所写的事件从所表现的乡村生活的特点来概括。
最后两空根据作者在文中对人物的描写从人物性格、思想情感方面概括。
【点评】全题对全文内容做简短的概括,学习时要关于这样来根据所读文章内容,理解文章的主要问题。
二、能力迁移提升
5.下列加下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弄潮(cháo) 不惮(dàn) 潺潺(chán)
B. 归省(shěng)撺掇(cuān) 行辈(háng)
C. 凫水(fú) 楫子(jí) 旺相(xiāng)
D. 棹船(diào) 家眷(juàn) 纠葛(gē)
【答案】A
【解析】【分析】A项中字音全部正确。
B项中“ 归省(shěng) ”读音应为“ 归省(xǐng) ”;
C项中“ 旺相(xiāng) ”的读音应为“ 旺相(xiàng) ”;
D中“ 棹船(diào) ”的读音应为“ 棹船(zhào) ”。
所以答案应为A。
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
拿不准的字要查字典。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识记和辨析能力。
这类题除平时的积累外,需注意容易混淆的形似字、同音字和多音字的读音,尤其是声调和前后鼻音。
6.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到晚饭时候,外祖母也终于觉查了,并且说我应当不高兴,他们太怠慢,是待客的礼数里从来所没有的。
B. 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蓬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
C.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D. 台上有一个黑的长胡子的背上插着四张旗,捏着长枪,和一群赤搏的人正打仗。
【答案】C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汉字的识记及辨析能力。
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
拿不准的字要查字典。
A项中“ 觉查”应改为“觉察”;
B项中“ 蓬”应改为“篷”;
D中“ 赤搏”应改为“ 赤膊”。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汉字的识记及辨析能力。
这类题除平时的积累外,尤其要注意形近字、同音字、易混字和易错字的写法。
7.选词填空。
①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________(A.期望 B.盼望 C.希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
②吃饭之后,看过戏的少年们也都________(A.聚会 B.集合 C.聚拢)来了,高高兴兴的来讲戏。
③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________(A.舒展 B.舒畅 C.舒服)到说不出的大。
④母亲便________(A.宽慰 B.安慰 C.欣慰)伊,说我们鲁镇的戏比小村里的好得多。
【答案】B;C;A;A
【解析】【分析】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此题考查学生用语的连贯、衔接能力,观察文本的上下文,提高语言运用的连贯与衔接能力。
8.下列句子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
A.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B. 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C. 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
D. 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答案】C
【解析】【分析】A、B、D三项都有”本体“和”喻体“是明显的比喻句。
C项写的是人物内心的一种感受,从排除法和内容上看C句不是比喻句。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比喻修辞的能力。
比喻的修辞手法,一般有喻词:像、好像、是、仿佛、似的等,但并不是凡是含有这些词的句子都用了比喻的修辞。
9.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A. 如何让古典音乐走进普通人的生活并深入人们的内心?一些艺术家分享了自己在工作中的经验与感悟。
B. 文艺工作者只有真正深入生活并紧跟时代步伐,才可能创作出有温度、有深度、有高度的优秀作品。
C. 原始人类阅读的对象就是大自然:山峦在蔚蓝的天空下寂静绵延,野鹿在蜿蜒的溪流边上悠闲漫步。
D. 历史正剧往往庄重严整,因为它倾向于真实再现,历史传奇常常灵动丰盈,因为它有较多理想色彩。
【答案】D
【解析】【分析】此题意在考查标点符号的正确运用能力。
分号用以分隔并列的多重复句第一层次的分句,因此D项中“因为它倾向于真实再现”后应是分号。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标点符号的运用能力。
解答此类问题,我们首先要掌握常见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然后结合例句识记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最后结合语境分析标点符号运用是否恰当。
10.下列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写看戏前,作者主要用衬托的手法,写出平桥村是儿时的“乐土”,又以这里一般的“乐事”,引出后面“到赵庄去看戏”的情节,为下文做了铺垫。
B. 小说的标题是“社戏”,这就点明了它的中心事件是“看社戏”,因此,作者花了很多笔墨来写社戏的内容。
C. 作者描写江南特有的农村风光,衬托小伙伴们去看戏时轻松愉快的心情。
通过语言、动作描写,反映平桥村老人和孩子善良、淳朴的美好品质。
D. 这篇小说中,月下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这三个片段写得富有诗情画意,充满了江南水乡的生活气息。
【答案】B
【解析】【分析】B 项理解不正确。
小说的标题虽然是“社戏”,但文章旨在表现农家小伙伴及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
因此,文章并没有花很多笔墨写社戏的内容。
11.综合性学习。
学习了《社戏》后,同学们一致认为,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有责任发扬中国传统戏曲之国粹,把我们的传统戏曲发扬光大。
为此,他们决定以“拯救戏曲”为题,举行一次主题班会。
(1)【设计开场白】请你为本次班会设计一段开场白。
(50~100字)
(2)【谈谈看法】会上,同学们针对“中国传统戏曲如何摆脱困境,获得新生”这一问题展开讨论,请谈谈你的看法。
(3)【认识脸谱】在这次班会中,特以中国传统艺术——脸谱,作为欣赏对象,请你写出下列脸谱的行当。
【答案】(1)同学们,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
这次活动可以使我们更加了解中国戏曲。
把中国戏曲艺术发扬光大,是我们的责任。
(2)作为戏曲艺术来说,应该与时俱进。
应考虑如何使古老的传统的艺术能够跟上今天时代的脉搏。
(3)老生|小旦
【解析】【分析】(1)开场白,演出或其他开场时引入本题的道白。
这里可以抓住“中国传统戏曲”开宗明义,概括中国传统戏曲的特点即可。
(2)只要围绕“中国传统戏曲如何摆脱困境,获得新生”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即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3)京剧脸谱,是一种具有汉族文化特色的特殊化妆方法。
由于每个历史人物或某一种类型的人物都有一种大概的谱式,就像唱歌、奏乐都要按照乐谱一样,所以称为“脸谱”。
关于脸谱的来源,一般的说法是来自假面具。
京剧脸谱艺术是广大戏曲爱好者的非常喜爱的一门艺术,国内外都很流行,已经被大家公认为是汉族传统文化的标识之一。
考生应多了解中国戏剧文化,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珍爱我国的传统文化。
三、在线精读演练
12.(2020八下·罗山期末)阅读课文《社戏》选段,完成各题。
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船行却慢了,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
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
大家都赞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都是结实的罗汉豆。
“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我们也都跳上岸。
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
”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
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我们中间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的摇着船,几个到后舱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剥豆。
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
吃完豆,又开船,一面洗器具,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
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
然而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
他如果骂,我们便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而且当面叫他“八癞子”。
“都回来了!那里会错。
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双喜在船头上忽而大声的说。
我向船头一望,前面已经是平桥。
桥脚上站着一个人,却是我的母亲,双喜便是对伊说着话。
我走出前舱去,船也就进了平桥了,停了船,我们纷纷都上岸。
母亲颇有些生气,说是过了三更了,怎么回来得这样迟,但也就高兴了,笑着邀大家去吃炒米。
大家都说已经吃了点心,又渴睡,不如及早睡的好,各自回去了。
第二天,我向午才起来,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下午仍然去钓虾。
“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蹋坏了不少。
”我抬头看时,是六一公公棹着小船,卖了豆回来了,船肚里还有剩下的一堆豆。
“是的。
我们请客。
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
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双喜说。
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
”于是对我说,“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我点一点头,说道,“好。
”
“豆可中吃呢?”
我又点一点头,说道,“很好。
”
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
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他于是打着楫子过去了。
待到母亲叫我回去吃晚饭的时候,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罗汉豆,就是六一公公送给母亲和我吃的。
听说他还对母亲极口夸奖我,说“小小年纪便有见识,将来一定要中状元。
姑奶奶,你的福气是可以写包票的了。
”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1)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归途中“偷豆”“吃豆”这些情节?
(2)画线句中,双喜的话包含了哪些意思?
(3)结合选文内容,概括六一公公的形象。
(4)“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应该怎样理解结尾这句话?
【答案】(1)“偷豆”“吃豆”是全文精彩的情节描写,表现了小伙伴们的热情待客、纯洁无私、天真淳朴,表现出一种情趣、一种快乐。
(2)“是的”是双喜对偷豆行为的承认;“我们请客”是“偷”的理由;“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意思是偷六一公公的豆也是看得起他,用他的豆子招待客人是好事;“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转移了话题。
(3)六一公公是一个纯朴乡民的形象,他宽厚、善良、纯朴、好客、热诚,珍爱自己的劳动成果。
六一公公对于孩子们偷他的豆,只是责备“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说明他珍爱自己的劳动成果;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马上说“这是应该的”,说明他热情好客,并不吝啬;一听到“我”夸他的豆好反而感激起来,说明了他的纯朴;后来他又亲自送豆,表现了他的憨实厚道等等。
(4)作者强调再没看过“那夜似的好戏”,再没吃过“那夜似的好豆”,是因为看戏的路上自由快乐,“偷”豆的过程紧张有趣,同行的伙伴温暖热情,这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的美好的回忆,对平桥村人们热情好客、纯朴善良的美好品质的怀念。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情节作用。
①结合第三段“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可知,在“偷豆”时,阿发比较了自己家的豆和六一公公家的豆,觉得自己家的豆更饱满,所以建议大家偷自己家的豆,看出小伙伴们的纯洁无私,热情待客。
结合第四段“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
然而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
他如果骂,我们便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而且当面叫他‘八癞子’”可知,大家商量着被八公公知道用了盐和柴怎么办,孩子气地说要叫八公公的外号,表现了孩子们的天真。
②结合最后一段“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可知,那夜的好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留下了美好的回忆,那是一种情趣,一种快乐,难以忘记。
③因此这些记忆会深刻一些,因此写了这一段经历,表现对那些孩子的赞美,对那段时光的怀念。
⑵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①结合第九段“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蹋坏了不少”可知,“是的”是双喜对偷豆行为的承认。
②“我们请客”是“偷”的理由,这里指孩子们偷豆来招待“我”这个客人。
③结合第三段“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可知,刚开始孩子们认为阿发家的豆更好,是怕阿发娘知道才又偷六一公公的豆,“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意思是偷六一公公的豆也是看得起他,用他的豆子招待客人是好事。
④“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这句话表面上是责怪六一公公,实际上是把话题由偷豆转移到别的地方,是孩子气的表现。
⑶本题考查认为形象。
①结合第九段“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蹋坏了不少”可知,六一公公对于孩子们偷他的豆,只是责备“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说明他珍爱自己的
劳动成果,却并不责怪他们偷豆,他是允许孩子们去他田里摘豆吃的。
看出六一公公是一个纯朴乡民的形象,他宽厚、善良、纯朴、珍爱自己的劳动成果。
②结合第十一到第十五段“请客?——这是应该的”“豆可中吃呢?”“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
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可知,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马上说“这是应该的”,说明他热情好客,并不吝啬;一听到“我”夸他的豆好反而感激起来,说明了他的纯朴;后来他又亲自送豆,表现了他的憨实厚道等等。
⑷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①结合文章可知,作者在当晚看戏时是觉得无聊的,而现在却觉得没有看过那夜似的好戏,说明这种感觉不是戏本身给作者的,而是因为能去看这场戏,是小伙伴们主动帮忙,热情好客。
而六一公公后来送来的豆却比不上前一晚和小伙伴一起吃的豆,说明作者看重的不是豆子本身的味道,看重的是和小伙伴们一起“偷豆”“吃豆”的情趣,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了小伙伴们的淳朴善良、温暖热情。
②作者难忘那场戏、那夜的豆,不是难忘戏和豆,而是难忘小伙伴们的热情好客、温暖淳朴,难忘那段自由烂漫的时光,难忘那段有美好童趣的童年回忆,含蓄的表达了对平桥村人们热情好客、纯朴善良的美好品质的怀念,对那段美好、自由、幸福的童年时光的怀念。
故答案为:⑴“偷豆”“吃豆”是全文精彩的情节描写,表现了小伙伴们的热情待客、纯洁无私、天真淳朴,表现出一种情趣、一种快乐。
⑵“是的”是双喜对偷豆行为的承认;“我们请客”是“偷”的理由;“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意思是偷六一公公的豆也是看得起他,用他的豆子招待客人是好事;“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转移了话题。
⑶六一公公是一个纯朴乡民的形象,他宽厚、善良、纯朴、好客、热诚,珍爱自己的劳动成果。
六一公公对于孩子们偷他的豆,只是责备“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说明他珍爱自己的劳动成果;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马上说“这是应该的”,说明他热情好客,并不吝啬;一听到“我”夸他的豆好反而感激起来,说明了他的纯朴;后来他又亲自送豆,表现了他的憨实厚道等等。
⑷作者强调再没看过“那夜似的好戏”,再没吃过“那夜似的好豆”,是因为看戏的路上自由快乐,“偷”豆的过程紧张有趣,同行的伙伴温暖热情,这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的美好的回忆,对平桥村人们热情好客、纯朴善良的美好品质的怀念。
【点评】⑴要注意联系文章的主题,筛选出相关信息概括。
⑵要读出人物语言的言外之意。
⑶分析典型人物形象,一是通过人物言谈举止、衣着神态以及与其他人物关系的分析,把握人物性格及其与主题思想的联系,人物的性格特征是指在一定时代、社会、环境中人物所体现的独有的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特征。
概括人物性格特征应抓住言行心理等方面进行。
因为,人物的性格和人物的言行是统一的,什么样的性格决定什么样的行为,不同性格的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习惯,所以,从人物的言语行动入手,不难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肖像、心理描写,也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分析时也不能忽视。
而对那些既具有独特而鲜明的个性,又能反映社会的某些本质,具有某种共性的典型人物,还要从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人物主题的关系去分析其典型意义。
二是要分析作者塑造这个人物时所采用的表现手法。
三是要把人物放到作者特设的情节和环境中去分析。
这样多方面的综合分析,才能从整体上把握人物的形象,理解主题和技巧。
⑷理解句子含义:联系语言环境,理解句子含义。
2.结合作品背景,理解句子含义。
3.抓住关键性词语,理解句子含义。
4.分析句子的写作手法,理解句子含义。
5.联系文章中人物的身份、性格特点和思想,理解句子含义。
6.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中与之相似的特定情境,理解句子含义。
13.拓展阅读
故乡的年戏
马亚伟
①故乡的年戏,总是热闹而隆重。
只要戏台搭起来,整个村庄都欢腾了。
②大人孩子们奔走相告:看戏去喽!看戏去喽!到那时,年才真正有了年的味道。
年戏是最能聚拢人的活动,村里几乎是全民参与,连七八十岁的老人都穿得暖暖和和,到戏台下来看戏。
乡村简陋的戏台,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