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
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关键词: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资源环境的总态势是:资源总量大国,人均资源短缺,资源供给难以满足较高经济增长速度的需要,资源降耗困难重重,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的环境污染已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形成威胁,生态恶化趋势没有得到扭转,各类生态系统整体功能在下降,生态恶化的范围不断扩大,危害程度加剧,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在减弱。
显然,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
在新世纪的发展中必须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这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生态文明建设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1]报告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这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对我国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
我国首次把“生态文明”这个概念写入党
代会的政治报告,强调要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关系。
这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要思想的飞跃,充分说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立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文明形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学习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思想,并付之于实践。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观认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2]人本身就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
自然界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自己的自然界,就不是自然存在物,就不能参加自然的生活,人离不开自然界,必须依赖自然界生活,离开了自然界,人类将无法生存。
第二、必须加快解决我的国的生态危机问题。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强度不断加大,加之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比较落后,污染物排放量不断增加。
从全国总的情况来看,我国环境污染仍在加剧,生态恶化积重难返,环境形势不容乐观。
20xx年5月,国土资源部公布了一个惊人的数据,中国受污染的耕地约1.5亿亩,形势严峻。
20xx年山西省霍州市王庄村发生的工业排污致使数百亩农田被毁。
20xx年7月28日15时45分到16时,在广州市番禺区石著镇的大龙村和凌边村,烈日中冰雹突至,惊煞村民。
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冰雹里竟然裹夹着小石球,小若豌豆,大若玻璃球。
中科院广州市地球化学研究所教授匡耀求认为,这是热岛效应之下,城乡接合部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石球是空气中污染物与水汽凝结而成。
20xx年洞庭湖鼠患、长春和太湖等地蓝藻暴发导致水污染等一系列事件敲响了我国的生态
[3]警钟。
我们必须警醒,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是以损害环境、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破坏为代价的。
生态危机与社会问题息息相关,是社会化异化的产物。
人与自然之间产生尖锐的矛盾除了利益冲突外,主要的原因是公众的环境意识,特别是领导干部首先要有环境意识,如果干部自身思想意识严重扭曲,
问题就会进一步复杂化。
近年来中央多次强调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而在不少地方,仍有一些干部在牺牲环境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之间摇摆。
随着我国城市居民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一些污染企业转移阵地搬到农村。
其实这样做既不能治标,更谈不上治本,只会使受污染的范围越来越大。
第三、要树立正确的生态自然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有自己的规律,自然界也不例外。
人类在支配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并不是随心所欲、为所欲为的,而是要受自然规律制约的。
在人类初期,由于受生产条件和认识水平的限制,人类屈服于自然界的权威,接受自然界的摆布。
后来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程度也随之逐渐加深,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支配自然和改造自然。
但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2】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取消了。
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来看,生态自然观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相互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观。
因此,我们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不能以破坏生态平衡为代价去发展,要与现有的自然条件相适应,也要顾及子孙后代的利益,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善待自然,爱护自然,防止自然环境的污染,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也就是说,我们在利用生产过程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遵从自然,按客观规律办事,不可以忽视自然界对人类的制约,否则,人类将自食苦果。
第四,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在资本主义经济大发展的时代,恩格斯就已经敏锐地看到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存在的弊端以及对社会造成了难以预计的影响。
“如果说我们需要经过几千年的劳动才多少学会估计我们的生产行为的较远的自然影响,那么我们想学会预见这些行为的较远的社会影响就更加困难得多了。
”[2]他列举了具体的事例:阿拉伯人发明酒精的时候,没有想到这会成为殖民者
用来灭绝土著居民的武器;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的时候,没有想到他复活了在欧洲早已被抛弃的奴隶制度,掀起了贩卖黑奴的交易。
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
的目的不在于实现使用价值,不在于直接消费,而在于获取剩余价值或利润。
利润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控制着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自然界和人类劳动也变成了赚取利润的工具。
每个资本家都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总是想“夺得整个地球作为它的市场”,从而形成了“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4]。
可以说,在利益的驱动下,资本家对自然进行无偿占有和恣意掠夺,对这种占有和掠夺的后果不加考虑,更不会考虑生产的生态后果了。
要实现对整个社会的调节,从根本上克服生态危机,就必须用社会化程度更高的社会来代替资本主义社会。
恩格斯的论述启示我们,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制度障碍,而我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则必须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当代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不断扩展,使它能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社会调节。
到目前为止,资本主义国家还是有一定能力去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但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又从根本上限制了这种调节,使它只能在局部的范围内发挥作用。
我国现在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基本上解决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弊端。
[5]但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总体上来说还是讲究效率至上,这就要求我们推动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汲取自然辩证法的生态思想,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避免重蹈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覆辙,最终实现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要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必须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共转变、共促进、共制约、共融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具有任何已有社会的优点,与生态文明有内在统一性,彼此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生态文明作为崭新的人
类文明发展形态,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健康合理的消费模式及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为主要内涵,以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宜居型、社会和谐型为重要目标。
怎样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1、建立综合决策机制,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2]
通过建立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纳入各级政府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增强政府在产业发展、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综合决策和协调能力。
处理好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完善和强化环境保护规划和实施体系,探索开展对重大经济和技术政策、发展规划以及重大经济和流域开发计划的环境影响评价,使综合决策作到规范化、制度化。
要引入以公众参与为核心内容的社会机制,通过体制创新与制度创新,健全和完善环境保护协调机制,建立法律、经济手段配合使用的利益导向机制,健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决策体系,确保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建立行之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系,明确资源开发单位、法人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把地方各级政府对本辖区生态环境质量负责、各部门对本行业和本系统生态环境保护负责的责任制落到实处。
逐步开展重大环境政策、规划和法规的社会经济影响评价,实行严格的考核、奖罚制度,提高环境政策的社会经济效率。
健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开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损失及环境保护投资效益的统计与分析,进行环境资源与经济综合核算试点,深入研究和试行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逐步建立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机制。
通过不断
推进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从根本上解决危害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环境问题。
2、完善环境保护法规体系,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依法治理轨道
要进一步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与法律体系,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依法治理轨道,运用法律手段
[3]规范治理生态环境。
贯彻十七大提出的“要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
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的基本方略,积极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环境法规体系,充分发挥环境和资源立法在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约束作用,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有力保障。
在法律制度上,应当逐步建立起由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等构成的较完整的法律制度框架。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抓紧有关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改工作,制定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健全、完善地方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和监管制度,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执法机制。
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执法行为,严格执行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犯罪行为。
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效果,实行重大环境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坚决改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
克服并纠正环境执法中的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遏制行政干预执法的现象,打击权法交易、钱法交易行为,维护环境法治的统一和尊严。
3、改革生态环境监督管理体制,提高环境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要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高度,改革理顺环境管理体制,强化环保工作的统一立法、统一规划、统一监管。
在政府调控方面,要进一步增强基层政府的环境管理能力,逐步建立和完善对危害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的各种有效监控体系。
在市场引导方面,应当逐步建立有关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和价格形成机制,培育和规范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市场机制,研究探索由资源税费、环境税费构成的“绿色税收”体系和资源、环境使用权的交易制度,逐步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市场运行机制。
健全评价指标体系和部门协调机制,加强对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资源开发和项目建设的环境影响评价,逐步建立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机制。
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机构,加快环境保护队伍建设,提高环境管理的规范化和现代化水平,保证环保工作实现统一立法、统一规划、统一监督管理。
强化中央政府对跨地区综合性环境事务的宏观调控能力,增加中央和地方财政对环境保护的投资,加快环境管理能力建设,尽快扭转环境管理手段落后的局面。
总结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人口的进一步增长,生产、生活所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已越来越严重。
而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资源问题,我们不但不应该限制科学技术的进步,相反要善于利用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来提高人类活动的预见性,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危害。
我们应当在更深的层次和更广的范围内采取协调行动,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挑战。
[4]一方面要坚决反对发达国家利用气候问题来干涉我们的工业化,另外一方面我们也不能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
国家应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宪法和法律法规中明确规定公民享有环境权,包括控告和检举权、监督权、参与环境决策和管理权,确保程序的可操作性。
政府和权力机关出台必要的政策,强制性地规范人们的生产、消费行为,并利用适当的经济手段、合理的激励机制推进环境资源保护。
此
外,鼓励环境保护的公众公益活动,对人们进行长期的引导、教育并制定必要的道德标准加以规范。
要在人们心目中树起崇尚自然、热爱生态的道德情操,唤起善待生命、关爱生物的道德良知,保护好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任何动植物的基本生存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