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
摘要: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工作,属于结构设计的重点内容,注重梁柱之间的
支撑,通过增强结构强度,满足建筑物抗震性能。
本文综合分析抗震设计工作难点,如结构对称、强度设计以及性能优化,运用建筑信息模型对抗震参数与平面
分段图,进行力学计算与模拟工作,着重对抗震系数与超高层建筑物抗震进行数
据分析,其中包括结构力学参数与结构之间连接。
综合上述,本文对抗震设计要
点与原则进行分析,目的为优化我国建筑物的稳定性能。
关键词: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抗震设计;
引言
建筑行业工作,结构设计是前期必要工作,保证建筑物稳定提高其抗震性能,这是工作要点,通常情况下,抗震设计工作应围绕建筑平面、层高系统、承重结
构以及梁柱支护展开工作,在此基础上增加弹性建筑设计理念,保证我国建筑物
抗震性能稳步提升。
1、建筑抗震设计的原则
1.1对称设计
抗震设计工作中始终应保持小级数地震建筑物不坏,中级数地震建筑物可维修,大级数地震建筑物不倒的工作理念,保证抗震设计工作效果。
具体工作中可
采取对称分布原则,完成工作,本段文字通过两点总结。
第一参数计算,确定图
纸工作前应先对载波、层高以及地震级数完成参数计算工作,建筑环境处于多发
性地震环境,应根据数年内出现的载波与级数造成的主体形变进行力学计算,利
用弹性数据模型计算出基本参数,保证平面图纸设计符合地质环境。
第二措施应用,所谓对称设计原则,是参数计算与措施应用相互匹配,设计工作中将参数以
及前期分析出的超限问题,具体设计环节对其加以规避,通过调整结构布置、强
度提升以及施工规避等方案,完成工作保证抗震方案可行。
1.2刚度设计
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建筑结构的刚度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在进行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时,需要综合的考虑,注重对建筑的主体及主轴进行受力分析,通过相关计算,确保设计的合理性,有效的提高建筑结构的刚度。
考虑到地震发生后,建筑结构的受力会出现变化,因此对建筑结构的刚度有较高的要求。
在对建筑结构进行抗震设计时,还需要满足建筑整体的稳定性,提升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1.3设计建模
现阶段在建筑领域为全面提升结构的稳固效果,应进行抗震设计工作,设计工作应充分考虑施工可行性,此时如遇构件制造统一进行安装的项目,此时建筑抗震设计不单纯是设计工作,对于构件序号安装模拟与构件的砌体工作均应该是工作的重点,此时工作人员进行抗震设计时,应增加建筑信息模型的平台完成构件预演,利用建筑信息模型对组装过程的示范性施工,可提升预制构件的砌体效果。
设计工作与实际工作连接,保证设计可行性,将安装参数值输入到建筑信息模型系统中,进行现场建模,通过建模系统判断设计参数值的正确性,发现问题及时更改设计方案,避免抗震设计工作中的立体建模的限制问题。
建筑信息模型可全过程追踪设计工作,对于信息化程度更高的抗震设计工作,借助于建筑信息模型高效处理结构设计工作内部信息,抗震设计工作是建设工作的前期核心,工作过程应整合考虑建筑物整体梁柱支撑力,工作人员凭借工程力学知识设计出更合理的建筑主体结构,同时确保建筑物的稳定性能。
2、建筑抗震设计要点
2.1计算精确度设计
抗震设计工作,保证方案可行性,应先保证计算数值的精准度,本段文字通过两方面论述。
第一平面参数计算,项目经过批准后会率先进行结构工作,此时将项目划分成不同平面抗震设计工作,可提升设计效果,平面参数计算工作中,首先应计算出建筑物层高与承重结构力学系数,避免中小级数地震造成的主体框架结构不稳,此时对主体框架的振动频率与强度应率先进行参数确定,尤其是建
筑物最外侧立面的扭转形变与刚性参数精确计算。
第二跨度参数计算,建筑主体
结构较为复杂,或出现联排形式的建筑跨度计算,此时对地基中防震跨度进行参
数设计,常规情况下跨度数值应维持在一百二十毫米范围内。
2.2平面与竖向设计要点
外力墙体结构与层支柱砌体结构,两者的平面位置直接与自身的抗震性能有
着紧密的联系,所以合理的对建筑构件进行横向、纵向分布是抗震设计的主要方向。
此时需要在抗震设计工作中注重以下要点,第一竖立面与平面构件的力的作
用应匹配,出现中小级数地震,不应出现纵向结构不稳问题。
第二刚度性能符合
质量要求,在竖向设计时应预防出现“头重脚轻”的情况,尽可能地降低建筑的
刚度重心,同时尽可能地将错向的建筑竖向结构减少,从而通过对建筑结构的竖
向高度、刚度和强度的控制确保其具有较强的均匀性,对于高出屋面的部分,必
须对其进行系统设计,才能预防出现“鞭梢效应”。
所以在建筑设计时应尽可能
地采用规则的设计方案,否则就需要采取相应的补救方式,通过设置抗震缝而划
分建筑,从而将其分成多个独立的个体,从而在确保造型的同时兼顾其使用功能
的发挥。
2.3砌体结构优化
建筑砌体是现阶段建筑物应用最广的结构,区别于装配式建筑,抗震设计应
重点设计砌体结构,本段文字通过两点总结。
第一合理设计外立面开窗比例,抗
震性能与建筑内部采光应合理平衡,外立面开窗过多势必影响抗震性能,增加开
窗数量抗震设计工作应通过增加构造柱数量,以此控制开窗结构范围内的承载力。
第二抗震墙设计,工作中对抗震墙的设计过程应优化,抗震墙是保证中小级数地
震突袭时,建筑物不出现倒塌的重要结构,此时应分析纵向作用力与水平作用力
的平衡,主要对抗震墙进行水平方向的参数确定。
可通过减小单一抗震墙宽度,
提升其性能。
此时应该增加混凝土收缩应力计算,将此过程产生的数据参数计算
到纵向参数中,设计出合理的参数浮动范围,避免因施工限制造成抗震方案无法
应用。
3、结束语
综合上述,本文对抗震设计进行探讨,现阶段在建筑领域为全面提升结构的
稳固效果,应进行抗震设计工作,通过调整结构布置、强度提升以及施工规避等
方案,完成工作保证抗震方案优化,工作过程应整合考虑建筑物整体梁柱支撑力,工作人员凭借工程力学知识设计出更合理的建筑主体结构,同时还确保建筑物的
稳定性能。
参考文献:
[1]焦亚洲.建筑工程钢结构单层单跨框架的抗震加固设计方法[J].中国住宅
设施,2021(05):80-81.
[2]任胜.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浅析及工程实例[J].建筑与预
算,2020(07):56-59.
[3]周建,赵庆江.建筑工程结构设计阶段造价控制分析[J].居
舍,2019(32):186.。